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情緒對話,找到自己想要的狀態

2022-01-08 一米心理教育中心

覺察

廣州疫情還沒復發的時候,我每周末都要去天河區上課。過往一門課程的時候,基本是安排周日全天。今年有兩門課程,暫分別安排在周六上午和周日下午。

這個時間對於外地城市的我,其實不太妥當。因為周末也想陪一下兒子,所以大多數時候我都是當天來回。這樣一來一回兩趟,等於周末我開車的路程得有450公裡。

從我家到廣州上課的地方,大概115公裡。其中珠海到中山這一段高速,限速是110公裡,進入南沙後,限速100公裡。

我總是會超速一丁點,尤其是從侖頭高速口出來,往廣州市區走的時候,限速60公裡,突然從時速100公裡轉換為60公裡,有些困難。每次我都要高度集中關注時速,處於一種替換不能自如的狀態中。

那個周末,上完心理講師督導課「狀態管理」。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三年駕駛,不管從哪個層面評估,我都不存在反面教材。

可是為什麼,我開車還是做不到徹底放鬆?為什麼還是車控制我?

忽然想起當初考科目二的時候,剛開始練習方向盤時,一個教練跟我說,你方向盤打了幾圈不知道嗎?你要記得打了多少。

另一個教練又跟我說,你不用老記得打了多少圈方向盤,你憑感覺就行了。天哪,這簡直太難了。

我只能全力以赴刻板練習,使得應試技能熟練,雖然是在最短的時間一次性通過拿證,但我始終沒能入心。


其實我們要承認,人是有天賦的差異,若能發現又能發展,就能鬆弛有度。

很明顯在開車這件事上我沒有。拿了證也立即上路,最初我特別焦慮,尤其是不熟悉的道路。很長時間裡仍然做不到完全放鬆自在的狀態。

其一,我並不接納開車這個事實,是迫於需要代步才使用。對車的性能很不熟悉,比如遠觀燈都是開了一年後才想起怎麼用,燈光一直調在自動狀態;

雷暴雨天時,我不知道哪個是霧燈,每次只能打雙閃。萬一控制板上突然有一些圖標亮燈,我完全不知道是啥情況,心立即就慌。

其二,我在技能操控上,一直採用固定又刻板的模式,完全沒有用心去感受。對時速的控制,並不敏感,基本上是根據時速表來調整我的時速。

在高速上,倒不是擔心車技,會擔心車子會出意外情況,沒有安全感。想著快點到達目的地,不由自主就會超速。

那天上完課後,我突然想到這個問題。於是在返程,我開始留意踩油門的力度,腳大概的位置。

觀察路標,了解路的方向和距離,什麼位置限速拍照,做到心中有底。那次我是有意識的練習,超速的次數真的減少了。

在經歷高速上雷暴雨50的時速,廣州市區的車水馬龍之後,發現在珠海開車是一件很簡單又很幸福的事。

原來任何事情,不在於時間的長短,不在於練習多少,而在於是否能敏銳覺察。

當我們開始思考,其實就邁出第一步了。狀態不會一成不變,它是流動的。

當我覺察後,明顯的感受到自己在開車這件事情上轉變了。

是啊,人只有在輕鬆的狀態下,才能把最真實的自己呈現出來。忽然想起課堂上老師說的一句話:如果你不管理你的狀態,就會被其他人和事管理。

情緒

是啊,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哎,最近我狀態挺好的,又或者是我最近狀態很糟糕。

狀態,是人或事物表現出來的形態。於我們人來說,內在情緒是狀態的特徵。

當你感到高興,狀態是積極、樂觀,當你感到低落,狀態是悲觀、傷心。

其實我們若留意,就能觀察到自己的狀態。假如我們長時間情緒不好,臉部肌肉是會僵硬,呈下垂狀態的,法令紋也很明顯。

如果我們情緒足夠穩定,嘴角會微微上揚,眼裡能看到光,整個臉是柔和的。

所謂「相由心生」也是這個道理。

塞繆爾說:「世界如一面鏡子: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笑著對它,它也笑著看你。」

狀態與我們的思想、身體、情緒互相關聯又相互影響。尤其是情緒,是最直接導致我們狀態的呈現。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從不重視情緒。甚至長大後關注這部分會被說為矯情。

