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農村人蓋房子,可是有很多講究的,從選址到動工,從房子蓋成到搬進去,就連房子裡的木頭也是有講究的,並且有很多農村俗語都與蓋房子有關,比如有這麼一句俗語叫做:「目不曬根,口不吞陽」,這句話到底是啥意思呢?
在北方農村,最常見的房子就是那種中間高兩邊低的瓦房,由於北方雨水較多,這種房子的房頂不容易積水,可以增加房子的使用年限。這種房子的主要結構就是木頭,房頂一般是用三角形的大梁和檁條撐起來的,只要大梁和檁條不斷,房子一般是不會塌掉的。
這句農村俗語:「目不曬根,口不吞陽」中的「目」和「口」說的並不是人的眼睛和嘴巴,其中「目」說的就是房頂上的檁條,而「口」說的就是房頂上的大梁。而這句俗語說的就是蓋房子的時候,大梁和檁條的一些使用方法。
目不曬根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農村蓋房子的時候,檁條一定不能用反了。以前農村人蓋房子的時候,通常會選擇一根完整的木頭作為檁條,肯定不能用兩根斷木接起來。而檁條粗壯的一頭就是樹木的根部,較細的一頭就是樹梢部。
在上檁條的時候,粗壯的一頭一定要放在室內,也就是根部一定要在室內,不能曬到太陽,這樣較細的一頭就在房外。人們認為室內常年不見陽光,肯定會潮溼,因此讓粗的一頭放在室內,有利於抗腐蝕,而樹梢雖然細一點,但可以曬到太陽,很快就幹了。
大家都知道,檁條就是架在大梁上向兩邊延伸的許多根木頭,房子蓋成之後就像是房子的眼睛一樣,並且檁條的位置不同,叫法也不一樣,比如在房簷柱子上的就叫簷檁,在中間柱子上的檁條就叫做脊檁。而「目不曬根」的意思就是檁條的根部不能曬太陽,根部一定要在室內。
其實農村人主要是出於迷信的考慮,如果蓋房子的時候,請來的匠人使壞,就會把其中一根檁條根部朝外,農村人叫做使反了,這樣對會家裡人不好。因此在放檁條的時候,主人一般都會在工地照看著。
口不吞陽
這句話的意思也是指大梁粗壯的部位要留在室內,大家都知道,在農村蓋房子的時候,大梁可是最主要的,當然大梁可不是只有一根,根據位置不同有好多種叫法,比如地梁、暗梁、拉梁、懸臂梁等,這裡所說的大梁指的是房頂上三角形下面那根橫梁,大梁的長度就是房子的寬度。
因此在農村蓋房子的時候,大梁也是最關鍵的,一般都是選擇比較粗大的樹木,而且根部要放在室內,與檁條一樣,不能放反了。主要原因就是可以耐腐蝕,其實農村人主要是出於迷信的考慮。而且大梁上面還要放一些椿樹,農村人認為椿樹是樹王,有些還有刻上「太公在此,諸神繞行」的字樣,意思是姜子牙在此,可以鎮宅。
在農村蓋房子的時候,大梁和檁條都是最關鍵的部位,特別是大梁,更是對房子的牢固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人們還常常把家裡的男人稱為「頂梁柱」,如果男人不在了,家裡就沒有了頂梁柱,這樣房子就會塌掉,也形容男人在家裡的重要性。
不過現在的農村蓋房子已經很少用木頭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剛進水泥,因此這些農村俗語也就慢慢被人們淡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