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棉花種植效益的關鍵對策

2020-12-15 天山植保

在棉花生產中,有不少農戶認為,選擇了1個好品種,就一定能夠取得好收成,獲得好的效益。其實,好品種對效益的貢獻率只有30%,在棉花生產過程中,要多走、多看、多聽、多學習,積累各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實施恰當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才能實現棉花的最大效益。

一、品種與栽培技術配套生產中我們發現,很多農戶一旦選定品種後,就會將產量和效益全都寄託於品種上,而結果往往令很多農戶失望,就會出現在同一區域甚至同一村莊裡,有說某品種好的,也有說此品種差的,使未種植過該品種的農戶又陷入迷茫中,這是因為重選品種而不重栽培技術產生的現象。那麼,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呢?我們簡單分析如下:1.「配套」栽培技術俗話說:「三分種,七分管」,棉花品種對棉花產量、效益的貢獻率在30%左右,重要的是要管理好。有農戶往往認為:「管理上也很到位了」,「一直都是這樣管理的」,或「其他品種也是這樣管理的」等等,聽上去也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卻忽略了現今品種更換快、來源廣的問題。

現有的栽培措施或栽培習慣是在前期長時間的生產實踐中摸索出來的,而過去的品種相對較少且多是本地自育品種,栽培時間久,栽培措施也相對較成熟。我區目前的棉花品種來源廣,各棉花品種在新疆各地的生長習性、生育特點差異較大,如果仍然沿用過去的老模式來管理,必然難以取得好的產量、效益。配套栽培技術就是根據品種在當地的生長習性和發育規律,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狀況制定對應栽培措施,這就意味著不同的品種其栽培措施也會有所不同。

2.配套技術的管理要素影響棉花生長的因素有兩方面,一是自然要素,包括光照、積溫、土質、水資源、病蟲害等,這些因素是我們人為無法改變的;二是人為管理要素,包括品種、播期、密度、水肥運籌、化調、病蟲害防治、打頂等,這些因素是我們可以人為控制的,也是栽培管理的主要因素。管理要素的制定要根據當地的自然因素並結合選定品種的生育特性來決定,自然因素變化了就要相應地調整管理要素。只有根據不同時期棉苗長勢,及時調整栽培措施,才能塑造出合理的田間群體和個體,獲得理想的產量和效益。

3.重視「田間診斷」不同的棉田會因自然因素和管理因素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問題,要想準確判斷問題所在及尋找補救措施,就必須第一時間現場看苗判斷,這就是「田間診斷」。一般情況下,各個種業公司、科研院所等發布的品種配套栽培技術資料具有普遍性,是一個原則性的東西,在栽培實踐中不能生搬硬套,要靈活掌握,重點就是要看田間棉苗實際表現。一般來說,有一定經驗的棉農都可以根據苗情做出判斷,從而及時調整下一步管理措施。從我們在技術服務中觀察看,管理要素中最重要也是最難以把握的就是水肥運籌,絕大多數低產棉田出現問題,最典型的特徵就是旺長、貪青、晚熟等。「田間診斷」是各項技術措施的基礎,對棉花獲得高產、高效具有重要作用。4.多向專家請教

在栽培實踐中常常會遇到一些新問題,尤其是對一些剛推廣的新品種,棉農對其生長習性了解少,難以把握,這時就需要及時向專家請教,通過現場面對面的講解,使農戶儘快掌握品種生長習性、栽培管理要點以及棉田常見問題的判斷和補救措施。一方面,專家會教授管理品種的知識,另一方面,教會棉農看苗診斷的本領,對提高栽培技術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栽培中的幾個誤區

1.高產量等於高效益

我國長期以來的棉花收購政策基本上未按質論價,形成了產量就是效益的觀念和事實,導致植棉戶一味地追逐產量,造成了新疆這個國家優質棉產區原棉品質連年下降的局面。這種局面將隨著棉花市場化的推進而有所改變。今年,新的棉花補貼政策已初現端倪,軋花、棉紡企業將逐步推向市場與國際接軌,國家對棉花的補貼將直補到棉農。企業參與國際化競爭後,按質論價將是其唯一選擇,相關的收購政策也將隨之改變。

