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觀音》:荒誕的棠家三代女人,折射出的「神經症人格」啟發
原創:海山嵐人 海山嵐人
文/海山嵐人
電影《血觀音》,是臺灣導演楊雅喆執導的懸疑劇情片,電影由惠英紅,吳可熙,文淇等主演,一經上映就獲得很高的評價,豆瓣8.4分。
電影講述上世紀90年代的臺灣,以棠夫人為首的棠家三代,穿梭遊走於政商間,苟且卑微苟且忍辱負重前行。在這無望的社會裡,即使內心慈悲的人,最後也只能內心陰冷,機關算盡,否則,就會被犧牲掉。
影片從棠家三代女人扭曲的人性的性格極具諷刺和批判性,折射出神經症人格對人性價值觀,讓30年後的我們懂得,愛,或許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求得的難易程度不同,才讓我們更加知道親情和真愛的不易和真貴。
我們就結合《血觀音》這部影片,來剖析一下棠家三個女人身上這三種神經症人格的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去矯正這些性格缺陷。
一.
01棠夫人
對個人成就的神經症性需求:不顧後果地追求名聲、財富和社會地位;(攻擊型)
上層社會自私、冷血、內心醜惡。作為孤兒寡母的將軍遺孀,棠夫人要想在這個圈子裡混,要想獲得尊嚴,就必須和他們一樣。
步步為營,處心積慮,棠夫人的心機用到了極致。在她心中,名聲才是最重要的。為了名聲,親情跟根本不值一提。
棠夫人愛權,看似是權力場裡不入流的女流之輩,卻靠著自己精心策劃的一場場局讓其背後的男人(馮秘書長)順利上位,獨攬大權,不甘心成為王背後的女人。
權力欲就是人的行為理論,德國哲學家弗裡德裡希尼採提出觀點:「為了獲得權力,人甚至可以忍受痛苦,是力量和權力激發著人的行為」。
對於控制欲原因的解釋,心理學上有一種叫「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的說法。
「控制欲」背後是恐懼,用外在的衝突來迴避自己內心的衝突。作為影片主角的棠夫人,因害怕外人知道棠寧和棠真是母女關係,對外宣稱是姐妹關係,牢牢的控制了棠真,她的行為也潛移默化影響了棠真。
這種神經症人格的表現形式是對成功的過分追逐,影片中棠夫人呈現出的人物性格非常符合這一性格特徵。
棠夫人設局扮豬吃老虎,屈身賣笑最後穩握大權。布局時未雨綢繆,解決問題時殺伐決斷,不得不欽佩導演對於這一神經症人格入木三分的刻畫。
02 棠寧
對社會聲望的神經症性需求:活著是為了得到認可,獲取在別人心目中的威望;(退縮型)
棠寧渴望得到棠夫人的關愛,但棠夫人只是作為她達到目的一個棋子而已,但對母親安排的一些事務反感但卻無力反抗。
對於棠真,雖是親生女兒,但只能以姐妹相稱,近在咫尺卻無力去愛,是一種扭曲的母愛。
對於段義,在事情敗露後,依然選擇為愛走天涯,放蕩形骸的骨子裡,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女子。
棠寧上了通往自由的船,最終消失在火焰中。
從眾心理以及渴望認同可能來源於生存的需要。
從社會需求性上來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其自身的需求和動機的。如果這個動機可以得到大多數社會性的正面回饋(認可),將會增強其的自信自尊及成就感,形成一個循環的行為期待模式。反之則是阻抗。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一書中提出。他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
棠寧對於母親的是一種病態愛的表現,酗酒,亂性,充當棠夫人的「人肉」捐客。影片中有一句臺詞「公主命,丫鬟身」,深刻的刻畫了棠寧的人物特性。
03 棠真
對完美的神經症性需求:對任何批評都極為敏感,力圖成為完美無缺的人。(順從型)
從小就被棠夫人調教的溫順世故,只聽命於外婆「媽媽」
棠真五歲生日時寫著: 「吸菸奶會幹掉,喝酒會變成瘋婆」。
極具諷刺意味的「紅蘋果」兩在病榻下滾到棠真的腳邊(一次是閨蜜林翩翩,眼睜睜的看到咽氣,才假惺惺的出去呼叫醫生;一次是棠夫人被病魔折磨的,都不想放棄治療,而是選擇讓她繼續煎熬著生不如死的痛苦)
棠真對愛情的執念,讓她最終迎來的是對愛情的幻滅。對於馬可的愛戀,想不到也只是馬可玩物,正如馬可是富太太們的玩物一般,極具諷刺,在火車上埋葬了愛情。
棠夫人最終受罰於她一手調教的棠真。成年後的棠真撕掉了棠夫人放棄積極治療的籤字書,讓病入膏肓的棠夫人躺在病房裡活不好,死不成。
影片中棠真的順從性人格,就是源於棠夫人從小的強勢教育,把本來是「外甥女」為了樹立棠家「良好」家風的形象,影視生生把她當作「女兒來培養。
從小培養端茶倒水,迎來送往這些本不該屬於她這個年齡段所要做的事,在棠夫人的「人脈圈子」頗受歡迎,但卻常常陷入自己營造的壓抑困境中。
二. 如何去矯正糾正神經症人格?
