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令:「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話語陷阱

2021-01-11 觀察者網

近年來,一些西方學者出於對中國發展壯大的憂慮,不斷散布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說,並將其誇大為國際關係的鐵律。「修昔底德陷阱」是精心包裝的話語陷阱,中國思想界應跳出這一話語限定,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係理論。

「修昔底德陷阱」的由來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主任格雷厄姆·艾利森,是「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早在2012年和2013年,他便在《金融時報》和《紐約時報》發表文章闡述這一觀點。隨後,「修昔底德陷阱」一詞便常常出現在分析中美關係的文章中。2017年5月,艾利森出版了他的新書——《註定開戰:美國和中國能否逃脫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之間必有一戰……嗎?

艾利森援引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其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的一句話:「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和因而引起斯巴達的恐懼。」他根據這一論斷來觀察過去500年世界大國競爭的歷史,提出「修昔底德陷阱」一說,即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崛起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或者叫霸權國、守成國),而現存大國因為懼怕崛起國,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就變得不可避免。他的團隊認為,在世界上主要的16個崛起大國挑戰守成大國的案例中,有12個都落入了這個「陷阱」。

如今,「哈佛修昔底德陷阱項目」的專門網站已經建立。這個項目希望把更多的歷史案例搜集和融入到研究範圍中,並試圖創建關於「崛起國家挑戰守成國家權威」的社會科學大資料庫。美國政界、智庫界、學界的不少知名人物,包括前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溫尼菲爾德海軍上將、前國防部長卡特、《鄧小平時代》一書作者傅高義、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弗格森等,都對「修昔底德陷阱」的研究表現出濃厚興趣。

當然,美國也有不少學者提出了不同看法。美國國際問題專家、前國務卿基辛格就指出:中美之間不存在「修昔底德陷阱」,兩國關係的前景是合作夥伴,而非對手。康奈爾大學教授喬納森·科什納認為,「修昔底德陷阱」概念本身是對修昔底德的誤讀,是試圖從表面上解讀伯羅奔尼撒戰爭並得出結論,存在著巨大的分析危險。

從國際關係理論發展的歷史看,「修昔底德陷阱」的表述其實是「新瓶裝舊酒」。比如上世紀50年代產生的「權力轉移理論」就闡述了崛起國挑戰霸權國的基本邏輯:如果一個大國的力量增長到至少為現主導國力量的80%,這個大國就會被看作是現主導國及其國際體系控制力的「挑戰者」。崛起國常常對現有的國際秩序「不滿」,霸權國則因為是既得利益者,想要維持現有秩序。隨之便會形成雙方圍繞國際秩序主導權發生競爭與衝突。當崛起國認為有機會通過戰爭贏得秩序主導權的時候,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通過戰爭來爭取改變現狀。

結合國際關係實踐看,上述理論儘管在以西方為中心的近現代國際體系中能夠得到印證,但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已經不適用了。美國歷史學家保羅·甘迺迪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梳理了1500年以來的世界經濟變遷和軍事衝突,其間發生的大國之間的戰爭就遠遠超過16個。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現在的70多年裡,儘管各種國際衝突和紛爭為數不少,大國之間沒有再爆發戰爭。在「修昔底德陷阱」團隊所研究的崛起大國挑戰守成大國的案例中,有4次沒有發生戰爭,其中的2次便是二戰後的美蘇冷戰以及德國的崛起。

「修昔底德陷阱」是精心包裝的話語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代表了少數西方國家的一種成見,他們認定,中國的崛起會挑戰少數西方國家的霸權,全球性衝突因此將不可避免。在目前紛繁複雜的國際環境中,「修昔底德陷阱」受到少數西方國家熱捧,這一概念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要遠遠大於其理論意義和學術意義。