決定棉花品質的因素有2個方面:一是由品種的遺傳特性決定的,也就是由品種自身決定,這是決定棉花品質的關鍵;二是因栽培因素的影響,自然因素中,積溫、光照影響大,人為因素中,水肥管理影響較大。因此,在選擇和栽培時需要綜合考慮,力爭實現效益最大。

2.水肥是產量的基礎

近幾年,棉花種植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2個方面:①近幾年,春季災害性天氣較多,棉花苗期根系生長受到抑制,造成前期棉花生長發育進程緩慢。②抗蟲棉面積逐年增多,多數抗蟲棉品種生育期普遍較晚,為了促進抗蟲棉提早成熟,多在6月底前要求打頂結束,為了能在棉花打頂之前達到一定的生長量,只能過早地投入水和肥,從而使棉田過早形成鬱閉,光照利用率下降,植株中下部較空,只有頂部幾個晚熟、較輕的棉鈴,品質也較差。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協調好棉花縱向生長和開花的進程,如果棉花縱向生長過快,則鬱閉加快,落花落鈴嚴重;若開花進程快於縱向生長,說明缺水。因此,要充分利用灌水、施肥和化調措施協調好棉花縱向生長和開花的進程。

3.新品種或新品系肯定比老品種好

對於「新、老品種」只是一個相對於審定時間而言的界定,和品種的「好、壞」沒有本質的聯繫,不是所有的新品種都比老品種好。以新陸早48號為例,相對於目前已審定的「新陸早六十多號」,它是老品種,但從早熟性、豐產性、機採性方面看,還沒有別的品種可以超越。任何品種的選育都是針對當前或有蔓延趨勢的生產問題而確定的育種目標,都有它的優缺點,關鍵看你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由哪個品種能更好地解決,這是我們選擇品種的根本。

