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音樂先聲(ID:nakedmusic),作者 | 張家欣,編輯 | 範志輝
"從娃娃抓起",鄧小平這句名言不僅適用於當年的計算機普及,也很契合當下的國產偶像培養。從超女時代到101系列,選秀選手們的年齡在變小,學歷也漸漸從本科變為高中,甚至出現了初中、小學輟學投入練習的孩子。
偶像這碗"青春飯",顯然沒有太多時間留給校園。當然,在這個行業裡,低學歷不等於低能力,更不等於低人氣,但公眾人物素質越來越受到關注的今天,或許我們更應該好好思考,對偶像來說,學歷到底意味著什麼?
"學""藝"難兩立的選秀偶像
前幾天,娛樂博主"八組吃瓜少女"整理髮布了國內選秀部分成員學歷,從內娛選秀鼻祖2004年《超級女聲》到最新的《創造營2020》,這16年時間裡,偶像們的學歷經歷了明顯的變化。
可以看到,選秀偶像早期多為藝術院校本科畢業,超女快男中"xx音樂學院"為多,其中四川音樂學院為偶像市場輸送了李宇春、何潔、譚維維、魏晨、鄧典等多位選手,堪稱內娛選秀的"黃埔軍校"。此外,周筆暢、劉惜君來自星海音樂學院,華晨宇畢業於武漢音樂學院,均是所謂"科班出身"的參賽者。
隨著網際網路選秀的興起,越來越多熱愛藝術、熱愛表達的年輕人找到了展示的舞臺。綜合類院校畢業的選手逐漸增多,著名案例是杭州師範大學護理專業畢業的毛不易,通過《明日之子第一季》以最強廠牌出道;理工男也加入了選秀大軍,比如長沙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專業畢業的偶練選手周銳,在《偶像練習生》得到關注。
如果說這些非科班出身的選手屬於"半路出家",那2018年選秀熱爆發之後,出現在大眾視野的,則更多是在偶像養成系統中成長起來的專業選手。而正式出道前的練習培訓期需要一般需要花費三五年時間,有些選手則會為了偶像事業放棄學業。
比如,頭部偶像經紀公司樂華的藝人學歷普遍偏低,孟美岐初二輟學,黃明昊則是小學學歷。火箭少女被網友稱為"101系學歷最低女團",除了孟美岐,初三輟學的楊超越也只有小學文憑。創2出道的R1SE,11人中只有2人是本科學歷。
有趣的是,創3成團的硬糖少女303,學歷有了質的飛躍,7人中6人本科,還包括伯克利音樂學院、上海海事大學、北京舞蹈學院等不同領域的知名高校。
從上了大學才開始"追夢"的超女快男,到撇下九年義務教育去當偶像的101系選手,年輕人有了更多未來的選擇,也面臨著更加殘酷的競爭。對新時代的偶像來說,某種程度上「學」、「藝」難以兩立,學歷可以成為加分項,但不是必選項。
學歷下降,階層提升,新時代偶像比的是什麼?
