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跟疫情有沒有關係?有關係。但是疫情可以克服,不要用疫情的理由來阻礙雙方的發展。」馬祖酒廠推廣負責人陳漢樹面對記者,直言不諱。作為今年赴廈門參加海峽旅遊博覽會的30餘家臺灣參展商之一,陳漢樹早早地做好準備,經過14天隔離期順利來到現場。
陳漢樹帶著二十幾款馬祖高粱參展海峽旅遊博覽會 莊楊筱/攝
已經連續8年參展旅博會的陳漢樹,親眼見證馬祖高粱酒在大陸從默默無名到擁有一席之地,「除了大陸市場,我不知道臺灣還能去哪裡找到能夠這麼輕鬆去發展,去做推廣的地方。」
2001年,在「小三通」的推動之下,兩岸不僅人員往來更加便利,貨物交流也日趨頻繁。「大陸市場一開放,馬祖酒廠可能每天都要加班生產,不然供貨都要來不及啦!」陳漢樹回想當年直面廣闊市場時的摩拳擦掌,輕鬆笑談。但真正登陸後的摸索,並非一路順遂。
「小眾」是陳漢樹給馬祖高粱酒貼上的標籤,「小弟」是當他提及「大哥」金門酒廠時給馬祖酒廠的定位。一方面大陸各地區都有自己的白酒品牌,另一方面金門高粱酒的知名度在大陸率先打響,陳漢樹覺得,要在大陸推廣行銷馬祖高粱酒,也真的「蠻辛苦的」。
大陸各地跑展會,策劃小型品酒會,甚至一家一家地拜訪單位、機構、地方政府……做不了鋪天蓋地的大宣傳,馬祖酒廠珍惜每一塊「敲門磚」。
大陸專賣店中琳琅滿目的馬祖酒品(陳漢樹供圖)
2008年,兩岸實現直接通郵、通航、通商。也就是從2009年前後開始,陳漢樹正式接手馬祖酒廠在大陸的品牌推廣業務。他說,市場變化就是兩岸關係的「晴雨表」,「慢慢地,馬祖高粱酒在大陸有了基礎消費群體,有了接受度,整個推廣也感覺比較輕鬆。」
每年成長30%-40%的銷售額,更讓陳漢樹確信,未來的市場肯定在大陸。除了布局從沿海到內地的實體專賣店,不斷開拓內需市場,他們也鼓勵經銷商在電商平臺做推廣,緊跟大陸的市場趨勢。
目前馬祖酒廠年產量達100萬公升,其中約有兩成銷往大陸,「因為銷量大增,馬祖的兩個老酒廠,產能已經到了一個飽和點。」陳漢樹不無興奮地說,他們已經開始籌建新廠,預計三年之後投入生產。
儲存馬祖高粱酒的「八八坑道」(陳漢樹供圖)
窖藏於坑道中的馬祖老酒(陳漢樹供圖)
從將高粱酒儲存在恆溫恆溼坑道中,到配備先進儀器檢測糖度酸度,1956年創立的馬祖酒廠趟過了逾一個甲子的時光之河。
當年因國民黨軍隊退據臺澎金馬,而成為兩岸隔海對峙最前線的馬祖,隨著兩岸交流的不斷深入,已然變成了熱門旅遊觀光地。物換星移,從前作為軍事設施的坑道,化身網紅「打卡地」,馬祖高粱酒也成為大陸遊客必帶的伴手禮之一。
每每回憶起2015年「習馬會」上,兩岸領導人共飲馬祖老酒的片段,陳漢樹都覺得那也是屬於馬祖高粱酒的高光時刻。
「2018年晉江和金門正式通水,馬祖居民也希望,哪天可以跟連江黃岐這邊水源對接上。」陳漢樹說,兩岸本來就是同根同源,通水對馬祖而言不僅增加了更多便利性,而且能大幅降低整個生產生活成本。從「三通」到「應通盡通」,陳漢樹相信,「通」就是兩岸民眾共同的心願。
「兩岸交流最好的時期,也是馬祖文化旅遊商業最鼎盛的時期,但現在漸漸停滯在那邊……」 陳漢樹的語氣中有些許黯然,但更多的是切切期待,「馬祖酒廠是公營酒廠,我們正在籌劃委託民間團體入駐『閩臺家園』臺灣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教授品酒、調酒、釀酒,推廣酒文化的同時,也進一步開拓大陸市場。」
陳漢樹與大陸民眾敬酒對飲 莊楊筱/攝
「來來來!看下今天帶來的馬祖高粱酒,好酒好酒,嘗一嘗!」旅博會上,陳漢樹熱情招呼著在攤位前駐足的民眾品嘗自家美酒,有人會心一笑,欣然接受,兩相舉杯致意,一飲而盡。
雪花酒上滅,頓覺夜寒無。「希望兩岸關係能夠恢復到更好的狀況,互動起來、實現共贏。」陳漢樹說。(海峽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