三、結語棉花生產是以年為單位計算,生產周期長,關乎棉農一年的收成。在生產期要多走、多看、多聽、多學習,積累各方面的知識和經驗,逐步掌握選擇品種的各項技巧,提高生產效益。作者:劉幹、陳文博,圖文編輯:天山植保,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淺析新疆棉花高產種植的十大關鍵控制技術
    0 引言新疆植棉區域廣,高中低產棉田星羅棋布,沙土、壤土、黏土棉田兼而有之,生態環境災害種類多樣,枯萎病和黃萎病輕重棉田交織分布,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實現棉花均衡增產,需要學習、了解、掌握棉花高產的關鍵控制技術。1 新疆棉花種植的產量潛力大新疆是我國高產植棉區,棉花單位面積產量高於全國(或世界)平均產量30%以上,與澳大利亞棉花單位面積產量相當。新疆創建了許多棉花高產典型。
  • 瓜州機採棉挑起棉花種植「大梁」
    瓜州縣誌誠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以機採棉種植、採摘為主,2018開始該合作社流轉北溝村2146畝土地用於機採棉種植。通過逐步推廣機採棉種植和專業化、機械化、規模化經營,大幅提高產業效率、提升棉花質量、降低生產成本,還能保障農民增產增收。
  • 「寬早優」模式引發新疆棉花種植重大變革
    今年賣棉花的毛收入一百零幾萬。」   「這個數比較實在。」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新疆科研中心副主任時增凱說,棉花的性狀發揮跟種植模式也很密切,這個品種是中棉所專門為「寬早優」機採種植模式選育的,種子、農藥、肥、水等消耗量都會減少,節本增收算下來,1畝棉花大約純收入1500元以上,比舊的品種模式多收入300元左右。   「寬早優」是什麼模式呢?
  • 棉花高產的十大關鍵控制技術
    二:掌握高產棉花特性是高產的關鍵什麼樣的棉花高產、什麼樣的棉花低產,作為種植管理者應該明確。在矮密早栽培模式下,新疆棉花種植模式有多種。一是一膜 6 行或 4 行寬窄行距(66 cm 和 10 cm)的種植模式;二是一膜 3 行的 76 cm 的等行距種植模式;三是一膜 4行的寬窄行距(40 cm 和 60 cm)手採種植模式;四是 1+2+1 的混合種植模式等。
  • 棉花種植為啥要建生產經營檔案,有哪些好處?不知道的看過來
    為爭取棉花種植最大效益,近些年,不少村民家庭都建立了棉花生產經營檔案,詳細記錄了棉花種植方面的收入和支出情況。通過查看棉花生產經營檔案,村民可以直觀地算出一年的投入產出情況,分析對比哪個年份收入多,哪個優良品種產量高,哪項實用技術效益好,總結經驗教訓,以提高來年生產經營決策的科學性。其實這種方法在很多年以前就有人試著做過,只不過這些年重又興起。記得2016年,村裡為每塊條田都建立了條田檔案,只不過那是村裡統一搞得,沒過多久就再也沒有堅持下去,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 沒有畝產500公斤籽棉的產量,就不要好意思談種棉花
    近期國家統計局發出數據來看,新疆2020年棉花產量佔全國87.3%;2020年新疆棉花播種面積達3752.85萬畝,佔全國種植面積的78.92%。不管是棉花種植面積還是總產已居全國棉花的絕對優勢!從產量來說,新疆棉花(皮棉)單產為137.5公斤/畝,高出全國棉花平均單產13.2公斤/畝。折算成籽棉單產為361公斤/畝(按標準級38的軋花衣分來算)。
  • 種植棉花,了解棉花的生長所需的條件,大力促進棉花的生長
    導語:從溫度和光照,分析棉花生長發育所需的主要條件;從苗期、蕾期和開花結鈴期,分析棉花發育生長的狀況種植棉花,我們需要了解其生長發育所需的主要條件,以及其生長的各個階段,這樣才有利於栽培優質棉花。棉花在一生的各個生長發育階段要求的溫度比較嚴格,達不到一定的要求,即不能在生產上種植棉花。一般棉花播種後,從苗期到蕾期的兩個月中,平均溫度應在15-20℃。盛蕾到盛花期,要求較高的溫度,平均應在20-25℃。在棉花生長期間,溫度不宜忽升忽降,晝夜溫差不宜過大,否則也會影響生長發育。一般來說,無霜期較長的地方,便是夏季溫度較高的地方。
  • 河北新樂市創新種植模式 提高種植效益 拓寬增收致富路
    摘要:近年來,河北新樂市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創新種植模式。新樂市化皮鎮貫上村通過設施農業的推廣,大大提高了專業種植農戶的經濟效益。
  • 新疆棉花,憑什麼是世界頂級?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0年新疆棉花總產量達516.1萬噸,佔全國棉花總產量87.3%,約佔世界棉花產量20%以上。新疆棉花憑什麼是世界頂級?六大理由告訴你!新疆兵團第六師職工陳曉江,種棉17年,去年種植50畝,單產490公斤,收入近10萬元。兵團宣傳部供圖
  • 新疆棉花種植專利技術獲兩項國際發明金獎
    【解說】近日,由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田立文團隊完成的「棉田保苗新技術的應用」、「綠洲棉花高產高效生產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分別獲得「 2020英國國際發明創新技術展覽會」金獎傑出創新獎、第五屆摩洛哥「非洲創新周」金獎。【解說】兩項金獎,對長年致力棉花研究的田立文團隊而言是極大鼓勵,是對新疆棉花種植技術的肯定。
