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翰《超真實中國》、王大可《來自表弟小宇的信》、魏承慶《尋找光明之路》、王子怡《勞動力市場》、劉莉《鄉村戲班》、李峰《哭泣的岱海》、陳杰《懸崖村的變遷》。
曾翰《超真實中國》▌攝影師簡介
1974 年生於廣東。
1997 年畢業於暨南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
2009 年畢業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全球攝影」項目。
1997年至2008年,曾任《新快報》、《21世紀經濟報導》等報刊攝影記者、編輯,《城市畫報》圖片總監。長年為報刊雜誌拍攝新聞、紀實類的任務攝影,同時也在拍攝個人紀實攝影項目《歡
樂今宵》、《世界遺蹟》、《超真實中國》等。
2008年辭職赴美留學,2010年回國後至今,作為自由攝影師,拍攝個人長期項目《超真實中國》、《酷山水》、《真山水》等。
▌主題闡述
超真實中國
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正處於一種前所未有的雜交文明的內爆過程,在摧毀和重塑中,虛妄荒誕的景觀構造出一個想像的異邦。中國近四十年來的城市化進程是一場「空間生產」(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1974年),在這個生產過程中,城市化所塑造出的景觀,是權力意志和資本意志的集中表現,也是它們的姿態化與視覺化,而應運而生的景觀攝影在其中的角色更像是醫療的X光攝影,為這個時代的中國留存病灶樣本。
「超真實」(hyperreality),這一單詞取自法國思想家讓·鮑得裡亞在上世紀70年代首創的哲學術語,「超真實是指真實與非真實之間的區分已變得日益模糊不清。在希臘語中『hyper』是『超過』的意思,表明它比真實還要真實,是一種按照模型產生出來的真實。超真實是完全包含著模擬,它不是被生產出來的,而『始終是一種已經被再生產出來的東西』,即此時真實不再單純是一些現成之物,而是人為地生產(或再生產)出來的『真實』,它不是變得不真實或荒誕了,而是比真實更真實,成了一種在『幻境式的相似中被精心雕琢過的真實』。」
從2004年開始至今,我一直在拍攝中國當代景觀主題的攝影計劃,從最開始拍攝城市裡倒閉的夜店俱樂部的《歡樂今宵》;到在全國各地拍攝各種狀態的主題公園的《世界遺蹟》;再到近年來的巨大工程如三峽水庫和青藏鐵路等,我走遍中國各個省份,拍攝下中國全球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被改變和塑造的城市與鄉村的當代風景。鮑得裡亞這些在多年以前對後現代社會的描述,在今天的中國似乎已變成正在被驗證的預言,身處轉型期的中國大地,撲面而來的現實景觀似乎處處飽含著超真實的意味。而攝影這一被人們普遍認為可以複製現實的工具,用來複製現今中國的超真實景觀似乎是再合適不過了。因而我選擇使用大畫幅相機和彩色膠片,企圖以儀式化的拍攝和客觀冷靜的凝視,以及凸顯距離感的表達,細緻入微地刻畫了正在急劇裂變的「中國景」,全景式地複製社會現實,製造超真實圖像。這些在某個瞬間捕捉刻畫的真實場景,似乎正昭示著鮑得裡亞所指的「正是今天的現實本身是超真實的今天,正是全部日常現實,政治的,社會的,歷史的,經濟的,從現在起與超真實性的幻像維度結合起來。不論在何處,我們都已經生活在現實的『美學』幻覺中。」
