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內心捨棄3種東西,你會離抑鬱焦慮越來越遠

2020-12-15 騰訊網

文/老K

當今社會,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很焦慮。戴爾·卡耐基曾說過,應對焦慮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活在當下」

而一個人究竟要怎麼才能活在當下呢?我在日本作家《斷舍離》書中找到了答案,其實一個人要想真正活在當下,那麼他就需要清理家中那些不需要甚至不喜歡的東西,給自己更自由的空間來提高幸福感。

而我們的心靈同樣如此,你在過去的記憶中花費的時間越長,你就離當下的真實快樂越遠。

有人說:「什麼都捨不得扔是一種病」。害怕失去,會加劇內心的恐懼。把沒有用的東西捨棄,看起來是丟棄,但實際上是贏得了空間,獲得了輕鬆。

勇於捨棄,表示你能夠放下過去,讓自己重新歸零。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空杯心態」,要想接納更多東西,先得把自己想成「一個空著的杯子」,懷著放空過去的態度,去融入新環境,接納新事物。

心理學家認為,當你內心捨棄這三樣東西,你可以獲得更多內心自由和力量。

捨棄自卑

關於自卑,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自卑是個人對自己的消極態度,為自己感到低價值感,並且認為所處環境缺乏安全感。

自卑對個人的發展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一方面自卑讓人有成功的動力,人們因為自卑而力求補償與超越。但是如果自卑感過重會阻礙人的人格發展,造成自卑情結,使人脫離現實生活適應困難。

要改變自卑的問題,首先我們需要一點「暴露訓練」,在心理治療中,暴露療法是將自己置身於曾經所恐懼的情境中,在接觸自己曾恐懼的事物後發現:很多我們所恐懼的東西都是一種假象。

比如,如果你是一個害羞的人,就逼迫自己在人多的地方演講。這樣經歷之後,你就會發現,他人的反應並沒有那麼糟糕。在此之後與大家聊天就是一件很輕鬆的事了。

同時你在做這件事之前,要給自己積極暗示,比如心中和口裡默念「我可以,我一定行」等這樣的口號。

長此以往你一定會捨棄自卑,重獲心靈的自由。

捨棄自我批判

根據心理學研究,一個人長期自我批判會陷入嚴重的抑鬱感受中。

心理學家發現了兩種不同的完美主義:

自我批評式的完美主義(self-critical perfectionism)和

個人標準式的完美主義(personal-standards perfectionism PSP)

根據臨床心理學的研究,自我批評式完美主義的學生,這種思維模式會讓他們特別容易陷入抑鬱模型的漩渦之中

研究發現個人標準完美主義者會盡力做到最好,而自我批評式的完美主義者會設立更多不切實際目標,他們的腦海會不斷的湧現各種想法,並且伴隨著自我懷疑和恐懼,因此而無法做出決斷,這會導致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

所以為了避免抑鬱,我們還是要學會捨棄自我批判,學會接納自己,這樣才能重獲心靈自由。

捨棄胡思亂想

根據前段時間世界衛生組織(WHO)相關數據來看,全世界抑鬱症患者數字已達3.5億人

十年以來增速達到18%,中國抑鬱症患者人數超過9000萬人

抑鬱症嚴重影響我們的心靈健康,而且抑鬱還會成為我們的束縛,讓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很困難。

導致抑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反芻思維」,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胡思亂想。

反芻原本的意思是牛把胃裡的草料重新吐到嘴裡再吃一遍,幫助更好地消化。心理學家用「反芻思維(Ruminative Thinking)」來指代過分沉溺於消極的思想中,反覆不停地想一件事,以至於陷入負面情緒無法自拔的現象。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對反芻思維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結果都表明人們處於反芻思維的狀態時,他們的情緒變得更加低落,完成認知任務的能力也變得更差,面對問題時提出的解決辦法數量也變少。更糟糕的是,即便是他們想出了解決辦法,也往往不採取行動,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無法自拔。

