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財報
作者:南黎
2017至2019年前三季度,該公司的靜利率從15.4%下降至3.1%,降幅明顯
1月22日,瑞麗醫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麗醫美」)向港交所主板遞交IPO招股書,創陞融資為獨家保薦人。該公司為一間位於中國浙江省的醫療美容服務供應商。
自2008年運營以來,瑞麗醫美已經在國內營運四家私立醫療美容機構,其中三家位於浙江省,一家位於安徽省。
據招股書顯示,瑞麗醫美目前主要提供四大服務,一是美容外科服務,即對面部及身體多個部位進行的美容外科診療;二是微創美容服務,主要指美容注射診療;三是皮膚美容服務,主要包括各種美容能量型診療;四是醫療美容管理諮詢服務。
2018年,瑞麗醫美公司收益為1.5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40%,毛利率為58.2%,經調整溢利及全面收益總額為2076.7萬,同比增長19%;2019年前九月,公司收益為1.38億,同比增長27%,經調整溢利及全面收益總額為1714.9萬,同比增長48%。
《每日財報》注意到,從主要業務收入佔比來看,公司美容外科服務佔比逐年下降,微創及皮膚美容服務不斷提升。截至2019年前九月,公司美容外科服務佔比為30.8%,而2017年為50.2%。另外兩項業務收入佔比則由2017年的25.5%及21.3%,一致提升至29%。
銷售成本與淨利潤方面,瑞麗醫美的淨利率由2017年約15.4%減至 2018年11.6 %並進一步減至截至2019年 9月 30日止九個月的約3.1 %。而銷售費用在不斷攀升,分別為3840萬、6640萬元、6670萬元。
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俗話說,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消費者比例在快速升高的同時醫美市場也在火速的擴充。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按收入計算,2018年中國已成為第二大醫療美容服務市場,收入達到1217億元,佔全球醫療美容服務市場約13.5%的市場份額。此外,預計2018年至 2023年中國醫療美容服務市場將以24.2%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 成為全球前十大市場中增速最快的市場。
但同時,杭州乃至浙江的醫療美容行業競爭劇烈,且市場相對分散。即使瑞麗醫美以4%的市佔率在杭州排名第四位,但與行業龍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且杭州有約300名競爭對手,整個浙江的醫療美容服務提供商則多達850家。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合法的機構市場還存在大量沒有辦理正規手續,在無證經營或證照不全的情況下營業的非法醫美機構。根據中國數據研究中心、中國整形美容協會聯合發布的《中國醫美「地下黑針」白皮書》數據顯示,非法醫美機構數量已超60000家,是正規診所的6倍。可怕的是,黑診所的年手術量是正規診所的2.5倍,超過2500萬例。
由於行業競爭的加劇以及外科美容服務收入佔比的下降,瑞麗醫美的毛利率持續下滑。2017至2019年前三季度,該公司的毛利率從66%下降至51.6%,降幅明顯。市場競爭劇烈的情況下,樹立口碑,打造品牌成為瑞麗醫美塑造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外部有監管,自身有風險
2010年夏天,超女王貝在中墺醫療美容門診部實施頜面骨整形手術,術中發生生命危險,急轉其它醫院搶救,仍未挽回。超女事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整形行業的混亂內幕被揭開,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統計數據,全國消協組織2018年受理消費者投訴76萬餘件,其中醫療美容投訴5427件。2019年上半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涉及醫療美容行業的投訴3535件,其中有關醫美的質量、售後服務、合同分別排名前三位。
隨著醫療糾紛及事故的逐年增長國家的監管力度也在逐漸加大。
2002年、2008年和2011年,我國陸續發布了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機構標準、分級管理目錄;2014年和2015年,我國進一步出臺了醫美機構評價標準及細則;
2016年,成立中國整形美容協會,針對服務機構的合規化正式開始;2017年,我國在河南、陝西多個省市發起嚴厲打擊非法醫療美容行動;
2019年,上海市場監督管理局廣告監督管理處、衛健委監督所聯合舉辦的醫療廣告培訓會上明確了醫美平臺的廣告規範。
目前醫療美容行業並無通過保險轉移醫療責任風險的行業習慣,因此監管帶來的業務轉變風險及醫療責任風險均集聚於醫美機構本身,外部及內部風險均有可能為經營帶來重大不利影響。
瑞麗醫美過往共計處理124筆投訴,其中96筆以退款或支付和解金處理,賠付率達77.4%。而瑞麗醫美並未為醫療美容機構或醫生購買任何形式的醫療責任保險,僅要求醫生承諾會對自身提供服務過程中因其重大疏忽或故意不當行為造成的任何虧損或損失負責,卻無法保證醫生具備足夠的財務能力履行補償義務,因而在發生醫療類索賠的時候均有可能由機構本身承擔相關虧損、損害或責任,對後續經營造成實質性損害。
公司的營運也涉及若干風險,比如無法滿足客戶的期望可能會導致客戶投訴及法律申索;可能無法留住現有醫師或吸引合適的醫師加入公司;若無法維持品牌、市場聲譽及或消費者認知或使其受損可能對公司經營業績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響;醫師及員工可能會遭受與服務中指稱不當行為有關的投訴、調查、申索或法律訴訟,這可能損害聲譽、品牌形象及經營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