攝影是對現實世界的替代性轉換,而景觀攝影則是對景觀的再次景觀化,攝影中的景觀都被抽離出了其現實存在的背景,抽離出了其背後的權力與意志,變身為現實的標本。正是這種攝影對現實的剝離,才使圖像具備將這個景觀化的社會再次進行虛擬的強大能量。攝影以靜默和理性的表徵,將景觀得以恣意生長存在的機制與土壤,顯影為一個內爆卻又冷靜的視覺平面,並引領我們去到視而不見的現實背後,去到景觀們生長的機制與土壤之中。
超真實景觀,在中國,還在繼續中,而我的「超真實中國」攝影計劃也在繼續中,也許「超真實」一詞本身就有永無止境的含義。
超真實中國 斷橋, 北京, 2006年。
超真實中國 隆昌公寓, 上海, 2009年。
超真實中國 車禍棄車, 四川稻城, 2015年。
王大可《來自表弟小宇的信》▌攝影師簡介
2006年畢業於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2014年開始拍攝紀實攝影相關的照片
▌主題闡述
表弟小宇今年19歲了,是我姥爺弟弟的孫子。
他上了一點學就不上了,也很少和村裡的人交流,總是一個人在村裡遊蕩,但跟我的關係很好。村裡有一條鐵路穿過,每天下午五點準時有一輛綠皮車慢悠悠地駛過村莊。
我住的地方離村裡30多公裡,沒過幾天就會回去看望姥姥姥爺,他總是在村口等我,手裡拿著給我寫的信和一把玩具手槍,或者是一臺可以插儲存卡的收音機,裡面播放著時下鄉下流行的喊麥音樂。
他總是自言自語,幻想自己是喊麥歌手,電腦遊戲高手,而我總是認真地傾聽。
2017 山東淄博
2015 山東淄博
2015 山東青州
魏承慶《尋找光明之路》▌攝影師簡介
學習從事經濟專業
曾在深圳巴士集團公司深圳深和汽聯營車有限公司工作。
關注三個專題攝影:
1、光明行(以醫治白內障為主的慈善活動)已有15年
2、公交出行。已有10年以上。
3、自願獻血。5年以上。
現還繼續跟蹤第1、3專題攝影,
2012年曾獲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賽區物類第二名。
作品入選第24屆國展
多次在廣東省展覽、深圳市展覽及其他展覽攝影獲獎。
▌主題闡述
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民間慈善活動也漸行活躍,並成為國家救濟力量的重要補充。
2005年起,本人作為志願者參加了慈善組織的活動,參加了白內障復明、眼角膜移植、致盲性眼疾治療等救助活動,我們把這種慈善活動稱之為「光明行」。在尋找光明的路上,到了新疆、內蒙、西藏、雲南、貴州等二十多個省區的貧困地區,並把光明行活動做到了國外,在南亞、東南亞、西亞等地都留下我們的足跡。一路上,目睹了成千上萬因病致盲的貧困眼疾患者重獲光明。在內蒙古海拉爾,一次就收治當地500名白內障患者。在斯裡蘭卡,一次就為1006名白內障患者復明。
民間慈善活動的特點:第一,就是沒有來自政府的資助,資金依靠募捐,活動做得越好,捐款就越多,參與活動的人越多,這時候,照片成為很重要的宣傳工具。第二,參與的人都是自願者,醫護人員沒有工資開支,義工們連差旅費也全部自負。沒有媒體宣傳,沒有人強迫你,只依靠自律,依靠自己對慈善理念的解釋不斷前行。合作的醫療隊都是來自國內大型醫療機構的專家醫師,他們甘當普通自願者,沒有報酬,僅為幫助別人而來,經常加班加點,以高度的責任感,高質量完成手術任務,最難忘的是2014年在斯裡蘭卡,10天復明1006人,手術全部成功。醫生全累趴下,沒有一句怨言,看到一個個貧困的眼疾患者重獲光明走出醫院,大家只感到萬分欣慰。