在國際舞臺上,少數西方國家非常善於使用「話語陷阱」來進行輿論打壓和攻擊,也就是把自身的價值觀包裝在一個看似中性的議題、理論或者概念裡,形成一種隱藏在強勢話語背後的陷阱或者圈套。話語陷阱具有迷惑性、隱蔽性、煽動性,極易引發人們就這些議題、理論或者概念展開討論甚至辯論,從而使其影響不斷擴大。

相關焦點

  • 「修昔底德陷阱」之破解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於2012年在《金融時報》發表《修昔底德陷阱已經在太平洋地區凸顯》一文,文中首次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這一概念的內涵是: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關係,即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身陷結構性矛盾,衝突極易發生。
  • 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
    來源:經濟觀察報如何看待修昔底德陷阱韓滿春  以伯羅奔尼撒戰爭為代表的古代戰爭在修昔底德寫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前,人類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無數的戰爭修昔底德陷阱理論那麼修昔底德的論斷是否適用於現代社會呢,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適用,並稱這種論斷是修昔底德陷阱理論,他在《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中,總結了1500年以來的16次大國崛起的案例,有12次是以戰爭為結局,只有4次是和平過渡,和平過渡的案例中有兩例發生在「二戰」之後。
  • 「修昔底德陷阱」:認識誤區與戰略應對
    從政治戰略的視角回到「修昔底德陷阱」的歷史起點,格雷厄姆·艾利森等西方學者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對雅典和斯巴達以及中國和美國之間關係的認識和類比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誤區:實力決定論、戰爭獲益論和雙邊關係論。這三個誤區分別涉及「修昔底德陷阱」形成的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和範疇因素。
  • 「修昔底德陷阱」對中國是個偽命題
    絕不能把雅典與斯巴達的關係同中國與美國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比較,更不能將「修昔底德陷阱」附在中國身上,這種做法顯然是犯了嚴重的知識性錯誤。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和美國實力的相對衰落,西方人士對中美關係出現的變化表達出不安和憂慮:中國是否會取代美國成為國際體系的主導者?中國是否會用武力的方式顛覆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
  • 【專稿】鄒鐳:世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
    本文將針對艾利森先生的觀點,從數據採樣問題、因果關係、時代和文化問題等多個維度探討和分析,以駁斥「修昔底德陷阱」在當今世界格局下的真實性和可信性。最近,「修昔底德陷阱」這一說法不斷地衝擊著我的耳膜和視網膜,多位老師在講中美關係這一熱門話題時,都會引用「修昔底德陷阱」,令我對其產生了興趣。
  • 中美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了?深讀修昔底德原意後,才發現這是偽命題
    似乎近年來,中美雙方都陷入到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中。這一被國內外不斷渲染的概念,到底是指什麼?這背後的歷史依據與現實意義靠得住嗎? 一、艾利森陷阱? 其實,「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的提出就是近幾年的事。
  • 正確認識「修昔底德陷阱」(人民觀察·本期主題)
    針對一些人對中國迅速崛起後必將與美國發生衝突的擔憂,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美時再次提到:「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那麼,什麼是「修昔底德陷阱」?中美之間是否真的存在「修昔底德陷阱」?
  • 【慶斌夜語】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鄭永年教授的態度...
    6月30日 星期二天氣:22/13℃ 多雲明日:28/14℃ 晴正在看鄭永年教授的書,《不確定的未來--如何將改革進行下去》,其中一篇文章「中國需要對中美關係進行哲學思考」,就談到中美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問題。該書寫於2014年。
  • 中美策|「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中美關係需破傳統、填空白
    「中美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不是無法避免的,中美之間發生衝突甚至戰爭也不是不可想像的,但進而造成的後果肯定是雙方乃至全世界都無法接受的。」哈佛大學教授、「修昔底德陷阱」理論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
  • 修昔底德陷阱是一個什麼理論,經常被用於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中