在以生產力為主導的初期社會,不太會出現這些問題;但當我們的社會進步逐步走向智能化,我們就會開始關注內在的精神領域了。

這其實並不衝突,是人類發展必然階段。當下生活裡,我們明顯的發現,情緒對我們的幹擾特別大。不善於表達情緒,不會處理情緒,無法控制情緒等等。

情緒不分好壞,但有正向和負向之分。會影響我們的狀態。過度正面與過度負面都會影響我們的身體。比如過度興奮,狂喜幾天,心臟承受不住樂極生悲。比如過度悲傷,時間久耗盡心神身體虛弱。

允許自己有情緒,但要學習決定它的方向,而不影響我們的身體。這取決於我們的動機。

比如考試緊張,如果因為緊張無法專注複習,憂心忡忡,那這個情緒就幹擾了,起負向效應。但如果這個緊張令你全力以赴複習,高度重視,那就是一種積極的情緒,起了正向的作用。

又假設,有一天我們在路上偶遇領導,但領導並沒有和我們打招呼,我們會做何感想?如果我們覺得,領導可能正在想事情,沒注意到我們,那麼這件事對我們而言就毫無影響。

但是,如果我們覺得,領導是因為上次我們頂撞了他而故意不理我們,那接下來我們極有可能憂心忡忡,終日難安。說到底,事物的本身並不影響人,人們只受到事物看法的影響。

老師還給我們講了一個她在做培訓的案例:有一位年輕的媽媽是全職太太,小孩一直在1歲前是自己親自帶,沒有和公婆同住,特別重視給孩子建立規則和生活習慣。

後來因為她想給自己放個假,就把小孩送到婆婆家。一個月後她去接孩子,發現孩子吃飯要喂,吃幾口就去看電視。不滿足就發脾氣摔東西,再不濟就哭鬧。

看到孩子呈現的狀態和她自己帶完全不一樣,情緒瞬間就上來了。她認為公婆沒盡到責任,不重視。又覺得自己對孩子的心血付之東流,內心十分委屈。

這時候旁邊有學員問她:你為什麼不想一下,如果這一個月你公婆不幫你帶孩子,你怎麼能享受獨處時光?怎麼能輕鬆去旅遊?什麼都不用管呢?既然你享受到了好處,就不要再去埋怨別人了。沒有兩全其美的。聽完後她沉默了。

是的,大多數情況下,情緒與我們的期待有關。它就像一個天平秤,我們要以中間為支點去做左右的調整。


進行期待合理化,是減少負面情緒的最好手段。當產生負面的情緒的時候,先問問自己的內心:這個期待合理嗎?我做了預期的現實評估嗎?或者說,如果得不到期待,是否轉化為自己去做跟現實相關的事實,而不是期待。

重建

想起前段時間,一個朋友失戀找我傾訴,她的反覆讓我沉思。

李尚龍曾說過:「生活的高手,從來不會讓情緒控制自己,然後做出後悔的舉動,他們只控制情緒,變成生活的主宰者。」

朋友的故事,與她的情緒無常有著很大的關聯,在那情緒之下,又隱藏了她內心的恐懼。我用了三個月的時間陪著她走過那段艱難的時光。

她是在與相戀8年的男友出現感情危機的時候與那個男孩在一起。那會她喪失了愛的能力,男友的背叛令她不再相信感情,可是那個小她7歲的男孩主動靠近她,默默地守著她兩年。

她其實也覺得不可能會和男孩長久,因為年齡差距太大。男孩初衷也是為了讓她走出情傷,怎料時間久了男孩捨不得,他太愛她了,愛到卑微裡。雖然她對他總是時冷時熱,可是他仍然狠不下心。

直至年後遇到了一個契機,男孩做了離開的選擇。他知道,她最終會回到前男友身邊,因為那兩年,他知道她前男友一直在彌補,對她很好。

原本她以為會是自己主動退出關係,以為自己不在乎這段關係。但當男孩真的選擇離開後,她才發現自己早已在生活的日常裡依賴他了。

原來,他曾經陪她做了那麼多的事,原來,他真的是全心全意的愛著她。原來,只有在他面前,她才是那個真實又嬌蠻的女孩。

他用這樣真摯的愛去滋養她,慢慢的穩穩的。而她呢?那會正處在感情低谷裡,對男孩的好視而不見。她想起自己對他的點點滴滴,簡直是悔不當初,痛心疾首。

起初,她特別憤怒也不能接納男孩的決定。男孩擔心她的狀態,又主動來安撫她。她本來是希望男孩靠近,但是一直用尖銳刻薄的語言追討他,最終男孩不知道該怎麼做才是對的,只有躲得遠遠的,怕把她的情緒勾起來,讓她再次傷害。

