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扇雕花門「打開」致富路

2020-12-12 騰訊網

「當、當、當……」走進劍川縣甸南鎮獅河村,斧頭小錘的敲打聲不絕於耳。千百年來,獅河村的工匠們靠著代代相傳的木雕技藝,讓劍川木雕久負盛名。依託這一特色產業,劍川縣將這一「指尖絕技」轉化為「指尖經濟」,獅河村村民由此步入小康。

秋日陰雨綿綿,獅河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李兆龍和78歲的老人楊習龍,在村委會細心地打掃6扇雕花木門上的灰塵,「獅河村有今天的名氣,這幾扇門功不可沒。過去大家都說這裡土地貧瘠不出糧,有女不嫁獅河郎。唯一的出路就是做木匠。」楊習龍說。

「早年間,劍川木雕只能做些簡單的格子門窗等,一扇門才賣120元。但是村裡的張有才手藝很好,他的門就可以賣190元,這在上世紀80年代可是大價錢。於是大家開始花心思下功夫學雕刻,木雕技藝逐步有了提升。」李兆龍回憶,那些年,大家白天幹活,晚上跑到廟裡照著這6扇門上的圖案,畫一點回家雕一點,全村10多個人就這樣反覆畫、反覆雕、反覆學,正是有了這幾扇門做模板,獅河村很多人做起了木雕生意。

為了讓木雕產業有更好地發展, 2004年8月1日,劍川縣獅河木雕工藝協會成立。協會會長張月秋介紹,協會成立後對木雕產業實行了五個統一,對外統一接單、對內統一分派訂單、統一品牌價格,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品牌進行銷售。「這樣做能讓品質得到保證,還解決了銷售難題,穩定了價格。」

在日本,一個做木雕的村子還組織人來交流學習過,因此和它結為了姊妹村。獅河村的老藝人還應邀赴美國華盛頓參加史密森國際文化藝術節,這幾年當地的好多能工巧匠還獲得過各種榮譽。

為擦亮「劍川木雕」這塊「金字招牌」,讓木雕產業節節攀升,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劍川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將木雕產業作為促進當地經濟增長和群眾增收的支柱產業來培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產業提質增效。發展了以獅河木雕協會、興藝木雕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國藝木雕有限公司、宏盛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金達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並通過「黨支部+公司+協會+基地+木雕戶」模式,帶動周邊群眾就業增收。

