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劇|這一次,Netflix把法國大革命拍成了殭屍劇

2020-12-11 影藝獨舌

拍殭屍劇一時爽,一直拍一直爽。熱衷於怪力亂神的Netflix,心中想必藏著個「屍行天下」的夢。將「殭屍戰車」開向全世界,應是他們的最終願望。

於是,繼韓國的《王國》、印度的《起屍鬼》之後,法國的殭屍們也來了。10月16日,《法國大革命之謎》上線。

看劇名就知道,這是一部描摹法國大革命的劇集。這場伴隨著啟蒙運動興起的社會革命,在劇中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依舊是反抗貴族的起義,依舊是平民為了生存的奮爭,依舊圍繞著法國大革命展開,但對立關係卻從人民運動變成了「滅屍行動」——貴族殭屍化了。

這或多或少給人一種新鮮感。雖然將殭屍元素融入歷史劇,已成為了Netflix的常見手法。但相比起《王國》《起屍鬼》等前作,《法國大革命之謎》中殭屍現世的原因更高級。

韓劇裡是權臣為了控制王權,在去世國王的身上使用了「生死草」,使之可以維持假生;印劇是資本家為了修建公路,打開了廢棄多年的隧道,也解放了被封多年的起屍鬼詛咒;到了這部法劇,則成了神權與王權的鬥爭——國王希望反抗上帝和死亡,哪怕會變成殭屍。

仔細一想,這走的是秦皇求仙問藥的路子,歸根結底是為了長生不老。國王不敢以身試毒,就將病毒注射在麾下貴族體內的設定,也像極了電視劇《神話》裡嬴政將長生不老藥賜給蒙毅的情節。

乍一瞧,橋段有點俗。但全集追下來,這部劇還是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補齊細節的「法國大革命」前傳

相信絕大多數人來看這部劇,是被《法國大革命之謎》這個劇名吸引過來的。作為歐洲歷史上最為重要的革命之一,「法國大革命」這個選題本身就具備著非同凡響的意義。

一則,基於它的先進性。它如同一個分界線,將人類的文明價值一分為二。它之前,人類總在期待上帝的救贖與拯救;它之後,現代世界的思想觀念才真正走入人間。

二來,它的命題也是複雜的。這場1789年爆發的革命,究竟該如何定義,直到如今也有人為此爭論不休。這種複雜性,也延伸到了相應的影視作品之中,拍好比較難。

為了講清這件事,1990年上映的電影《法國大革命》用了整整六個小時。它也是目前為止少有的描摹此事的口碑之作,雖然將鏡頭對準這一時期的影視作品總體也沒幾部。

所以,Netflix選擇這一事件來拍,讓人捏了把汗。好在,這把汗沒捏太久。正如上文所說,《法國大革命之謎》並不是一部高潮不斷的歷史劇。萬眾期待的攻佔巴士底獄沒有出現,路易十六更沒有被綁上斷頭臺。甚至,它就沒拍到1789年。這是一部前傳。

但前傳也有前傳的精彩。畢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革命也絕不可能一時興起。歷史上,早在法國大革命之前,法國境內就出現了一系列的全國性騷亂。隨著災年的到來,糧食歉收造成糧價數次上漲,平民與貴族之間的衝突越來越明顯。可以說,喪鐘已然敲響了。

《法國大革命之謎》補齊的就是喪鐘敲響後的細節。它不是宏觀的高屋建瓴,而是局部的衝突叛亂。不過,真實歷史上出現過的政治要素,幾乎在劇中都有所涉及。

比如,由於利益的瓜分不均,貴族們往往會分成不同團體,更注重長期效應的統治階級則被平民們視為了英雄。

有時候,我甚至聽到了劇中人的畫外音,相比起要人命的某某某,奉行什一稅的「老爺們」就是菩薩。這總讓人有種「比起007,996也是福報」的感覺。

為了「不被吃」而革命的鬧劇

為了展現貴族平民的對立性,Netflix將故事背景設在了蒙塔爾紀伯爵的領地之中。

這是國王路易十六手下的十二個重臣之一,被凡爾賽宮的主人注射了病毒,成為了心臟不再跳動的「藍血人」。當然,這個藍血人和衛斯理沒什麼關係,編劇給殭屍這一命名,大抵是為了對應歐洲歷史上所謂的「藍血貴族」——那些「血統純正」的剝削者們。