她從未有過那種複雜的情緒。憤怒,內疚,心疼,絕望,欣喜。仿佛所有的情緒一瞬間都湧過來撐不下去,又仿佛一下子想通透了高呼重生萬歲。日不能安,夜不能寐,反反覆覆。

我不知道壓倒這段感情最後的問題是什麼,但我知道冷戰與逃避都是感情殺手,而比冷戰跟逃避更可怕的是「指責」和「試探」。

記得我在聽蔣勳老師講解《紅樓夢》的時候,他說在感情裡,每個人都想要深情,但一旦有了深情,就會有試探。

林黛玉知道賈寶玉喜歡她,但因為太在乎,她總是忍不住去試探。在感情上,許多事無關對錯,只是個人選擇與觀感問題,當指責與試探頻繁出現,愛的感覺就會消失。

朋友的故事裡,我建議她分三步走,第一,去感受自己的感受。首先要接納「失去」,他們之間過往的那種美好感覺,是不會再回來了。不要逃避,要直面自己的感受,就算自己做了再糟糕的行為,也是正常的,順從內心。

第二,讓傷痛浮現得以釋懷。懷念過去是正常的,若是一直沉溺於過去就沒有空間接納當下,嘗試只留下那些愛的能量,只記得他對自己的好,忘掉結果。

第三,改變自己過往對感情的執念,尊重愛的本質。自我肯定,找出適合的方式去療愈。

朋友是美術老師,我建議她用畫畫的形式,把每天的心情畫下來,還可以配上文字,作為男孩的生日禮物,也算是給這段感情一個交代。

朋友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每天都畫,把所有的話都呈現在畫裡,有時候配文字,有時候就只是一幅畫。她在這個過程裡,慢慢地被療愈了,感受到了平靜。

男孩善良隱忍,教會她要珍惜,要及時愛,這是從他那裡得到最好的禮物。6月荷花盛開,愛之純淨,這是她給他的生日禮物。她明白了,愛的反面,不是恨,是祝福。真心實意的。

放下執念後,她也重新破解了過往對愛的誤解,獲得了從未有過的自由。歌德曾說過:「人生最大的罪過就是不快活」。

去做那個令自己快樂的人吧,如果我們都不願意給自己這個機會,那還能期盼誰呢?一生並不長,如果背負太多東西,我們是無法走遠的。放下吧。

願心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人前高光的得意,也有人後啞光的失意。這一生中,每個人都要孤獨的走一段很黑的路,在這條路上,也許會迷茫,也許會絕望,也許會焦躁。

一直陪伴我們的,就是自己。那個自己,會有強大的時候,也會有膽小的時候。全然去接納。這個過程,也許需要很長的時間,也許就是一瞬間。

我也曾經有過一段灰暗的時光,我始終堅信,要終止一條路的最好方式,就是走完它。

直面它,接納它,允許它,重建它。若採取簡單粗暴的辦法,相信我,它仍然沒過去,只是被我們的防禦機制壓抑下去,當某天遇上類似的卡點,那種熟悉的情緒就會排山倒海而來。

情緒失控的後果,遠遠比你想像得可怕。

科學研究證明,人在被憤怒等情緒控制的時候,會觸發荷爾蒙在體內製造緊張和焦慮,抑制部分大腦細胞正常運作,降低人的判斷能力,這在醫學上叫做知覺失明。即人一旦被情緒所左右,哪怕你智商再高,也會做出讓自己後悔莫及的事情。

兒子是我的一面鏡子,衡量我情緒是否穩定,他最有發言權。在5月初的時候,我和兒子深入的探討過媽媽發脾氣這個問題,我給他承諾自己一定改善。如果我有發脾氣的預兆,請他提醒我。

他特別搞笑,看到我臉色不對,眉心要皺起來的時候,他就跑來摸摸我的眉心,還做一個深呼吸的動作:媽媽,要冷靜,冷靜。原本是要生氣的,結果表情收不住,爆笑起來。

我一直認為,母親應該像土地那樣,深厚穩定,包容滋養。沒有經過培訓就上崗成為父母,其實是不夠資格的。

總得交點學費,當我們變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兒子說:媽媽,你真的變好了。不發脾氣了。我也笑著和老太太說,老太太說她也發現了。

所以說,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對一個家庭的影響是深遠的,和每個家庭成員都有承接,關係流動孩子才真的健康。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破壞和修復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我經常反思。兒子就是我的一面鏡子,曾經在這面鏡子裡,有一個我不認識的我,那個暴躁、不耐煩的自己,連自己都被嚇到了。更何況孩子呢?他只是個小孩,哪裡來的能量承受我們的壞情緒啊。

