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曾是紅軍長徵勝利會師之處,流淌著英雄的血液、伴隨著紅色的基因。
這裡,曾被聯合國評為「最不適宜居住之處」,缺水多沙、偏遠貧窮。
這裡,是寧夏自治區最後的貧困縣,決勝脫貧攻堅關鍵之年,關鍵之地。
這裡,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本文故事的發生地。
2001年,按照中央軍委決策部署,長徵醫院積極投身支援西部醫療衛生事業,對口支援寧夏西吉縣人民醫院。在轉隸海軍後,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長徵醫院進一步加強對西吉縣人民醫院的幫扶支持力度:20年來,先後選派近40個科室67名專家到西吉,免費為縣醫院培養業務骨幹近百名,贈送醫療器械、藥品儀器和捐助款項共計逾 200萬元。血管外科作為參與幫扶工作的普通一份子,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和醫院軍地合作的號召,在學科帶頭人曲樂豐主任帶領下,積極投身對口支援工作,為提升當地醫療水平、助力西吉脫貧事業做出一份貢獻。
一、響應國家扶貧號召,開啟血管精準扶貧
在習近平總書記「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指引下,西吉縣委、縣醫院及長徵醫院各級領導多次考察調研時發現,西吉縣是寧夏人口第一大縣、少數民族聚居縣,由於不良生活習慣和常年缺乏保健,很多群眾罹患下肢靜脈和動脈硬化等血管系統疾病,然而當地針對血管系統疾病診斷和治療基本處於空白。
為此,毛志國副院長專程帶隊,長徵醫院高級專家幫扶團赴西吉實地調研,隨行的血管外科曲樂豐主任通過現場義診、教學查房、專家座談等多種方式,深入了解當地醫患需求後,發現西吉縣人民群眾面臨的血管病「看病難、看病遠、理念落後、手術併發症高」的實際困難,提出了「以下肢靜脈疾病為突破點,『以點帶面』發展血管外科」的精準幫扶建議,並將「開展西吉地區血管外科精準扶貧工作」寫入醫院和全縣發展規劃。隨後,西吉縣人民醫院也多次派遣工作人員來滬反饋交流扶貧進展,雙方互通有無,為更好地做好西吉血管精準扶貧工作付出了辛苦努力。
毛志國副院長帶領高級專家團幫扶調研
曲樂豐主任深入調研匯報西吉血管疾病診療情況
首批幫扶的血管外科隊員柏駿博士,在長徵和西吉縣醫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協助當地建立了「上海長徵醫院血管外科專家工作站」,該工作站為長徵血管外科建立的全國第三家工作站,也標誌著從此西吉普外科與長徵血管外科的常態化幫扶機制建立起來了!
上海長徵醫院血管外科專家工作站
二、聚焦常見病多發病,引入新技術新理念
長徵醫院血管外科執行幫扶任務儘管只有3 年,但針對西吉地區血管系統常見病、多發病診療落後現狀,引入了一系列新技術和新理念。西吉縣從事長期站立勞作的農牧民佔全縣人口比例最高。由於長時間站立和高強度勞動,下肢靜脈曲張與「老爛腳」在當地群眾中發病率很高。血管外科幫扶前,當地僅能開展傳統的縱行切口大隱靜脈抽剝術,不但手術時間長、創傷大,而且術後恢復慢、疤痕明顯,感染和神經損傷的發生率也很高。很多患病群眾不願接受手術治療,導致疾病進展成「老爛腳」或血栓性淺靜脈炎,給當地群眾帶來很大困擾。
長徵醫院血管外科團隊針對這一現狀,將下肢靜脈曲張的微創手術理念引入西吉:柏駿博士作為首批血管外科援西專家,克服了缺少精細手術器材、沒有專用靜脈抽剝器的不利條件,順利將沿皮紋小切口大隱靜脈高位結紮抽剝聯合泡沫硬化劑腔內閉合術引入並成功開展;職康康副主任醫師多方聯絡協調設備器材, 開展了西吉地區首例大隱靜脈雷射腔內閉合術,標誌著西吉地區靜脈曲張手術進入真正意義的「微創時代」;吳鑑今博士將術中超聲、射頻閉合、靜脈穿刺等技術引入並改良麻醉方式,成功開展西北地區縣級醫院首例局麻超聲全程引導下大隱靜脈射頻腔內閉合術,患者術後即刻下地,術後第二天出院,使得靜脈曲張日間手術在西吉縣人民醫院成為可能。
柏駿博士開展靜脈曲張微創手術
職康康副主任醫師為患者義診
吳鑑今博士與同一天射頻閉合術後患者合影
三、建常態化幫扶機制,手把手幫帶新技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每次出徵前,長徵醫院各級領導都語重心長的勉勵幫扶隊員,「只有把先進技術傳授給當地醫護人員,才能確保幫扶工作的長遠效果。」據悉,全國各醫院申請到長徵醫院進修學習的報告堆得有幾尺高,少則也要等上一兩年。但是,西吉縣人民醫院普外科派遣的血管外科進修的劉國軍醫生和李亞麗護士,在「專家工作站」綠色通道的支持下,很快被選送到長徵醫院血管外科進修學習。在長徵血管外科學習的時間裡,他們按照本科室醫生和護士相同的要求和標準參與學習工作,曲樂豐主任經常用「做中求學」(Learning by doing)的話語鼓勵他們想海綿吸水一樣努力學習,他們也不負眾望成長為了西吉醫院血管外科臨床與護理的專科人才。
業務學習與專題授課
