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2020-12-07 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眼下,國際輿論更擔心殘留下來的「川普主義」會不會給美國政府未來在對外政策,特別是在對華關係上製造「陷阱」,影響到中美關係的改善。作為國際知名學者,艾利森認為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將基於5個「R」,並多次強調兩國要有「用來最小化誤解和誤判的深度溝通」,以及「給危機管控加上一層保險,最重要的是保持溝通順暢」。

「不會『軟』,而是『巧'」

環球時報:您近日在同其他媒體的採訪中提到,中美關係可能會惡化,因為當選總統會繼續針對中國崛起製造「噪音」。您認為未來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會是什麼樣的?

艾利森:「噪音」是一個對川普政府對華政策的很好形容,不是拜登政府的。記住拜登是誰,他可不是作為新手進白宮的。拜登在歐巴馬總統手下擔任副總統8年,在此之前他還擔任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多年。對於這個世界以及如何同其他國家發展關係,拜登有著很好的想法。他還和中國領導人在一起度過數個小時。如果要想知道他未來的方向,就要了解他過去的經歷。

基於我對拜登過去的了解,我認為以下5個「R」可以為理解他今後的對華政策提供一些線索,即:Restoration(重回正常外交實踐);Reversal(反轉川普的有害倡議);Review(從美國國家利益角度重新審視川普政府對華的159項政策);Recognition(認識到中國不只是一個大國,而是比大國更甚:一個典型的「修昔底德陷阱」式的對手);Realism(採取現實主義政策,即認清一個無法逃避的事實——美中共存於一個小小的地球,面對生存威脅時誰也不能獨善其身——二者都面臨從全球氣候變化到飛彈防禦戰所帶來的生存危機)。

環球時報:請您具體來解釋一下這5個「R」吧?

艾利森:讓我逐個簡單解釋一下。重回正常外交政策實踐意味著,在對華關係以及在同其他國家的關係上,拜登會結束那種乖僻的、有個性的和衝動性的「推特治國」方式。通過他過去的職業生涯可以看到,他明白做外交政策決定時所需的審慎有多重要,以及同其他國家打交道——即我們早期被稱為「外交」的正常程序。

川普的諸多倡議很明顯在損害美國利益,所以,可以期待的是拜登政府會重回《巴黎協定》、世衛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以及其他多邊組織。在川普一系列退出之前,美國曾發揮過積極作用。拜登一直都信奉「同盟」。他知道「同盟」會讓單個的力量強大數倍。他知道外交的重要性。所以,我期待看到美國的外交官,無論是在華盛頓的還是在駐華使館的「在能力上」能有很大提升,他們會重啟美中政府各個級別之間嚴肅的對話,讓被川普「砍掉」的美國疾控中心在北京辦公室的美方人員返華。如果可以的話,還要讓兩國的記者都回到各自的媒體崗位上去。

拜登團隊會重新審視川普政府所宣稱的對華政策帶來的「成就」:每項政策都促進美國的國家利益了嗎?有些政策會被推翻,有些會被補救,例如損害美國消費者和製造者(利益)的加稅行為。這些會被重新考慮。而且我們已看到結果——川普的目的是減少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而實際上結果並非如此。

拜登團隊知道中國不是俄羅斯的「翻版」,也知道川普政府將中俄都列為「大國競爭者」是不準確的。俄羅斯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傳統的「大國競爭者」,但中國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修昔底德陷阱」式的對手。所以,中國的崛起正在迅速改變實力的構造,它威脅的不僅是那個帶領世界進入「美國世紀」的國家的影響力,更影響了它的身份認同。這個戲劇性改變威脅著過去70年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即沒有發生過大國戰爭和全球經濟增長的國際秩序。

至於現實主義,在這個環境中存活下來需要4個C:用來最小化誤解和誤判的深度「溝通」(Communication);對有可能產生各方都不想發生的衝突的議題進行「限制」(Constraints);保證來自第三方的挑釁不會將美中關係拖入沒有必要的戰爭的「協調(Coordination)」或「合作」(Cooperation)。

我還要提非常重要的一點。和一些中國學者看法不同的是,拜登政府不會是「歐巴馬政府的第三個任期」。拜登在競選中明確表示,他認為中國是一個「嚴肅的對手」,並且很堅定地說,美國不但要競爭,還要在重要的競爭中贏得所有對手。正如他的很多顧問所暗示的,拜登政府在和中國的競爭或合作中肯定不會「軟」,而是「巧」。

最重要的是保持溝通順暢

環球時報:正如一些國際人士的分析,川普選舉失敗,但「川普主義」仍在影響美國。對此,您怎麼看?這會如何影響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