日積月累,這些負面的情緒會壓倒他的。是的,孩子不會停止愛我們,但他會停止愛自己。

既然我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總不願意看著他痛苦地長大吧?用我們的力量,儘可能地去保護那些美好的東西,比如他那顆最單純最天真的心。就讓他快快樂樂的長大吧。

我們,就好好的修煉自己,帶點光,跟著願心勇往直前。

相關焦點

  • 與情緒對話,發現未知的自己|9月情緒對話工作坊
    1/命名當你開始給你情緒命名的時候,你就開始跟你的情緒產生了連結。就像你命名一隻寵物,你會怎麼跟你的寵物對話呢?對它呼來喝去、頤指氣使?還是輕聲細語、寵愛有加?你對待它的態度也決定了你跟它的關係。1.發生一件事,你想多探索一點。
  • 第三人稱的自我對話增強情緒調節
    人們對這種自說自話的模式並不陌生,但近期的研究表明在自我對話中使用的指向自我的語言影響自我控制。具體來說,在自我對話的反思中用自己的名字而不是第一人稱的「我」可以增強在壓力中控制思想、感情和行為的能力 (Kross & Ayduk, 2016)。但是通過第三人稱的自我對話來控制情緒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嗎?
  • 讀書筆記《關鍵對話》
    關鍵對話有兩個基本原則,只要掌握兩大原則即可圓滿地解決關鍵對話問題。第一個原則是明確自己的對話目的,即我希望通過對話達到什麼目標。這一點很重要。事實表明,在激烈情緒的影響下,我們往往會走向兩個極端:要麼沉默不語,要麼瘋狂發作。全然忘記了本來的對話目的是要和對方一起解決問題,找到一條雙贏的道路。
  • 情緒起起落落,如何找到平衡點?
    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也許,這些都會讓我們的快樂減半,但是,決不能成為阻止快樂發生的阻礙。  為了找回快樂,我們都嘗試過不同的方式:在狀態不好的時候休假、在時間相對充裕時約上好友聚會、一個人的時候去書店泡一天看自己最喜歡的書、兩個人小酌一杯也是不錯的選擇······  這些方式都能給我們帶來即時的慰藉和放鬆,但是當恢復「常規」的狀態後,那種失落感和不開心的感覺又慢慢襲來。
  • 五味和身體的對話 ——能影響情緒的「酸味」
    ,也些人在某天或某個階段突然非常能吃某味的食物,過幾天,又對它索然無味,這種口味上的喜好變化,人們似乎引以為常,卻不知這也是身體發出的一種信號,只是我們不會和自己的口味對話而已,如果能做到很身體對話,就會發現身體很多「秘密」。
  • 照顧老人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如何為自己的情緒找到出口?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當自己感覺不舒服,很容易在解讀情緒的時候,用「好」、「不好」簡單的詞彙來總結心情;或是當情緒負荷得很重時,只會認為自己受不了了。可是,有時候這種滿溢的情緒裡,並不是全部都是壞的部分,也有美好的東西存在。比如說,我捨不得爸媽受苦,這種捨不得的感受背後還連結著一個情況是——但是我幫不上忙。
  • 停下來,與自己對話,你也可以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潛意識隱匿於我們的心理結構深層,很多時候我們都感覺不到它,即無意識狀態。但當我們突然「靈光乍現」,或者「頓悟」的時候,就是潛意識被意識化了。與自己對話,就是覺察自己,向潛意識作自我暗示,讓潛意識意識化的過程。運用潛意識的力量,去達成意識的正向目標。
  • 自我療愈,對話「內在小孩」,做自己的心理治療師
    其實,在沒有競爭壓力的狀態下,你總是比別人都要「勤奮」,也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你的懶惰,其實只是一種逃避。你之所以「懶」,只是因為你害怕去追求成功,因為成功需要面臨「臨門一腳」的時刻,這就像賽跑,想要「脫穎而出」,就得把對手都甩在身後,第一個衝線才行。
  • 被負面情緒佔據的時刻,你用過什麼樣的話語開導自己?
    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館」精華回答By 壹心理答主>>>來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問:(點擊文末「了解更多」,查看原問題詳情)被負面情緒佔據的時刻,你用過什麼樣的話語開導自己?對於各種被負面情緒佔據的時刻,你是如何和自己對話讓自己替換積極的態度和心情的呢?
  • 如何找到自己想要什麼?如何選擇?
    我的經歷告訴我要持續地探索和嘗試才能越來越清晰自己想要什麼。換言之,你一直活在自己有限的世界裡,接觸同樣的人是不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