光明之路還在向前,攝影之眼繼續記錄。還有很多貧困地區的醫保復蓋不夠,老百姓還要出很高的自付費用去治療白內障,沒錢的就得不到治療。還有很多偏遠山區的醫院什麼眼科、五官科也沒有設置,老百姓醫治無門,還需要得到幫助。此外,國家政府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也需要民間慈善組織參與,通過民間往來,也可加強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關係。
2010年7月,在緬甸西部的耶穌角鎮,為當地的白內障患者做了200例復明手術,術後出院的白內障患者,每個人手裡捧著一尊佛像。
2018年4月,雲南鎮沅縣,手術後住院的患者在用早餐。
2015年7月,斯裡蘭卡科倫坡市,老人倚在門外看中國醫生為患者檢查。
王子怡《勞動力市場》▌攝影師簡介
本人195603.02出生,現年63周歲,家住四川攀枝花市,中學教師,現已退休。
▌主題闡述
我很早就愛好攝影,2007年開始了紀實攝影。我注重人文紀實類、社會題材的攝影。我以為,現代的攝影者應該是表達某種理念與態度的,我們總是帶著自己的文本去拍攝的,而拍攝的「效果」的達成是拍攝文本與解讀文本之間的某種關係的結果,而「社會評判」則是威權(專家)評判與拍攝文本之間所達成的默契或諒解,或者是拍攝文本的被專家的偏愛所解讀。這是一種共識,一種社會認知的共謀,一種對現實社會的批判(評判)意識。個人以為,《侯登科紀實攝影獎》最為成功的一次得獎當屬《新國人》,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是最為接近侯登科本人風格的,是一種更為接近社會真實的攝影文本。爭論很大,恰恰說明了現代中國社會認知的兩極撕裂,而這不正是中國社會的現實寫照嗎!可惜的是:中國攝影從2012年後就邁入了衰退期,人人攝影成了人人自拍,轟轟烈烈的中國攝影浪潮突然間斷崖式地崩塌,然後消亡了,紀實攝影一片死寂,或更像是一片狼藉。大多數攝影網站,幾乎所有的人都在熱衷於評論攝影器材、數據比較、更新換代。而紀實攝影圖片專欄,悄無人氣,更無以前的各種熱鬧的爭論場面。這是一場註定了要結束的饕餮盛宴、人為鼓譟盛世崛起的虛假幻象。物質走得太快,我們的靈魂遠遠沒有跟上;沒有先進的理念,是不可能有精彩的藝術成就與有質量的攝影作品問世的,我們這個世界,的確是用精神來領引進步的,絕不可能單單通過物質的繁榮,輕易地來到一個所謂的盛世。而盛世的一個核心標準還是在於人類精神的、認知的進步與人類善意情感的自我充盈與洋溢。是時候了,還社會一個真實的歷史場景,這本身就是一種現代的攝影文本,一種真正的紀實文本,這也是我們愛好攝影者的一種內心呼喚與要求。中國的紀實攝影不走出來,中國的其他藝術何以又能夠走得出來?
怎麼來看待中國社會的現實情況,從哪裡看,從什麼角度來看,正好是中國紀實攝影界並不清楚地已經了解了的問題,而我正好生活在中國的一個三、四類城市,可以更加客觀地觀察到中國社會的一個「平均數」,可以比較直接避開某種虛式與假相,直接面對中國社會的真實狀況,滿含著淚水的、但是直擊眼球的方式!我知道,如果這組照片再早幾年發布,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而現在,卻正是個恰當的時機。因為,熱熱鬧鬧消停下來的寂靜時光,人們正需要整理一下各種思考,也需要有人為這些思考提供社會各個方面真相的素材,我個人覺得:《勞動力市場》是一個正和時宜的現代中國的攝影文本,可以讓我們靜下心來想一些問題,審視一下我們自己:我們是誰,我們在哪裡,我們接下來應該怎麼做?所有的紀實照片都不能單獨地揭示事情的某個真相,但人們深入、持續的思考過程可以做得到。中國社會已經開始轉向,越來越轉向為對我們過去所作所為的質疑與審視,而中國的紀實攝影應該對此有所反映,不能拖了國家進行歷史反思的後腿。《勞動力市場》是這樣一組照片:它會讓大多數觀看者心裡一顫,怎麼是這樣的?這是哪裡?為什麼?
