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副優秀對聯,都是一篇絕美文章

2022-01-04 中學生讀寫

收錄於話題 #教學筆記 79個

諧音雙關

漢字同音或近音的字很多,有時候,

我們用同音或近音字來代替本字,產生一種情趣。

這種修辭格,叫做諧音。

諧音使得語意豐富,含蓄蘊藉,

在對聯中使用,讓人品味不盡。

傳說乾隆皇帝曾出上聯「兩碟豆」,

紀曉嵐馬上對出了下聯「一甌油」。

乾隆皇帝哈哈大笑,故意難為紀曉嵐:

「我說的可不是『兩碟黃豆』,而是『兩隻蝴蝶在打鬥』——兩蝶鬥,林間兩蝶鬥。」

紀曉嵐回答:「我說的也不是『一瓶黃油』,而是『一隻沙鷗在遊泳』——一鷗遊,水中一鷗遊。」

同一種讀音,卻可以有兩種意思,

這就是「諧音」產生的效果。

利用諧音構成對聯,使句子有雙關含義,

金聖歎極為擅長,他臨刑前所詠的那副對聯很動人:
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

表面上說「蓮子」和「梨兒」,

實際上是「憐子」和「離兒」,

憐子心中苦——愛孩子,捨不得離開,心中很苦;

離兒腹內酸——就要和兒子生死相離了,腹內一片酸痛。

意義雙關

北京草廠胡同有家餛飩鋪,同時也賣湯圓。

小鋪掛著一幅對聯:

宇內江山,如是包括;

人間骨肉,同此團圓。

從字面看,這對聯寫得真是大氣磅礴!

仔細一想,卻又恰好說的是餛飩湯圓,妙不可言。

北京還有家中藥店,懸掛對聯:

神州到處有親人,不論生地熟地;

春風來時盡著花,但聞藿香木香。

「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藥名,

言在此意在彼,這副對聯極為應景。

 

使用典故

古人說話講究「無一字無來處」,特別喜歡用典。

用典可以使語言含義豐富,表達委婉。

對聯雖然短小,卻也不耽誤用典。

有一位牙痛病人,被醫生治好後感激不盡,

送給牙醫一副對聯致謝:

沒齒無怨,每飯不忘。

上聯出自《論語》「沒齒無怨言」一句,

「沒齒」原為「終身」的意思,

這裡指被治好了牙病。

下聯出自杜甫語:「忠君憂國,每飯不忘。」

借用過來,表達每次吃飯都會想起牙醫的大恩大德,

兩個典故用得渾然天成,沒有掉書袋之感。

高明的用典就是這樣,即使別人根本不知道這是在用典,也一樣能夠讀得懂。

等到明白了其中典故含義,又會擊節讚嘆。

無獨有偶,還有一副送給牙醫的對聯也很值得玩味:

易牙能知味,鑿齒故多才。

表面意思是「您給我換了一口牙,我能享用美味了;您為我鑿牙治病,真是多才多藝」。

這樣理解當然就夠了,但如果您知道

易牙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大廚師,擅長烹調;

鑿齒是晉國的名士,多才多藝,

就明白這副對聯使用了兩個典故,

後面還藏著很多故事。

使用疊字

使用疊字可以產生一種音韻美。

上海豫園萬花樓有副著名對聯:

鶯鶯燕燕,翠翠紅紅,處處融融洽洽;

風風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杭州孤山的一副也很有詩意:

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

疊字使語音上和諧悅耳,節奏明朗,韻律協調,

具有傳情達意的形象性,增強了對聯的藝術魅力。

 

妙用修辭

還有一副使用對比修辭的對聯,

上聯用5個「十」字,寫出財主的奢靡生活;

下聯用5個「一」字,寫出長工的悽慘遭遇:

十根金龍柱,十顆小圓珠,十雙宮燈十紅十綠;

一隻青花碗,一個大缺巴,一雙筷子一白一烏。

對比給了這副對聯極大的張力,

短短一副對聯,就能激起階級仇恨。

茅臺酒曾於1915年到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展覽,

被評為「金質獎」,展覽現場有對聯:
酒味沖天鳥聞成鳳,醴糟拋河魚食化龍

載譽歸來,又有國人贈了一副對聯:

