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汙染因素,癌症相關突變在人原始多能幹細胞中並不豐富

2020-12-26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 | 章臺柳

2019年,以色列希伯來大學Yishai Avior等【1】Cell Stem Cell 雜誌發表研究,報導在1/3的人類多能幹細胞系(hPSC)中存在多個癌症相關基因的點突變。通過對大量的原始態(nave)和始發態(primed) 兩種狀態的hPSCs進行RNA-seq分析,發現多個tier 1癌症基因(癌症相關基因集)反覆出現非同義的SNPs。而且,作者強調了這些突變出現在原始態多能幹細胞中的概率比始發態高出4倍,這或與原始態需要使用幾種信號通路的化學抑制劑來維持有關【2】,選擇性致癌突變導致原始態在抑制劑存在的條件下具有生長優勢。同時,生長和癌症相關基因的突變引發了研究人員對hPSC在體外表型和體內致瘤性的關注。

近日,Cell Stem Cell雜誌背靠背發表兩篇文章,對上述研究結論進行勘誤,Cancer-Related Mutations Are Not Enriched in Naive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Cancer-Related Mutations Identified in Primed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之前研究發現的癌症相關基因的突變僅在與小鼠滋養細胞共培養時出現,這些突變完全與小鼠的參考基因組匹配。去除小鼠來源的序列後,原始態hPSCs中癌症基因多態性的實際發生機率幾乎為0。

第一篇文章來自劍橋大學的Ge Guo和Austin Smith合作。由於Avior等人2019的文章中使用了其團隊發表的數據集,觀察到原始態細胞系cR-S6EOS中出現TP53和其他基因的突變,而他們自己團隊並未觀察到,所以對該數據進行了重新分析。首先使用GATK流程分析SNPs,鑑定出~14000 SNPs,但不包含Avior 2019報導的突變(簡寫為Avior SNPs)。去除較為苛刻的過濾步驟後,觀察到相似的癌症相關突變,而且在兩種不同代數的cR-S6EOS重複樣本中鑑定出17個Avior SNPs。

數據中的原始態hPSC有兩種培養條件:1)小鼠的胚胎成纖維細胞(MEFs)作為滋養層;2)從MEFs轉移到laminin並超過3次傳代。兩種培養條件下傳代的次數是類似的,然而在laminin培養的cR-S6EOS中並未觀察到癌症相關SNPs,且Avior SNPs僅出現在MEFs培養的cR-S6EOS中,而在laminin培養中完全檢測不到。同樣的結果出現在胚胎來源的原始態細胞系HNES1中。而且兩者MEF培養中出現的癌症相關SNPs具有顯著的重合。將Avior SNPs與MEFs基因組進行比對,發現其與小鼠基因組具有>99%的相似,而與人類基因組相似度較低。XenofilteR可鑑定並去除比對到小鼠而不是人類基因組的序列,分析發現MEFs共培養樣本中,XenofilteR去除的數據序列較多,且佔總序列的比例較高。去除了小鼠的序列後,Avior SNPs在所有樣本中幾乎降低為0。XenofilteR對檢測真正的人類SNPs沒有影響,在cR-S6EOS和HNES1樣本中仍然檢測到40000個以上的SNPs;對於laminin培養的hPSCs,使用XenofilteR對SNPs數量沒有明顯影響。XenofilteR去除的序列與小鼠參考基因組匹配,與人類參考基因組具有4個以上的錯配。XenofilteR流程後依然存在3個SNPs,分別是TP53(pR181H、pR248Q)和CDK12(pE131K)。

第二篇文章來自希伯來大學的Nissim Benvenisty,Yishai Avior為一作。研究人員使用修改後的分析流程對來源於人類胚胎幹細胞系(hESC)WA01和WA09的172個公開的RNA-seq數據進行分析,這兩株細胞系已經存在並使用了20年,是hESC研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細胞系。在56/172個樣本中鑑定出4個不同基因的8個癌症相關點突變,其中TP53是最常見的突變基因,具有4個單獨的突變,依次還有EGFR、PATZ1CDK12。而TP53CDK12的突變同樣在Ge Guo等的分析中被發現。

67%的分析樣品中並不攜帶COSMIC癌症數據集的突變,然而33%的始發態hESC樣本至少有一個獲得性突變(該突變存在於COSMIC),6%具有兩個不同的突變。經過分析,93%的具有癌症相關突變的樣本沒有表現出較大的染色體畸變(52/56),僅有4個樣本表現出非整倍體,表明染色體畸變不是獲得癌症相關突變的主要驅動力。

總的來說,兩篇文章同時確認了原始態幹細胞的RNA-seq檢測出癌症相關突變的原因是小鼠基因序列的汙染,而實際上癌症突變的機率很低。為人們解除了使用多能幹細胞中,對於體外傳代過程中獲得病理性突變的擔心,進一步闡釋了多能幹細胞的安全性。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stem.2020.11.014

https://doi.org/10.1016/j.stem.2020.11.013

參考文獻

1. Avior, Y., Eggan, K., and Benvenisty, N. (2019). Retraction. Cell Stem Cell 28, this issue

2. Dong, C., Fischer, L.A., and Theunissen, T.W. (2019). Recent insights into the na ve state of human pluripotency and its applications. Exp. Cell Res.385, 111645.

