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是六腑所在,常按這兩個穴位,通三焦,補元氣,全身通暢!

2021-02-12 穴位密碼

你身上藏著9個健康窩,常拍拍能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別小看了這些健康窩。據史料記載,每當慈禧出現不適,都會按摩眼窩、頸窩、腰窩、腋窩等「養生窩」,常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耳窩位於耳垂後凹陷之處,是人體翳風穴的位置。按揉翳風穴可以起到防治感冒,預防風邪入侵身體;還能寧心安神,緩解暈車;此外可以起到聰耳的作用。

方法:用指尖來按揉,按揉的力要沿著斜內方,朝向鼻尖的方向。每次按3-5分鐘即可。

眼窩是指眼睛四周的範圍形成的一個窩。眼睛周圍的穴位非常密集,有睛明穴、攢竹穴、絲竹空、承泣穴、四白穴,它們都有很好的明目、安神的作用,經常按揉可以緩解眼睛的疲勞、改善老花眼。

方法:用指腹按揉眼眶,可以從上眼眶開始、外眼角、再經過內眼角這樣順時針(或逆時針)的單方向按摩,力度不用過大,可以起到放鬆的作用。

也可用指腹按壓重點穴位,按壓時要輕柔。因為眼周的穴位比較敏感,血管也比較豐富。

頸窩在喉結下、胸骨上的凹陷處,也是天突穴所在的位置。長按天突穴可以通利氣道,同時也能改善咽喉不適、噁心嘔吐。

方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輕柔的按壓,同時配合吞津。因為按揉的過程中配合咽唾沫的動作能夠很好的緩解咽喉的不適、乾嘔、噁心的症狀。按揉時,用力要往斜下45度角,按3-5分鐘即可。

腋窩是「心經」經過地方,內有極泉穴。極泉穴是心經氣血循行的開始,按摩極泉穴能夠梳理心經的氣血循行,有寬胸理氣、寧心安神的作用。容易生氣的人,遇事容易急躁的人都可以揉揉腋窩。

方法:

① 按揉法:雙手交叉,掌心面對胸部,用併攏的四指順時針、逆時針各按揉10次,以提高淋巴循環;

然後找到極泉穴,順時針、逆時針各按揉10次,有酸、脹、麻的感覺。交替按摩100-200次即可。

極泉穴在哪裡呢?雙側上肢交叉,然後左手拇指置於右腋窩下,右手拇指置於左腋窩下,指尖到達腋窩的頂端,大拇指指腹自然對應的部位就是極泉穴。

② 拍打法:四指併攏,手微曲,用「虛掌」拍打上肢的內側面,由輕到重,節奏均勻,拍到皮膚發紅。

孕婦、嚴重心腦血管病患者、腫瘤有淋巴轉移患者,不要隨便拍打腋窩。

常拍打肘窩有瀉火的作用,因為肘窩附近有大腸經穴位,經常便秘、腹脹,或者牙痛、胃火大,或者風熱發燒、頭疼、咽喉腫痛,都可以拍拍肘窩。

方法:

用手掌的指頭根部拍打肘關節的外側,由輕到重均勻拍打100下左右,如果火氣比較大,很容易就會拍出痧點。

不過久病身體虛弱的人,最好不要過重拍打刺激,可以在肘窩處輕輕推擦。

腿窩就是腿部彎曲後的窩,此處有一個委中穴,《皇帝內經》有「腰背委中求」一說,不管是風寒、腰肌勞損、跌打損傷及扭傷引起的腰背痛,都可以求助委中穴,能夠緩解腰背疼。

方法:

曲腿時,腿窩處橫紋的中點處就是委中穴。先把手掌搓20-30下搓熱,然後把手放在腿窩後側捂30秒,做10個來回;用拇指指腹來按壓委中穴,停留3-5秒,瞬間放鬆。

腳窩,就是蜷足時的凹陷處,也是湧泉穴所在的位置,它是腎經的第一個穴位。

方法:

湧泉穴位於足底第2、3蹠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的位置上。用手部的大魚際單方向的擦湧泉穴,至腳底有發熱的感覺,搓5-10分鐘。力度、節奏均勻。

腰窩是腰背後的兩個小窩處,是腰眼穴。無論是因腰肌勞損、內臟病變、腰椎病變引起的腰酸腰痛,都可以按揉腰眼穴緩解。常揉腰窩還有調和內臟功能的作用。

方法:

