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老人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如何為自己的情緒找到出口?

2021-02-28 思德庫研究院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當自己感覺不舒服,很容易在解讀情緒的時候,用「好」、「不好」簡單的詞彙來總結心情;或是當情緒負荷得很重時,只會認為自己受不了了。

可是,有時候這種滿溢的情緒裡,並不是全部都是壞的部分,也有美好的東西存在。比如說,我捨不得爸媽受苦,這種捨不得的感受背後還連結著一個情況是——但是我幫不上忙。

這個心底 ❝想為他們多做些什麼,卻發現自己無法再改變什麼❞ 的聲音,是許多人無法輕易察覺的,只知道自己的情緒很低落,忽略了導致這項情緒的主因——捨不得卻又無能為力。

捨不得,是對家人的關懷,以及情感的連結,代表我很珍惜他們。

情緒是有層次的,因為看見了父母受苦,所以開始知道對父母的孺慕之情,但這中間又加進了身為兒女的責任、對病痛束手無策的無助,以及對病情感到焦慮。當林林總總加起來之後,整個情緒層層迭加,最後就看不見了最需要被珍惜的部分,開始對照顧父母感到煩躁,❝因為爸媽生病了,過程中,我憂心、慌亂、無助以及照顧的負荷,將原本生活規劃都被打亂了!❞

情緒是一個整體,它有過程、有層次,也會有轉換;它可能也來自和環境相扣的因果連結,當然也會有扭曲的情緒反應。所以,當情緒上來時,把自己的思緒拉離當下,才能看見事情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才明白當下為什麼要生氣。

因為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會有很多情緒佔據你的思考,如果有機會可以仔細分層,也許可以看見情緒不同的層次跟不同的面向。情緒也是一種保護作用,例如憤怒。憤怒讓我們在意見的爭論拉扯時,有機會停在某一個情境或事件裡面,去發洩這個情緒,除非是一怒之下做出了衝動的決定,否則就會停留在事件當下,去進行更多的對話。憤怒是一種保護,讓我們停下來有機會去看、去想、去探討到底怎麼了?

照顧者的憤怒情緒通常是因為壓力很大,而壓力來源是因為在乎又無助,或是某一個感受、想法因為不被理解受傷了,所以感到憤怒。如果停在憤努的當下,不著急做出決定,等待看清楚了之後,更知道要怎麼去表達自己的在乎,以及受傷的感受,這就是所謂「事緩則圓」。

情緒是對應的,一方面是宣洩,另一方面也是保護。既然是這樣,我們就可以當作是對自己的幫助,讀懂情緒是第一步。怎樣看見、了解自己的情緒,然後一個個解開,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很多照顧者,他們與被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很緊密,但在照顧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情緒的衝突與矛盾。

明明心裡很關心,也很用心在照顧,卻因為被照顧者的不配合、堅持自己的意見,或是經常指責照顧者的情況下,導致壓力一點一滴地累積,最後爆發憤怒的情緒,若不深入理解自己的情緒,可能會出現用不當的方式和被照顧者互動,更嚴重的話,還會出現虐待的情形。

曾經遇過一對相依為命的父子,情感很深厚,父親的病況致使他晚上睡眠品質差,父親的病況甚至還有大小便失禁的症狀,所以只要父親半夜失眠起床,兒子也會跟著醒來,就怕父親上廁所走路摔倒。

一不注意就會發現父親又到處大小便了,兒子整個晚上就忙著善後清理,隔天又重複同樣的模式。

時間一長,兒子的耐性也逐漸減少,兩人的衝突越來越多,兒子甚至還會懷疑爸爸是不是因為對他不滿,而故意做出這種行為找他麻煩?於是當父親又在夜半起來隨地大小便時,兒子就會有言語上的責備,甚至是肢體上的暴力。

被照顧者是弱勢的一群,但照顧者在面對照護上的挫折或是無助時,反而會覺得自己更加弱勢。所以,經常會聽見:❝我每天這樣照顧他,他還沒走,我遲早會比他更早走!❞

但是,兒子絕對是很關心父親,否則也不會在大半夜起床照看,這就是照顧者的情感矛盾,一方面很愛他,另一方面又展現對被照顧者的不耐。

等到被照顧者去世之後,照顧的一方要承接哀傷的情緒。

臨床上,有所謂的「預期性哀傷」,預期性的哀傷是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已經預想到之後的狀況,這種預期性哀傷情緒有時會比真實發生時的哀傷反應更為強烈。比如說,兒子想到有一天相依為命的父親不在了,他該怎麼過剩下一人的生活?

