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三焦最好用的方子,清上焦、通中焦、利下焦,三焦一通,諸症自消

2021-02-13 中醫寶典


中醫典籍大全 >>>【中醫寶典】手機應用:免費下載+免費使用

治病的成方中有一首叫做「三仁湯」的,首藥即杏仁——苦杏仁。「三仁」者,是對三種種仁藥味的簡稱,指的是苦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

三仁湯的命名也因此而來。不過,三仁湯組方並非只有三味藥,它共有八味藥組成。

三仁湯出自清朝吳鞠通《溫病條辨》,是治療溼熱內蘊、三焦不利和溼溫初起的鼻祖處方

吳鞠通以其治療溼溫,取其宣化暢中,清熱利溼,使氣化行而溼鬱開,溼去則熱無所憑藉,病即愈已。

【組成】杏仁15克,正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葉6克,厚樸6克,生薏苡仁18克,半夏15克。

【煎服法】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是西醫所沒有的。人體「五臟六腑」中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胃是一個容器腔,腸也是一個腔,三焦就是把五臟六腑都包括在裡面的大腔。

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

三焦作為六腑之一,可使各個臟腑間相互協調、步調一致,同心同德地為身體服務。

現代人有多種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機叢雜,虛實互現,多髒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現代人常見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頑固病的總病根!

上焦不通:就會造成經絡淤堵,氣血凝滯,出現上火,高血壓、高血脂、風溼骨病、頸椎病等。

中焦不通:就會造成腰肌勞損、腰部酸痛、椎間盤突出、女性產後風、老寒腰及老胃腸、便秘等症狀。

下焦不通:肝腎功能受阻,就會造成腎虛、女性氣虛血虧引起更年期綜合症以及婦科炎症等各種婦科雜症。


三仁湯的思路,是從上中下三焦,把水溼往外宣,往外降。

《內經》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可見三焦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功用。

所以三仁湯不單清利三焦溼熱,而是能很好地宣暢三焦氣機,使邪氣外出。《中藏經》謂:「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

廣東有位名醫張立中老先生,是內調外理的高手,直言在南方,前面腹部為溼氣堵塞引起的腰痛,一般選用三仁湯把上中下三焦氣機疏通,經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杏仁,苦辛,宣利上焦肺氣,肺氣宣發,可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有「提壺揭蓋」之義;

白蔻仁,芳香化溼,行氣,調中

生薏仁,甘淡,滲利下焦溼熱,健脾

三仁合用,能宣上、暢中、滲下而具清利溼熱,宣暢三焦氣機之功。

半夏、厚樸,辛開苦降,化溼行氣,散滿消痞

滑石、竹葉、通草,甘寒淡滲,利溼清熱

三仁分入上、中、下三焦,合用協同,故能宣上、暢中、滲下,使溼熱之邪從三焦分消,寓啟上閘,開支河,導水下行之理,可使氣暢溼行,脾運復健,三焦通暢,諸證自除。

徐大椿雲:「治溼不用燥熱之品,皆以芳香淡滲之藥,疏肺氣而和膀胱,此為良法」。


2012年春,嚴某,男,42歲,幹部,在春節期間常食葷菜,又因家中有暖氣,常覺燥感,兼食有涼菜,水果類,復兼外感,竟致發燒不退。

住進當地大醫院,各種檢查都做了,包括臟器病、血液病、結核病、惡性疾病、細菌培養等,都未查出病因,發燒延至第18天,家屬恐慌,請中醫參與治療。

患者面色晦黃,全身困痛,但能忍受,舌質紅苔薄黃滿布稍膩,脈細濡數,大便不暢,小便淺黃。

每天下午3點左右開始發燒,體溫在39℃上下,至第二天黎明前後胸汗出(4〜5點)發熱漸退,上午稍好,下午又發燒依舊,納呆,但能食,口不甚渴。

此當屬中醫的溼溫證,內熱外感兼脾胃溼滯,溼邪纏綿,又天天輸液治療,復增內溼,導致欲速不達,病退緩慢,過去西醫有按「腸傷寒」考慮的,也有一定效果,但現在住院治療,首先得全面查明病因,佔用了一定時間,不能說不好,若配合中醫的「三因」等辨證,將更有利於患者,此又屬題外話。