歷屆前往西吉的幫扶隊員,也都盡其所能幫帶好當地的醫護人員提升業務水平。柏駿博士在工作第一天就為全院醫護人員講授了《血管系統疾病診療進展》 一課,從預防、保健、診斷和治療多角度、系統地介紹血管疾病的最新進展,並通過教學查房、手術帶教等多樣化方式,提高當地醫生的專業技術水平;職康康副主任醫師從術前劃線描記、術中切口設計、穿刺與光纖閉合、術後包紮等各個步驟,「手把手」親自帶教當地醫生技術細節與注意事項,培養了一批合格的靜脈曲張微創手術醫生;吳鑑今博士針對當地醫生血管超聲「零基礎」現狀,帶領他們從超聲技術基礎知識學起,循序漸進過渡到完成術前血管超聲評估,再到成功完成術中超聲監測下靜脈穿刺操作,再到最後帶教朗進軍副主任醫師和劉國軍醫師成功主刀手術,當地醫生的每一次進步都有他付出的智慧與汗水。
帶教血管超聲
帶教手術操作
目前,西吉本院醫生完全可以按照上海標準常規開展靜脈曲張微創手術,這也標誌著西吉縣人民醫院在下肢靜脈曲張治療水平上「接軌上海,國內一流」,使西吉患者能夠享受跟上海患者一樣的醫療服務。
四、以點帶面輻射周圍,各個學科整體進步
隨著長徵血管外科參與幫扶工作,西吉縣人民醫院與血管疾病相關的學科,在「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下發生了悄然變化。
普通外科作為幫扶工作的主體科室,在梁繼文主任帶領下,目前已經熟練掌握下肢淺靜脈曲張的規範化、個體化微創外科診治,可以根據就診患者疾病的「臨床、病因學、解剖學、病理生理學」CEAP 分級,個體化選擇改良沿皮紋小切口大隱靜脈高位結紮抽剝術、下肢淺靜脈曲張無創泡沫硬化劑閉合術、大隱靜脈雷射閉合術、局麻超聲全程引導下大隱靜脈射頻閉合術等微創術式。
其中「局麻超聲全程引導下大隱靜脈微創射頻閉合術」,系固原市首次,也是我國西北地區縣級醫院首次開展相關技術,西吉縣人民醫院也成為寧夏自治區第三家開展此技術的醫院。
影像診斷科作為血管系統疾病重要的檢查和輔助診斷科室,在與血管外科幫扶隊員的交流學習中不斷成長。隨著 64 排 128 層螺旋 CT 的投入使用,目前已經能常態化開展人體動、靜脈系統 CT 血管增強造影檢查,圖像質量和水平屬於國內一流。
超聲診斷科作為血管無創檢查的必備科室,與本次幫扶隊員吳鑑今博士密切配合,常態化開展下肢靜脈曲張患者深、淺靜脈檢查,並額外開展患者立臥位穿通支、反流點的個體化評估與描記,同時開展術中超聲監測與定位,既進一步保障了靜脈曲張術中安全、提高準確性,又拓展了超聲檢查的業務範疇。
麻醉科在馬三成主任帶領下,首次開展靜脈曲張手術的局麻聯合靜脈複合麻醉,既極大緩解了局麻患者的疼痛感受,又能保證患者術後即刻清醒、隨即下地活動,符合現今快速康復理念,使得靜脈曲張日間手術在西吉縣人民醫院成為了可能。
手術室護理團隊在胡麗娟護士長帶領下也與時俱進,隨著微創手術的常態化開展,不斷總結經驗,優化操作配合流程。本次幫扶隊員的吳鑑今博士專門為其作「大隱靜脈剝脫術圍手術期護理」專題講座,講授了靜脈曲張手術的手術器械和醫護配合,進一步提升了專業水平。
五、專注血管微創診療,服務西吉人民群眾
除了下肢靜脈曲張,幫扶隊員還針對當地就診較多的靜脈血栓栓塞症、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頸動脈狹窄等常見血管系統疾病患者提供了健康保障服務。對於當地醫療保障水平可以滿足的疾病患者,派遣科室骨幹前出進行診療;對於暫時沒有條件當地處理的,協調西吉縣人民醫院完善必要術前檢查後,經由「專家工作站」綠色通道轉診至上海及時救治。
王瓊是西吉縣人民醫院的一名退休護士,一次體檢中發現自己右側脖子上有個「疙瘩」,這立刻引起了吳鑑今醫生的警覺,趕忙為她聯繫了頸部血管超聲和CTA 檢查,結果顯示「右側頸動脈體瘤」。巨大的瘤體不但將正常的頸內動脈推擠到一邊,還將局部的血管神經完全包裹。如果不做手術完整切除腫瘤,未來將給王瓊帶來的是壓迫神經引起的聲音嘶啞和壓迫血管導致的中風偏癱。由於手術難度和風險極大,輾轉諮詢多地都沒有醫生願意手術治療。吳鑑今博士經過「專家工作站」與遠在上海的曲樂豐主任和其他團隊成員進行線上會診後,曲樂豐主任當機立斷,決定儘快為該患者儘快手術。鄒思力博士當天即為患者協調專用監護床位,由曲樂豐主任擔任主刀、柏駿博士擔任一助,第一時間為患者成功完成手術,目前已痊癒出院。
患者痊癒,滿意出院
未來,隨著西吉縣人民醫院 DSA 手術室的投入使用,將迎來血管外科診療水平的下一個發展黃金時期。
長徵血管外科團隊將針對西吉地區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靜脈血栓栓塞症、頸動脈狹窄、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內臟動脈疾病等患者,開展針對性微創介入診療技術服務和幫扶工作。期待通過長徵醫院和西吉縣人民醫院全體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為提升西吉地區人民健康水平、助力脫貧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微信發布
供稿|吳鑑今
監製|夏繼山
編審|王丹琳
編輯|方梅蘭
主管|長徵醫院政治工作處
原標題:《脫貧攻堅助西吉 長徵血管在行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