一般手握空拳,自然往後腰一放,拳頭所在的位置,大概就是腰窩的位置。

雙手放在後腰,用我們的手掌根從上往下擦,擦到腰部發熱為止,擦30-50次。胳膊不方便的人,可以和家人之間相互推擦。


臍窩也就是我們的肚臍眼,是神闕穴所在之處,神闕穴有大補元氣之效。愛腹瀉、腹部怕冷、甚至先天體質弱者,都可以通過臍窩來保健。

方法:

拉肚子、肚子涼,需「補」之時,建議逆時針揉肚子;易便秘的、想減肥,需「瀉」之時,建議順時針揉肚子。每次可以揉100次。

相關焦點

  • 六腑以通為用
    由於六腑以傳化飲食物,排洩糟粕為其生理功能,具有「實而不滿」、「藏而不瀉」的功能。因此,正常情況下,六腑須保持暢通,以有利於飲食物的及時下傳及糟粕的按時排洩。故曰:「六腑以通為用」、「六腑以通為補」。正如《臨證指南醫案。脾胃》所說:「髒宜藏,腑宜通,臟腑之用各殊也。」《類證治裁。內景綜要》亦云:「六腑傳化不藏,實而不能滿,故以通為補焉。」
  • 六腑病機之大、小腸、膀胱和三焦
    小腸虛寒也會有腹痛,但是就以少腹和小腹隱痛或冷痛為主,也是喜溫喜按,也會有腸鳴洩瀉,甚至是下利清谷。接下來看看大腸的基本病機。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傳導糟粕。當然,這些糟粕也是在大腸裡最終成形的,這就是「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大腸還與肺相表裡,是肺主通調水道功能的重要協助者。大腸氣機通降也是六腑氣機通降的最後體現。
  • 自知是健康的起點,認識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即每一腑都必須適時排空其內容物,以保持六腑通暢,功能協調,故有「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之說。膽   膽居六腑之首,又為奇恆之腑。膽位於右脅,附於肝之短葉間。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相互屬絡而成表裡關係。
  • 能疏肝解鬱、通暢氣機、調和脾胃的「通法」
    在「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的中醫八法之外,還有一法廣泛用於臨床各科,具有行氣解鬱、活血化瘀、開胃消滯、通利關節、醒神開竅等作用,廣泛應用於各類慢性病中,同時在美顏、減肥、祛斑方面有重要作用的方法,然而卻因列於八法之外而被世人所忽視。這就是中醫的「通法」。
  • 論三焦
    它的形態如同解剖學中的網膜、脂膜,附著在其他臟腑之外,是人體臟腑組織器官之間聯繫的通路,這是其他臟腑所不具有的特點,被稱為「孤腑」。但是不能因其位置廣泛、形態結構相對不獨立而把它歸屬於其他臟腑範圍之內。 2三焦的功能 《素問·五臟別論》指出:「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在,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
  • 這兩條「筋」一按就酸,但能「打通全身」!
    這個位置若深深按下去,似有一筋,連結在趾長伸肌外側和腓骨短肌之間。若用力按壓,會感覺到明顯酸痛的。這個地方,乃是豐隆穴所在之處。另一個,在胳膊上,前臂背側,腕部橫紋上3寸,這個位置你用力一按,也有一條筋,感覺十分酸痛。就解剖來看,在尺骨與橈骨之間,深部有小指伸肌、拇長伸肌和前臂骨間膜。這個地方,乃是支溝穴所在的位置。
  • 「三焦」不通,老病纏身!一個穴位,打通三焦!
    元氣(又名原氣)是人體最根本的氣,根源於腎,由先天之精所化,賴後天之精以養,為人體臟腑陰陽之本,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通過三焦而輸布到五臟六腑,充沛於全身,以激發、推動各個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所以說,三焦相當於人體的主電線,是元氣運行的通道。氣化運動是生命的基本特徵。三焦能夠通行元氣,元氣為臟腑氣化活動的動力。因此,三焦通行元氣的功能,關係到整個人體的氣化作用。「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素問》。三焦能「通調水道」,調控體內整個水液代謝過程,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相當於人體的主水管。人體水液代謝是由多個臟腑參與,共同完成的一個複雜生理過程。
  • 八會穴與六腑下合穴
    京門穴一旦受傷,先用手法瀉三陰交,再補合谷穴的手法,按「瀉六補九」原則,用大拇指側緣下刮三陰交6下,然後,再上推合谷穴9下,雙手同時進行操作,疏通全身經絡之氣。),同時為髒之會穴,因五臟皆稟於脾,為脾之募穴。百會-會陰、神闕-命門、左右章門恰構成三軸,其三軸交匯臍內中宮。經穴章門為足厥陰肝,脾之募、髒之會,帶脈之本,又為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帶脈之會。