處方以三仁湯加黃芩、豬苓、茯苓皮、腹毛、常山、草果仁等,三劑。一劑發熱退,三劑病全退了,後又複診兩次,皆以健脾、利溼、益氣、養陰方治療善後並告康復。

三仁湯既有宣上、暢中、滲下之效,應即有全身的作用,只要有溼滯者,皆可對症治療,筋骨關節也在範疇之內。

對於單純的風寒溼合而為痺,臨床上用祛風、祛溼、驅寒之方多有成效,但對於又有熱,又有風寒溼錯雜者常顯得力不從心。

借用《溫病條辨》「暑溼痺者,加減木防己湯主之」的「寒氣勝、疼痛較劇,本方重用防己、桂枝,再加薑黃、海桐皮。」

常在三仁湯的基礎上,加漢防己、薑黃、海桐皮,收到了很多效果。

如張某,男,40歲,1991年春夏之交,先有外感症,後漸出現手、足關節腫痛,以足踝部為甚,住院西藥多方治療,病證不減,夜疼痛較重,未查出類風溼、結核、痛風、腎病等陽性體徵,仍按「風溼」觀察治療。

患者覺午後體熱,但體溫不升,兼有全身睏倦,體略胖,飲食一般,口乾不甚渴,小便黃,大便不秘,舌質紅苔薄黃膩,予以三仁湯加漢防己、薑黃、海桐皮各20g,10餘劑,病癒。

又治療痛風患者,「尿酸」增高痛,降低後仍痛不止者,常以三仁湯加漢防己、薑黃、海桐皮,再加川木瓜30g,車前子30g(車前子為《中醫雜誌》單藥經驗方),溼重熱重者又加生石膏30g,蒼朮30g,臨床上常收到理想效果。

又治肩周炎,包括五十肩及頸椎病患者,常治不愈,針灸、推拿、理療後仍療效不顯者,亦用三仁湯加漢防己、薑黃、海桐皮,再加酸棗仁、玄胡、雞血藤、夜交藤各30g(此為馬有度先生二仁二藤湯),療效顯著,因此類病亦屬血虛、氣滯、兼有溼邪者。

溼邪充滯皮膚而產生的疾病,亦可通過三仁湯通達三焦而透表,將邪驅除於衛外。

面部疣狀物增多,西醫認為「病毒寄生」,中醫以為其皮色不變,粒狀疹粒不退,多為溼邪滯留於皮膚,以三仁湯重用薏苡仁30〜40g,再加廣三七15〜20g,服10劑以上就可以見到顯效。

白㾦,皮膚出白色痱疹樣顆粒,晶瑩透亮,內含漿液,常伴有外感發熱等症狀,現在的兒童多發的「手足口病」,也多屬溼熱病邪範疇,治療類似,以三仁湯加板藍根、連翹、二花、魚腥草等治療,效果較快。

若是急發者,現代的「消炎」,中醫的「清火敗毒」,或民間「清熱」驗方皆可收效。但反覆發作,纏綿不愈的慢性發作者,常使人感到棘手。

有常服消炎藥、維生素B2、鋅劑、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者,或效或不效,好幾天又發病者,中醫有用大劑清熱者,效果不顯時,改用扶正法,有用天王補心丹者,或知柏地黃丸、桂附地黃丸、玉女煎、大補陰丸等也是時效時不效,也使醫患雙方犯難。

這裡提供三仁湯參考應用,以多增加一條治療途徑。因慢性口瘡辨證,既非單一臟腑經絡辨證,又非實非虛,六氣當中最難速已的,唯溼為最,雖然舌為心苗,但畢竟脾主口,脾主溼。

臨床上遇到寒熱錯雜,虛實難分時,多從溼邪考慮,找出三仁湯的主症。

偏熱者加玄參、丹皮、生地。溼熱夾虛者加胡連、當歸、甘草。偏風熱(過敏者)加薄荷、白鮮皮、蟬蛻。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中醫視頻教程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匯總 >>>

