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K
當今社會,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很焦慮。戴爾·卡耐基曾說過,應對焦慮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活在當下」。
而一個人究竟要怎麼才能活在當下呢?我在日本作家《斷舍離》書中找到了答案,其實一個人要想真正活在當下,那麼他就需要清理家中那些不需要甚至不喜歡的東西,給自己更自由的空間來提高幸福感。
而我們的心靈同樣如此,你在過去的記憶中花費的時間越長,你就離當下的真實快樂越遠。
有人說:「什麼都捨不得扔是一種病」。害怕失去,會加劇內心的恐懼。把沒有用的東西捨棄,看起來是丟棄,但實際上是贏得了空間,獲得了輕鬆。
勇於捨棄,表示你能夠放下過去,讓自己重新歸零。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空杯心態」,要想接納更多東西,先得把自己想成「一個空著的杯子」,懷著放空過去的態度,去融入新環境,接納新事物。
心理學家認為,當你內心捨棄這三樣東西,你可以獲得更多內心自由和力量。
捨棄自卑
關於自卑,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自卑是個人對自己的消極態度,為自己感到低價值感,並且認為所處環境缺乏安全感。
自卑對個人的發展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一方面自卑讓人有成功的動力,人們因為自卑而力求補償與超越。但是如果自卑感過重會阻礙人的人格發展,造成自卑情結,使人脫離現實生活適應困難。
要改變自卑的問題,首先我們需要一點「暴露訓練」,在心理治療中,暴露療法是將自己置身於曾經所恐懼的情境中,在接觸自己曾恐懼的事物後發現:很多我們所恐懼的東西都是一種假象。
比如,如果你是一個害羞的人,就逼迫自己在人多的地方演講。這樣經歷之後,你就會發現,他人的反應並沒有那麼糟糕。在此之後與大家聊天就是一件很輕鬆的事了。
同時你在做這件事之前,要給自己積極暗示,比如心中和口裡默念「我可以,我一定行」等這樣的口號。
長此以往你一定會捨棄自卑,重獲心靈的自由。
捨棄自我批判
根據心理學研究,一個人長期自我批判會陷入嚴重的抑鬱感受中。
心理學家發現了兩種不同的完美主義:
自我批評式的完美主義(self-critical perfectionism)和
個人標準式的完美主義(personal-standards perfectionism PSP)
根據臨床心理學的研究,自我批評式完美主義的學生,這種思維模式會讓他們特別容易陷入抑鬱模型的漩渦之中。
研究發現個人標準完美主義者會盡力做到最好,而自我批評式的完美主義者會設立更多不切實際目標,他們的腦海會不斷的湧現各種想法,並且伴隨著自我懷疑和恐懼,因此而無法做出決斷,這會導致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所以為了避免抑鬱,我們還是要學會捨棄自我批判,學會接納自己,這樣才能重獲心靈自由。
捨棄胡思亂想
根據前段時間世界衛生組織(WHO)相關數據來看,全世界抑鬱症患者數字已達3.5億人。
十年以來增速達到18%,中國抑鬱症患者人數超過9000萬人。
抑鬱症嚴重影響我們的心靈健康,而且抑鬱還會成為我們的束縛,讓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很困難。
導致抑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反芻思維」,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胡思亂想。
反芻原本的意思是牛把胃裡的草料重新吐到嘴裡再吃一遍,幫助更好地消化。心理學家用「反芻思維(Ruminative Thinking)」來指代過分沉溺於消極的思想中,反覆不停地想一件事,以至於陷入負面情緒無法自拔的現象。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對反芻思維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結果都表明人們處於反芻思維的狀態時,他們的情緒變得更加低落,完成認知任務的能力也變得更差,面對問題時提出的解決辦法數量也變少。更糟糕的是,即便是他們想出了解決辦法,也往往不採取行動,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無法自拔。
捨棄反芻思考,也就是捨棄胡思亂想,你會獲得更多的心靈自由。
放棄這3樣模式,會讓我們收穫心靈的自信與強大,重新回歸生活,相信我們會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