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舊中國其他苦命孩子一樣,杜月笙出生於當時上海浦東的一戶平民人家,父親雖然與人合夥經營著一家米店,卻是入不敷出,賺得錢連最基本的家庭生活都不能保障,導致杜月笙的母親朱氏,只能去幫人洗衣服補貼家用。
在杜月笙一歲之時,母親朱氏懷了二胎,但由於長年工作,且營養跟不上,在產下一女之後,因身體極度衰弱而撒手人寰。失去母親的杜月笙,很快又失去了剛出生不久的妹妹,被父親送給了寧波的一位黃姓商人,此後不知生死,再未相見。沒過多久,父親續弦,給杜月笙找了一個繼母張氏。
兩年之後,杜月笙父親也在貧病交加中去世。還好繼母張氏善良,承擔起撫養幼小的杜月笙的責任。然而禍不單行,三年之後,張氏外出突然神秘失蹤,7歲的杜月笙成了孤獨,只好投靠外婆和舅舅家。
在那種年代,家家都是食不果腹,舅舅固然沒有拒絕投靠的外甥,但其家人對蹭吃蹭喝的杜月笙也沒有好臉色,幼小的他飽受人情冷暖。14歲之時,杜月笙再無法忍受這種生活,辭別痛愛自己的外婆,隻身跑去上海灘討生活。童年生活給了杜月笙無盡磨難,但也讓他養成察言觀色、機靈懂事的做事風格,在上海灘他很快受到水果店鴻元盛老闆的青睞,成為一名學徒。用心盡責的他,在19歲的時候正式成了鴻元水果行的一名夥計。
此時的上海紅燈酒綠,黑幫橫行,年輕的杜月笙身處這樣的環境,不可避免受到影響,結交很多當地整日在街上敲詐勒索平民百姓的流氓痞子,並打得火熱。杜月笙的轉變,鴻元盛老闆看在眼裡,很快意識到廟小裝不下大佛,便找了一個理由辭退了他。20歲的時候,杜月笙經人介紹正式拜師青幫「通」字輩的流氓頭子陳世昌門下。按照當時青幫的輩,杜月笙屬「悟」字輩。靠著青幫陳世昌的關係,杜月笙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黃金榮夫婦,成為其門生中的一員。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杜月笙發現黃金榮夫人林桂生,人稱桂生姐,精明能幹,是黃金榮的得力助手和高參,深受其喜愛。想在討好黃金榮的眾多門生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另闢蹊徑,於是他處處找機會討桂生姐歡心,這點在電影《上海皇帝》中也有體現。不久機會就來了,桂生姐生了一場大病,杜月笙一直在旁邊盡心照顧,這讓桂生姐無比感動。病癒後,她經常在黃金榮面前吹耳邊風,誇獎杜月笙。隨後,杜月笙又抓住機會幹了幾件讓桂生姐和黃金榮讚賞的事情,讓他漸漸成為黃金榮夫婦心腹。
所謂心腹就是可以幫黃金榮進行秘密賺錢生意-搶奪鴉片,然而當時在上海最會搶奪鴉片卻是以沈杏山為首,被人稱為「大八股黨」的集團。他們後期又幫潮幫土商押運鴉片,收取保護費,以英租界為巢穴,定期給巡捕房賄賂,壟斷了上海的鴉片運輸業。如日中天的「大八股黨」沒有把法租界的黃金榮放在眼裡,屢次破壞其搶奪鴉片的生意,讓黃金榮怒氣衝天又無可奈何。於是,杜月笙向黃金榮和桂生姐提出自建隊伍搶奪「大八股黨」運輸鴉片的生意,得到兩人的贊同。很快,杜月笙就網羅了一幫亡命之徒,建立起一支隊伍,被人稱為「小八股黨」。他們手段彪悍毒辣,經常利用「大八股黨」在護送煙土過程中的種種漏洞屢屢得手,讓後者在多次打擊之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
沒過多久,英國迫於輿論的壓力,在上海租界開始禁菸(鴉片),這迫使在英租界做鴉片生意的潮幫土商只得另覓新地盤。趁此機會,黃金榮請求法國總領事開放法租界的鴉片公賣,吸引鴉片商販來做生意,得到允許。於是盛行於英租界的鴉片生意開始往法租界轉移。通過搶奪鴉片的事件,杜月笙領導的「小八股黨」在上海聲名鵲起,也讓大量財富流進了黃金榮和杜月笙的腰包。1925年,黃金榮和杜月笙又聯合另外一個流氓頭子張嘯林,在法租界與軍閥當局庇護下,成立了主要做鴉片生意的三鑫公司。
鴉片生意不僅讓杜月笙大發橫財,也讓他成為三鑫公司的主要負責人,同時還兼任著法租界商會總聯合會主席兼納稅華人會監察,勢力和地位已經達到與黃金榮分庭抗禮的地步,兩人與張嘯林三個人成為上海灘上顯赫一時的「流氓大亨」。
這三人中,黃金榮貪財,張嘯林善打,屬於目光短淺之輩,而杜月笙會做人,因此到後來,逐漸形成了以他為首,打著公司的名義,販賣鴉片、開設賭場,逼良為娼,橫行霸道的黑幫集團。而杜月笙用這些不義之財,又籠絡社會各階層人物,從政治要人到文人墨客,無所不有。就這樣,從水果行學徒到上海流氓大亨,杜月笙依靠著鴉片毒品生意完成逆襲,成為跺跺腳就能讓上海抖三抖的人物,被人們稱為上海灘的「厚黑教主」。
雖然,杜月笙一生汙點無數,但在抗日戰爭期間的表現,著實讓人刮目相看,不僅拒絕日本的拉攏誘惑,還力勸其他兩大亨不要做漢奸,並且在香港出錢出力資助各方的抗日工作,還號召幫內門生參加抗日別動隊親赴戰場。黑道出身的杜月笙心懷民族大義是難能可貴的,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亮點。但不能否認,終其一生的販毒行為,是導致中國成為當時世界最大毒品消費國的「幫兇」,讓「全民吸毒」的中國社會越陷越深,這個罪孽是永遠無法洗刷乾淨的。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在香港的杜月笙原本以為自己是有功之臣,重返上海會得到蔣介石的重賞,沒想到看到的卻是「杜月笙是黑勢力的代表」、「打倒杜月笙」的標語口號,他明白自己被蔣介紹拋棄了,於是便有了著名的「夜壺論」。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蔣介石再三邀請杜月笙去臺灣,但他早已對其心寒,婉拒了邀請。但杜月笙知道自己也不可能留在上海,身上背負的血債纍纍,他選擇了去號稱自由港的香港,餘生再也沒有回過上海。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走完自己傳奇的一生,在香港病逝,終年63歲。
他的是非功過後人自有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作為一個舊中國貧苦出身的一份子,能夠成為當時跺跺腳都令上海灘顫動的人,從這點來說,他的人生也是一種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