艾利森:相比起川普的遺產,更能影響拜登政府政策的是結構性現實,這是任何一個將在2021年運作的美國政府都需要面對的。我在上一個問題裡說過,這意味著最重要的國際挑戰是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國,這樣的中國已成為美國方方面面的競爭者,中國的崛起在影響著所有的舞臺。

環球時報:未來中美關係可能爆發衝突的點在哪裡,是貿易摩擦、科技競爭還是臺灣問題?中美要怎麼做才能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艾利森:我認為,臺灣問題和朝鮮半島問題是最有可能引發衝突的。美中之間一場真槍實彈的戰爭儘管看起來難以置信,但如果發生簡直就是瘋狂,超出大多數人的想像。美國越來越因中國崛起對它在各方面的領導力產生威脅而感到震驚。美中雙方應當敏銳認識到,在過去500年的16個案例中,有12個是「修昔底德陷阱」式的競爭並最終以真正的戰爭告終。對中國來說,臺灣是核心利益,就好像阿拉斯加是美國的一部分一樣。臺灣任何想要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企圖都會成為宣戰事件。

對有可能將大國拖入「沒有必要的戰爭」的風險有清醒認識,就等於是給危機管控加上一層保險。拜登經歷過美國和蘇聯陷入的冷戰時期,他深知那幾十年最好的能夠避免冷戰的策略,這些策略包括共同努力去發現潛在危機、避免局勢自然升級等,而最重要的是保持溝通順暢。

「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

環球時報:拜登在多大程度上會讓美國重回多邊舞臺?

艾利森:如果只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我相信拜登政府會想很快重回《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它所建立起的規則和執行程序是美國非常樂見的。但拜登需要面對美國國內政治的挑戰。在其他方面,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在回應祝賀他當選的外國領導人時,他一再強調「美國回來了」。他很有可能在就職的第一天就宣布重回《巴黎協定》和世衛組織。

環球時報:您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提醒美國人,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但有些中國學者提出,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對較低,而且中國還面對人口老齡化和經濟放緩等問題。您如何證明您的觀點?

艾利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現在都認為,更為精確的衡量標準是比較各國經濟中的最佳單一指標,而它們的標準都顯示中國經濟是第一。但正如一些中國學者說的,中國面對諸如人口老齡化和負債以及經濟放緩等挑戰,但我認為,在今年應對疫情影響後,全球實現經濟增長的大國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