這組照片拍攝開始於2009年,連續一直在拍攝至今。由於經濟的不景氣,各地的勞動力市場這幾年已經大大地衰微了,便宜到3元錢一天的旅店關門大吉,很多人已經不來城裡找活幹了,我的拍攝也變得越來越少了。我的拍攝手法是:偷拍、抓拍、盲拍,而95%以上是盲拍。在這組照片裡,只有一張是抓拍,其他的都是盲拍。因為我的攝影理念是:不要驚擾到被拍體,絕不擺拍作品。
另一種觀看的角度,另一種真相的揭示,為了開啟另一種思考。
一位年輕的女子應聘者,站在男人堆裡格外顯眼(攀枝花市渡口橋勞動力市場 2010.01.09.)
這一對情侶,不知道是誰要應聘,還是都要?(攀枝花市竹湖園勞動力市場 2010.06.07.)
組團來應聘(攀枝花市渡口橋勞動力市場 2010.01.14.)
劉莉《鄉村戲班》▌攝影師簡介
自由攝影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大眾攝影》2011年度影像十傑,2015年度佳能十佳專業攝影師,2015年度圖片故事今鏡頭十佳攝影師。多年來專注紀實、人文攝影,長期關注弱勢邊緣群體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面貌。代表作品有《草根戲班》《佛門春秋》《三寸金蓮》《山那邊》《朝聖之路》《茶館名人》《大山深處有人家》等多組專題圖片。
主要獎項:
作品曾榮獲2016「徐肖冰杯」中國紀實攝影獎;第二屆中國民族影像志金收藏獎;第八屆四川省巴蜀文藝獎;第九屆人類貢獻獎年賽文獻獎;第16屆IPA國際攝影獎中國賽區金獎;新華社、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舉辦的關注貧困全球攝影大賽銅獎;上海國際攝影藝術展紀實類評委推薦獎等多項榮譽。
主要展覽:
2014年9月,《草根戲班》第14屆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展。
2015年11月,《最後的纏足女人》中國麗水國際攝影節。
2015年12月,《金蓮》中國鳳凰攝影雙年展。
2017年8月,《金蓮》第七屆大理國際影會。
2017年11月,《大山深處有人家》第10屆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展。
2018年12月,《草根》中國台州攝影雙年展。
2019年2月,《夥婚》第11屆緬甸仰光攝影節。
2019年6月,《茶館名人》第六屆法國D119攝影之路攝影節。
▌主題闡述
川劇,原本是四川文化的一張名片,在近年卻走入尷尬、難以生存的局面。隨著文化娛樂方式的多元化,川劇的傳承和發展都舉步維艱。
時下僅存的草根戲班大都活躍在鄉間,他們挑著簡單的行頭,揀個土坡用幾塊編織布搭起簡陋的戲臺,演出以及吃住便都在此。這些所謂的「角兒」,其實大多數都是些老頭老太,他們在簡陋的戲臺上舞動長袖,除了微薄的收入,更多的,只是為了一份熱愛。
從2010年開始,我就跟著戲班到中江、資陽、大英、樂至、內江、瀘州、潼南、南部等縣市鄉村演出,在跟拍草根戲班的這十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些民間藝人的艱辛。
在傳統文化逐漸消失的今日,正是因為有著這樣堅韌的民間草根力量,才得以使川戲這種傳統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世代傳承。這種寂寞而又清貧的堅守,它承載著的,也許就是一段歷史一種傳承即將消失的記憶!
