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郭藝博 範敬苒
人物介紹:
王晨光,清華大學法學院原院長,曾任清華大學法學院法律圖書館館長、清華大學法學院圖書信息委員會主任。現任法學院學位委員會主席,中國法學會法理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衛生法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副會長。北京大學文學學士(英語專業)、法學碩士(法理學)、法學博士(法理學),哈佛大學法學碩士。
王晨光
改革開放的政策開啟了我國塵封已久的通向世界的大門。大批學子赴海外留學,學習國外最新科學知識,跟蹤學術前沿。事實證明,這一大規模走出國門的留學戰略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學術水平的提高,推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鬥轉星移,時代變遷,中國悄然間正在成為世界許多國家年輕人嚮往的留學之地。
中國法學教育中,第一個成規模的外國留學生中國法學碩士課程項目在清華大學法學院應運而生。該項目開創了中國法學教育成建制地招收外國學生學習中國法的先河,開創了全英文教授中國法的新模式,推動了中國法學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也推動清華法學院進入國際知名法學院的行列。而王晨光教授作為清華法學院時任院長,為該項目的推進發揮了重要作用。
審時度勢 抓住機遇
「什麼叫做中國軟實力的提升?」王晨光說,「越來越多的外國法律職業人士選擇學習中國法就是一個最好的註解。」
上世紀80年代,當王晨光留學美國學習法律的時候,他的心中時常盤桓著這樣一個夢想:為什麼「唐僧」總是往「西土」取經,何時外國人也會渴望到中國去學習中國的法律呢?教育的國際化不應當是簡單的單項交流,而應當是有出有進的雙向交流。這個形成雙向法學教育交流的夢想,在20餘年後終於變成了現實。
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開展,時代已然大不相同。中國的法律體系框架已經基本建立。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法學教育的雙向交流已經具備了基本的社會基礎。能否抓住時機,順勢而進,已成為中國法學教育國際化的關鍵步驟。
清華法學院及時看到並抓住了這一機遇。2005年,第一個以招收外國法律職業人(申請人需至少已獲得過一個法律學位)為主體的、學制為期一年的、系統學習中國法律的碩士學位課程在清華法學院正式開班。王晨光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力的空前發展、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是吸引外國人開始關注並希望學習中國法的根本前提。越來越多的外國法律職業人認識到一個放之各國而皆準的、最樸素的道理:法律說到底,有一個管轄權的問題。如果要同一個國家打交道,就必須遵守那個國家的法律,因此,首先要去了解、學習該國的法律。中國經濟持續的高速發展、中國市場的巨大前景,使得許多期望來中國尋求機會的外國人有了學習中國法的需求。而中國法治在改革開放後歷史性的飛躍和逐步完備,使這種學習成為可能。
直面困難 紮實推進
然而,抓住機遇、把設想變成現實並非易事,許多現實困難和制度制約都需要克服。王晨光至今仍記得第一期招生時所面臨的風險——懷著向世界傳播中國法的美好初衷,卻不知道能否招來學生。首先,語言是一個必須克服的障礙。絕大多數外國學生不會講漢語,離運用漢語學習專業和進行研究仍然有不小的距離。因此成規模地招收外國學生,需要用外語進行教學,課堂用語和教材也都應該使用外語。其次,如何招生是個難題。外國學生的錄取與國內不同,不可能採取國內考試的方法,錄取的標準和程序需要重新設計。第三,國外的法學碩士學位一般都是一學年的設置,而我國學位法則要求用二至三年獲得碩士學位。很多外國學生就會考慮獲得碩士學位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同時還要考慮其可能錯過的未來就業機遇,從而無形中削弱了該項目的國際競爭力。而採用外國同行的學制設置又與現行法律規定相矛盾,從而產生了一個制度上的障礙。最後,學生日常管理和後勤保障也面臨很多困難,比如:如何確定學費標準、能否安排他們到有關部門進行實習,這些都需要進行充分協商。
