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
廣州疫情還沒復發的時候,我每周末都要去天河區上課。過往一門課程的時候,基本是安排周日全天。今年有兩門課程,暫分別安排在周六上午和周日下午。
這個時間對於外地城市的我,其實不太妥當。因為周末也想陪一下兒子,所以大多數時候我都是當天來回。這樣一來一回兩趟,等於周末我開車的路程得有450公裡。
從我家到廣州上課的地方,大概115公裡。其中珠海到中山這一段高速,限速是110公裡,進入南沙後,限速100公裡。
我總是會超速一丁點,尤其是從侖頭高速口出來,往廣州市區走的時候,限速60公裡,突然從時速100公裡轉換為60公裡,有些困難。每次我都要高度集中關注時速,處於一種替換不能自如的狀態中。
那個周末,上完心理講師督導課「狀態管理」。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三年駕駛,不管從哪個層面評估,我都不存在反面教材。
可是為什麼,我開車還是做不到徹底放鬆?為什麼還是車控制我?
忽然想起當初考科目二的時候,剛開始練習方向盤時,一個教練跟我說,你方向盤打了幾圈不知道嗎?你要記得打了多少。
另一個教練又跟我說,你不用老記得打了多少圈方向盤,你憑感覺就行了。天哪,這簡直太難了。
我只能全力以赴刻板練習,使得應試技能熟練,雖然是在最短的時間一次性通過拿證,但我始終沒能入心。
其實我們要承認,人是有天賦的差異,若能發現又能發展,就能鬆弛有度。
很明顯在開車這件事上我沒有。拿了證也立即上路,最初我特別焦慮,尤其是不熟悉的道路。很長時間裡仍然做不到完全放鬆自在的狀態。
其一,我並不接納開車這個事實,是迫於需要代步才使用。對車的性能很不熟悉,比如遠觀燈都是開了一年後才想起怎麼用,燈光一直調在自動狀態;
雷暴雨天時,我不知道哪個是霧燈,每次只能打雙閃。萬一控制板上突然有一些圖標亮燈,我完全不知道是啥情況,心立即就慌。
其二,我在技能操控上,一直採用固定又刻板的模式,完全沒有用心去感受。對時速的控制,並不敏感,基本上是根據時速表來調整我的時速。
在高速上,倒不是擔心車技,會擔心車子會出意外情況,沒有安全感。想著快點到達目的地,不由自主就會超速。
那天上完課後,我突然想到這個問題。於是在返程,我開始留意踩油門的力度,腳大概的位置。
觀察路標,了解路的方向和距離,什麼位置限速拍照,做到心中有底。那次我是有意識的練習,超速的次數真的減少了。
在經歷高速上雷暴雨50的時速,廣州市區的車水馬龍之後,發現在珠海開車是一件很簡單又很幸福的事。
原來任何事情,不在於時間的長短,不在於練習多少,而在於是否能敏銳覺察。
當我們開始思考,其實就邁出第一步了。狀態不會一成不變,它是流動的。
當我覺察後,明顯的感受到自己在開車這件事情上轉變了。
是啊,人只有在輕鬆的狀態下,才能把最真實的自己呈現出來。忽然想起課堂上老師說的一句話:如果你不管理你的狀態,就會被其他人和事管理。
情緒
是啊,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哎,最近我狀態挺好的,又或者是我最近狀態很糟糕。
狀態,是人或事物表現出來的形態。於我們人來說,內在情緒是狀態的特徵。
當你感到高興,狀態是積極、樂觀,當你感到低落,狀態是悲觀、傷心。
其實我們若留意,就能觀察到自己的狀態。假如我們長時間情緒不好,臉部肌肉是會僵硬,呈下垂狀態的,法令紋也很明顯。
如果我們情緒足夠穩定,嘴角會微微上揚,眼裡能看到光,整個臉是柔和的。
所謂「相由心生」也是這個道理。
塞繆爾說:「世界如一面鏡子: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笑著對它,它也笑著看你。」
狀態與我們的思想、身體、情緒互相關聯又相互影響。尤其是情緒,是最直接導致我們狀態的呈現。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從不重視情緒。甚至長大後關注這部分會被說為矯情。
在以生產力為主導的初期社會,不太會出現這些問題;但當我們的社會進步逐步走向智能化,我們就會開始關注內在的精神領域了。
這其實並不衝突,是人類發展必然階段。當下生活裡,我們明顯的發現,情緒對我們的幹擾特別大。不善於表達情緒,不會處理情緒,無法控制情緒等等。
