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這首詩說的是每個人都會老去,也是一種正常的輪迴與無法掌握。放在年輕人身上,可能不會有這麼強烈情緒。他們覺得時間還長,衰老還比較遙遠。
但對老人來說,他們可能會有所恐懼,甚至提前計劃起養老生活。
其中,就有一種「存錢養老」,指的是自己存錢給自己養老,完全不靠子女,甚至演變為對子女的孩子不管不顧。這樣子的想法下,會面臨什麼樣的結局呢?
那麼,就有個老人這麼做,但結局真是讓人意外,真實又殘酷。
01、
老人帶孫子後得出「存錢養老」的想法
李阿姨膝下有一兒一女,在兩個子女各自成家後,老兩口也就有種「無所事事」的感覺,認為人生差不多就這樣子。如今是時候停下來休息一下,或是帶帶孫子。
李阿姨的老伴身體不好,好幾年前因病而離開,留下李阿姨一個人。雖然孤獨,但生活總要繼續下去。剛好兒子的孩子出生,李阿姨就從老家搬到兒子家裡去住,順便照顧孫子。
李阿姨脾氣很好,對兒子兒媳都很禮讓。她深知這幾年都是分開了,才一直保持關係良好。要不然,肯定要有婆媳問題。如今是迫不得已才住在兒子家,心裡也本著和氣生財的心態,對家裡的事處處上心,很少讓夫妻倆做家務活、帶孩子。
一年多過去了,兒媳也變了,從一開始的婆婆客氣態度也變得理所當然,經常放下孩子出去玩這讓李阿姨忍不住嘆氣,時間久了,果然都是這個樣子。
但最為讓她不能容忍的是兒媳脾氣不太好,時不時會和兒子吵架。作為母親的李阿姨本不想插手,覺得那是夫妻倆的事,自己就不能插手。
可是次數多了和時間久了,不忍心兒子被欺負也就插了手,導致小兩口感情越來越差。兒子反而責怪母親的多管閒事。
李阿姨最終也想明白,就兒子這種情況,想要依靠他們給自己養老還真是個未知數。還不如放手,趁早存點錢給自己養老。
02、
一個「自私」的老人,對子女不管不顧,安心存錢與享受生活
從那時候開始,李阿姨不顧兒子反對,放下孫子給兒媳照顧,自己又跑回老家去。這讓夫妻倆很不滿,尤其兒媳剛瀟灑沒幾年,又要辭職回家帶娃,經常好說歹說想叫婆婆再回來帶孫子。
可李阿姨跟變了個人似的,對他們的勸說就不管不顧。她覺得目前最重要的是存錢,要不然以後誰給養老還說不定呢?婆媳關係因此變得越來越差,兒媳經常又哭又鬧,就想要叫丈夫把媽媽接過來。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就需要分擔一點壓力。
兒子也是孝順,最初還會說盡好話,希望母親可以回來幫自己一把。但李阿姨變得很執著,直言說:「你就那麼希望你媽媽過去做保姆?你那媳婦的態度,又不是不知道,還理所當然的樣子。兒子我養大,孫子也需要我?」
兒子瞬間不知說什麼,反而兒媳聽到這話就直接和婆婆吵架。李阿姨氣不過就轉頭對兒子說:「就你家這種情況,我還指望你給我養老?還不如我現在不管不顧,好好存錢。」
最終,婆媳鬧僵又不相往來,兒子左右為難也沒說什麼。李阿姨看到兒子沉默的態度,也就鐵了心要存錢給自己養老。
自此,兩家人不相來往。尤其生了二胎,兒子家忙得是雞飛狗跳。李阿姨過得很悠閒,沒事多存錢還買買東西、旅遊,日子過得滋潤。
期間,女兒、兒子跑過來勸說,希望可以幫幫自己。但老人就是不管不顧,最終也就任憑她了,關係正式惡劣。
03、
老人老了後,結局真實
時間慢慢就過去了,李阿姨還真的存了不少錢,她信心滿滿可以應付晚年生活。雖然期間有所動搖,想要去幫忙照顧孫子,但還是忍了下來。
她看到目前的情況,自己連個晚年生活都說不定,難道不帶孫子就是自私?李阿姨想到這些,還是忍不住的心寒。連個拒絕的機會都沒有,現如今還被孤立起來,帶孫子也是老人的義務了?
日子還是需要繼續下去的,李阿姨考慮身體越來越不好,只能自己主動聯繫養老院。最終,她找到個合理價格的養老院,就打算直接住進去了。
李阿姨想了想,還是打個電話給兒子說:「我要去養老院了。」說完,她眼淚忍不住流出來。電話那頭也沉默,最終李阿姨還是掛掉電話。
李阿姨對養老院的生活,一開始覺得新鮮,有伴又有專人照顧。可時間久了,她就忍不住覺得難受。尤其每逢佳節,子女們都紛紛來看望父母或接回家,自己卻落了個如此悽慘的局面。別人一問自己,李阿姨只能說孩子忙,實際都是忘了自己。
每天晚上,李阿姨躺在床上很想念老伴。要不是他早離開,自己也不會這樣子。她很好奇老伴會怎麼對待如今的情況,自己做的到底是對還是錯呢?
最終兒子還是不忍心,還會帶著兩個孫子來看自己,卻非常變得陌生。幾個人見了面的場景很尷尬,兒媳不說話,兒子也說幾句就沉默,畫面一直很冷場。兩個孩子都對自己奶奶是有點膽怯,這讓李阿姨心中一痛。
難道自己真的做錯了?
04、
分析:老人該不該帶孫子?如何養老?
老人該不該帶孫子,這個話題一直都沒有很明確的定義。有人覺得這是必須的,分擔子女的壓力;但也有人認為不應該,老人老了,身體不好或餘生不長,就應該去做點自己想做的事。
在這點上,只能說因人而異。只不過大多數的人還是會在「孝順」的基礎上,根本情況做出抉擇,而不是一味的強制要求老人。
至於老人如何養老確實是個很矛盾的問題,如今的經濟壓力讓不少普通家庭都自顧不暇,可以說不好難顧到老人。
可這也是每個子女的責任,盡心盡力去贍養他們,讓其有個美好的晚年生活。事實上,我們如何對待老人,以後老了,孩子也是那樣子的對待。做起榜樣,才有個良性的因果循環。
結語:
託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這句話就深刻點明每個家庭背後的各種各樣的不幸,所謂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也是這個道理。
在當代,婆媳、養老都是離不開的話題,甚至有人會把帶孫子和養老掛鈎,強制要求老人需要帶孫子,要不然就不給養老。
反過來將心比心的話,等我們老了,還覺得那是理所當然了嗎?畢竟人老了,體能、健康跟不上,也就經不起折騰了。
百善孝為先,還是希望每個子女可以孝順老人。
今日話題:你覺得李阿姨做的對嗎?
——感謝閱讀——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配圖與人物(化名)無關,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