《法國大革命之謎》圍繞著四個主要人物展開:其一是復活歸來的藍血人阿爾伯,他是平民反叛軍的領導者;其二是阿爾伯的弟弟約瑟夫,一名研究了整季病毒的醫生;其三是蒙塔爾紀伯爵的女兒女伯爵,一心想要「革自家的命」,實現貴族和平民的平等;其四是蒙塔爾紀伯爵的侄子,伯爵死後他搶奪了堂姐的爵位,成了封地的最高統治者。

現實中的藍血人頂多是「苛政猛於虎」,但劇中的貴族們可是真的要「吃人」。這是本片的核心設定,也是總讓人出戲的地方之一。

感染了病毒的貴族,會產生難以控制的咬人慾望,總想著對準別人的脖子來一口。他們也的確是這麼做的。只咬一口,從不多咬。

這就是我覺得頗為可樂的地方。雖然殭屍的確是會咬人的,但不論是《生化危機》還是《王國》,逮準了就啃一下的設定還是頭一回。

畢竟,不論是為了吃肉還是為了喝血,咬一口就丟的習慣真得很浪費。我所知道的物種裡,只有鯊魚才幹這種事,但它們是因為蠢。

更滑稽的是,同為藍血人的阿爾伯就從不咬人。劇中給出的解釋是他的信念堅定,能控制自己;偶爾還有個伏都教的黑人巫師用巫術為他減輕痛苦。貴族果然是不適應「996」的。

大抵是由於貴族們的牙口太好,領地裡的平民被咬者太多,「貴族老爺上街吃人啦」的傳言愈演愈烈。於是,不想流血的老百姓們開始奮起反抗。沒有飯吃挨餓不要緊,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怎麼能隨隨便便被你咬掉一塊肉呢?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就此開始。

或是由於法劇本身的慢節奏,《法國大革命之謎》並不具備《王國》的爽感。再加之,法國人對廟堂權謀的認知明顯弱於亞洲人,劇本明顯做得有些薄弱了。最重要的是,大結局的混戰,可能是由於疫情期間群演太少,一下子演變成了幾十人的巷戰。問題多了些。

不過,問題並不能掩蓋這部劇的閃光之處。比如,油畫般的畫面質感。雖然選劇本的能力不行,但導演的審美素養仍然值得一誇。不論是濃濃的夜色還是鄉下的城堡,這部劇的光影構圖都可以算上乘。順帶再誇一下演員的扮相,雖然盔甲又錯了,但哥特風給足了。

又如,血腥暴力鏡頭的層出不窮。劇集開篇,導演就給觀眾玩了一手「斬首示眾」。一刀揮過去,腦袋飛上天,鮮血竄到地上的樣子也頗具美感。試問,誰不喜歡看砍頭呢?