德國精神病學家在《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闡述:所謂的神經症人格就對當下時代文化的心理行為模式的偏離,是該人格所在文化產物的核心。
90年代初的臺灣,經濟發展迅猛,號稱「亞洲四小龍」。而作為將軍遺孀的棠夫人,要想繼續發揮將軍生前的人脈資源,就要和上流社會的「人脈圈」有個深度的連結。
影片中有一個橋段,警察署在偵辦林議員全家被殺一案,面上警察署署長鐵面無私,秉公執法,但到了晚上就在棠府推杯換盞,原來這位警署署長是將軍的老部下,棠夫人運用高超的「圈子」手段,就輕鬆的在酒局中把署長給「擺平」了,可見她深諳官場文化。
神經症人格形成的重要土壤是我們的社會環境,在影片的最後,即使是對成功過份追逐的棠夫人在行將就木時,在已經寫好的遺囑選擇安樂死,卻也無法阻止棠真「祝你長命百歲,萬年富貴」來的冷血,至親親情如此淡漠,令人毛骨悚然。
如何去矯正這些神經症人格對我們的影響呢?在這裡給大家提供幾個參考意見:
首先,明確自己的真實欲望,努力建立完善的價值體系。
泰國作家查.高吉迪:「人一旦成了慾念的奴隸,就永遠也解脫不了了」。
芸芸眾生的我們,欲望無時無刻不在內心暗潮湧動,在一定的範圍內欲望是我們前行的助推器;凡事都有個度,當人的欲望像馬裡亞納海溝無法填滿的時候,其實就是悲劇的開始。
其次,培養獨立的人格
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一個人必須剔除自己身上的頑固的私心,使自己的人格得到自由表現的權利」。
影片中的棠寧在病態愛的需求中迷失了自己的獨立人格,淪為棠夫人的一顆棋子,毫無尊嚴可言。
即使是偉岸挺拔的身軀,喪失了獨立的人格也不如一個微小螻蟻的販夫小卒。
再次,有意識地去體驗,克服衝突
在前幾年,鄭州有個女教師的辭職信就火遍大江南北,就因一句「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棠真在影片中塑造的是神經症的順從型人格,從小的家庭生活環境,巨大的孤獨感充斥著它的周遭,即使渴望擁有一份愛情,但也是很理性的克制住。
只要勇敢的邁出去,抱著擁抱和接納的心態,去體驗生活的美好。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用心,處處皆風景。克服衝突,理性的去解決問題,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的。
霍妮對治療神經症人格目標是:在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間建立一種合理的,符合現實的關係,使病人接受現實的自我,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未來的,合理的目標。把自己從自己的"應該的暴虐"中解放出來,並勇敢地嘗試正常人的成功和失敗。
三. 結語:整部影片,圍繞著棠夫人的一家人在親情,友情,愛情方面,因果報應,因果循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天使」和「魔鬼」,就看自己的神經症人格偏向於哪裡,和自己的內心「和解」,是一種淡定和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