相關焦點

  • Nat Genet:新研究揭示癌症基因突變規律
    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Nature Genetics》雜誌上。這項發現對於理解哪些因素可能導致給定癌症中的突變以及可能指向新的治療靶點非常重要。(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主要作者Kadir Akdemir博士說:「 DNA在核內不是隨機組織的,我們發現這種結構與癌細胞如何積累突變密切相關。
  • 全國十大癌症醫院排名-北聯生物幹細胞
    據統計,近年來癌症的發生率,還在逐年升高。多數跟年齡、環境汙染以及生活不良習慣等等原因息息相關。北聯生物幹細胞李非博士提醒,癌症只要早發現,早處理,就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取得好的治療效果。
  • 為什麼癌症病人越來越多,癌症的真相是什麼?
    來看看腫瘤是怎麼發生的人體組織在受損修復,或自我更新時需要細胞分裂每一次細胞分裂都會產生基因突變人體大約有兩萬多個基因和癌症相關的只有一百來個如果突變的不是癌症基因,就不會產生影響如果突變的是癌症基因,就……所以細胞分裂的次數越多,突變就越多出現癌症基因的可能性就越大
  • 腫瘤突變負荷作為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的挑戰|腫瘤突變負荷|TMB|...
    WES的TMB計算包括編碼區的非同義突變,並通過減去匹配的正常樣本排除種系變化。另一個FDA批准的NGS檢測試驗是MSK-IMPACT,該試驗目前確定了468個癌症相關基因(約1.2MB)的體細胞外顯子突變。TMB與腫瘤免疫應答免疫逃避是腫瘤的一個重要特徵。T細胞通常識別由突變產生的新抗原,並由癌細胞表面的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HC)蛋白呈現。
  • JNCI:肺癌Ephrin受體相關基因突變機制
    近日,Vanderbilt-Ingram癌症中心研究人員已經確定肺癌中最常見的基因是如何突導致這種腫瘤的。研究者發現這個基因編碼的蛋白質叫做EPHA3,通常是能抑制腫瘤形成的,但該基因缺失或基因突變 時, EPHA3往往會促進肺癌的發生。
  • 新發現:NASA太空人太空待340天 DNA發生永久突變
    據《科學》期刊的研究報告,55歲的史考特回到地球3年後,科學家對他展開全身的檢查,發現他待在太空的這段期間頸動脈和視網膜變厚、體重變輕、腸道微生物增多,以及認知能力下降,不過,這些症狀大多在回到地球6個月後逐漸消失,唯獨基因中8.7%
  • 《細胞》子刊重磅:癌症免疫治療的未來,這裡有十個問題
    其中微衛星不穩定/腫瘤突變負荷可以說是非常受關注的標誌物。 從機制上來說,這二者所代表的基因組不穩定性是腫瘤新抗原的來源,可以誕生更有效的抗腫瘤T細胞反應。在轉移性膀胱癌、非小細胞肺癌、結腸癌和其他幾類癌症中,科學研究已經證明高腫瘤突變負荷代表著更好的免疫治療反應,不過這是否能夠等同於更長的生存獲益還沒有定數[7]。
  • 哪些人更容易得癌症?腫瘤醫生:這五類人!
    因為癌症不是一日長成的,從正常細胞「異變」到癌細胞,不斷分裂增殖成細胞團,到「可見」可診斷的癌癥結節腫塊,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通常需要幾年,或幾十年。假如某個致癌因素(比如吸菸的煙霧中的致癌物),作用於人體,你從十幾歲,二十幾歲開始吸菸,那麼一二十年或更長時間,差不多就是四十多歲的樣子,中老年,你就進入肺癌最高危的時段了,所以你會看到,很多人的肺癌就是差不多這個年齡以上診斷出來的。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
    科學家們在「類器官」研究中完成一項重大挑戰: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的皮膚此類體外培養系統可分化為多個特異性器官的細胞類型,與對應的器官擁有類似的空間組織,並能夠再現對應器官的部分功能,從而提供一個高度生理相關的系統。  長期以來,此類培養系統一直被用來研究人體外皮膚的發育。重建皮膚及其相關結構(如毛囊和皮脂腺)一直被視為一項難度極高的生物醫學挑戰。
  • 晚期癌症的基因組藍圖特徵!
    Nat Cancer,doi:10.1038/s43018-020-0057-z原發性腫瘤往往會攜帶不同的遺傳驅動改變,其會促進癌細胞繞過宿主機體的細胞控制機制並不斷生長,在過去10年裡,對成千上萬種原發性腫瘤進行外顯子組和全基因組測序就能為研究者提供多種類型癌症中驅動突變的詳細圖譜,然而,目前研究人員並未深入研究誘導腫瘤復發和癌症擴散到其它器官中的遺傳改變,這篇文章中,研究者Marra
  • 衰老、疾病與細胞「飢餓」緊密相關!
    像一臺複製的機器設備,在第一次開始複製時,肯定非常完整清晰,但如果持續不斷進行複製過程,原始樣品就會開始變質退化,細胞中的DNA也是同樣道理。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重編過程中細胞重塑的關鍵作用和調節機制。該發現將拓展人們對糖尿病、癌症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等代謝疾病中細胞重塑如何影響細胞命運的認識,為尋找新的治療手段提供有力依據。
