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出可能降格隸屬臺「文化部」,甚至改名,再次挑動「去中國化」敏感神經。然而,就算政治風向、國族認同可以靠執政者有意引導而改變,但臺灣與中國大陸存在的連結,卻如鐵證般無法磨滅,如文化上對臺北故宮的態度,地緣上金門馬祖特殊的行政地位,可說是民進黨推動「去中國化」工程的兩大罩門。
金門風光
臺灣《中國時報》發文指出,若將「中國」分成政治、文化、歷史、血緣等面向,兩岸關係的癥結僅在於政治上的中國,而文化歷史血緣等層面,較不具爭議,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存在,就是兩岸在文化歷史上的重要紐帶。
民進黨2016年執政初始,對國民黨的「不當黨產」開鍘,起算時間訂在1945年8月15日二戰日本投降,有意切割國民黨在大陸與到臺灣的分界點,當時有藍營人士諷,乾脆把當年運來的故宮文物都還給大陸,這都反映兩岸那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
文章認為,去年臺北故宮院長吳密察被問到「去中國化」問題,他說「不可能去中國化」,也說應從亞洲角度看臺北故宮對亞洲各地的影響。這番論調,則與高中歷史新課綱,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屬同個脈絡。
又如金門馬祖,這兩個距離大陸比臺灣還要近的外島,在正式的行政劃分,屬「福建省政府」下的金門縣和連江縣。2019年1月起,「福建省政府」機關預算歸零,所有員額與業務移撥給2017年1月成立的「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上個月「政務委員」張景森還建議,連江縣可改名「馬祖縣」,拉近「臺澎金馬版圖」團結。
為何不乾脆廢掉「福建省政府」?因為省政府是「憲政機關」,未經「修憲」不得廢除,所以在名義上「福建省政府」仍然存在。
從大陸角度看,1958年爆發的823炮戰,當時美國曾要求「放棄金馬、劃峽而治」,搞「兩個中國」,當時兩岸有默契地採取一場「軍事形式的政治鬥爭」,故意不直接拿下,讓國民黨當局繼續管轄福建省轄下的金馬,來證明兩岸問題,屬於內戰延續,以凸顯兩岸歷史連結,用心良苦。
如今,綠營在「去中國化」上走火入魔,連大陸網友都嘲笑,還以逢「中」改「臺」的邏輯,用「古今臺外」、「臺肯」等詞揶揄。抹不掉的「福建省政府」和不可能歸還大陸的故宮文物,都在在反映民進黨「去中國化」的弔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