如今的獅河村,「人人會手藝,戶戶做木雕。」2019年,該村從事木雕行業570戶,有木雕公司12家、3個合作社,產值達2.2億元,人均年收入2萬多元。

本報記者 黃興能

來源:雲南日報

相關焦點

  • 豐寧葦子溝村:蹚出脫貧路 打開致富門
    原標題:豐寧葦子溝村:蹚出脫貧路 打開致富門6月的壩上綠意蔥蘢,位於接壩地區的豐寧滿族自治縣土城鎮葦子溝村更顯得生機勃勃:一排排紅牆紅瓦的小葦子溝新村鑲嵌在綠色原野中,村民徹底告別了泥土房,笑意盈盈;西瓜大棚內,瓜秧已經竄到兩尺來長,布滿花苞;非遺「北京絹人」項目工廠內,村裡的婦女用精巧的雙手創造著美好生活……短短幾年內,葦子溝村民和「無基礎無產業無信心
  • 世界上有三扇「打不開」的門,我國有一扇,為何不敢打開?
    在世界上有很多非常奇怪的地方,世界上有三扇「打不開」的門,而我國就有一扇,為何這三扇門不敢打開呢?印度的泰姬陵第一扇打不開的門在印度,印度最出名的莫過於印度的泰姬陵。但是據一些野史記載,在這些棺材裡並沒有放置人的屍體,沙賈汗皇帝為了能夠讓自己心愛的妃子保持生前美麗的容貌,不允許任何人打開地下室的門,所以地下室從來沒有被任何人開啟過。
  • 「金鑰匙」打開鄉村 「致富門」
    在鄉村振興的嘹亮號角聲中,這些農村產業猶如一把把「金鑰匙」,打開 「致富門」的同時,也讓鄉村面貌煥然一新。2020年,格爾木市以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為目標,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一年來,全市村集體經濟經營性資產達到1.32億元,收入節節攀升。伴隨著鏗鏘足跡,一個個產業興旺、環境優美的新農村,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 駐村第一書記|肖政委:「金鑰匙」打開致富門
    苗圃溫室大棚據苗圃致富帶頭人楊興海說,肖政委的腳是由於前幾天下大雨,為了排除耕地內積水,防止老百姓的莊稼受水災,冒雨在地裡疏通水溝時摔傷的。劉花園村既有育苗基地,又有交易中心,在種、產、銷上為瓜農提供一條龍服務,形成了穩定的產業鏈,村民們通過種植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 地球上有3扇「打不開」的門,其中一扇就在中國,為何不敢打開?
    從最初的時候開始,門其實就是為了打開而建造。如果一扇門不能打開的話,那門的功能也就喪失了。人無法通過門進入到建築物內,周圍的事物也無法通過門來到外界。可有一些門造出來天生就不是為了打開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一、印度「打不開」的兩扇門 有些門只是為了能夠讓外部的事物可以進入到內部,將這一任務完成時,門也就被永久性的封死,不再允許人們通過。印度有兩扇「打不開」的門,沒有任何人可以進入到這些門守護的建築內部。
  • 聚美優品陳歐:門不止一扇
    在旁人看來,走過高光時刻的陳歐,悄然打開了聚美發展的新大門。同樣的情節,這幾年在共享充電寶領域也上演過。2017年,陳歐一個人從北京跑到深圳,在徹底考察共享充電現狀後,他做出了自己的決定——以3億元收購共享充電寶企業街電,親自擔任董事長。
  • 一扇消防門引發的「羅生門」
    一扇消防門引發的「羅生門」 2020-12-17 16: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普陀公園只開一扇門 居民為何不開離我們近的門?
    最近,上海凱旋北路的不少居民反映,疫情期間,他們附近的普陀公園關閉了凱旋北路上大門,只保留了光復西路上的一扇門。但其實,凱旋北路附近的居民數量明顯多於光復西路,不知道公園的選擇是出於什麼考慮。看看新聞Knews記者在地圖上看到,普陀公園形狀狹長,四周都是小區,若不從公園中穿行,從光復西路大門行走到凱旋北路的門,需繞行鎮坪路或東新支路,距離的確有些遠。而採訪現場,凱旋北路上的門則處在關閉狀態,一旁的公告牌上寫著,疫情防空期間,暫只開放光復西路門。如今疫情向好,雖然只開一扇門,大家還算理解,不過,為何關閉凱旋北路這扇門,大家則有不同的看法。
  • 三門:小小豆面成為百姓致富「香餑餑」
    三門:小小豆面成為百姓致富「香餑餑」 2020-12-28 1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建勳:杜鵑叩開致富門,今年銷售額已突破150萬元
    20年執著夢想、20年潛心研究,經過無數次失敗,李建勳和哥哥李建立終於培育出適應本地氣候的杜鵑花新品種,叩開了一扇致富之門。種植花卉苗木 找到致富門路「杜鵑花品種近千個,我們在全國各地考察了100多種杜鵑花,引進了將近20個品種。」46歲的李建勳中等身材,說起花卉種植來滔滔不絕。
  • 開發區李小敏:「虎頭鞋大媽」的致富路
    開發區李小敏:「虎頭鞋大媽」的致富路 2020-12-14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東方娃娃》:打開一扇閱讀的門
    《東方娃娃》雜誌,有激蕩生命力的想像,有美和藝術的啟蒙,有對生命的尊重與憐憫,有對生活樸素平實的愛,它能為我們打開一扇閱讀的門,讓孩子和家長共同沉浸在閱讀的海洋,體會無窮的美好。《東方娃娃》雜誌是由《荷花鎮的早市》的作者周翔、《團圓》的作者餘麗瓊領銜編輯團隊,二十年深耕細作,做出的真正尊重孩子的親子共讀雜誌!
  • 福安城陽:綠竹產業拓寬致富路
    佔洋村產出的綠竹筍甜嫩,遠近聞名,多數村民依靠綠竹產業走上了致富路。「我們村主導產業是綠竹筍,從最早的幾百畝,到現在擁有一千多畝竹林。目前,村中從事綠竹種植業的村民達60%以上。」村主任凌樹堂說,綠竹筍每年可為村民創收1000多萬元。
  • 這是一扇什麼樣的門(圖)
    我說過給現代的人類開一扇大門。」隨著時間的檢閱,這扇門年年醜聞不斷。2016年這扇門再爆醜聞。  有錢就行,不問出處  這扇門的左邊貼著「救度世人」,右邊貼著「貪官也度」。想進這扇門有錢就行,不問出處。
  • 背著縫紉機「縫」出致富路
    從背著縫紉機上門找生意,到開公司,這條路,貢井區艾葉鎮檬坳村村民趙興元和楊正華夫妻倆,走了30多年,他們用勤勞的雙手,白手起家,搭建起了一座致富金橋。下定決心 踏上外出求學路8月13日,細雨紛紛,自流井區馬吃水新堰塘小區內的一家汽車內飾加工坊裡,一片繁忙,八臺新式縫紉機馬不停蹄,幾名工人忙而不亂,開邊、磨皮、裁剪,一塊塊面料在縫紉機板上來回穿梭,正在為一批新訂單加足馬力。
  • 曾經無人採摘的黃梔子,如今為農民打開致富大門,你見過它嗎?
    而且在我國大部分的植物都是可食用或者是可入藥的,不過很多時候這些有價值的植物都沒有被人發現,不過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曾經被埋沒在農村的植物如今也成為了香餑餑,有些植物更成為農民致富的來源。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種為農民朋友打開致富之門的植物,話不多說快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 「利索人」王沛國的致富路
    「利索人」王沛國的致富路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孫瑋 梁興鑫「王沛國是個利索人」,提起王沛國,這是村裡人對他一致的評價。現在,已經脫貧的王沛國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但他並不滿足,還一直在琢磨新的致富路,王沛國告訴筆者:「明年把圈舍再翻新擴建,讓牲畜數量再翻一番,收入就更有保障了。」原來,致富奔小康的框架在他心中已經搭好了。
  • 心理小測試:選擇一扇打開的門走進去,測你是否有抑鬱症傾向!
    心理小測試:選擇一扇打開的門走進去,測你是否有抑鬱症傾向!
  • 歐式鏤空雕花屏風
    歐式鏤空雕花隔斷是融合美化和實用功能的一種屏風,能在不遮擋陽光和阻隔空氣流通下,劃分空間的功能區域,可以說在客廳設計上,歐式鏤空雕花屏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改革奮楫者 | 王忠和:帶領職工闖出一條更寬致富路
    六師芳草湖農場二十二連職工王忠和—— 帶領職工闖出一條更寬致富路 他是趕上了好時候的人,憑藉自己多年種植經驗,成為連隊最早致富的一批人,他本來可以享受安逸日子,卻偏偏喜歡「自找麻煩」,自己富了還要想方設法帶領其他職工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