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梁小丑?一邊抵制中國製造,一邊秒空中國商品,還借走400多億

2020-12-15 大金牛財經

我們國家的製造業發展是相當不錯的,通過人口紅利來發展製造業已經被證明是成功的了。目前我國的製造業產業鏈相當的完善,中國製造已經得到了更大的認可了,確實很多國家對於我國的產品是很信賴的。而且我國的消費市場量級也很大,不少企業不願意從我們國家搬離出去是有多種原因的。隨著我國的製造業發展取得成功,現在已經開始向「中國創造」、「中國製造」發展了,未來的前景也是很廣闊的。現在一些東南亞國家也已經開始向我們國家學習了。

其中印度和越南的製造業發展也比較迅速,相對而言越南的發展還更快一點。之前發生了一些比較有趣的事情,一些印度人在一段時間抵制中國產品,有的人甚至把電視都扔下來了,後來還出現了一份500多種中國製造的商品名單,表示印度人都不會再購買。但是最諷刺的就是高呼抵制中國產品的印度人,帶的帽子都是中國製造的,而且要知道這不是印度人第一次這樣做了,每一次都宣布失敗。

目前印度是離不開中國製造的,因為如果不從我們國家進口商品,那麼就會選擇從其他地方進口,帶來的就是商品價格的上漲,因為自身的經濟發展比較一般,因此東南亞國家的高價格產品會讓很多印度人「吃不消」。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在一份8973份的調查中顯示,有83%的人喜歡中國製造的產品,並且認為無可替代的,因為我國的產品質量好,價格相對實惠。

之前有一部中國製造的手機,在幾分鐘就一售而空,這件事情發生在抵制的那段時間,頗有諷刺意味。而且就連印度當地的手機零售商都表示,中國智慧型手機在印度的銷量還是很好,並沒有出現下滑的趨勢。印度檔次的一家網站也發文稱:印度有些人抵制中國製造的商品言論很不成熟。現在根本沒有國家能夠像中國一樣,提供廉價、優質的產品。

因為疫情,今年印度的經濟發展並不是很好,因此印度想要在5年內將經濟增長到5萬億的可能性並不是很大。而且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印度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很低的,服務業、製造業發展不景氣,現在就連外貿行業也在走下坡路。印度的失業率也在提升,一個月就有1.2億人失業了。在2020年6月17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批准了印度的一份貸款,達到了53億美元。

要知道這不是印度第一次「借錢」了,早在今年5月份已經借走了35億人民幣的緊急貸款,兩次一共借走了400多億元。要知道我們國家現在是亞投行的第一大股東,現在印度也成為了亞投行的最大借款人。所以印度在抵制中國製造有點跳梁小丑的意思,2019年我國和印度的貿易總額達到了6395.2億元,國內的很多項目都要依賴於我國,因此印度所謂的抵制,也不過是一種情緒的宣洩。