【文/馮壹】

相關焦點

  • 戲說法國大革命?網飛居然把歷史劇拍成了殭屍片
    網飛上線的新劇《法國大革命之謎》,既腦洞大開又極其大膽。看劇名本以為會是一部嚴肅的歷史劇,萬萬沒想到居然改編成了帶有超自然元素的殭屍片。關於法國大革命的起源,本劇做出了大膽的想像:斷頭臺的發明者意識到神秘疫情正在席捲法國,感染了藍血病毒的貴族們如同吸血鬼一般難以自控,甚至忍不住上街殺害平民,從而導致兩個階級之間爆發了血腥的武裝衝突......開篇就表明本劇內容是史書裡從未提起過的事情,或許會顛覆觀眾以往的認知。
  • 法國大革命之謎其實是藍血殭屍大戰兄弟會?這謎是真的很迷
    」,這裡面不管是哪個點,現在拉出來看還是都會讓法國人民心動不已。 但你以為這部劇僅僅就是Netflix帶你再重溫一遍歷史嗎? 可沒這麼簡單,在上面那些內容之外,《La Révolution》在這段歷史中加入了另一個神秘元素 ——「藍血殭屍貴族」,使因不堪稅賦重負而反抗的人民革命變成了因為什麼都不做就會被貴族吃掉而不得不反抗的「法國版《王國》」。
  • 《法國大革命之謎》:別被片名騙,這劇怎麼可能一集棄
    還加了一個貌似不能錯過的片名——法國大革命之謎別以為它真是妥妥歷史正劇。一個「之謎」的背後,還是奈飛出品,屬於玩轉歷史的殭屍劇。打個比方,法國版《李屍朝鮮》。但你懂的,比起《李屍朝鮮》裡壬辰倭亂那點彈丸之地的小歷史。
  • 法國大革命,對法國來說是一個時代更替的象徵
    法國大革命的整個過程是人們推翻制度,建立民主制的過程,對法國來說是一個時代更替的象徵,在這一過程中包含了民主與制度的抗爭,同時也有社會思潮的變化、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宗教的革新、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等等一系列的變化。當然,這些變化都是逐步發生的,而不是大革命一開始就有的。
  • 法劇《法國大革命之謎》新片段 恐怖藍血疾病引發革命
    以18世紀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Netflix法劇《法國大革命之謎》(又名:藍血大革命)公布了新片段,片段中一名年輕的革命者追殺法國貴族,最後一刀將其斬首,沒想到他體內竟然流淌著藍色的血液。
  • 別慌,這些劇讓你追個爽!|netflix|電影|殭屍片|行屍...
    打開電視,泡上熱茶,坐在沙發上為自己安排一次絕妙的觀影吧。  圈哥參考了IMDB,爛番茄,還有Movie guide網站。為大家推薦幾部適合封城期間看的好劇。收好了!  首先給大家推薦幾個觀看影視的軟體:  1.
  • 為何歷史學家如此難以解釋法國大革命?
    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學家面臨著一個難題:試圖對當時的社會團體或階層,或某些特定社會成員因何躁動起來進行解釋,卻全都無功而返。一位專家對這個難題的表述恰如其分:真相是,對於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它究竟是什麼,我們還沒有達成理論上的共識——而且將來也不會有。」這方面存在空白絕不是因為我們缺少對大革命背景和起源的研究。
  • 我們欠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10件事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比歷史上任何一次革命都具有更大的政治、知識和文化影響。它開創了一個世界性的轉變,從在幾乎所有有記錄的歷史上統治了大部分人類的專制君主政體,到民主政體、共和國和現代國家。除了美國以外,1789年大革命的原則為此後幾乎所有的政治運動定義了政治辯論的術語,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法國革命的概念。
  • 法國歷史上經歷了幾次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這下可好,事情鬧大了,他的這一行為徹底激起法國民眾反抗,憤怒的群眾直接把巴士底獄給佔了,統治法國幾百年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制瓦解。路易十六聯繫外援企圖扼殺革命,結果被送上了斷頭臺,法國大革命歷經了君主立憲派、雅各賓派、熱月黨人執政,直到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才宣告結束。
  • 人有我無未必優,奈飛+韓國放過殭屍吧
    Netflix前面的殭屍劇,《李屍朝鮮》也好,《法國大革命之謎》也罷,本質上還是歷史劇,只是借殭屍的幌子,闡述「歷史的另一個版本」。這部劇則另起爐灶。它是典型的高概念作品,殭屍的誕生只有一個原因:欲望。是的,不是傳染病,也不是人造病毒。
  • 法國大革命本質上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那它的意義的是什麼
    從整個人類歷史上看,法國大革命的意義應該從人類政治歷程上來理解比較好,因為這次是人類由制度到民主的一次影響最大的革命。雖然在革命前已有尼德蘭革命和英國光榮革命,但是制度還是廣泛存在的,並且啟蒙運動中所構建的人類的政治架構並沒有獲得較好的實踐。