這時候出現的哀傷反應,是對被照顧者一旦離世的預設想像導致的情緒,可能會焦慮、哀傷,或者害怕自己都付出那麼多了,而他還是會離開的一種生氣,甚至因為不知道如何面對分離,而在情感上產生了距離,不敢繼續投注更多的關心,也不敢再主動表達對於即將分離的不舍。

對長期的照顧者而言,某一方面,既等待結束不分晝夜的照顧生活,另一方面,卻又害怕那樣的一天真的到來時,自己是否真的能承受。

另一種哀傷是在失落髮生之後所產生的情緒反應,例如:兒子在父親生病的期間,先暫停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顧爸爸,從最基本的護理知識開始學習,想要把爸爸照顧痊癒,所以只要能夠讓爸爸放心、舒服,或是讓爸爸覺得有意義、可以圓夢的事情,他都願意做,直到精力耗竭,出現情緒反彈。

但是,真的等到爸爸離開的那一天,他才回過頭來想到:「我好像沒有為爸爸做這個、做那個……。」此時,兒子的情緒在哀傷中夾雜憤怒與自責,認為自己沒辦法幫爸爸做到某些事情,又或者,認為哪個地方出現了疏失,希望有人可以為這個疏失負責。

這個階段的情緒的過程,還可能有一種反應,就是當他把自己的事情全部放下,全心全意地照顧爸爸。等爸爸走了之後,他出現的情緒是一種突然之間「釋懷」和「輕鬆」衍生的罪惡感。

「我是一個這麼孝順的兒子,為什麼他離開了之後,我反而覺得輕鬆下來的感覺?」接著有可能兒子對於這種輕鬆感覺又產生了罪惡感,然後開始自責,因為他覺得照顧爸爸的時候,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好,讓他沒有辦法放下。

暫時出現的輕鬆、無感,都是正常哀傷情緒反應 

為什麼我感覺輕鬆了?是不是代表我不愛他?

為什麼我對他的離開,好像沒太多感覺?

其實很多子女對於長輩離開之後,會有這麼一小段時間,出現一種卸下重擔的輕鬆感,但這種感覺不會一直持續,它只是一個過程。

因為照顧長輩的那段時間確實非常辛苦,所以當壓力解除之後,的確會有一種輕鬆感,但不久後,接踵而來的是子女對逝者的懷念、悲傷,甚至要開始重新尋找生活重心時,也會感到焦慮;遇到很多繁雜的事情時,可能也會產生憤怒。

事實上,當親友去世後,會有許多情緒夾雜在一起,然而令照顧者最困惑的卻是那份輕鬆感,更因此可能對自己感到憤怒,想著怎麼可以有輕鬆感,而過不去這個情緒的「坎」。因此,有些人就會透過指責別人把憤怒往外丟,覺得一定是哪個部分沒有做好,誰應該為親人的去世負責,如此好讓自己心中的那份輕鬆感得以掩飾。

有些人可能對於被照顧者的離世無感而覺得困惑,「我應該很悲傷、很沮喪,為什麼我沒有那些情緒?」

他覺得自己應該要有的情緒,卻沒像預期中出現時,當下的困惑可能也帶有罪惡感,糾結其中會感到慌亂。這個慌亂反而引發了他的另一種焦慮,對許多事情開始覺得煩躁,不同的情緒全糾結一起。

哀傷是一個調適的過程,每個人的哀傷調適歷程是個別性的。通常會隨著時間而有不同的哀傷反應,但不會持續停留在某種情緒狀態中太久,而且多種情緒的交錯出現,也是相當常見的事。

在最初失落髮生的3到6個月,較會出現明顯且強烈的哀傷反應,之後逐漸情緒的平緩,通常2至3年的哀傷調適,都是一個正常的歷程。這個調適的過程中,可以藉由參與一些活動或投注個人有興趣的事物,如旅遊、運動或手工創作,甚至適當的投入工作等,都是幫助自己哀傷調適的方法,多數的人都可以在一段時間後,慢慢的回生活的日常。