相關焦點

  • 打通三焦最好的方子,清上焦,通中焦,利下焦,諸症自消
    三焦不通,百病生上焦不通就會造成經絡淤堵,氣血凝滯,出現上火,高血壓、高血脂、風溼骨病、頸椎病等。中焦不通就會造成腰肌勞損、腰部酸痛、椎間盤突出、女性產後風、老寒腰及老胃腸、便秘等症狀。吳鞠通以其治療溼溫,取其宣化暢中,清熱利溼,使氣化行而溼鬱開,溼去則熱無所憑藉,病即愈已。三仁湯,通三焦之良方《內經》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可見三焦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功用。三仁湯的思路,是從上中下三焦,把水溼往外宣,往外降。
  • 上焦、中焦、下焦,三焦專業知識這裡講全了
    人體的其他臟腑器官均分布於三焦之中,將軀幹劃分為三部分,如下:上焦如天,上焦如霧,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氣血,猶如霧露瀰漫之狀,灌溉並溫養全身臟腑組織。中焦如地,中焦如漚(òu),漚是浸泡的意思,形容中焦脾胃腐熟、運化水谷,進而化生氣血。指臍以下至二陰部位,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
  • 上焦、中焦、下焦,三焦專業知識這裡講全了,(附疏通方法)
    人體的其他臟腑器官均分布於三焦之中,將軀幹劃分為三部分,如下:上焦如天,上焦如霧,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氣血,猶如霧露瀰漫之狀,灌溉並溫養全身臟腑組織。中焦如地,中焦如漚(òu),漚是浸泡的意思,形容中焦脾胃腐熟、運化水谷,進而化生氣血。指臍以下至二陰部位,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
  • 「三焦」不通,老病纏身!一個穴位,打通三焦!
    人體「五臟六腑」中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胃是一個容器腔,腸也是一個腔,三焦就是把五臟六腑都包括在裡面的大腔。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元氣通過三焦而輸布到五臟六腑,充沛於全身,以激發、推動各個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所以說,三焦相當於人體的主電線,是元氣運行的通道。氣化運動是生命的基本特徵。三焦能夠通行元氣,元氣為臟腑氣化活動的動力。因此,三焦通行元氣的功能,關係到整個人體的氣化作用。「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素問》。三焦能「通調水道」,調控體內整個水液代謝過程,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相當於人體的主水管。
  • 「三焦」不通,老病纏身! 兩個方法,打通三焦!
    橫膈以上內臟器官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內臟器官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內臟;臍以下內臟器官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女性胞宮。2、「焦」是什麼意思?「三焦」二字中,三字很好理解,而關於"焦"字的含義,歷代醫家認識卻不一。
  • 道家內丹——通三焦、降火氣的方法
    清理胸腹髒氣,必須打通三焦        何謂三焦?明朝著名醫學家張景嶽指出三焦是:「臟腑之外,軀體之官,包羅諸髒,一腔之大府也。」易言之,在胸腹之間,除了五臟六腑之外,其他的空間統稱為三焦。三焦主持諸氣,總司人身體內氣化之運行,醫學上說:「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 三焦的專業知識!
    三焦,是髒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髒。主升降諸氣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屬火,其陰陽屬性為陽。因為臟腑概念與解剖學的臟器概念不同,道醫學將三焦單獨列為一腑,並非僅僅是根據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據生理病理現象的聯繫而建立起來的一個功能系統。總觀三焦,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等。
  • 上焦火、下焦寒,原因在於中焦不通!(附疏通方法)
    三焦通行元氣於全身,是人體之氣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氣化的場所,故稱三焦有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的功能。三焦為傳化之府,其具有傳化水谷的功能,可將水谷精微變化為營氣,還具有傳化糟粕的作用。三焦對水谷的作用有別:上焦主納,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別清濁、主出。三焦具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
  • 上焦火、下焦寒,根本原因在於這焦不通!
    三焦的大體劃分人體的其他臟腑器官均分布於三焦之中,將軀幹劃分為三部分,如下:上焦如天,上焦如霧,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氣血,猶如霧露瀰漫之狀,灌溉並溫養全身臟腑組織。中焦如地,中焦如漚(òu),漚是浸泡的意思,形容中焦脾胃腐熟、運化水谷,進而化生氣血。指臍以下至二陰部位,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