  • 法國大革命圖像史研究的興起、趨勢及存在的問題
    8其中關於大革命時期圖像的收藏數量達到4000種。與德萬科一樣,埃南藉助外交官的職業便利,收集了當時相當數量的歐洲其他國家關於法國的版畫,成為研究歷史上他國如何看待法國的不可多得的圖像資料。目前,這兩個最重要的大革命圖像資料庫均屬於法國國家圖書館版畫部所有,法國國家圖書館在線系統Gallica可檢索到這兩個龐大圖像資料資料庫的電子版以及每幅圖像實際尺寸、創作年代等相關信息。
  • 「紅色五月風暴」:法國人民掀起的文化大革命
    在68年5月之前的幾年,學生運動和工人罷工已經在法國零星地展開。比如在楠泰爾發動罷課引發五月風暴的「3月22日運動」,就是之前在一次反對越南戰爭的抗議後成立的。這種論調在1988年達到了極致——庫什內在五月風暴的二十年後主持了一次名為「審判五月」的電視節目:學者終究無法對一個事件做出判決,於是就只有交給「法官」了——五月風暴這時終於正式被認定為一次「犯罪」,接受了「審判」。這名「罪犯」的「罪行」包括:無序、極端女權、暴力……在節目中,「美麗的五月」需要為後來70年代的左翼恐怖負責,仿佛任何革命性的事件都無可避免地導向恐怖。
  • 託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共同創造現代法國
    託克維爾希望書的這兩個方面相互促進;我們有必要詢問,這兩個方面是否實現了託克維爾的初衷。《舊制度與大革命》英文版作為一部歷史著作,《舊制度》取得了無可否認的勝利。託克維爾生前未能描寫革命議會的活動,對於拿破崙的成就也只能點到即止。但他為改變大革命歷史寫作貢獻良多。他讓人們重新看到了法國歷史的連續性,這也是為什麼讀者最初反應驚訝。
  • 譚旋情感史視野下的法國大革命
    除了研究各種具體情感之間的相互作用,法國大革命情感史還著眼於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在情感方面的差異及其相互影響、情感與行為之間的關係等,並與其他各國的重要革命進行比較研究,以期更加深入地認識法國大革命乃至18世紀法國文化的情感特性。
  • 馬戛爾尼訪華失敗的另一原因:乾隆或知法國大革命,對此警惕萬分
    然而我們耙梳史料,卻發現了一條較為驚人的新知:乾隆皇帝可能知道法國大革命,並且對此予以警惕。這一條新知儘管不能對歷史發展結果進行否定,但卻給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那就是乾隆皇帝拒絕開放、拒絕接納西方可能是因為他看到的一個世界是充滿動亂、充滿非理性的。
  • 都爆發過大革命,為何英國王室得到保留,而法國波旁王室被推翻
    但這兩場革命給英國和法國帶來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在大革命爆發後,英國政治體制不斷變革,最終卻保留君主制。法國政治體制也不斷變革,但最終成為共和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甚至帶有點宗教色彩的特點形成鮮明對比,法國大革命的指導思想就極其明確——啟蒙思想。
  • 大革命過去了230年,法國的貴族現在怎麼樣了?
    有沒有人產生過這樣的疑問:比起辦一場婚禮都會被國內外媒體刷屏的英國王室,為什麼法國王室和貴族的存在感這麼低?有人說,這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從皇帝到貴族紛紛被送上斷頭臺,自此法國貴族不復存在。的確,1789年法國大革命(國王被送上斷頭臺)和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王朝、建立第二共和國)之後,「謹慎」二字就融進了法國貴族後裔的血液裡。
  • 歷年tvb殭屍電視劇大全 tvb為數不多的殭屍劇
    這是無線首次以殭屍和「不死人」為題材,近年較少在TVB露面的鄭嘉穎此次飾演擁有超能力的「不死人」,不料卻陷入與殭屍、人類的複雜三角關係。戲中他和謝安琪互生情意卻無法在一起,戲外的女友陳凱琳又在戲中對其苦追不放,玄幻題材之外,感情戲頗令人期待。  TVB也很多年沒拍過殭屍劇,不過說起來,TVB的殭屍劇並不多,而且遠沒有亞視《我和殭屍》出名(雖然亞視已經倒閉了,但這系列真心經典)。
  • 英國光榮革命,美國獨立革命,法國大革命之極簡比較
    法國大革命過程中一直嚴重的壓抑個人的自由,當然這也是專制之下的必然結果。個人自由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礎,個人自由一旦被破壞,政治民主也就不復存在。法國大革命充滿了一種平等主義的夢幻和民族再生的狂想,這種非理性的特質導致了法國大革命註定走向失敗,事實上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最後以走進拿破崙的專制統治而告終。    法國大革命樹立了一種人人生而平等並且始終平等的錯誤觀念。現代一般認為,起點的平等,機會的平等是可以實現的,而要求結果的平等,財富的平等是既不公平,也缺乏正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