文字 |《當父母老後……,兒女面臨高齡長輩老、衰、病、死的情緒困頓出口》

圖片 |  全部來自unsplash

相關焦點

  • 如何正確照顧臥床老人、痴呆老人?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越來越多不能自理的老人成為社會和家庭的負擔,長輩年紀大了,身體不再健康,甚至行動不便、神志不清,照顧他們,讓他們減輕疾病和衰老帶來的痛苦,安度晚年,是我們作為子女以及社會的責任。但是對於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注意什麼?怎麼才能更好地照顧他們?
  • 調查顯示照顧老人太勞累自己也容易折壽
    在照顧者中,女性比男性更多,她們在身體、情緒和經濟上承受的壓力也比男性大。  美國心理學家艾拉·羅索夫斯基博士指出,即使老人住進老人院,家人也要經常探視,和護理人員溝通,帶老人去看醫生等。  ●一個研究發現,照顧殘疾配偶的老年人如果感到壓力很大,在未來4年內死亡的風險大幅增加63%。  照顧者:別忽視了自己的健康  照顧老人能讓自己感到報答了父母的恩情,增進彼此的感情,也讓自己變得更珍惜生活,感覺良好。
  • 男子打媽網友譴責不孝 鄰裡:他是孝子,壓力大致情緒失控
    「有一次老人走到了大英,老李找到社區幫忙,才找到老人的下落。」保安蘇大寬說,那次是老人走失時間最久的一次,李明一直跑到大英的一個鄉鎮,才把母親接了回來。住在小區4棟的小賣部老闆胡軍,每天都會看到李明騎車載著母親出去遊玩。他說:「老李每天白天載著老人出去逛一圈,晚飯後還要推著老人出去走一圈。」其實胡軍當天也看到了李明打母親的視頻,但是在胡軍眼裡,李明是情緒失控了。
  • 【蓋婭心語】你有好好照顧自己嗎?| 自我照顧的方法
    優先照顧自己是非常必要的,這樣我們才能為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做好準備。雖然自我照顧並不能保證你安然度過挑戰,但它絕對能幫助你更好地處理困難情況。照顧自己的需求還能讓你向你關心的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幫助那些可能處於危機中的人。當你關心自己的幸福,沒有壓力時,你就更有能力去滿足別人的需求。
  • 如何排解老人孤單寂寞的情緒,感受到我們的愛,不再被「坑」?
    確實,我們面對自己的孩子,看著他們一臉天真無邪總是傾盡所有,甚至無條件地付出,看著他們可愛的眼神以及純真的表情,總是抱著最大的耐心與期待,也會給予更多的理解與歡喜。可是面對為我們同樣付出過很多的父母,我們習慣接受他們所給予的愛,而忽視了他們也需要我們的關心與照顧。
  • 六旬老人猝死在按摩店:老年人的性需求,如何找到出口?_身體_澎湃...
    目前案件還在調查當中,派出所工作人員表示,不便透露老人死亡事件的相關信息。這則新聞反應出了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老人的性需求。雖然這位老人採取了不正當方式滿足自己的生理欲望,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當今社會,老年人的性需求總被羞於談起。但是,不談起不代表它不存在。「你的父母還有性生活嗎?」
  • 情緒起起落落,如何找到平衡點?
    如何才能持續保持積極的情緒、逐漸脫離深陷的陰霾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討論幾種提升情緒的方式,希望「總有一款適合你」。  對有些人來說,自己消化確實是最省時省力的方法,但這樣往往情緒並沒有得到緩解,或說只是暫時得到緩解了,大部分的情緒反而會沉積在內心深處。看似癒合的表面,實際下面可能是腐爛。  找到身邊信任或親近的人,只要他們願意,那麼將你的感受表達出來就不是意見壞事。感受只有表達出來,才有助於處理,而和別人交流感受,恰恰可以將情緒放在正確的角度,並獲得相應的支持和建議。
  • 夜話丨朋友,你找到發洩情緒的好法子了嗎?
    給情緒一個出口,願每個抑鬱症患者都能被溫柔以待,被關懷。作者:畢淑敏(節選)要學會循序漸進地釋放壓力。千萬不要忽略小的不安。它們累積起來,也會把精神壓垮。人們常常以為抑鬱的人是沒有能量的。我們看到他們的時候,萎靡不振好似一團沾滿灰塵的癱軟抹布。
  • 咖啡與酒 情緒的出口
    從吃、喝、建築、設計、二次元、職業、情緒、自由行八個角度切入到不同的地方觸摸真實的日本、解決自己的困惑、探尋自己的答案.與此同時,刺激觀眾對讀書的欲望,對旅行的渴求,引領觀眾感同身受,開闊眼界的同時重新認識自己,重新理解旅行的目的和讀書的意義.
  • 工作壓力大、情緒易焦慮?如何排解職場「小情緒」?
    每天要面對不同的工作任務,還要和性格各異的同事、領導打交道,將應對這些情況比喻成考試做題一點都不為過,但往往難以找到答案。難題一:工作壓力大工作壓力大,是從基層員工到公司高層都可能面對的問題。工作量大、完工時間緊張、崗位責任重、績效指標高等等,都可能讓人覺得壓力如山大。
