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即便拜登上臺,中美仍可能爆發軍事衝突

2021-01-11 白鯨防務

上周全球化智庫(CCG)舉辦了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期間中美論壇線上會議相關專家討論了「大選後的美國與全球化向何處去」的話題,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修昔底德陷阱」理論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儘管隨著時間推移中美關係將成為塑造全球化以及世界秩序的雙邊關係,但中美之間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格雷厄姆·艾利森指出假設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能夠在2021年1月20日宣誓就職,可以看到新一屆美國政府會在三個方面蓄勢待發。首先拜登政府將優先美國利益,也就是重新組織聯盟或盟友在與中國的競爭和對抗中制衡中國。第二點則是拜登政府將埋葬美國單邊主義,例如重新加入《巴黎協定》、世衛組織、延長美俄核軍控條約、重組世貿組織等。

最後一點則是拜登政府將會在對華政策上努力表現得比川普政府更加強硬,但與川普相比拜登的相關政策會更靈活多變。談及拜登上任後的對華政策時,格雷厄姆·艾利森又提出了兩個川普政府不能理解,而拜登政府竭盡全力去理解的問題——即更深刻的思考中美關係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以及認清之後兩國該如何協調發展。

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中國成為了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助推器,這意味著對美國產生了實質性的威脅。隨後幾十年間中國又開始取代美國的地位和特權,並且還在顛覆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因此中美關係的第一層關係就是真正的修昔底德式的對手。也就是說即便拜登上臺中美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甚至仍可能會爆發軍事衝突。

接下來格雷厄姆·艾利森補充稱中美關係的第二層關係就是共同生存或者共同毀滅的關係,因為爆發軍事衝突剩下的唯一選擇就是同時毀滅,沒有哪一方能單獨解決這些困難。簡單來說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更深刻的中美關係既是修昔底德式的對手關係,又是被核武器所捆綁在一起的共生關係。

事實上中美關係是共生關係這一點完全是可以得到普遍認同的,即便不考慮核武器捆綁的問題亦是如此,要知道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如果中美不聯手共進,那麼籤署再多的《巴黎協定》最終也會危及到人類生存,屆時任何一個國家都將躲不過沉重打擊,所以共生關係能夠被認同。

不過中美關係還有一層修昔底德式的對手關係想必是很難得到認同的,尤其是不會得到中國的認同。首先「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只是西方國家根據西方歷史臆想出來的,放在當今中國身上並不適用;其次「修昔底德式對手」的帽子也只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強扣在中國頭上的,中國也從來沒有認同過這樣的說法,用一個詞形容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最為重要的是西方國家還對「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十分推崇,使得西方世界的大環境始終對中國帶有一些偏見,如此境況之下拜登上臺中美可避免軍事衝突的論調就是一個天大偽命題,換言之如果美國不能摒棄錯誤的「修昔底德陷阱」思想和維護霸權的國策,換誰當總統中美都不可能徹底解除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

註:「修昔底德陷阱」是指在西方國家的普遍認知中一個大國崛起必然會挑戰現存的大國,因此雙方競爭、對抗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戰爭。