  • 與自己對話
    對我來說,"在人群中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這件事情,會讓我感到不適。這可能不是反感,甚至到了討厭的地步。不是討厭這件事情,而是討厭自己身處的狀態。作為一個資深人群恐懼患者,討厭擠電梯,討厭排隊,討厭一切人多的地方。這樣你們能理解了吧。出於種種原因,你會很難融入你不喜歡的場景。
  • 「轉念」的學問:如何儘快地使自己從負面的情緒狀態中擺脫出來
    情緒是一種能量狀態,在內觀中可以發現端倪;在能量信息體系中會出現能量集結的濃度、陰影和影像;一念怨氣衝天,心慈綻放光明,這個不是偽道德的說教,而是事實的根本;這個根本就是發自內心的能量動力和變化象徵;所以,古文化總結的,暴怒傷肝、憂思傷脾、悲傷肺、大喜傷心、驚恐傷腎,都是有根據的,其根據就是發現能量景象
  • 調節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就這麼簡單
    不要把自己當成無助的受害者,找到儘可能多的備選方案。你只要提醒自己你一直都有別的選項,就可以相對平穩地度過情緒激烈的時段。比如你不想去派對的原因是嫌那裡人太多,不妨叫上一兩個好朋友跟你一起去。當你需要從人群中溜出來,進行更私密的對話時,就去找他們。四、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當你感覺到情緒在阻礙自己時,立刻停下手上的事,做點別的。
  • 想要贏得對方的心,先要找到打開心鎖的鑰匙
    他思想怪癖,表情呆板,情緒不好,拒絕與外界的任何人交流,仿佛任何人都無法走近他的內心世界。這時候,當我想要與其溝通的話,應該怎麼辦呢?這樣的溝通障礙雖然說不上常見,但也的確會碰上兩三個這樣的情況,如果想要和這樣的人溝通,就先要了解這個人,這是一個通過觀察他的行為而細心洞察,耐心尋找的發現過程,需要由表及裡,根據一些現象逐步深入分析,最後找到心結所在;還需要因小見大,通過此人的一些細微的言談舉止,順藤摸瓜,最後發現隱藏在背後的根源。
  • 關鍵對話,讓你說話就能改善人際關係!
    第一個原則是明確自己的對話目的,即我希望通過對話達到什麼目標。這一點很重要。事實表明,在激烈情緒的影響下,我們往往會走向兩個極端:要麼沉默不語,要麼瘋狂發作。全然忘記了本來的對話目的是要和對方一起解決問題,找到一條雙贏的道路。不難想像,偏離預定目標的對話怎麼可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呢?
  • 和一年前的自己對話
    有人說,當我們處在「喪」狀態中比較久的時候,身體會習慣於沮喪的情緒而忘記了愛的感覺。也許這種不斷找尋意義的過程就是關於愛的其中一課,也是我們生而為人寫在基因裡的使命。去年年初抑鬱情緒最重,當時接觸的工作爸媽喜歡,自己卻很不適應,覺得環境固化,效率低下,難以實現個人價值。一到晚上眼淚不停淌,扯著被角邊擦邊琢磨,眨眼的瞬間眼淚也跟著滾下來,忍不住想像自己是瓊瑤劇女主角,一秒後又破涕為笑。
  • 愛自己:調整負面情緒之「心境轉換」
    #如何調整負面情緒#今天的話題,是關於如何把情緒從負面調整到正面來,也就是轉換心境。
  • 情緒管理四部曲——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在這個練習中,我們以緊張情緒為例,並假設最為強烈地體驗著這個情緒的身體部位為心口。與消極情緒友好相處當你獨處的時候,找到一個最為舒適和放鬆的姿勢坐下或躺下。如果願意的話,可以輕輕閉上雙眼。如果不願意的話,將雙眼微張,低頭俯視地面也可以。
  • 與自己對話:追隨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這些年來,我一直嘗試和自己對話。因為習慣了一個人獨來獨往的生活,所以在夜深人靜的夜晚,常常問我自己,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要怎麼達成目標。內心深處的聲音是最真實,雖然忠言逆耳,但是追隨自己內心的聲音一直讓我受益匪淺。
  • 《關鍵對話》:對話失敗後,總是悔不當初?告訴你3招對話技巧
    其實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在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在雙方發生衝突時,都會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是對方做的不好。這個就是由於兩人沒有掌控好對話的方式,遇到問題,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就事論事,沒有把重心放在整體和結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