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輿訊 據《歐洲時報》法國版報導,2020年,北半球的這個春天,白色成了主色調。
35歲的西班牙人卡琳娜(Carina)死在了她兩個年幼的孩子面前,向她施暴的,正是孩子們的父親。
當全人類在對抗病毒時,有的人倒在了家裡;他們或許沒感染病毒,但他們沒有活下去。
「癱瘓的歐洲,讓我無處可逃」
卡琳娜生活的小鎮阿爾馬索拉下了半旗,並為她哀悼三天。市政廳的鐘聲敲響,莫扎特的《安魂曲》響起,鄰裡居民們因疫情不能出門,都來到自家窗前和陽臺遠遠地悼念,向死者致哀。
卡琳娜是西班牙今年內第17個家暴致死的女性,也是西班牙防疫限制措施實施以來的第一個。
隨著新冠病毒的肆虐,歐洲多國停工、停學、封國,仿佛陷入癱瘓。這些封鎖令下,那些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們(多為女性和小孩),被迫陷入了更大的危險之中。家庭24小時「朝夕相處」成了縱容施暴者逞兇的牢籠,受害者承受了更多的暴力卻不敢出門,也很難向外界求助。
馬上要取得醫生執照的27歲義大利姑娘洛倫娜·誇蘭塔(Lorena Quaranta),3月30日還沒來得及投入抗疫一線,就死在了男友安東尼奧的手中。
她們絕不是個例,義大利3月初實施防控後不久,家庭暴力的行為報導開始增多,家暴庇護所人數直線上升,而因為疫情,庇護所無法帶走所有的受害者。
西班牙3月14日宣布封鎖的兩周內,政府收到的電子郵件求助聯絡增加了286%,WhatsApp短訊心理支援服務九天內接到168次諮詢。英國近期家暴求助熱線也被打爆,撥打人次猛增120%。
法國封鎖措施頒布初始,全國求助熱線接到的來電明顯下降。然而,不到一星期的時間裡,政府表示,警方報告的家暴案件在全國範圍內上升了三分之一,巴黎更多。一個為聽障人士而設的短訊求助平臺,現在每天會接到170條家暴受害者的求助短訊。
「沒有人能聽到你的尖叫」
——全球家暴激增
受疫情影響,全球販毒、搶劫等犯罪率明顯下降,而家暴卻和病毒一樣蔓延開來。
從美國到南非,隔離期間全球各地的家暴案件均出現激增。美國家暴防治熱線(NDVH)疫情期間接到的求助也激增,平均每天有2000人次撥打。澳洲、日韓、印度、南非等地,都出現了類似情況。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4月5日的聲明指出,各國為遏制疫情採取了必要的隔離措施,但這些措施同時也引發了更多恐懼和壓力,令全球家暴案件激增。有研究指出,疫情的壓力可能會令有暴力傾向的人情緒更加不穩定,人人在家的私密狀態也令他們覺得施暴更不會被發現。
NDVH主管瓊斯解釋道,家暴根植於權力結構與控制欲望,「當施暴者失去掌控權力時,他們更可能因此對身邊親密的人施以暴力宣洩。」「在隔離中,沒有人能聽到你的尖叫。」
「第一要義」是保護自己
——西法推求助暗號
家庭暴力的發生不需要任何理由,酒精、毒品、吃醋、仇恨等都可以讓人喪失理智,引發暴力行為。「家暴不是個別現象,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遭遇家庭暴力。」 德國杜塞道夫女性諮詢中心社工Eva Inderfurth說,她在資訊中心最常聽見的是 「Ich htte nie gedacht, dass mir das passiert(我從沒想到這會發生在我身上。)」德新社的一則報的中曾指出,2018年每個小時會有超過1名女性遭受家暴。
「而每五個遭遇家暴的人中,只有一個會去尋求幫助。」德國社會服務部部長Franziska Giffey如是說。