風來隔壁三家醉,雨過開瓶十裡香。

這兩幅對聯,都用了誇張手法,

極力寫出茅臺酒香之濃烈,令人垂涎。

過年來一瓶,「開瓶十裡香,隔壁三家醉」,

看來,酒香還不怕巷子深啊。

投稿郵箱 - zxsduxie@163.com

相關焦點

  • 有一副對聯,賊都不敢偷
    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門前都貼上了春聯,惟獨自己家門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個辦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筆寫了一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家人大驚,夫人更是不解,可王羲之笑而不語,讓兒子只管貼出去。
  • 如何寫好一篇優秀唯美文章
    在這當今的時代中,是屬於自媒體時代,文字就會成為很多人用來交流的新渠道,各大app都有其他自媒體平臺供寫手,寫出心靈上的感受,雖然許多人寫出了很多100萬+之類爆文,但是更多也是平凡文,書寫文字一來是為了陶冶情操,二來也是抒發自我感情,只有真正 能觸及心靈得文章,才是最好文章。那麼如何寫出優秀唯美得文章呢?
  • 火葬場門口的一副對聯,看了讓人感慨萬千,一語道出了人生真諦
    說起對對聯,在現在的一些古代題材的電視劇或者電影中,都會有這樣的場景,比如《唐伯虎點秋香》這部電影中,就有大量的對對聯的鏡頭,這說明,對聯在古代時候,也是一種重要的表達情感的方式,而現在雖然人們不經常沒事就像古代人一樣吟詩作對,但現在在過年的時候,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在門口貼上一副對聯,來表達祝福。
  • 新文化運動者叫嚷要廢除漢字,看到一副故意對不起的對聯,沉默了
    其中,趙元任提出過國語羅馬字方案,瞿秋白提出過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錢玄同則主張的直接借用世界語……他們的本質都是想用字母文字來取代象形會意的方塊漢字。可是,漢語與漢字的錘鍊和傳承已經長達五千餘年,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意義豐富,又豈是其他字母文字可以代替得了的?
  • 一副不帶髒字罵人的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是精華
    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這一點和詩詞十分相似,但又不像詩詞那般高深,相對來說更加通俗易懂,可以說是中文語言的獨特藝術形式。從古至今,很多文學大家都沉浸於對對聯的樂趣中。不少人人覺得能對得好對聯的都文化深厚的學者,沒文化無法體會到對對聯的趣味。
  • 史上「最懶」對聯,上下聯隻字未改,卻被評為千古絕對
    他們寫下來的文章讓人讚不絕口,他們作出的詩句更是流芳千古,似乎對於這一些才子而言,沒有什麼問題能夠難倒他們。從十年寒窗苦讀到一朝中舉,再到踏入朝堂為人民百姓奉獻,他們的一生就如一篇又一篇壯麗的詩歌,中間沒有太過華麗的詞藻,然而讀來卻讓人感到震撼。這些文人墨客所留下來的文章,一直到今天都在提醒著世人,讓人們得到更好的學習,也讓人們能夠發展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 靈隱寺內的一副對聯,短短14字,卻道盡一生,點醒無數糊塗世人
    它們包括漢字、音律、書畫等等,每一項都有著十足的內涵和諸多美好的寄託。而在最為博大精深的漢字裡,對聯又是一個充滿韻味的奇妙文化。按照一定的平仄對仗標準,來靈活多變地使用漢字,從而表達內心的思想與祝願等,就是對聯的妙處。一直到今天,對聯都是我們十分重視的一種文化。
  • 才女去對聯:牆上畫的馬不能騎將軍去對聯,她羞得臉紅
    在許多寺廟和古蹟中,這些古建築大門兩側的門柱上幾乎都刻著對聯。這些對聯伴隨著這些建築走過了春秋時期,成為其中的一部分。不過,今天我要講一個關於對聯的有趣故事,絕對是永恆的!才女上聯:牆上畫的馬不能騎將軍去同盟時,她羞得臉紅。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01對聯一般寫在建築物的藍花楹柱子上。
  • 最短的一副對聯:「色難,容易」,簡單4個字大多數人卻很難做到
    秦漢時期,中原地區特別興盛過春節掛桃符的風俗;宋朝時,人們不再把字題在桃符上,而是刻在楹柱上,被後世稱為「楹聯」;直到明代,朱元璋在一次微服出巡中題了兩幅字給學士陶安,陶安將其掛在門上,這才成為了經久不衰的傳統,至此以後,每到新年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掛上春聯。
  • 春節到,聊聊對聯的修辭藝術
    這就要求對聯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極強的表現力,因此格外講究修辭手法。根據漢字字形的特點,利用字形上可以拆開、重新組合,從而巧妙地構成一副對聯。有這樣一副對聯。上聯曰:「此木為柴山山出」——「此」與「木」組合成「柴」,「山」與「山」組合成「出」,意思是這種木材可以做柴火燒,每座山上都出產。
