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經常會聽到「課上不講課下講」的提法。
一些教育專家認為,這事關老師師德問題,必須嚴厲禁止。可究竟該怎麼禁止,才能讓老師課上認真講課,卻沒有具體解決方案。
而正是在這樣觀點的誤導下,當孩子學習不好時,許多家長會抱怨一部分老師課上不認真講。但事實是否真是如此?
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為什麼孩子學習成績有差異?難道那些學習好的孩子都是因為上了老師辦的課後班?
始終在一線上課的老師,或者每天陪孩子學習的家長,都應該清楚,絕大多數孩子是不可能通過一兩次課,就能使成績有明顯突破的,除非課程內容與即將考試的內容一致。
尤其是小學階段的考試,基本上都是學校和老師自行組織,相對中高考這樣正規的考試,沒辦法體現孩子的真實水平。
因此,一些小學生上了個別老師的課後班,成績上表現不錯,根本原因在於出題者、授課者和考核者都是老師,並非老師課後講課有多好。
尤其是個別老師以盈利為目的,不惜損害孩子的長遠發展,甚至有幫孩子改寫成績、反覆練習考試卷等情況,這確實事關師德問題,應該予以嚴厲打擊和嚴肅懲處。
雖然小學階段不同於初高中,沒有很大的升學壓力,但學校同樣會有以考試成績為標準的考核,要求完成既定的教學進度,絕大多數老師不會希望自己教的班成績差,因而根本不存在所謂的「上課不講課後講」。
不能否認,優秀的老師教學能力強、教學方法好,整個班級成績普遍優秀。但相對家長來說,還是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去設計學習,而不是把責任全推給老師。
比如,同一個班級,孩子的學習能力、學習基礎不同,有些優秀的孩子如果完全按班級的進度,顯然會浪費時間和精力。
因而,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選擇一些有資質的教育機構,進行針對性學習,拓寬知識面,增加學習難度。
再比如,有的孩子聽課效果差,完成作業費勁,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地安排各種補課,其實是於事無補的。
因為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遠比補課更重要。
一是讓孩子養成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每天放學第一件事,要求他自覺完成作業。如果作業未完成,可取消一些如遊玩、玩具、零食等權利。
二是養成經常閱讀的習慣。許多孩子上課效果不好,與閱讀積累不夠有關。
比如,有些孩子被老人帶大,語言輸入不夠,許多正規的語言聽不懂。因而,老師講課時,就會出現跟不上進度的情況。
而閱讀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這樣才能更有效地跟上授課進度。
三是養成適當鞏固練習的習慣。對於一些基礎較差的孩子,適當進行一些作業以外的針對性練習是十分必要的。
任何一個知識點或技能,僅靠聽一遍課就能熟練掌握是不現實的。因而,針對孩子的弱項,選擇一些相近內容進行鞏固練習,有助於他加深理解,並更好地學習新內容。
而那些反對增加孩子負擔的建議是不合適的,所以孔子強調「溫故而知新」,適當的練習是必要的,而且孩子只有熟練了,才能有學習上的自信。
因此,家長不能期望老師僅靠講課,就能讓所有孩子快速提高成績,還需要針對孩子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