當我一次次走近他們了解他們時,一次又一次被他們所感動,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把他們的無奈、艱辛、堅持用鏡頭記錄下來,期望讓更多的人去關注他們,支持他們,為弘揚、傳承川劇藝術都盡上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安居鎮寒婆廟迎來一年中的廟會。寒婆廟邀請了大英縣貴英戲班,演出三天大戲酬神讓村裡熱鬧熱鬧。2018年3月
貴英戲班受邀到青木村演戲酬神。演員們在臨時居住的村民活動室,和牆上掛著的領袖像合影。2015年6月
演員嚴黃河和嚴玉環是一對親兄妹,他倆從臺前到幕後,商量著演出的劇情細節。2012年2月
李峰《哭泣的岱海》▌攝影師簡介
本人曾是當地都市報攝影記者。紀實攝影由於其涉獵的社會、歷史人文等價值的深度和廣度深深吸引著我。我曾先後用影像關注留守老人、兒童、當地煤礦工人和當地農牧民生產生活等現狀,並長期用膠片創作的方式關注當地社會景觀。此次的專題《哭泣的岱海》是前年用膠片相機進行過拍攝,並於今年用手機攝影快捷的方式進行了調查拍攝。
近年來,我國各個地方的湖泊面積萎縮及汙染嚴重,甚至有些地方環境惡化程度觸目驚心。保護人類生存環境,保護我們的綠色家園刻不容緩。本人自2017年關注內蒙古一個典型湖泊的生態問題,通過影像記錄採集,以小見大讓更多人引起對環境問題的思考,並讓大家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目前,這裡的生態問題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本人並將持續關注。
▌主題闡述
岱海是內蒙古第三大內陸湖,當時水面約130平方公裡,是祖國北方生態屏障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影響,岱海水位下降,水質變差,保護岱海刻不容緩。工業用水、居民生活用水、農業澆灌……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降低,岱海受到「威脅」。岱海面積逐年減少,變得「孱弱」,據官方數據統計,水面由1988年的120平方公裡縮減到2016年的58.59平方公裡,同時還出現了鹽鹼化程度加劇等病症,岱海真的「病了」,2018年全國兩會,在政府報告中曾指出,加快岱海等水生態綜合治理,加強荒漠化治理和溼地保護,加強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在祖國北疆構築起萬裡綠色長城。
近年來,我國各個地方的湖治面積萎縮及汙染嚴重,甚至有些地方環境惡化程度觸目驚心。保護人類生存環境,保護我們的綠色家園刻不容緩。通過影像記錄採集,以小見大讓更多人引起對環境問題的思考,並讓大家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
2017年,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遠外是電廠
2017年,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被擱置的觀景臺
2019年,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村民在這裡放牧
陳杰《懸崖村的變遷》▌攝影師簡介
現任《新京報》首席記者,極光視覺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攝影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浙江傳媒學院客座教授。
2003年11月參與創刊《新京報》,並先後任職攝影記者、視覺部副主編、主編。2014年7月主動辭去主編職務,回歸一線任首席記者。
2018年,創立《新京報》「傑出工作室」,從事融媒體報導和傳播(新聞調查、紀實攝影、視頻故事等)。
▌主題闡述
「懸崖村」的未來
2016年5月24日,「懸崖村」,即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勒爾社孩子們爬天梯上學的事件通過本文作者獨家報導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接著,涼山州委、州政府及昭覺縣,迅速行動,投資100萬元,在專家指導下,由村民自發出工出力,以極低的成本,修建了一條從山下通往山上「懸崖村」 勒爾社的鋼梯。
由數千根鋼管,6000多個扣件修建起來的總共有2556級臺階的安全的「鋼梯路」,替代了原來的由12條藤梯和一段段極其危險的路段構成的「天梯路」。
涼山州還對全州進行了排查,發現有19個類似的「懸崖村」,涼山州首先解決了19個懸崖村所有入學兒童的全日制寄宿問題。對道路有安全隱患的懸崖村進行了整修,在現有條件下最大限度排除安全隱患,保障村民出行安全。