情緒不分好壞,但有正向和負向之分。會影響我們的狀態。過度正面與過度負面都會影響我們的身體。比如過度興奮,狂喜幾天,心臟承受不住樂極生悲。比如過度悲傷,時間久耗盡心神身體虛弱。
允許自己有情緒,但要學習決定它的方向,而不影響我們的身體。這取決於我們的動機。
比如考試緊張,如果因為緊張無法專注複習,憂心忡忡,那這個情緒就幹擾了,起負向效應。但如果這個緊張令你全力以赴複習,高度重視,那就是一種積極的情緒,起了正向的作用。
又假設,有一天我們在路上偶遇領導,但領導並沒有和我們打招呼,我們會做何感想?如果我們覺得,領導可能正在想事情,沒注意到我們,那麼這件事對我們而言就毫無影響。
但是,如果我們覺得,領導是因為上次我們頂撞了他而故意不理我們,那接下來我們極有可能憂心忡忡,終日難安。說到底,事物的本身並不影響人,人們只受到事物看法的影響。
老師還給我們講了一個她在做培訓的案例:有一位年輕的媽媽是全職太太,小孩一直在1歲前是自己親自帶,沒有和公婆同住,特別重視給孩子建立規則和生活習慣。
後來因為她想給自己放個假,就把小孩送到婆婆家。一個月後她去接孩子,發現孩子吃飯要喂,吃幾口就去看電視。不滿足就發脾氣摔東西,再不濟就哭鬧。
看到孩子呈現的狀態和她自己帶完全不一樣,情緒瞬間就上來了。她認為公婆沒盡到責任,不重視。又覺得自己對孩子的心血付之東流,內心十分委屈。
這時候旁邊有學員問她:你為什麼不想一下,如果這一個月你公婆不幫你帶孩子,你怎麼能享受獨處時光?怎麼能輕鬆去旅遊?什麼都不用管呢?既然你享受到了好處,就不要再去埋怨別人了。沒有兩全其美的。聽完後她沉默了。
是的,大多數情況下,情緒與我們的期待有關。它就像一個天平秤,我們要以中間為支點去做左右的調整。
進行期待合理化,是減少負面情緒的最好手段。當產生負面的情緒的時候,先問問自己的內心:這個期待合理嗎?我做了預期的現實評估嗎?或者說,如果得不到期待,是否轉化為自己去做跟現實相關的事實,而不是期待。
重建
想起前段時間,一個朋友失戀找我傾訴,她的反覆讓我沉思。
李尚龍曾說過:「生活的高手,從來不會讓情緒控制自己,然後做出後悔的舉動,他們只控制情緒,變成生活的主宰者。」
朋友的故事,與她的情緒無常有著很大的關聯,在那情緒之下,又隱藏了她內心的恐懼。我用了三個月的時間陪著她走過那段艱難的時光。
她是在與相戀8年的男友出現感情危機的時候與那個男孩在一起。那會她喪失了愛的能力,男友的背叛令她不再相信感情,可是那個小她7歲的男孩主動靠近她,默默地守著她兩年。
她其實也覺得不可能會和男孩長久,因為年齡差距太大。男孩初衷也是為了讓她走出情傷,怎料時間久了男孩捨不得,他太愛她了,愛到卑微裡。雖然她對他總是時冷時熱,可是他仍然狠不下心。
直至年後遇到了一個契機,男孩做了離開的選擇。他知道,她最終會回到前男友身邊,因為那兩年,他知道她前男友一直在彌補,對她很好。
原本她以為會是自己主動退出關係,以為自己不在乎這段關係。但當男孩真的選擇離開後,她才發現自己早已在生活的日常裡依賴他了。
原來,他曾經陪她做了那麼多的事,原來,他真的是全心全意的愛著她。原來,只有在他面前,她才是那個真實又嬌蠻的女孩。
他用這樣真摯的愛去滋養她,慢慢的穩穩的。而她呢?那會正處在感情低谷裡,對男孩的好視而不見。她想起自己對他的點點滴滴,簡直是悔不當初,痛心疾首。
起初,她特別憤怒也不能接納男孩的決定。男孩擔心她的狀態,又主動來安撫她。她本來是希望男孩靠近,但是一直用尖銳刻薄的語言追討他,最終男孩不知道該怎麼做才是對的,只有躲得遠遠的,怕把她的情緒勾起來,讓她再次傷害。
她從未有過那種複雜的情緒。憤怒,內疚,心疼,絕望,欣喜。仿佛所有的情緒一瞬間都湧過來撐不下去,又仿佛一下子想通透了高呼重生萬歲。日不能安,夜不能寐,反反覆覆。
我不知道壓倒這段感情最後的問題是什麼,但我知道冷戰與逃避都是感情殺手,而比冷戰跟逃避更可怕的是「指責」和「試探」。
記得我在聽蔣勳老師講解《紅樓夢》的時候,他說在感情裡,每個人都想要深情,但一旦有了深情,就會有試探。
林黛玉知道賈寶玉喜歡她,但因為太在乎,她總是忍不住去試探。在感情上,許多事無關對錯,只是個人選擇與觀感問題,當指責與試探頻繁出現,愛的感覺就會消失。