受害者遭受家暴後仍然保持緘默的原因非常複雜,但無論如何,受害者一定要學會自救。因為暴力一旦開始,就不會自行停止。
官方和社會對家暴受害者的幫助也從未停止。當下,雖然面對疫情政府分身乏力,但也手忙腳亂的開始尋找解決辦法。
法國、西班牙推出了「口罩-19(Mascarilla-19/ mask-19)」的求助暗號,受害者若無法公開求救,只要前往封城時期仍營業的藥店,對藥劑師說出「口罩-19」,就能獲得幫助。3月29日,法國一名婦女走進藥店說出了口號,不久後,警方逮捕了她的伴侶。目前,德國、義大利、挪威和阿根廷也都採納了這種做法。
「Mascarilla-19」海報。(BBC截圖)
義大利一些地方當局開始徵用旅館做臨時庇護所。英國政府4月11日表示,將改善求助熱線服務,並採取行動協助受害者逃離施暴伴侶。內政大臣彭黛玲保證,有家暴風險或正經歷家暴的受害者,不受居家令限制,可前往庇護所求援。美國加州家暴防治組織「和平超越暴力」等民間力量也一直在行動。
「親密關係」經受考驗?
——解封後爆離婚潮
家庭暴力,已經不能算是正常的「親密關係」,而成為了一種「親密恐怖主義」的犯罪行為。
那麼,在疫情的影響下,日常的「親密關係」會發生什麼變化?
目前,中國疫情防控已取得較好成果,隨著各地抗疫隔離期結束、夫妻們開始走出家門。3月初,陝西西安和四川達州的離婚申請量都創下紀錄,導致有關部門工作量大增。在湖南省汨羅市,由於太多夫妻排隊申請(離婚),工作人員甚至沒有時間喝水。上海離婚律師史蒂夫·李表示,自3月中旬上海解封以來,他的案件處理量增加了25%。疫情暴發後,許多夫婦不得不在同一屋簷下相處兩個月,有時還是大家庭,「在一起時間越長,彼此的不滿越多。人們需要空間,這不僅適用於夫妻,還適用於每個人。」
上海另一名律師楊慎立(音)說,自採取封鎖措施以來,他處理的2起離婚案件是因為「居家隔離加劇了他們的矛盾」。
美國彭博社分析稱,若離別使人們感情加深,那近距離相處時間過多可能導致相反結果。
中國自由工作者Rita(化名),平時主要在家辦公,疫情爆發後,她的另一半也改成在家工作,這讓她原有的私人空間、時間都受到侵犯,兩人24小時待在一起,產生了更多摩擦。
她說,對於許多家庭來說,家務勞動被視為妻子的義務。而對一些職業婦女而言,這段時間即便丈夫在家,也不一定會幫忙做家事、帶小孩,反而多了個發號施令的人。Rita笑稱,做飯是以往自己最享受的時光,但這陣子多了個人在旁指手劃腳,變得一點都不享受了。
「距離」是「親密關係」的必修課?
一場疫情,讓許多人相信了 「婚姻是一座圍城」。
美國麻省大學波士頓分院社會學教授鄧小剛說,在現代快速的生活節奏之下,防控措施雖然一方面增加了父母和孩子、丈夫和妻子之間的感情,但時間太長、空間太近,又容易產生衝突。
距離美沒有了,朝夕相處讓許多伴侶產生摩擦。鄧小剛教授表示,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人多距離又近確實容易產生矛盾。夫妻總有一方要更能忍耐,當然容忍也有限度,在有限空間的情況下會出現各種各樣矛盾,重要的是怎麼處理。適當地找人聊天排憂解難,分散心中不快,是不錯的方法。
其實,作為社會性的動物,愛與被愛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親密關係中的愛與痛,歡樂與悲傷,一直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原標題:家暴激增、扎堆離婚,大疫之下「親密關係」再遭考驗?)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