國際上許多名牌大學的法學院,招生從來無需宣傳,每年申請者照樣遍布全球。但是,「有人會來申請清華法學院嗎?」「又有多少人會知道清華法學院還有個中國法的碩士課程呢?」儘管面對諸多疑問,清華法學院還是毅然決定,要堅定地邁出將中國法推向世界的第一步。
在學校的明確支持下,法學院在院內組織了一支能夠運用英文授課的教師隊伍,設計了相應的課程體系,編寫相應的課程資料和課件,並在資源和行政支持方面給予參與的教師更大的支持。面對最難的問題——學制設置如何設立,學院也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並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學分制」建議。按照學位法的規定,獲得碩士學位的學生應當經過二至三年的學習,如果按照二年制進行設計,許多外國學生就不會報名,因為對法學院學生而言,這將意味著多花費一年的時間和更多的投入,而回報則並不明朗,甚至有可能錯過就業市場的機會。但是法律規定又是明確的,如何在現有制度框架下設計該項目,似乎是一個無法逾越的制度障礙。法學院注意到,當時教育改革所倡導的一項改革措施就是實行學分制,並討論提出,學位可以不基於單一的學習期限,而是基於學生修完的學分數量,給學生更大的選擇餘地。按照這一政策,該項目設計了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類課程,如果學生在一年內修完所要求的學分,就可以申請獲得碩士學位。通過這種法律技術解釋,該項目符合了有關的法律要求。
在首屆招生時,法學院只能依靠校際交流、登廣告等途徑,把招生的信息散播到國外一些著名的法學院,期望能招到高水準的候選學生。但出乎意料的是,法學院首屆招到了14名優秀學生,且接下來歷屆學生的素質都非常整齊,許多是來自哈佛大學法學院等名校的JD(法學博士)在讀生。學生們在一年的時間裡,系統地學習中國的憲法、民法、合同法、刑法、訴訟法、法律文書製作等各項課程。王晨光認為,給這樣有紮實法律背景的外國學生上課,對法學院的教師授課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挑戰。在傳授中國法知識的同時,學生們不同的文化背景、別樣的思維方式,也會促使教師們主動思索和改進中國傳統法學教育中的一些教學方法,推動中國法學教育自身的改革。
精心設計 制度創新
在克服困難、招收到優秀生源的基礎上,法學院與時俱進,量體裁衣,積極穩妥推動項目發展。
首先,學院拓展課程設置,完善和更新教材,進一步推出高質量教科書,打造英文中國法教學研究重鎮,培養高質量學生。共開發了系列英文中國法律課程講義(13門),編輯出版首套英文中國法律教材,出版了英文中國法律學術刊物並被多個知名法律資料庫系統收錄,產生了積極國際影響。
同時,學院積極推動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的國際交流,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資源,充分利用國外合作院校的幫助,抓住在國際平臺上英文中國法研究和教學的主導權。
教學方面,學院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打造國際化法學教育的小環境。經過反覆論證,制定國際學生的單獨培養方案。在教授法學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法律實務的內容和實地考察,注重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學院同樣注重師資培養,鍛鍊了一批優秀教師,鼓勵其投入時間和精力,提高教學責任心。
在中外學生交流方面,組織中國學生擔任「host students」(接待學生),一對一幫助外國學生適應清華校園生活,組織各種參觀和文化活動,使其深入了解中國社會和文化;組織中外學生共同學習和交流的課程和活動,打造國際化教育的小環境;幫助開拓和聯繫實習機會,幫助其在國內外相關機構就業或發展,並積極利用這一平臺,推動與國際法學界的交流與合作。
清華法學院寫下了中國法學教育中值得記錄的一筆,邁出了中國法走向世界的一大步,並更以良好的勢頭在持續發展。如今,學院的英文法律碩士項目課程已走過15載。15年來,大量優秀學生不斷湧現,而且在生源的地域性方面也不斷拓寬。作為首家在國內舉辦、面向國際的中國法法律碩士項目,該項目開創的新型國際化辦學模式和路徑獲得了國內外法學教育界的一致認可,成為法學院對外交流中的一個重要品牌。
(清華新聞網12月18日電)
供稿:國際處
編輯:李華山
審核: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