  • 三仁湯:清熱利溼通三焦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是西醫所沒有的。人體「五臟六腑」中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胃是一個容器腔,腸也是一個腔,三焦就是把五臟六腑都包括在裡面的大腔。張景嶽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
  • 中醫總是說「三焦不通」,三焦到底是指什麼?如何打通三焦?
    三焦不通,是中醫常說的詞彙,但三焦到底是什麼,一些患者摸不著頭腦,也不知道是什麼病。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道說道三焦,看看它到底是指什麼,三焦不通有啥危害,又該如何打通三焦。三焦是六腑之一,和五臟相對應。六腑和五臟不同,五臟幾乎都是實心的,六腑都是空心的。胃、膽、大小腸、膀胱都是如此,六腑的作用源自於空,承擔的功能主要就是疏洩。三焦則是六腑中最重要的一腑,卻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他六腑,都能從現代醫學中,找到與之對應的器官,只有三焦特殊,完全就是個虛擬的存在,是指所有臟腑之間的間隙。
  • 艾灸穴位特性—謙福康小知識
    每個穴位都有自己的特性,有的穴位擅長補氣,有的擅長補血,有的擅長瀉熱等等,穴性不同,效果不同。穴名穴性穴名穴性氣海固元氣,凡一切氣疾皆宜取尺澤調肺氣陷谷調胃氣神門除心鬱內結之氣太衝通經行瘀清血生血涼血隱白止經血上星止口鼻出血承山清熱血曲泉清血涼血養血活血曲池行血交信調經血血海調血膈俞統理全身之血足三裡
  • 「三焦」不通,老病纏身! 兩個方法,打通三焦!
    個人認為上面三個焦字的解釋中,最後一個理解最形象,有益幫助我們來理解三焦。三焦,作為六腑之一,一般認為它是分布於胸腹腔的一個大腑,人的五臟六腑中,三焦最大,至於三焦到底是不是有形的,這是一個迷。肝、腎、胞宮,這幾個對女性健康最重要的器官(女人以肝為先天,腎為生命元氣來源,胞宮為女性第二條命),都與三焦有關,可見三焦對女性的重要性!可以這麼說,三焦」不通,必定老病纏身!3、三焦有何作用?
  • 三焦是什麼?都有什麼功能,三焦不通會如何?一文告訴你,收了吧
    我們常說:人有五臟六腑。五臟和六腑一一對應,可一個是「五」髒,一個是「六」腑,怎麼能對應起來呢?這就像「四季」對應「五行」,把「春夏秋冬」中的「夏」分出一個「長夏」,四季就變成了五季,正好與五行相對。五臟是「肝心脾肺腎」,「心」分出一個「心包」,就變成了「六髒」,正好與六腑相對。
  • 常灸這些穴位,經絡通了,你的身體就健康了!
    平時經常艾灸這些穴位,經絡通了,想病都不可能!神闕(肚臍)屬任脈經,又名臍中。
  • 上熱下寒,先通中焦:疏通三焦,中醫給出這些方法
    這不,一大早還有一個放假已經好些天的大學生給我留言:寒假回湖南,因為家裡溼冷,手腳也冰冷,就經常出去吃火鍋,結果現在又是滿嘴潰瘍了。眼看著春節的大餐無福消受,這該怎麼辦?
  • 常按10穴位永不生病
    二、養胃穴:中脘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酸、掉發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準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 通經絡調六腑,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可惜知道的人太少!
    上次發了原穴疏通五臟後,很多朋友都在問杏林君:六腑也有原穴嗎?其他穴位也會講嗎?還接著寫嗎,還有七條經絡呢?看到朋友們這麼期待後續,杏林君怎麼可能不給大家準備呢?這篇文章精心打磨了一周左右,今天終於來啦!
  • 打通三焦最好用的方子,清上焦、通中焦、利下焦,三焦一通,諸症自消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是西醫所沒有的。人體「五臟六腑」中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胃是一個容器腔,腸也是一個腔,三焦就是把五臟六腑都包括在裡面的大腔。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
  • 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其共同傳化飲食和水液。飲食的消化、吸收及排洩過程,須通過消化道的七道門戶,《難經》稱之為七衝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