通過對這19個懸崖村的地質條件、生存環境、土地資源、道路狀況等進行摸底,決定對於地質條件惡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懸崖村納入整體搬遷。對於通過解決交通問題,輔以多樣化的扶貧手段,可實現脫貧的懸崖村,進行道路和居住條件的改善,投入扶貧項目,力爭2019年底全面實現脫貧。
海拔在1200米到1500多米的瓦伍村和特土社,與「懸崖村」勒爾社相鄰的,海拔和地貌非常接近,這兩個同樣也是懸崖上的村莊,上山的道路也是順著懸崖曲折到達山上,極為險峻,「懸崖村」勒爾社修完鋼梯後,當地政府也組織村民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繼續對瓦伍社和特土社有安全隱患的路段進行了整修,其中對瓦伍社三分之一的路段鋪設了鋼梯。
之後,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逐步推進,特土社和瓦伍社因處於地質災害高危區,被納入精準扶貧「易地搬遷」規劃中,為避免資源浪費,特土社和瓦伍社就沒有進一步投資進行鋼梯修建。
2019年8月14日,涼山州委副州長、昭覺縣委書記子克拉格表示,鋼梯通到山上的「懸崖村」勒爾社,將進行旅遊民俗村落建設,今年下半年將開始動工建設,明年完工。
他說,「懸崖村」勒爾社現有的四十多戶居民,如果有自願搬遷到縣城的,將按照易地搬遷政策予以妥善安置,如果不願意離開的,可作為原居民留下了,參與民俗旅遊服務業。
記者查詢了四川省地質工程勘察院對「懸崖村」勒爾社所做的地質災害勘察報告,該報告對勒爾社進行了禁止建設區和可治理區的劃分,民俗村將集中建設在首先採取工程治理的可治理區,對於禁止建設區居住的22戶採取避險搬遷方案,搬遷至治理後的可治理工程區,或者搬遷至昭覺縣城規劃安置區。
子克拉格告訴記者,與勒爾社不同,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特土社和瓦伍社,所有居民將整體搬遷到縣城安置點。
他說,目前縣城安置點的工程建設正在推進,按與施工方四川建工籤訂的合同要求,2019年底安置點建成交付使用,預計明年春節前開始逐步實施搬遷。
根據昭覺縣有關部門提供的調查數據,昭覺縣有數萬名貧困人口居住在海拔23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和地質災害多發地區。他們的住房簡陋,農作物品種單一,缺乏支柱產業。同時,教育發展滯後,人均受教育時間僅4.4年。
由於自然、社會等原因,昭覺縣的貧困問題十分突出。全縣類似「懸崖村」的特殊困難村有28個。
子克拉格表示,根據昭覺縣扶貧攻堅總體規劃,總共將有5萬人納入易地搬遷,其中30-40%的人員,搬遷至縣城周邊的安置點,所有的安置點都輔以相關的扶貧配套產業。目前,一些易地搬遷點的彝家新寨建設完成,搬遷在陸續進行,一些在建的易地搬遷點也在按計劃的進度實施建設。
子克拉格說,對於搬遷後的種有大量經濟作物的村落,將採取合作社的方式,統籌村民輪流看護,收穫時由政府統一安排包裝外銷,扣除必要的成本後,收益分配給易地搬遷家庭。
作為涼山州旅遊規劃的設計者之一的橫斷山研究會會長楊勇表示,「懸崖村」地形多元,民風淳樸,物產綠色,景觀獨特,周邊有龍頭山、白草坡、天坑群、金沙江大峽谷和溫泉群分布,資源富集度高,完全具備建設國家公園條件,因以國家公園模式作為規劃建設準則。
他說,正在建設中的宜(賓)攀(枝花)高速、樂(山)西(昌)高速、西(昌)昭(通)高速將懸崖村和大涼山腹地眾多精華旅遊資源環繞並串聯了起來,為「懸崖村」旅遊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條件。
懸崖村的變遷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勒爾社,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懸崖村」,72戶人家居住在這裡,這個村處於美姑河大峽谷斷坎巖肩斜臺地,所在位置就像三層臺階的中間那級,海拔1400多米,與山下的學校及公路垂直落差約800米。
這是2016年11月10日勒爾社的航拍地貌。
懸崖村的變遷
2016年5月14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勒爾社,在3名家長的保護下,15個孩子從山下的勒爾小學出發,踏上放學回家的路。他們要順著垂直的懸崖攀爬17條藤梯,才能抵達比山下學校垂直高度超過800多米的「懸崖村」,即阿土列爾村勒爾社。
懸崖村的變遷
2016年5月14日,勒爾社的孩子們在攀爬一段幾乎垂直的「天梯」回家。15個孩子中多數是女孩,在3個家長的保護下,背著十幾斤重的書包,大約用了2個多小時,到達「懸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