  • 木蘭·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外焦如化
    上焦接受來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過心肺的宣發敷布,布散於全身,發揮其營養滋潤作用,若霧露之溉。故稱「上焦如霧」。因上焦接納精微而布散,故又稱「上焦主納」。2、中焦如漚:中焦如漚是指脾胃運化水谷,。化生氣血的作用。胃受納腐熟水谷,由脾之運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氣血,並通過脾的升清轉輸作用,將水谷精微上輸於心肺以濡養周身。
  • 三焦辨證首辨病位,張仲景的三焦觀了解下!
    中焦多指脾胃病變,如《傷寒論》159條「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本條表面上是講傷寒誤治,隨證治之的經驗,實際上張仲景在以誤治為名,深入剖析下利的辨證論治,其中就提到溫中散寒法、澀腸固脫法,可見張仲景將脾胃病變歸屬於中焦,大腸病變歸屬於下焦。
  • 「三焦」不通,百病纏身!
    三焦,是髒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髒。主升降諸氣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屬火,其陰陽屬性為陽。三焦的解剖形態對三焦解剖形態的認識,歷史上有「有名無形」和「有名有形」之爭。即使是有形論者,對三焦實質的爭論,至今尚無統一看法。
  • 三焦不通得百病
    三焦,是髒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髒。主升降諸氣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屬火,其陰陽屬性為陽。對三焦解剖形態的認識,歷史上有「有名無形」和「有名有形」之爭。即使是有形論者,對三焦實質的爭論,至今尚無統一看法。但對三焦生理功能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致的。
  • 三焦不通,百病纏身!快看看你的三焦堵了沒?
    三焦不通,老病纏身。三焦若通,百病不攻自破。胃是一個容器腔,腸也是一個腔,三焦就是把五臟六腑都包括在裡面的大腔。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類經.髒象類》)。
  • 上熱下寒,根在中焦,中焦瘀阻,艾灸可一氣貫通!上熱下寒,根在中焦,中焦瘀阻,艾灸可一氣貫通!
    觀察舌象,這類人大多舌尖發紅,舌根發白——這是「上火下寒」的典型表徵!上文中,一下出現了3個名詞:上焦、中焦、下焦,它們合稱「三焦」。「腑」是幹嘛用的?這得跟「髒」合起來講——髒「藏精氣而不瀉」,腑「傳化物而不藏」,「傳化物」就是運輸和轉化的意思。
  • 上熱下寒,根在中焦,中焦瘀阻,艾灸可一氣貫通!
    觀察舌象,這類人大多舌尖發紅,舌根發白——這是「上火下寒」的典型表徵!上文中,一下出現了3個名詞:上焦、中焦、下焦,它們合稱「三焦」。「腑」是幹嘛用的?這得跟「髒」合起來講——髒「藏精氣而不瀉」,腑「傳化物而不藏」,「傳化物」就是運輸和轉化的意思。
  • 【中醫文化】三焦辨證首辨病位,張仲景的三焦觀了解下!
    中焦多指脾胃病變,如《傷寒論》159條「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本條表面上是講傷寒誤治,隨證治之的經驗,實際上張仲景在以誤治為名,深入剖析下利的辨證論治,其中就提到溫中散寒法、澀腸固脫法,可見張仲景將脾胃病變歸屬於中焦,大腸病變歸屬於下焦。
  • 三焦
    此是三焦的根本問題。茲將《素》《靈》《難經》有關三焦論說的記載, 概括說明如下。《史記·律書》:「數始於一、成於三」。焦,《雲笈七鑑》云:「熱也」。顧名思義, 所謂三者, 明指上中下三個部位而言; 所謂焦者, 以其發源於所謂下焦腎間動氣, 而中而上, 猶如熱氣從下向上蒸發者然。無非言其中上之氣,如無下焦腎間動氣主持其下, 則必不能達到其生理上的一切正常作用。
  • 上熱下寒,先通中焦:疏通三焦,中醫給出這些方法
    說起中焦,我們先了解一下它的總稱——三焦: 所謂三焦,其實是中醫上的特有名字,屬於六腑之一。 顧名思義,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總稱。《難經》中對三焦的闡述:「上焦者,在心下、下膈;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當膀胱上口」。
  • 你經常聽說的「三焦」,到底是個啥?
    主張無形者,都是源於《難經·三十八難》所云「……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元氣之別使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難經·二十五難》亦云:「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自《難經》之後,從其說者代不乏人,如楊玄操、孫思邈、滑伯仁、李梴、張山雷等,但都承認三焦的功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所謂「無形而有用」。可見,古人尚未完全理解三焦的生理實質,故硬把這一高度概括的臟腑概念加上一個具體組織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