  • 出國看病資訊:新的聯合療法對常見突變的難治性癌症有效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知道針對癌症驅動MAPK途徑的療法僅對少數幾種具有BRAF癌症基因特定突變的癌症有效,而這些最初對療法產生反應的癌症通常最終會發展出對該療法的耐藥性,導致許多患者復發。現在,據國內大型出國看病服務機構盛諾一家介紹,出國看病熱門醫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瓊森綜合癌症中心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聯合療法,該療法通過將癌症驅動蛋白保持在死亡狀態來抑制MAPK途徑。這兩種小分子的結合不僅具有治療BRAF突變的黑色素瘤的潛力,而且還具有治療其他侵略性亞型的潛力,包括黑色素瘤,肺癌,胰腺癌和結腸癌等具有RAS基因或NF1基因的常見突變的癌症。
  • 《科學》子刊:血檢T細胞,癌症早發現
    近年來依賴cfDNA和循環腫瘤細胞的液體活檢讓大家一度很興奮,但實際應用起來又有諸多困難。識別循環腫瘤細胞受對細胞表面抗原和細胞形態認識的局限,也有研究發現cfDNA的大多數突變其實來源於白細胞而不是癌細胞[2],cfDNA的可信性又大打折扣。這些依賴腫瘤相關分子的技術都不見成效,是否該換個新思路呢?
  • 白血病幹細胞相關研究進展——白血病幹細胞的特性
    2 LSCs在AML細胞中的頻率 90年代初的一項研究,通過限制性稀釋移植測定,揭示了LSCs在人原始AML樣本中的普遍存在,並報導稱LSCs頻率處於1/1,000到1/5,000,000之間,不同樣本中有較大差異[1]。這也提示在同一個病人體內LSCs特性會有較大差異。
  • 為什麼身體強壯的人會突然確診癌症?體弱的反而不會?
    錢先生突然被確診癌症了,這個消息震驚他及其家人。因為錢先生平時身體一直好好的,幾年都不見生一次病的人,怎麼會突然得了癌症呢?其實,現實中也有不少患者像錢先生一樣,身體強壯的他們被確診癌症;而一些看著體弱多病的年反而長壽,這是怎麼回事呢?
  • 誘發癌症、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的病毒–EB
    Epstein-Barr virus,縮寫為EBV,也稱為EB virus,或叫EB病毒,另外也稱為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是皰疹家家族中的一員。全世界都有這病毒的蹤跡,甚至很多人都感染過。
  • 出國看病機構盛諾一家科普:什麼是癌症預防?
    通過預防癌症,減少了新的癌症病例。希望這將減輕癌症負擔,並減少由癌症引起的死亡人數。  癌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組相關疾病。我們的基因,我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周圍環境中的許多事物都可能增加或降低我們患癌症的風險。  科學家正在研究多種預防癌症的方法,其中包括:  ·避免或控制已知致癌物的方法。  ·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 常見細胞汙染
    培養環境中的物理因素,如溫 度、放射線、振動、輻射(紫外線或螢光)會對細胞產生影響 。細胞、培養液或其它培養試劑暴露於放射線、輻射或過冷過熱的溫度中,可以引起細胞代謝發生改變,如細胞同步化、細胞生長受抑制甚至細胞死亡。通過實驗室 的合理設計及建立規範的操作規程,可以減少環境中物理因素對細胞的影響。孵箱應放在溫度較恆定的環境中,周圍不能放置能引起機械振動的設備,如離心機。
  • 【學術前沿】武漢大學等多單位合作!鍾波/林丹丹/褚倩揭示非小細胞...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精彩內容肺癌是最普遍的癌症,也是與癌症相關的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在全球造成200萬以上的新診斷和170萬死亡。CCL7在NSCLC腫瘤組織中表現出高表達,並與TME中cDC1的浸潤和NSCLC患者的整體生存呈正相關。CCL7缺乏會損害cDC1在TME中的浸潤以及隨後在支氣管引流淋巴結和TME中CD8 +和CD4 + T細胞的擴增,從而促進KP小鼠模型中的腫瘤發展。單獨或與抗PD-1組合使用CCL7進入肺部可顯著抑制腫瘤的發展,並延長KP和KL小鼠的生存期。
  • 癌症發病主因,衰退的免疫系統
    每年,全世界約800萬人死於癌症。對於大多數癌症而言,隨著年齡增長,患癌風險會大大增加。傳統觀點認為,癌症發病率之所以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是因為細胞中基因突變累積(通常是5-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