  • 濱州市啟動國際良好棉花項目 打造棉花種植新模式
    齊魯網濱州5月5日訊(濱州臺 程龍)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國際良好棉花發展協會決定今年在我省濱州市整建制實施良好棉花項目,這是該協會在我國實施的第一個政府項目,該項目今年開始實施後,濱州市將在三年內,建設一百萬畝良好棉花生產基地,全力打造棉花種植新模式。
  • 24團:立體種植效益高
    「你看,像我們家這座大棚,有2.5米的高度,最適合起高壟雙行種植,在壟背上先種植豆角,再種植辣椒苗,開風口邊上種上葉菜或是包包菜,一年兩茬,高矮搭配立體種植,能夠充分利用棚內的空間
  • 科技助湖北省棉花產業重現生機
    棉花,曾是湖北的優勢農作物。受國家政策影響和比較效益影響,前些年,我省棉花產業走向低谷。  隨著世界經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加,今年以來,國內棉花產業形勢發生變化,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成為不二選擇。湖北棉花產業如何尋找突破口,順應新變化,再創輝煌?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進行了採訪。
  • 【追夢人】棉花田裡的追夢人-嚴懷德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是植棉模範,一生致力於棉花品種研究棉花田裡的追夢人-嚴懷德時至夏日,空氣被熱浪烘得稠稠地,像凝固了一樣。嚴懷德從小跟隨父親種植棉花,至今已有五六十年了。他家裡的田地加起來有10多畝,全種上了棉花,只是近些年來因年紀大了,他才不得不忍痛將棉田減少到三四畝。嚴懷德對棉花有著一種天性的好感和好奇心。1964年,他在生產隊當隊長,那時棉花一畝產60斤皮棉,在他帶領下生產隊一畝可產80斤,在全鄉最高。愛鑽研的他,並沒有停滯不前,與村裡來的知青組成農科隊,成天泡在棉地裡研究。
  • 麒麟區:創新科技,提升食用玫瑰種植效益
    為彌補秋冬季節食用玫瑰市場空缺,提升食用玫瑰種植效益,麒麟區花卉站加快科技創新,在瀟湘食用玫瑰種植基地大力推廣食用玫瑰(滇紅)秋冬促花技術,顯著提高了食用玫瑰產量。當前,食用玫瑰(滇紅)秋冬花已進入採收末期,通過田間調查、現場測產,採用秋冬促花技術與常規管理相比,食用玫瑰鮮花可增產82.7千克/畝,增收579元/畝,種植效益明顯提高。
  • 做好棉花生產高質量管理的觀點探討
    因為棉花生產高質量管理非常重要的,它是棉花生產過程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影響棉花產量品質效益環境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水平的種植管理下,棉花的產量和質量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可以看到不同生產氣候、不同生產方式、不同的生產技術、不同的管理水平、不同的生產環境,我們生產出來的棉花產量、質量,包括成本、效率是不一樣的,有很大的差異。
  • 立體種植草莓 效益增加三倍
    「現在種植的草莓,預計元旦前就可以上市。」楊振華說。 據介紹,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草莓產業發展示範基地採用了立體種植模式,該模式可以讓產量、效益增加三倍。
  • 告訴你如何選好棉花品種
    所謂「保險」種,就是在當地種植至少兩年表現好的種子。所謂「新穎」種,就是在當地沒有種過,或者種植僅一年表現好的種子。不同年份、不同區域每個地方的氣候條件差異很大,近幾年隨著棉花審定品種的井噴,加上品種備案制度的推出,綠色通道的建立,棉花新品種大爆發時代來臨,品種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經銷商在選擇經銷品種時,要儘量選擇適合本地氣候條件的,不要跨區購買和種植所謂的新品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 【棉花種植】棉花要高產,打頂前後這幾點你做到了嗎?
    今天農之道小編就農之道微信大講堂中農戶關心的打頂前後棉花應該如何水肥管理和大家探討一下。棉花打頂前後一定要加強水肥的投入,為確保達到「伏前桃座底,伏桃滿腰,秋桃蓋頂,及提高棉花產量和品質」的目的,農之道平臺棉花專家建議廣大農戶對打頂後的棉花田間管理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視,首先要做好打頂後棉花的水肥管理,其次是打頂後配合水肥供應,做好化控措施。
  • 內地棉花生產為何難止下滑?
    內地農業種植品種結構調整,近年來在各地較為普遍,尤其是在國家放寬放土地開發利用、鼓勵高效利用擴大土地產出政策出臺後,農業結構性調整的步伐力度進一步加大。但像內地棉花如此之快的被「調」出局的現象,在農業生產歷史上是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