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西方學者出於對中國發展壯大的憂慮,不斷散布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說,並將其誇大為國際關係的鐵律。「修昔底德陷阱」是精心包裝的話語陷阱,中國思想界應跳出這一話語限定,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係理論。
「修昔底德陷阱」的由來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主任格雷厄姆·艾利森,是「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早在2012年和2013年,他便在《金融時報》和《紐約時報》發表文章闡述這一觀點。隨後,「修昔底德陷阱」一詞便常常出現在分析中美關係的文章中。2017年5月,艾利森出版了他的新書——《註定開戰:美國和中國能否逃脫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之間必有一戰……嗎?
艾利森援引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其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的一句話:「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和因而引起斯巴達的恐懼。」他根據這一論斷來觀察過去500年世界大國競爭的歷史,提出「修昔底德陷阱」一說,即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崛起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或者叫霸權國、守成國),而現存大國因為懼怕崛起國,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就變得不可避免。他的團隊認為,在世界上主要的16個崛起大國挑戰守成大國的案例中,有12個都落入了這個「陷阱」。
如今,「哈佛修昔底德陷阱項目」的專門網站已經建立。這個項目希望把更多的歷史案例搜集和融入到研究範圍中,並試圖創建關於「崛起國家挑戰守成國家權威」的社會科學大資料庫。美國政界、智庫界、學界的不少知名人物,包括前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溫尼菲爾德海軍上將、前國防部長卡特、《鄧小平時代》一書作者傅高義、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弗格森等,都對「修昔底德陷阱」的研究表現出濃厚興趣。
當然,美國也有不少學者提出了不同看法。美國國際問題專家、前國務卿基辛格就指出:中美之間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兩國關係的前景是合作夥伴,而非對手。康奈爾大學教授喬納森·科什納認為,「修昔底德陷阱」概念本身是對修昔底德的誤讀,是試圖從表面上解讀伯羅奔尼撒戰爭並得出結論,存在著巨大的分析危險。
從國際關係理論發展的歷史看,「修昔底德陷阱」的表述其實是「新瓶裝舊酒」。比如上世紀50年代產生的「權力轉移理論」就闡述了崛起國挑戰霸權國的基本邏輯:如果一個大國的力量增長到至少為現主導國力量的80%,這個大國就會被看作是現主導國及其國際體系控制力的「挑戰者」。崛起國常常對現有的國際秩序「不滿」,霸權國則因為是既得利益者,想要維持現有秩序。隨之便會形成雙方圍繞國際秩序主導權發生競爭與衝突。當崛起國認為有機會通過戰爭贏得秩序主導權的時候,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通過戰爭來爭取改變現狀。
結合國際關係實踐看,上述理論儘管在以西方為中心的近現代國際體系中能夠得到印證,但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已經不適用了。美國歷史學家保羅·甘迺迪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梳理了1500年以來的世界經濟變遷和軍事衝突,其間發生的大國之間的戰爭就遠遠超過16個。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現在的70多年裡,儘管各種國際衝突和紛爭為數不少,大國之間沒有再爆發戰爭。在「修昔底德陷阱」團隊所研究的崛起大國挑戰守成大國的案例中,有4次沒有發生戰爭,其中的2次便是二戰後的美蘇冷戰以及德國的崛起。
「修昔底德陷阱」是精心包裝的話語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代表了少數西方國家的一種成見,他們認定,中國的崛起會挑戰少數西方國家的霸權,全球性衝突因此將不可避免。在目前紛繁複雜的國際環境中,「修昔底德陷阱」受到少數西方國家熱捧,這一概念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要遠遠大於其理論意義和學術意義。
在國際舞臺上,少數西方國家非常善於使用「話語陷阱」來進行輿論打壓和攻擊,也就是把自身的價值觀包裝在一個看似中性的議題、理論或者概念裡,形成一種隱藏在強勢話語背後的陷阱或者圈套。話語陷阱具有迷惑性、隱蔽性、煽動性,極易引發人們就這些議題、理論或者概念展開討論甚至辯論,從而使其影響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