相關焦點

  • 一邊抵制中國製造,一邊瘋搶中國產品,還"厚臉皮"借走400億?
    首先,就拿印度來說,印度勞動力要價直逼中國勞動力,但是人口素質卻遠不如中國。其次,印度的電力依舊採用的是火力發電,動不動就停電,對於製造業來說也是個大麻煩。所以說,印度的製造業想要超越中國,估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印度居民目前還是非常依賴中國製造的。
  • 抵制中國製造,從澳洲人蔓延到500強企業,如今怎麼樣了?
    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同時也是中國製造在海外的一大市場,2019年 中國和澳洲的雙邊貿易額為1589.7多億美元,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約為1039億美元,用外匯和澳洲換了鐵礦石煤炭,而澳大利亞也從中國進口了550億美元,這其中 主要是機電產品、紡織品和家具玩具雜項製品,其實都是中國製造的日常用品,他反映的是澳大利亞中小型產業鏈的稀缺,導致的對中國製造的依賴
  • 美國一邊渴望中國幫助,一邊又惦記追責中國?
    且不論美國人指責中國的這些問題是否真的存在,也不論美國自己在應對新冠疫情時有沒有這樣的問題,就說這些美國精英一邊想要中國援助與合作,一邊歷數著他們認為的中國的所謂的「種種不是」,足以證明美國某些精英一貫的偽善與傲慢、無知與偏見。其潛臺詞仿佛是,「你的尾巴我都揪著,現在沒空掰扯,先來談合作吧」。
  • 美國的「真香」定律,一邊抵制我國無人機,一邊在軍隊使用
    甚至就在美國的部隊中都能看到我國無人機的身影,隨後發布禁令禁止內部軍隊使用我國製造的無人機,但隨後就被打臉了。尤其是在疫情中看到我國使用無人機進行抗疫情,且取得顯著效果時,美軍開啟了打臉模式。美國又開始多地啟用中國無人機參與抗疫,這就是活脫脫的了。
  • 借唄可以一邊還一邊借嗎 借款不能超過這個筆數
    在急用錢時很多人會通過借唄借款,這樣就可以緩解自己的資金需求,那麼借唄可以一邊還一邊借嗎?在借款時需要注意什麼呢?下面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下,讓你在平時正確使用借唄借款。借唄可以一邊還一邊借,不過用戶使用借唄時借款的筆數不能超過20筆,也就是說只要低於20筆是可以繼續借款的,不過在正常的借款中一般沒有人會超過這個數目。
  • 澳洲發起「抵制」活動,結果3天不到就購買中國商品
    辱罵、毆打在澳華人還不算,當地民眾還掀起了一陣抵制中國製造的熱潮,相信國人對此應該不感到意外,畢竟我們都是從抵制日貨、抵制肯德基中走出來的,現在回頭看看,都逃不脫「真香」二字,如今該場景也在澳大利亞上演。果然不到3天,本來齊哄哄要抵制的澳大利亞民眾,也開始瘋狂採購中國商品了,換個角度看這件事,還真的挺有意思!
  • 「聖誕不買中國貨」 澳洲國黨黨魁韓森籲澳人抵制中國商品
    澳洲國黨黨魁韓森則在網上發帖,呼籲澳洲民眾聖誕期間抵制中國貨。韓森在Facebook上發帖,呼籲澳洲民眾不要在聖誕節期間購買任何中國製造的商品。「為了回應中國近期對澳洲的經濟攻擊,我只想說一句話,中國聖誕快樂!」
  • 一邊告中國,一邊說「談談吧」,澳大利亞安的什麼心?
    在前段時間,中國遵循中國的法律法規和國際慣例,向澳大利亞大麥等進行反傾銷調查,並且加收關稅。為此,12月16日,澳大利亞貿易部長伯明罕曾表示,將於當天晚些時候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上訴,針對的是中國決定對澳大利亞大麥徵收高額關稅一事。可是在12月14日,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曾呼籲澳中雙方「談談吧」。
  • 印度網民瘋搶「抵制中國」文化衫,一看產地……
    6月以來,由於中印邊境衝突激化,不少印度網民在媒體煽動下,搞起了各種「抵制中國」的活動,一款寫著「抵制中國」的帽子也蹭著熱點在印度火了一把。可尷尬的是,許多印度人拿到貨才發現,這些寫著「抵制中國」的帽子和衣服,居然是中國生產的。
  • 五眼聯盟密謀抵制中國商品,替澳洲報仇?莫裡森被盟友當猴耍
    具體步驟就是:由澳大利亞出面對中國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同時,其他四隻眼同時出手,抵制中國相關商品,以此來迫使中國放棄針對澳大利亞的貿易制裁措施。這個消息一經傳出,該國媒體就亢奮報導稱,雖然談判還處於初始階段,但華盛頓已答應「認真考慮」。與此同時,澳家庭和社會服務部長近期也積極與其他四眼進行接觸,希望儘快達成這一計劃。
  • 抵制「中國製造」,印度沒給自己留後路,商家道出一個扎心現實