捨棄反芻思考,也就是捨棄胡思亂想,你會獲得更多的心靈自由。

放棄這3樣模式,會讓我們收穫心靈的自信與強大,重新回歸生活,相信我們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女人別把這些東西看得太重,否則男人可能會離你越來越遠
    如果你背負著太多沉重的負擔或壓力,你可能會活得比較辛苦。人生不易,有些東西應該學會放棄。比如,你要學會放棄不必要的壓力,你要學會捨棄一段形同虛設的感情,你要懂得聆聽內心真實的聲音。有的人之所以活得特別累,往往是因為他什麼都想要,他什麼都不捨得放棄或放下。有時候,我們需要適當清空或放下一些東西,才有可能吸引或吸納更多新鮮的東西。
  • 心理學家:白天焦慮煩躁,晚上抑鬱睡不著,可以按照這個方法做
    心理學家:白天焦慮煩躁,晚上抑鬱睡不著,可以按照這個方法做心理學家李宏夫在《戰勝抑鬱》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武士在靜坐,一切都是非常的安靜。這個時候,房間內飛來了一隻蒼蠅,「嗡嗡嗡」在武士耳邊飛來飛去。
  • 心理學家:焦慮症、強迫症,當你明白了這一點,就離痊癒不遠了
    心理學家李宏夫老師在《戰勝強迫症》書中舉了個例子:一個有餘光強迫症的學員,從18歲開始出現了強迫和焦慮,在諮詢的時候,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真的希望自己可以回到從前,回到18歲以前的狀態……」不知道,你是否也曾有過類似的想法?認為痊癒就是回到從前的樣子?
  • 比抑鬱還可怕的「微笑抑鬱」,常會出現3種表現,希望你一個沒有
    比抑鬱還可怕的「微笑抑鬱」,常會出現3種表現,希望你一個沒有導語:隨著生活節奏變的越來越快,不少人漸漸的就會覺得力不從心,心裏面會覺得莫名的壓力或者是焦慮的心情,這就會使人們會產生抑鬱症的傾向,有的人覺得抑鬱症就是屬於矯情,但其實這是一種病,
  • 心理學家:掌握這六條「黃金法則」,你就能快速擺脫抑鬱和焦慮
    心理學家:掌握這六條「黃金法則」,你就能快速擺脫抑鬱和焦慮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逆境,都會感到心理壓力陡然增加,難免會產生焦慮、抑鬱情緒,只不過有的人能夠找到適當渠道進行排解。在《情緒自救》書中講到,克服焦慮、抑鬱情緒的根本宗旨,是允許、接納,是對當下的負面情緒不控制、不打壓,簡單來說,當我們不在和負面情緒抗爭時,負面的情緒就會逐漸的減弱到消失。
  • 熱戀時,女孩不能開口要這「3樣東西」,會讓他離你越來越遠!
    熱戀時,女孩不能開口要這「3樣東西」,會讓他離你越來越遠! 當被問及選擇配偶時,她們會說我想找到一個可以給我安全感的人。她們可以在需要時隨時出現,但是她們忽略了安全感在不斷累積,而且是自己給自己的,不能總是希望別人給你。
  • 你焦慮了嗎?心理學家:生活中這8種辦法,幫你徹底緩解焦慮
    心理學家給出了8中特別實用的小技巧,幫你緩解焦慮: 1、養成記錄瑣事的習慣 很多人會因為一天生活中發生的瑣事,因為記不起來因為解決不了,而產生焦慮,導致失眠等情況。這個時候就可以在日常中,將這些事情記錄下來,當某一天靈光乍現,有解決的方法時,再把這些事情解決掉。
  • 超越抑鬱的「微笑抑鬱」,常常會有這3種表現,希望你沒有
    在抑鬱症人群中,有一部分是較為狂躁的抑鬱症,這類人的抑鬱病情能及時得到醫治,但還有一部分人是更為可怕的「微笑抑鬱」,這類人往往會通過微笑來掩飾內心的焦慮,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他們的抑鬱表現。超越抑鬱的「微笑抑鬱」,常常會有這3種表現,希望你沒有1、莫名的焦慮感有很多人在生活中看起來總是笑意盈盈,但是這可能完全只是出於禮貌性的微笑,並不是發自內心,甚至是一種「皮笑肉不笑」。
  • 你抑鬱了嗎?心理學家指出,有這6大性格缺陷的人更易得抑鬱症
    因為如果你的能力不及你自己的期許時,事情發生就會產生沮喪、失落等負面情緒,如果在長期時間內都是這樣的性格,都處在這樣的境遇中,經過日積月累這個人就會抑鬱。2、懦弱的性格懦弱的性格比要強的性格更加的可怕,更容易讓一個人抑鬱。
  • 抑鬱和焦慮有什麼區別?又抑鬱、又焦慮該怎麼辦?
    專家:抑鬱和焦慮其實是相伴而生的,抑鬱症一般會伴有焦慮的症狀,焦慮症也會伴有抑鬱的症狀。 焦慮症,是與精神心理因素相關的神經症,神經症表現為無明確對象的提心弔膽或運動性不安。抑鬱症是重型的精神疾病,以持續而顯著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失眠以及精神活動的全面抑制。
  • 心理學家:手勢動作暴露出你的內心與狀態
    我們的手勢其實是反應出我們的內在狀態,據資深心理學家研究,我們無意識的手勢其實是滿含豐富的意義,比如摸下巴是思考,翹大拇指是表示讚賞,用手拍腦袋是恍然大悟,這些看似簡單的手勢在我們言語交流中扮演著溝通重要角色, 現在和大家分享我們常見的幾種手勢動作深層含義,提升我們識人看人能力。
  • 為什麼焦慮抑鬱會引起高血壓?高血壓與焦慮相互影響,如何治療?
