上周全球化智庫(CCG)舉辦了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期間中美論壇線上會議相關專家討論了「大選後的美國與全球化向何處去」的話題,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修昔底德陷阱」理論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儘管隨著時間推移中美關係將成為塑造全球化以及世界秩序的雙邊關係,但中美之間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格雷厄姆·艾利森指出假設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能夠在2021年1月20日宣誓就職,可以看到新一屆美國政府會在三個方面蓄勢待發。首先拜登政府將優先美國利益,也就是重新組織聯盟或盟友在與中國的競爭和對抗中制衡中國。第二點則是拜登政府將埋葬美國單邊主義,例如重新加入《巴黎協定》、世衛組織、延長美俄核軍控條約、重組世貿組織等。
最後一點則是拜登政府將會在對華政策上努力表現得比川普政府更加強硬,但與川普相比拜登的相關政策會更靈活多變。談及拜登上任後的對華政策時,格雷厄姆·艾利森又提出了兩個川普政府不能理解,而拜登政府竭盡全力去理解的問題——即更深刻的思考中美關係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以及認清之後兩國該如何協調發展。
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中國成為了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助推器,這意味著對美國產生了實質性的威脅。隨後幾十年間中國又開始取代美國的地位和特權,並且還在顛覆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因此中美關係的第一層關係就是真正的修昔底德式的對手。也就是說即便拜登上臺中美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甚至仍可能會爆發軍事衝突。
接下來格雷厄姆·艾利森補充稱中美關係的第二層關係就是共同生存或者共同毀滅的關係,因為爆發軍事衝突剩下的唯一選擇就是同時毀滅,沒有哪一方能單獨解決這些困難。簡單來說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更深刻的中美關係既是修昔底德式的對手關係,又是被核武器所捆綁在一起的共生關係。
事實上中美關係是共生關係這一點完全是可以得到普遍認同的,即便不考慮核武器捆綁的問題亦是如此,要知道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如果中美不聯手共進,那麼籤署再多的《巴黎協定》最終也會危及到人類生存,屆時任何一個國家都將躲不過沉重打擊,所以共生關係能夠被認同。
不過中美關係還有一層修昔底德式的對手關係想必是很難得到認同的,尤其是不會得到中國的認同。首先「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只是西方國家根據西方歷史臆想出來的,放在當今中國身上並不適用;其次「修昔底德式對手」的帽子也只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強扣在中國頭上的,中國也從來沒有認同過這樣的說法,用一個詞形容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最為重要的是西方國家還對「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十分推崇,使得西方世界的大環境始終對中國帶有一些偏見,如此境況之下拜登上臺中美可避免軍事衝突的論調就是一個天大偽命題,換言之如果美國不能摒棄錯誤的「修昔底德陷阱」思想和維護霸權的國策,換誰當總統中美都不可能徹底解除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
註:「修昔底德陷阱」是指在西方國家的普遍認知中一個大國崛起必然會挑戰現存的大國,因此雙方競爭、對抗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