  • 杭州靈隱寺一副對聯,已懸掛1700年,點醒無數世人,助其走出困境
    這本書中向我們介紹了基本的聲韻格律,這些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句子,其實也是對聯中必須符合的基本對仗原理。對聯在古代也稱楹聯,因為其最早是貼在房屋的楹柱上,故而得名。《楹聯叢話》中記載,對聯最早起源於五代後蜀主孟昶,有一年新春之時,他為了祈福國家興旺人民安康,在宮殿的門上寫下了兩句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8副流傳千年的養生對聯,每一個字都值得揣摩
    養生關鍵詞粗茶、淡飯去過江蘇興化鄭板橋故居的人都知道,故居的廚房裡就掛著這樣一副對聯。現代醫學已證實,多油多鹽、過於精細的飲食習慣,對血管和內臟都不友好。1節制飲食長期吃過飽,肥胖、心腦血管疾病、胃腸不適等都將找上門。每餐七八分飽,不僅能控制身材,還是防病抗癌的重要手段。
  • 朱元璋用一副對聯評價徐天德,22字道盡大明第一功臣光輝的一生
    很多朋友都知道,朱元璋從小家裡窮,沒有讀過書。為了吃上飯,不得不去做和尚。但人家天縱英才,幼年沒機會讀書,不代表他以後不會請人教著認字啊。我們曉得,朱元璋不但識了字,而且還會寫文章,《朱氏世德碑》就是他寫的。不但會寫文章,他還會作對聯。
  • 清朝才子給秦檜夫婦題了一副對聯,卻少了橫批,網友:我來!
    前來嶽王廟的遊客歷代都絡繹不絕,人們除了到嶽王廟看嶽飛之外,還有的是專門為了罵秦檜而來。嶽飛和秦檜二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個是流芳百世,一個是遺臭萬年,為中國人立下了起碼的評判標準。嶽飛廟自修建後的這八百年來,光是秦檜夫婦的跪像就換了十二次。人們對嶽飛有多敬重,對秦檜夫婦就有多恨。秦檜夫婦的跪像雖然是鐵鑄的,但也經不起這樣的毀損。
  • 「韓信」墓地實景:墓前一副10字對聯,完美詮釋其「成敗存亡」
    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韓信的死對後世影響是巨大的,告訴人們:功勞太大、作用太大往往並非好事。由此,後代諸多善始善終的名臣堅守一個法則,千萬別把自己太當回事,該隱退時就隱退,結完工資就走,千萬別回頭。
  • 勸善抑惡對聯拾趣
    勸善抑惡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舊時不少名勝景點、廟宇殿堂、樓閣宗祠常撰有勸善抑惡的對聯,以警戒世人。這些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思想深邃、句句皆金。現拾取20餘副供大家品賞。常熟有一處城隍廟有這樣一副對聯:德之不修,吾以汝為死矣;過而不改,子亦來見我乎?上聯是說人活在世上而無德,只是一堆行屍走肉。下聯勸人改正過錯,否則死後連見閻王時也遭到唾棄。對聯模仿閻王的口氣對死者說話,詼諧有趣。
  • 廁所門前有一副對聯,上聯「來人不蹲就站」,下聯該怎麼對?
    ——《元日》很多人對於新年的印象,都在王安石的詩中,有爆竹、春風、桃符。爆竹還有春風都非常好理解,人們也都見過,而桃符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說春聯。春聯其實也是對聯的一種,我們所說的對聯,又叫做楹聯或者對子,講究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瑰寶之一。
  • 靈隱寺中的一副對聯,僅有14個字,卻寫盡了一生,點醒多少世人
    唐代宋之問形容靈隱寺為"桂樹落月中,天香飄出雲外",靈隱寺內的桂樹都是在月桂樹旁的寺院內生長起來的。到了宋代,蘇軾還稱讚靈隱寺的景色是"山溪處處可造,愛靈隱飛向孤"。靈隱寺也有這樣一副對聯:"人生哪能不如意,萬事如意半分",這副對聯看似簡單通俗,實則寫出了做人的道理。
  • 有人問:是一「副」對聯還是一「幅」對聯?
    對聯,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特別是春聯,過春節,家家貼春節,迎春接福。春聯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闢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 30副對聯串起改革開放的記憶
    我開書店30年,每年都會自撰一副書店對聯,至今已經寫了30副對聯。    對聯是是一種語言,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歷史。展開我的30副長長短短、林林總總對聯,撥去昔日的塵封,追尋、品味和咀嚼這些對聯,是別有一番味道的。    1989年,憑藉著兩千元的資本,我租賃了一爿櫥窗,創辦了一個小小書屋。櫥窗侷促、逼仄、昏暗,容納不下一張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