    文章引言:自從2012年,美國學者艾莉森,提出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之後。一下就引起了熱議,幾年過去了,這個詞語還一直是熱度不減。「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定回衝擊現存的強國,而現在的大國也必定會反擊回應這種威脅,因此兩個國家的戰爭必不可免。乍一聽起來,這裡理論好像極為的正確。可是仔細深究一下,這個理論也只是一個形象化的概念。
  • 美國軍人:中美「修昔底德陷阱」不存在,西方該研究《左傳》!
    從大國競爭這個名字開始在媒體上炒作,有關中美兩國與「修昔底德陷阱」的說法,早已經不脛而走。但我們要知道,「修昔底德陷阱」來自於古希臘和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個描述古希臘歷史的大國對抗模式,是不是適應中美兩國這個文化歷史截然不同的國家呢?其實就連美國人都覺得不合適。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即便拜登上臺,中美仍可能爆發軍事衝突
    「修昔底德陷阱」。也就是說即便拜登上臺中美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甚至仍可能會爆發軍事衝突。接下來格雷厄姆·艾利森補充稱中美關係的第二層關係就是共同生存或者共同毀滅的關係,因為爆發軍事衝突剩下的唯一選擇就是同時毀滅,沒有哪一方能單獨解決這些困難。簡單來說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為更深刻的中美關係既是修昔底德式的對手關係,又是被核武器所捆綁在一起的共生關係。
  • 2021甘肅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經濟:淺析修昔底德陷阱
    一、知識介紹(一)內容「修昔底德陷阱」,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使得戰爭變得不可避免。而在當今和平與發展的主題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戰爭的主要形式已經由「熱戰」轉向了「經濟戰」,技術封鎖、貿易戰、關稅戰等形式層出不窮。
  • 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淺析修昔底德陷阱
    為大家準備了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淺析修昔底德陷阱,以幫助大家備考。一、知識介紹(一)內容「修昔底德陷阱」,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使得戰爭變得不可避免。而在當今和平與發展的主題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戰爭的主要形式已經由「熱戰」轉向了「經濟戰」,技術封鎖、貿易戰、關稅戰等形式層出不窮。
  • 陳村富:古希臘有過「修昔底德陷阱」嗎?說說艾利森教授的「圈套」
    三 、「陷阱」與「圈套」,「出口」與「入口」 艾利森教授的敘述很巧妙,使人們誤以為真如他所說:「修昔底德的主要議題就是修昔底德陷阱。」其實,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就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第1卷第23節那句話。
  • 《環球時報》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
  • 專訪「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從5「R」尋找拜登對...
    【環球時報記者 王雯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會是一個多邊主義者。他批評過川普的『美國第一』導致『美國孤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總結了美國過去4年的變化,並對拜登團隊未來的外交政策做了展望。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須防新冠危機「點燃」中美衝突
    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作者、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進行了專訪。現將採訪內容摘編如下:《費加羅報》記者問:新冠病毒危機是怎樣牽涉到重要的地緣政治平衡呢?它將會加劇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戰嗎?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答:除了與新冠病毒相關的種種威脅,還要加上我們必須面對的結構性現實。
  • 賴嶽謙:全面應戰修昔底德陷阱!
    編輯:葉風校對:陳城修昔底德陷阱首次提出是在古希臘時代,當時雅典與新興大國斯巴達爆發了戰爭,修昔底德推論,一個大國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兩國之間勢必會發生衝突這些年中國迅速崛起,中美的修昔底德陷阱成為熱門話題,我們多次向美國闡述,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發展,但是美國卻不是這麼想的。中國成美國最大勁敵二戰結束以後,世界就從多個地區強國並立的局面,變成了美國和蘇聯兩個國家爭霸的現實情況。
  • 美日為何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實現成功崛起
    中美關係當前發展態勢令世人矚目,新崛起大國是否必然挑戰既存大國,而既存大國也必然回應這種威脅,使激烈對抗直至戰爭不可避免?在與既存大國不發生嚴重衝突甚至爆發戰爭情況下,近代美國崛起及二戰後的日本再次崛起的歷史,值得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