內娛早期的選秀節目規模和體系尚未成熟,純粹是為平民草根提供了追夢當偶像的機會,成名者如李宇春,母親是普通教師,父親是鐵路警察,張靚穎則更是來自單親家庭,需要在酒吧駐唱謀生。也因此,曾經超女快男"想唱就唱"、"追夢赤子心"的口號打動了很多人。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日韓模式的影響,新時期選秀節目批量湧現,舞臺多了,觀念變了,懷揣明星夢的年輕人也有了全新的成名捷徑。
有條件的家庭開始願意支持孩子的明星夢,選秀偶像的家庭條件或階層逐漸提升,越來越多"富二代""星二代"選手出現。黃明昊最初走紅就是因為"有錢",在韓國參加選秀時剪爛價值數千元的睡衣,得到外號"賈富貴",震驚韓國網友的同時也讓他的名氣傳回了國內。
王子異、吳宣儀均曾被指出身上穿著價值數萬的名牌。雖然"帶資進組"傳聞被否認,但虞書欣也被扒出家境十分不錯,從她留學新加坡的經歷也可驗證,更不用說範丞丞是範冰冰的親弟弟。
以前是選手想通過平臺找個經紀公司幫助發展,現在是經紀公司希望通過平臺推廣旗下藝人。韓國原版模式中,這類選秀就是為了給中小經紀公司提供機會。到了國內,《青春有你》109個練習生中,有100人來自國內46家經紀公司。
與素人成名的超女快男相比,101系列偶像以包裝過的專業形象示人。TA們大多是已經出道過的藝人或者是預備藝人,選秀只是助推人氣的一種方式。比如,虞書欣就是國內知名影視製作方華策影視旗下藝人,參加《青春有你2》之前,她已經參演過7部影視作品,有了一定認知度。通過選秀,她成為了人盡皆知的表情包和知名女團成員,成功實現知名度的大幅提升。
偶像選秀已經不可避免成為一種資源的比拼,《青春有你2》舞臺的歌曲版權費和服裝費用就由選手自理。家境好的選手,有更多的試錯成本,更強的自信和心理素質,經紀公司的積累深厚,也能為後續發展帶來更好的支持與包裝。
從前超女快男是單純的歌唱比賽,最多加上輔助的舞蹈表演,在這類古早選秀失去新鮮感之後,不少綜藝開始通過挖掘參加者的個人故事吸引觀眾。偶像選秀走紅之前,《中國好聲音》等音樂綜藝的"賣慘"套路就曾遭觀眾詬病。
到了現在,超女時期純天然的海選不再,現在綜藝的劇本與剪輯要注重挖掘人設,表現人物之間的關係,最好提供"5秒一衝突"的綜藝效果。現在的選秀綜藝,已經轉變為資源、人設、綜藝效果的綜合性比拼。
在這種狀況下,不要說學歷,作品反倒都是其次,保持好人設與現實之間的平衡,用高情商和獨特人格引起粉絲共鳴才更重要。
從草根到練習生,半熟偶像市場隱患知多少
內娛偶像學歷的變化,其實是偶像產業模式變化的一個縮影。選秀從選平民草根轉變為選練習生,偶像培訓系統逐漸成型,行業也成為了流量第一、學歷其次的青春飯。
當偶像走紅之後,基礎知識的缺乏難免從細節中暴露,不少偶像都因此鬧出過笑話。王俊凱曾把"蒞(li)臨"讀成"位臨",蔡徐坤也曾將"旗艦(jian)店"讀成了"旗xian店",王一博曾在直播當中將「到此一遊」的「遊」字寫錯,孟美岐也把「純甄大賣」四個字寫錯倆。除了當代人的提筆忘字,也招致了大眾對於明星們的「文化水平」的質疑。
我們現在說偶像培養,常常提到的一個詞是"養成"。當下的偶像培訓系統,具有封閉、專注技能、強化競爭等特徵。從養成系統"畢業"的偶像,背上了"偶像包袱",卻因為缺乏正常的學習和社交環境,不僅文化知識有短板,整體素質也不高,這些都可能成為後續職業發展的障礙。
而且,爆紅後的年輕偶像,容易陷入個人自我認知局限,行業違反契約精神的亂象屢見不鮮,甚至有人觸碰法律底線。《以團之名》練習生黃智博,竟然在疫情期間利用口罩實施詐騙,最終鋃鐺入獄。當警察問起犯案動機時,黃智博說:"腦子一亂,然後就……"
這些事件,小則阻礙個人職業發展,大則對行業和社會帶來負面影響,對人生造成毀滅性打擊。同時,面對粉絲普遍低齡化的飯圈,偶像也需要在業務能力之外提供一些引導,作為公眾人物給社會帶來更多正面影響。
換句話說,學歷在流量生意面前扮演著配角,但年輕人的成長過程中,教育還是應該扮演主角。如果按照商業規則驅動,偶像的年齡只會越來越小,但或許行業應該好好思考一下,要培養一個成功的偶像,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畢竟無論個人還是行業,都無法靠"一夜爆紅"維持長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