相關焦點

  • 中美策|「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中美關係需破傳統、填空白
    「中美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不是無法避免的,中美之間發生衝突甚至戰爭也不是不可想像的,但進而造成的後果肯定是雙方乃至全世界都無法接受的。」哈佛大學教授、「修昔底德陷阱」理論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須防新冠危機「點燃」中美衝突
    參考消息網6月1日報導法國《費加羅報》5月28日刊發題為《公共衛生危機有可能讓北京-華盛頓敵對極端化》的專訪報導。該報記者亞歷山大·德韋基奧對《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作者、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進行了專訪。
  • 中美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了?深讀修昔底德原意後,才發現這是偽命題
    一、艾利森陷阱? 其實,「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的提出就是近幾年的事。它是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教授、美國政府顧問、智囊團——艾利森,在2012年提出的概念。
  • 美國軍人:中美「修昔底德陷阱」不存在,西方該研究《左傳》!
    從大國競爭這個名字開始在媒體上炒作,有關中美兩國與「修昔底德陷阱」的說法,早已經不脛而走。但我們要知道,「修昔底德陷阱」來自於古希臘和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個描述古希臘歷史的大國對抗模式,是不是適應中美兩國這個文化歷史截然不同的國家呢?其實就連美國人都覺得不合適。
  • 陳康令:「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話語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的由來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主任格雷厄姆·艾利森,是「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早在2012年和2013年,他便在《金融時報》和《紐約時報》發表文章闡述這一觀點。隨後,「修昔底德陷阱」一詞便常常出現在分析中美關係的文章中。
  • 「修昔底德陷阱」之破解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於2012年在《金融時報》發表《修昔底德陷阱已經在太平洋地區凸顯》一文,文中首次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這一概念的內涵是: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關係,即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身陷結構性矛盾,衝突極易發生。
  • 「修昔底德陷阱」:認識誤區與戰略應對
    從政治戰略的視角回到「修昔底德陷阱」的歷史起點,格雷厄姆·艾利森等西方學者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對雅典和斯巴達以及中國和美國之間關係的認識和類比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誤區:實力決定論、戰爭獲益論和雙邊關係論。這三個誤區分別涉及「修昔底德陷阱」形成的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和範疇因素。
  • 正確認識「修昔底德陷阱」(人民觀察·本期主題)
    針對一些人對中國迅速崛起後必將與美國發生衝突的擔憂,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美時再次提到:「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那麼,什麼是「修昔底德陷阱」?中美之間是否真的存在「修昔底德陷阱」?
  • 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尋找拜登對...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
  • 【慶斌夜語】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鄭永年教授的態度...
    6月30日 星期二天氣:22/13℃ 多雲明日:28/14℃ 晴正在看鄭永年教授的書,《不確定的未來--如何將改革進行下去》,其中一篇文章「中國需要對中美關係進行哲學思考」,就談到中美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問題。該書寫於2014年。
  • 格雷厄姆·艾利森:拜登上臺,我還是認為中美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本文為中美論壇線上會議「大選後的美國與全球化向何處去」,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的發言。觀察者網全文翻譯此篇發言,小標題系譯者添加。 眾所周知,中美關係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隨著時間推進,它將成為塑造全球化以及世界秩序的雙邊關係。 我想先談談在當前情況之下,尤其在中美關係之中,拜登領導的政府會是怎樣的。假設2021年1月20日拜登宣誓就職,你可以看到新任政府在以下三方面已經蓄勢待發。 第一,拜登政府將優先美國利益。以有利於聯盟和美國盟友以及國際組織的方式,優先美國。
  • "修昔底德陷阱"扭曲了當前中美關係
    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講了很多,也寫了很多關於修昔底德陷阱的文章,認為一個衰落的大國和一個崛起的大國之間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很大。公正世界教育董事會裡我的同事,理察·福克(Richard Falk),談到了一個「克勞塞維茨的差距」,即美國幾十年來主要是通過軍事手段在全球投射力量,而中國主要是通過經濟和軟實力的手段來投射力量。
  • 「修昔底德陷阱」對中國是個偽命題
    絕不能把雅典與斯巴達的關係同中國與美國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比較,更不能將「修昔底德陷阱」附在中國身上,這種做法顯然是犯了嚴重的知識性錯誤。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和美國實力的相對衰落,西方人士對中美關係出現的變化表達出不安和憂慮:中國是否會取代美國成為國際體系的主導者?中國是否會用武力的方式顛覆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
  • 【專稿】鄒鐳: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
    本文將針對艾利森先生的觀點,從數據採樣問題、因果關係、時代和文化問題等多個維度探討和分析,以駁斥「修昔底德陷阱」在當今世界格局下的真實性和可信性。最近,「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不斷地衝擊著我的耳膜和視網膜,多位老師在講中美關係這一熱門話題時,都會引用「修昔底德陷阱」,令我對其產生了興趣。
  • 《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
  • 中美關係如何靠「亨廷頓轉換」避開「修昔底德陷阱」?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文揚】「修昔底德陷阱」眾所周知,「亨廷頓變換」沒人聽說過。在此道個歉,這個概念是上周五下午剛剛誕生的,起源於一個中美學者之間的小型研討會,作為中方代表之一的我,在發言中引用了塞繆爾·亨廷頓教授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的一段話,用來說明當前處在緊張狀態中的中美關係。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來源:經濟觀察報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韓滿春  以伯羅奔尼撒戰爭為代表的古代戰爭在修昔底德寫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前,人類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無數的戰爭修昔底德陷阱理論那麼修昔底德的論斷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呢,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適用,並稱這種論斷是修昔底德陷阱理論,他在《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中,總結了1500年以來的16次大國崛起的案例,有12次是以戰爭為結局,只有4次是和平過渡,和平過渡的案例中有兩例發生在「二戰」之後。
  • 中美會撕破臉掉入「修昔底德陷阱」?社會學家丁學良談中美關係
    拜登上臺後,美國官方的聲音不會再像川普的時候「麻辣燙」到那個地步,那麼可能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反應也會降溫。5、在未來的十幾年內,中美關係在競爭方面牽涉的面越來越多,在競爭的關鍵點上越來越針鋒相對,但未必非要落到把臉皮撕破的地步。只要不發生小型武裝衝突以上的武裝對抗,也能夠找到和平共處的方式。鳳凰網香港號的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節目,我是陳箋。
  • 何亞非對話麥可·斯溫:「修昔底德陷阱」扭曲了當前中美關係
    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講了很多,也寫了很多關於修昔底德陷阱的文章,認為一個衰落的大國和一個崛起的大國之間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很大。公正世界教育董事會裡我的同事,理察·福克(Richard Falk),談到了一個「克勞塞維茨的差距」,即美國幾十年來主要是通過軍事手段在全球投射力量,而中國主要是通過經濟和軟實力的手段來投射力量。
  • 賴嶽謙:全面應戰修昔底德陷阱!
    編輯:葉風校對:陳城修昔底德陷阱首次提出是在古希臘時代,當時雅典與新興大國斯巴達爆發了戰爭,修昔底德推論,一個大國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兩國之間勢必會發生衝突這些年中國迅速崛起,中美的修昔底德陷阱成為熱門話題,我們多次向美國闡述,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發展,但是美國卻不是這麼想的。中國成美國最大勁敵二戰結束以後,世界就從多個地區強國並立的局面,變成了美國和蘇聯兩個國家爭霸的現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