    近段時間,印度本土掀起了一波民族情緒,由於雙方在邊境上發生了一些衝突,部分印度民眾開始打砸、焚燒中國製造的商品,抵制中國製造,而印度政府也接連對華出手,先是宣布對中國商品採取嚴格的質量管控與提升關稅,接著在6月29日,印度電子信息技術部也宣布,將禁止包括TikTok、微信、微博、UC
  • 禁止中國洋蔥?在抵制中國貨這條路上,印度明顯已經走進了死胡同
    在抵制「中國製造」這方面,印度堪稱是「嘔心瀝血」。小到印度民眾砸電視、摔手機,大到政府終止商業合作、封禁中國AP,每日每夜,樂此不疲。近日,印度又盯上了中國洋蔥。事情還要追溯到9月14日,當時印度對外貿易總局宣布全面禁止洋蔥出口,該禁令波及至印度鄰國孟加拉國、尼泊爾等國家。
  • 18世紀的法國,一邊痴迷中國風一邊瞎畫中國人
    神奇的是,這場匯聚法國名流的跨世紀狂歡會,主題竟然叫做「中國皇帝」。參加舞會的很多法國王公貴族都化裝成中國人,貴族小姐們則裝扮成菩薩,樂師們全部身著中國袍。舞會不僅提供「中式風味小吃」,甚至還以一段名為《中國國王》(Le Roi de la Chine)的表演作為開場——30位樂師將坐在轎子中的「國王」抬進場引爆氣氛。
  • 蘋果頭頂兩重天:一邊是打折促銷 一邊是打砸搶燒
    (原標題:蘋果頭頂兩重天:一邊是打折促銷,一邊是打砸搶燒)
  • 天氣好的季節,走去一邊賞花一邊野餐!
    △ 奈良公園的櫻花 享用花見便當已成為日本人的賞花傳統,一邊賞花,一邊喝花見酒也是雅事一樁。日本的花見習俗,起源於奈良時代的貴族活動。然而那時人們賞的是從中國傳來的梅花,直到平安時代才變成賞櫻花。到了晚上,還可以賞夜櫻,燈光照耀下的櫻花有著與白天不一樣的景致,恰似美人施了晚妝。這個時候再喝上一點兒酒,便足以讓人醺醺然了。除了花見便當,花見糰子也是必不可少的,那是三個顏色分別為粉、白、綠的穿在一起的糯米糰子。粉色自然代表櫻花,是春天的象徵,白色代表著冬天的雪,而綠色代表初夏時節的一片新綠。
  • 海外跳動:中國社交APP一邊「橫掃收割 」,一邊「腹背受敵」
    1987年在車道溝十號院中一座樹木掩映的小樓裡,中國才發出了第一封電子郵件。即使落後了時代一步,但是隨著歷代中國網際網路人的努力,從網易、搜狐、新浪三大「老牌門戶」,到「BAT」、「TMD」的混戰,十四億市場被「跑馬圈地」後,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向外發展,開始了自己的「大航海」時期。
  • 但為何中國玩家一邊狂噴一邊真香?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敢於「玩弄」中國玩家的遊戲都沒什麼好下場。就比如咱們熟悉的《H1Z1》就是因為對中國玩家不利,結果就涼涼了。但是,在最近有這麼一款遊戲卻主動作死,把中國玩家玩弄於股掌之間。在Steam上收穫了接近80%中國玩家的差評,這就是《戰爭機器5》。
  • 從「利達事件」看,為何中國企業不敢再走低端製造路線?
    中國在1978年宣布對外開放,2001年加入WTO成為了國際貿易體系的受益者。因此,從21世紀後中國的工業水平就在不斷上升。中國產品也在源源不斷送往國外,最終形成了「中國製造」的品牌。但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中國製造」一直都被貼上了廉價、低端、山寨和劣質的標籤,這樣的偏見即便在現在還沒有完全去除。而偏見總會帶來很多磨難,在那個年代中,許多中國企業的生存都是倍感艱辛的。今天,我們就從一個事件中去探索一下當年「中國製造」到底有多難。改革開放後珠三角地區的地緣優勢明顯,很快就成為了經濟沃土。
  • 澳政客鼓譟"抵制中國貨" 澳媒列數據發現:註定失敗
    (圖:Getty) 海外網12月1日電 中澳發生貿易爭端之際,澳大利亞前參議員、極右翼政黨「一國黨」黨魁保琳·漢森(Pauline Hanson)公然鼓譟「抵制中國貨對此,澳大利亞新聞網12月1日以《為什麼澳大利亞抵制中國貨註定會失敗》為題刊文指出,這種做法將給澳大利亞造成災難性後果。 全文摘編如下: 在澳中關係陷入緊張之際,漢森關於「抵制中國貨」的言論贏得部分輿論的支持,但這種做法註定要失敗,還會重創澳大利亞自身利益。
  • 杜嘉班納遭抵制兩年損失10億 欲借七夕造勢回歸中國不買帳
    在聊天截圖中,創始人說會刪除視頻是因為「他的團隊和中國人一樣蠢」,還表示自己「會在所有的國際採訪中說,中國這個國家就是一堆大便」,「沒有中國消費者也能過得好」。  ​聊天截圖傳到國內後,原本要參加杜嘉班納大秀的明星,迅速劃分界線。就連那些不受關注的中國模特和經紀公司,也紛紛罷演,杜嘉班納精心準備的上海大秀在最後一刻付之東流。見事情鬧大,杜嘉班納官方終於出來解釋:被盜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