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當、當……」走進劍川縣甸南鎮獅河村,斧頭小錘的敲打聲不絕於耳。千百年來,獅河村的工匠們靠著代代相傳的木雕技藝,讓劍川木雕久負盛名。依託這一特色產業,劍川縣將這一「指尖絕技」轉化為「指尖經濟」,獅河村村民由此步入小康。
秋日陰雨綿綿,獅河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李兆龍和78歲的老人楊習龍,在村委會細心地打掃6扇雕花木門上的灰塵,「獅河村有今天的名氣,這幾扇門功不可沒。過去大家都說這裡土地貧瘠不出糧,有女不嫁獅河郎。唯一的出路就是做木匠。」楊習龍說。
「早年間,劍川木雕只能做些簡單的格子門窗等,一扇門才賣120元。但是村裡的張有才手藝很好,他的門就可以賣190元,這在上世紀80年代可是大價錢。於是大家開始花心思下功夫學雕刻,木雕技藝逐步有了提升。」李兆龍回憶,那些年,大家白天幹活,晚上跑到廟裡照著這6扇門上的圖案,畫一點回家雕一點,全村10多個人就這樣反覆畫、反覆雕、反覆學,正是有了這幾扇門做模板,獅河村很多人做起了木雕生意。
為了讓木雕產業有更好地發展, 2004年8月1日,劍川縣獅河木雕工藝協會成立。協會會長張月秋介紹,協會成立後對木雕產業實行了五個統一,對外統一接單、對內統一分派訂單、統一品牌價格,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品牌進行銷售。「這樣做能讓品質得到保證,還解決了銷售難題,穩定了價格。」
在日本,一個做木雕的村子還組織人來交流學習過,因此和它結為了姊妹村。獅河村的老藝人還應邀赴美國華盛頓參加史密森國際文化藝術節,這幾年當地的好多能工巧匠還獲得過各種榮譽。
為擦亮「劍川木雕」這塊「金字招牌」,讓木雕產業節節攀升,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劍川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將木雕產業作為促進當地經濟增長和群眾增收的支柱產業來培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產業提質增效。發展了以獅河木雕協會、興藝木雕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國藝木雕有限公司、宏盛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金達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並通過「黨支部+公司+協會+基地+木雕戶」模式,帶動周邊群眾就業增收。
如今的獅河村,「人人會手藝,戶戶做木雕。」2019年,該村從事木雕行業570戶,有木雕公司12家、3個合作社,產值達2.2億元,人均年收入2萬多元。
本報記者 黃興能
來源:雲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