朋友的故事裡,我建議她分三步走,第一,去感受自己的感受。首先要接納「失去」,他們之間過往的那種美好感覺,是不會再回來了。不要逃避,要直面自己的感受,就算自己做了再糟糕的行為,也是正常的,順從內心。
第二,讓傷痛浮現得以釋懷。懷念過去是正常的,若是一直沉溺於過去就沒有空間接納當下,嘗試只留下那些愛的能量,只記得他對自己的好,忘掉結果。
第三,改變自己過往對感情的執念,尊重愛的本質。自我肯定,找出適合的方式去療愈。
朋友是美術老師,我建議她用畫畫的形式,把每天的心情畫下來,還可以配上文字,作為男孩的生日禮物,也算是給這段感情一個交代。
朋友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每天都畫,把所有的話都呈現在畫裡,有時候配文字,有時候就只是一幅畫。她在這個過程裡,慢慢地被療愈了,感受到了平靜。
男孩善良隱忍,教會她要珍惜,要及時愛,這是從他那裡得到最好的禮物。6月荷花盛開,愛之純淨,這是她給他的生日禮物。她明白了,愛的反面,不是恨,是祝福。真心實意的。
放下執念後,她也重新破解了過往對愛的誤解,獲得了從未有過的自由。歌德曾說過:「人生最大的罪過就是不快活」。
去做那個令自己快樂的人吧,如果我們都不願意給自己這個機會,那還能期盼誰呢?一生並不長,如果背負太多東西,我們是無法走遠的。放下吧。
願心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人前高光的得意,也有人後啞光的失意。這一生中,每個人都要孤獨的走一段很黑的路,在這條路上,也許會迷茫,也許會絕望,也許會焦躁。
一直陪伴我們的,就是自己。那個自己,會有強大的時候,也會有膽小的時候。全然去接納。這個過程,也許需要很長的時間,也許就是一瞬間。
我也曾經有過一段灰暗的時光,我始終堅信,要終止一條路的最好方式,就是走完它。
直面它,接納它,允許它,重建它。若採取簡單粗暴的辦法,相信我,它仍然沒過去,只是被我們的防禦機制壓抑下去,當某天遇上類似的卡點,那種熟悉的情緒就會排山倒海而來。
情緒失控的後果,遠遠比你想像得可怕。
科學研究證明,人在被憤怒等情緒控制的時候,會觸發荷爾蒙在體內製造緊張和焦慮,抑制部分大腦細胞正常運作,降低人的判斷能力,這在醫學上叫做知覺失明。即人一旦被情緒所左右,哪怕你智商再高,也會做出讓自己後悔莫及的事情。
兒子是我的一面鏡子,衡量我情緒是否穩定,他最有發言權。在5月初的時候,我和兒子深入的探討過媽媽發脾氣這個問題,我給他承諾自己一定改善。如果我有發脾氣的預兆,請他提醒我。
他特別搞笑,看到我臉色不對,眉心要皺起來的時候,他就跑來摸摸我的眉心,還做一個深呼吸的動作:媽媽,要冷靜,冷靜。原本是要生氣的,結果表情收不住,爆笑起來。
我一直認為,母親應該像土地那樣,深厚穩定,包容滋養。沒有經過培訓就上崗成為父母,其實是不夠資格的。
總得交點學費,當我們變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兒子說:媽媽,你真的變好了。不發脾氣了。我也笑著和老太太說,老太太說她也發現了。
所以說,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對一個家庭的影響是深遠的,和每個家庭成員都有承接,關係流動孩子才真的健康。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破壞和修復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我經常反思。兒子就是我的一面鏡子,曾經在這面鏡子裡,有一個我不認識的我,那個暴躁、不耐煩的自己,連自己都被嚇到了。更何況孩子呢?他只是個小孩,哪裡來的能量承受我們的壞情緒啊。
日積月累,這些負面的情緒會壓倒他的。是的,孩子不會停止愛我們,但他會停止愛自己。
既然我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總不願意看著他痛苦地長大吧?用我們的力量,儘可能地去保護那些美好的東西,比如他那顆最單純最天真的心。就讓他快快樂樂的長大吧。
我們,就好好的修煉自己,帶點光,跟著願心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