    隨著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社會競爭壓力的逐漸增加,高血壓與焦慮、抑鬱的關係已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 焦慮是對未來事件無法預測結局時產生的一種情緒,也就是一種處於應激狀態時的正常情緒反應,表現為內心緊張不安、懷疑、擔心要發生某種不利情況,屬於人體防禦性的心理反應,多數不需要醫學處理。
  • 焦慮的你,焦慮症離你還有多遠?
    ……如果你出現了上述這些表現,那麼你很有可能被焦慮症纏上了。什麼是焦慮症?現代醫學指出,焦慮症是神經症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其主要特徵表現為焦慮情緒體驗,包括廣泛性焦慮和驚恐發作兩種形式。澳大利亞著名心理學家克萊爾·威克斯(以下簡稱威克斯)是這樣描述焦慮症的:「焦慮」一詞的英文是anxious,源於拉丁語anxius,意思是對未來發生的不確定之事感到憂慮。因此,從理論上講,焦慮症就是指長時間處於這種焦慮狀態而產生的一種病症。
  • 心理學家:顏色暗示性格,喜歡這種顏色的孩子,多半是抑鬱質人格
    這些看似只是個人喜好,但其實這卻透露著人們的內心世界和性格。在心理學中,有一門學科叫做色彩心理學,心理學家通過人們對色彩的喜好程度,分析出人們的心理活動。心理學家呂舍爾認為:孩子從小對於不同顏色的偏愛,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他們的性格。喜歡黑色的孩子昊昊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離婚後,他一直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 比抑鬱還可怕的「微笑抑鬱」,常會出現3種表現,但願你一個沒有
    很多人都覺得抑鬱症是太過矯情,其實抑鬱症患者根本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現在抑鬱症已經成為了中國疾病負擔的第2大病,需要引起大家的廣泛重視,相比較於狂躁型的抑鬱症患者,微笑抑鬱更加的可怕,因為這類人他們往往會通過微笑來掩飾自己內心的波動,很少會有人察覺。
  • 心理學家:焦慮症、抑鬱症久治不愈,你可能犯了這個錯誤
    心理學家李宏夫在《戰勝抑鬱》書中講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學員說自己已經取得了心理學的相關學位,而且還學了很多技術。還把自己從原生家庭到社會等等各個方面分析了個遍,可是為什麼自己的焦慮、抑鬱的症狀卻沒有改變,反而最近感覺越來越重了呢?李老師沒有直接回答她,只是反問了一句:「那你覺得還需要我從理論層面再給你分析嗎?」
  • 心理學家:如果你經常有這10種表現,說明你內心相當焦慮
    你是一個容易焦慮的人嗎?心理學家發現,患有焦慮症的人通常具有以下表現:1、對負面信息非常敏感比如,在人際交往中,對方一些無心的話會被焦慮者曲解為冒犯。他們感到受傷,並且喜歡鑽牛角尖。再比如,別人離婚了、喪偶了,或者失去了親人,他們會感同身受,害怕這些事情很可能即將發生在自己身上,於是陷入擔憂和焦慮。2、總覺得有壞事要發生焦慮症患者似乎對高危險性的東西,有一種超強的第六感,雖然這種感覺很多時候都是錯的。
  • 比抑鬱還可怕的「微笑抑鬱」,常會有這3種表現,希望你沒有
    現在有很多的人都感覺到抑鬱症,非常的矯情,其實抑鬱症患者根本沒有辦法去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現在的抑鬱症也已經成為了中國疾病負擔的第2大病,需要引起我們大家的廣泛重視相比較起狂躁型的抑鬱症患者,微笑抑鬱可能會更加的可怕一些,因為這樣一類人他們往往都會通過微笑來去掩飾著自己內心的波動,會有很少的人會察覺到
  • 心理學家:如果具有這3個特徵,說明你是一個內心孤獨的人
    >如果以上情況你符合3種以上,那麼說明你是一個內心孤獨的人。心理學家認為:孤獨感反應現實存在的焦慮和尋求生活意義的需要。其產生的原因有3個:1.消極預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你往往會先入為主的帶著一些消極的想法進入到你的人際交往之中。
  • 十個人中將近五個有抑鬱傾向,三個伴有抑鬱焦慮,為什麼會這樣?
    一點都不誇張,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上,人們活的壓力山大、心浮氣躁,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去及時調整心理狀態和化解情緒,導致抑鬱焦慮居高不下,是時候要「修理」我們這顆「飽受風霜」的心了,那麼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如何避開這個「雷區」,如何避免孩子成為「重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