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偉德
日前,中國青年報聯合中國社科院、社交平臺探探發起調研,就當下年輕人的社交情況展開分析。調研針對探探平臺18至35歲的用戶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超4000份,其中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也有55.6%的人對自身條件不夠自信。(12月21日《中國青年報》)
社交恐懼症並非新近出現的社會現象,作為公共話題時常被提及,並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激烈的討論。社交恐懼症也稱為社交焦慮障礙,是指患者在社交場合與社交操作中出現過分的焦慮、害怕,有一種不能勝任、困惑、尷尬和羞辱的感覺,甚至出現迴避行為,嚴重時可出驚恐發作。不過,標籤化和泛化的社交恐懼症,並非生理疾病而是一種生存狀態,還有一些自嘲的因素在裡面,大多表現出不願、不想和不能三個層面,「懸浮感」的社交環境,降低了社交的意願度和成功率。
社交恐懼是一種社會現象,亟待引起社會的重點關注。社交恐懼的產生因素在於社會環境,一方面社交的標籤化可以看出是年輕人的個性化體現,以及對「社交泛化」的「反制」。但這種認知與行為偏離了正常的軌道,對正常社交和社交正常化形成了挑戰;無論是個人的行為主動性還是自覺性,都會對群體社交的規範人合理化開展形成影響。社交的規則若沒有被遵守,則社交的基礎就會被極大的破壞。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與互信,在工具性的使用上也會更加功利。
另一方面,社交技巧學習不足、經驗不夠、缺乏社交自信,也是極為重要的原因。一度過來,關於群體社交恐懼產生的原因,有人歸咎於移動互聯的產生和智慧型手機的使用,刷手機改變了每個人行為習慣,也給社交帶來了極大的障礙。還有人認為,決定我們生活狀態走向的並不是智慧型手機等高科技工具,而是我們自身的思維模式和處事態度。網際網路和智能化工具的使用擴大交流的範圍,縮短了時間與空間的距離,但也讓社會變得更加浮躁,人與人相處顯得更加功利甚至勢利。
如此結果在於,人和人之間的信任感在不斷下降,也讓社交技巧的難度在不斷增加。某種意義講,社交恐懼症多屬社會風氣演變所帶來的交流障礙,工具性的社交技巧固然有利於提高社交的成功率,根本原因還在於「為什麼社交」的認知出現了偏差,由此帶來了「如何社交」的行為變異。因為前者解決的思想導向,而後者則決定著行為方式,兩者之間是「道」「術」之別,強調社交技巧和技能並不為過,但以信任為基礎的人際交流與溝通,才能實現最有效的交際。
事實上也是如此,隨著網際網路的日常化普及與庸常使用,「話術軟體」等工具性使用則大行其道。替代化的結果則是,說話等基本功能的退化讓人無法充滿自信,PUA、話術軟體裡的油膩套路導致人際間信任度下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冷漠,缺乏真誠的溝流與交流,源於靈魂的思想碰撞,則社交恐懼就在所難免。我們所具備的工具手段越來越豐富,也讓交際的場景變得更加多元而快捷。工具化的手段讓目的變味,也讓手段失去了正當性和合理性。
當人以社會人的角色去面對和處理交際,離不開外部環境的支撐和影響,需要通過環境的優化來改善交際的氛圍,更需要每個人基於現實狀況,從自身和現在做起,才能走出「囚徒困境」以及由此造成的「公地悲劇」。而要做得這一點,就必須做到真誠大於技術,目的性優於技術性,多一些彼此的信任而少一點功利,一個人只有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真心境和真性情,才可能被逐步認可和接受,網絡依賴、話術利用才不會讓社交成為一種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