相關焦點

  • 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尋找拜登對...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
  • 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疫情應成為美中管控...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編者的話:中美關係近兩年來跌宕起伏,圍繞經貿摩擦、5G建設、臺海等問題的交鋒不斷上演,一場突如其來、對全球構成嚴重威脅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將兩國博弈推上一個新舞臺。最近兩個月,美國「甩鍋」、抹黑中國的言論頻頻出現,中方則及時予以回擊。
  • 陳康令:「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話語陷阱
    近年來,一些西方學者出於對中國發展壯大的憂慮,不斷散布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說,並將其誇大為國際關係的鐵律。「修昔底德陷阱」是精心包裝的話語陷阱,中國思想界應跳出這一話語限定,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係理論。
  • 「修昔底德陷阱」:認識誤區與戰略應對
    從政治戰略的視角回到「修昔底德陷阱」的歷史起點,格雷厄姆·艾利森等西方學者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對雅典和斯巴達以及中國和美國之間關係的認識和類比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誤區:實力決定論、戰爭獲益論和雙邊關係論。這三個誤區分別涉及「修昔底德陷阱」形成的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和範疇因素。
  • 中美策|「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中美關係需破傳統、填空白
    「中美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不是無法避免的,中美之間發生衝突甚至戰爭也不是不可想像的,但進而造成的後果肯定是雙方乃至全世界都無法接受的。」哈佛大學教授、「修昔底德陷阱」理論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
  • 「修昔底德陷阱」之破解
    「修昔底德陷阱」之破解河北省滄縣中學:蔡增清一、何為「修昔底德陷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於2012年在《金融時報》發表《修昔底德陷阱已經在太平洋地區凸顯》一文,文中首次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這一概念的內涵是: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關係,即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身陷結構性矛盾,衝突極易發生。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須防新冠危機「點燃」中美衝突
    參考消息網6月1日報導法國《費加羅報》5月28日刊發題為《公共衛生危機有可能讓北京-華盛頓敵對極端化》的專訪報導。該報記者亞歷山大·德韋基奧對《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作者、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進行了專訪。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即便拜登上臺,中美仍可能爆發軍事衝突
    「修昔底德陷阱」。也就是說即便拜登上臺中美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甚至仍可能會爆發軍事衝突。接下來格雷厄姆·艾利森補充稱中美關係的第二層關係就是共同生存或者共同毀滅的關係,因為爆發軍事衝突剩下的唯一選擇就是同時毀滅,沒有哪一方能單獨解決這些困難。簡單來說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更深刻的中美關係既是修昔底德式的對手關係,又是被核武器所捆綁在一起的共生關係。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來源:經濟觀察報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韓滿春  以伯羅奔尼撒戰爭為代表的古代戰爭在修昔底德寫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前,人類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無數的戰爭修昔底德陷阱理論那麼修昔底德的論斷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呢,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適用,並稱這種論斷是修昔底德陷阱理論,他在《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中,總結了1500年以來的16次大國崛起的案例,有12次是以戰爭為結局,只有4次是和平過渡,和平過渡的案例中有兩例發生在「二戰」之後。
  • 格雷厄姆·艾利森:拜登上臺,我還是認為中美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本文為中美論壇線上會議「大選後的美國與全球化向何處去」,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的發言。觀察者網全文翻譯此篇發言,小標題系譯者添加。 格雷厄姆·艾利森參加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 格雷厄姆·艾利森: 首先,
  • 「修昔底德陷阱」對中國是個偽命題
    絕不能把雅典與斯巴達的關係同中國與美國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比較,更不能將「修昔底德陷阱」附在中國身上,這種做法顯然是犯了嚴重的知識性錯誤。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和美國實力的相對衰落,西方人士對中美關係出現的變化表達出不安和憂慮:中國是否會取代美國成為國際體系的主導者?中國是否會用武力的方式顛覆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
  • 美國軍人:中美「修昔底德陷阱」不存在,西方該研究《左傳》!
    從大國競爭這個名字開始在媒體上炒作,有關中美兩國與「修昔底德陷阱」的說法,早已經不脛而走。但我們要知道,「修昔底德陷阱」來自於古希臘和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個描述古希臘歷史的大國對抗模式,是不是適應中美兩國這個文化歷史截然不同的國家呢?其實就連美國人都覺得不合適。
  • 【專稿】鄒鐳: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
    本文將針對艾利森先生的觀點,從數據採樣問題、因果關係、時代和文化問題等多個維度探討和分析,以駁斥「修昔底德陷阱」在當今世界格局下的真實性和可信性。最近,「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不斷地衝擊著我的耳膜和視網膜,多位老師在講中美關係這一熱門話題時,都會引用「修昔底德陷阱」,令我對其產生了興趣。
  • 中美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了?深讀修昔底德原意後,才發現這是偽命題
    似乎近年來,中美雙方都陷入到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中。這一被國內外不斷渲染的概念,到底是指什麼?這背後的歷史依據與現實意義靠得住嗎? 一、艾利森陷阱? 其實,「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的提出就是近幾年的事。
  • 正確認識「修昔底德陷阱」(人民觀察·本期主題)
    新華社發   2014年1月,美國《赫芬頓郵報》旗下《世界郵報》創刊號刊登了對習近平主席的專訪。針對一些人對中國迅速崛起後必將與美國發生衝突的擔憂,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
  • 2021甘肅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經濟:淺析修昔底德陷阱
    一、知識介紹(一)內容「修昔底德陷阱」,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使得戰爭變得不可避免。而在當今和平與發展的主題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戰爭的主要形式已經由「熱戰」轉向了「經濟戰」,技術封鎖、貿易戰、關稅戰等形式層出不窮。
  • 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淺析修昔底德陷阱
    為大家準備了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淺析修昔底德陷阱,以幫助大家備考。一、知識介紹(一)內容「修昔底德陷阱」,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使得戰爭變得不可避免。而在當今和平與發展的主題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戰爭的主要形式已經由「熱戰」轉向了「經濟戰」,技術封鎖、貿易戰、關稅戰等形式層出不窮。
  • 【慶斌夜語】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鄭永年教授的態度...
    【慶斌夜語】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鄭永年教授的態度,顯然越來越悲觀了 2020-07-01 0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格雷厄姆·艾利森:「修昔底德陷阱」當然是可避免的
    最後,如何擺脫這些陷阱?中國崛起得很快,比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快,而且還在繼續崛起。當中國實現自己的夢想時,這對美國有什麼影響?它不可避免地接近了美國在秩序頂端已經成為習慣的位置和特權。怎樣才會在這樣的動態中導致戰爭呢?中美之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嗎?不,讓我馬上說三遍。不,不是不可避免的,不是不可避免的。
  •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什麼理論,經常被用於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中
    文章引言:自從2012年,美國學者艾莉森,提出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之後。一下就引起了熱議,幾年過去了,這個詞語還一直是熱度不減。這個理論來源於「修昔底德」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一種總結:我相信,戰爭的真正原因,是逐漸強大的雅典,引起了拉刻代蒙人的恐懼,從迫使他們對雅典發生了戰爭。關於「修昔底德陷阱」,艾莉森太提出,這個理論並緊緊適用於兩個大國之間,他普遍存在社會的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