  • 找保姆照顧家裡老人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呢?
    現在社會有很多老人自己的子女不在身邊而自己單獨生活,比如空巢老人辛辛苦苦拉扯大幾個孩子,用盡了自己一生的力量。
  • 懂得如何照顧自己
    接納來自別人的負面情緒這件事,我真的是敬謝不敏的,儘管我自己能夠很好地處理我自己的情緒,但是這並不代表我也願意給別人處理這樣的情緒——負面情緒就像武俠小說裡面的七傷拳,先傷己再傷人,害人不淺。比起這種傾訴隨意,並且不願意照顧他人感受的人,我尤為喜歡那種擁有獨立人格的朋友。
  • 老人病死家中無人知,臉被老鼠啃!子女無力照顧農村老人怎麼辦?
    由於現代社會的發展,車輛和機械極劇增多,給老人的生活安全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每年都會有大量的老人,因為出現意外而死亡。另外,農村的老人常年生活在鄉下,對交通法規和道路規則了解的很少,他們出門時,不知道如何躲避這些危險,所以農村老年人出現意外的概率比年輕人和城裡的老人更高。
  • 人際交往潛規則:照顧好對方的情緒,好感度瞬間過半
    話一出口,整個現場陷入了一片尷尬的氛圍當中。但是黃渤卻不覺得尷尬,反而淡定的答道:那肯定火,都坐這跟你聊天了,能不火嗎?話音剛落,整個現場都在為他的高情商鼓掌。平臺客服的處理方式明顯要專業得多,既照顧了我的情緒,又提供了解決辦法,也順利的完成了她的工作,在幾分鐘內就能讓雙方意見都達成了一致,頓時讓我對這位客服產生了極大的好感。很多人在面對客戶投訴的時候立馬就慌了,不知道如何溝通。
  • 如何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
    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近年來統計數據表明,焦慮、抑鬱和失眠等身心疾病的發病率正在不斷攀升,全球超過8000萬人患有焦慮、抑鬱和失眠等身心疾病,其中大多數人都無法從現有的治療中得到解脫。壓力和不良事件:緊張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容易使人恐懼、焦慮,強迫自己做某些固定的事物,如固定思維、行為模式等來緩衝壓力,長期生活壓力和遭受一些不良生活事件,如人際關係緊張、婚姻遇到考驗、學習、工作受挫等等,加上本人個性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完美、對自己和他人高標準嚴要求的傾向,因而在處理壓力和不良生活事件時缺乏彈性,表現得難以適應,患者內心所經歷的矛盾、焦慮最後以症狀的形式表達出來
  • 溫柔地照顧自己,不讓自己身心俱疲
    然而,都市生活有時是充滿挑戰的,職場生活那些挑戰、衝突、壓力、挫敗或是片刻被掏空的感覺,會影響我們對於幸福的感知。不管情況如何,我們總是可以在新的一刻重新開始。不管我們在工作場所或是別的地方發生了什麼事情,都可以將挑戰視為成長的契機,增加我們的覺知,並且學到更能容忍和接受未來的挑戰。
  • 男人為什麼總說自己壓力大
    一遍遍靈魂拷問,讓你也忍不住開始懷疑自己。伴隨而來的,就是孤單。不僅如此,兩口子都要上班,還得麻煩老人照顧孩子,想想就頭疼……「三十而立」到底是啥意思?在大多數人心中,30是個很重要的年齡分界線。當男人有了壓力,有了痛苦,很少能夠找到合適的人傾訴,如果一個男人像女人一樣絮絮叨叨,也會被覺得太不man了。
  • 曾經充當了父母情緒配偶的孩子,如何療愈自己?
    楊明磊老師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小孩放學回來,興奮地舉著成績單想跟媽媽分享自己的快樂時,看到媽媽正在傷心地落淚,並向他哭訴爸爸的種種劣跡,於是,這個小孩忍住自己的快樂,對媽媽倍加關懷、呵護……或者為了讓媽媽感到欣慰,這個小孩會用自己的努力與成功來安慰媽媽不要失望。這種完全照顧父母失落一方的情緒、自我情緒完全得不到釋放、沒有自我的人就是「情緒配偶」。
  • 與情緒對話,找到自己想要的狀態
    狀態與我們的思想、身體、情緒互相關聯又相互影響。尤其是情緒,是最直接導致我們狀態的呈現。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從不重視情緒。甚至長大後關注這部分會被說為矯情。在以生產力為主導的初期社會,不太會出現這些問題;但當我們的社會進步逐步走向智能化,我們就會開始關注內在的精神領域了。這其實並不衝突,是人類發展必然階段。
  • 「養老壓力」不再是年輕人責任,退休老人也同樣面臨,壓力重重
    「養老壓力」不再是年輕人責任,退休老人也同樣面臨,壓力重重隨著社會醫療技術的發展,我國人均壽命不斷的延長,這是一種好的現象但同時也給社會帶來新的養老壓力問題。中國早在幾年之前就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壓力問題就開始成為一個社會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