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藝術家邱志傑用AI來藝術創作,真是先鋒又「危險」

2020-12-15 騰訊網

如今提及到人工智慧(AI)這個詞語,你會想到什麼?是阿法狗AlphaGo與圍棋?還是無人汽車?如果提及到AI與藝術呢?難道有一天機器人會取代人類來從事藝術創作嗎?但其實已經有人這麼幹了。

2019年央美研究生畢業展上,有一副作品的創作者叫做「夏語冰」,指導教師寫著「邱志傑」。但其實從頭到尾都沒有夏語冰這個人,作者是微軟小冰,也就是AI。指導教師本人、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說,「如果你不說那是AI,是足以騙過正常人的。」

印有微軟小冰畫作的手提袋,圖片來源於網易新聞

其實在2019年初,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展出的「邱志傑:寰宇全圖」中,就包括了邱志傑和京東AI合作的互動軟體裝置《京東AI生成地圖》。

這一軟體裝置中導入了邱志傑地圖系列中的高頻語彙與囊括數萬個常用詞的京東詞庫,觀眾使用語音或打字輸入任何有效詞語,軟體將自動聯想生成一幅具有邱志傑創作風格的AI地圖。

京東AI生成地圖裝置

邱志傑,一直是國內實驗藝術的先鋒人物,而這一次,將創作理路編為代碼,完全交付AI系統,這番架空藝術家自身的操作,不僅先鋒,而且「危險」。

除去先鋒與「危險」,他還被評價是一位既有真貨,且說人話的藝術家。

「邱志傑:寰宇全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01

有真貨

邱志傑1969年生於福建漳州,1992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版畫專業。他是當代最具創造力的藝術家之一,也是90年代頗具聲望的前衛藝術領袖。

現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及教授、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教授。他曾在國內外美術館舉辦幾十次個展,並參加過數百個群展。1996年中國最早的錄像藝術展《現象與影像》策展人。2012年第九屆上海雙年展「重新發電」總策展人。2017年度威尼斯三年展中國館策展人。

2003年以來投身於當代藝術教育。其「總體藝術」理念以文化研究為基礎,發展出一種將觀察、造物、現場、事件、寫作和策展等糅合於一體的實踐,尋求藝術與人生、藝術與社會的貫通。近年來致力於實驗藝術教育體系尤其是社會性藝術和科技藝術的構建。2017年在中央美術學院創立了EAST科技藝術教育國際聯盟。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同時也是極具藝術感的哲學家趙汀陽評價邱志傑是中國當代最有創作激情的藝術家,他在架上藝術、影像藝術、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多媒體藝術等方面均做出了實驗性的探索,其作品形式多樣,觀念極有深度,實驗性強。如要了解當代中國的實驗藝術,不可不了解或閱讀邱志傑的作品和文字。

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也曾為其開設個展,邱志傑也成為了中國首位在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開個展的藝術家,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認為對邱志傑來說,不管在宣紙上臨摹古文還是在石頭上刻章,這些練習早已超越其本身的意義,成為一種通過書法接觸中國文化的重要表現方法。邱志傑將自幼學習的 「書法」 作為表現的核心,通過書寫這一行為,再一次對人類的存在發出普遍性、根源性的叩問。

藝術生態地圖,邱志傑,圖片來源於網絡

02

說人話

邱志傑在學校的課堂或者他的分享會從來都座無虛席。不僅是因為他超前的藝術理論,也在於他說的話大家聽得懂,不只是說給業內人士聽的。

在邱志傑看來,現在國內談媒體藝術大都局限在網際網路層面,而實際上IT技術已經停滯了,IT技術正在轉向娛樂化,這並不是好的趨勢

學生都把直播當做天大的事情,把通訊產品做成手錶,然後手機夾在耳朵上的,都只是娛樂化產品;虛擬實境再做下去無非是做主觀鏡頭毛片,做虛擬紅燈區,這個都是往娛樂化方向走的,不會真正改變人類社會的。真正改變人類社會是納米技術、是基因工程,是細胞衰老策略,是怎麼長生不老。IT只有現在深度學習、阿法狗這是真正在影響未來的,而現在的網際網路都是在消費老技術,但是下一代發展取決於生命工程,就是能不能出現大腦植入物直接聯網,出現感官網際網路,不是什麼移動網際網路。

邱志傑在創作中,圖片來源:北京民生美術館

而對於當今青年人的恐懼,他從來都是坦率地回應:

因為對於今天的青年來說,最大的敵人是恐懼。和今天藝術界成名人物們的青年時代相比,今天的青年更少經濟上的困窘和資訊上的匱乏。他們經濟上的困窘是買不起房子而不是吃不飽飯。時代的荒誕是,當年的吃不飽飯帶來的並不是恐慌,而是東蹭西蹭的窮快活,吃不飽飯的人們依然在高談闊論尼採和海德格爾。而如今僅僅是買不起房子,就能帶來恐懼。恐懼比霧霾更骯髒地瀰漫在一代人中,剝奪了青年擁有迷戀、偏執、狂熱和孤獨的自由。繳械了理想,毒害了信念。

恐懼剝奪了不管不顧和任性而為,「非如此不可」的道德熱情和追求卓越的特立獨行日益淡薄。被上一個時代和後現代主義一再嘲笑的「前衛」的歷史企圖比大熊貓更加瀕危,取代他們的是網紅。恐懼也剝奪了對長期工作和體力勞動的信念,就像過度許諾的金融工具一樣,做平臺和做中介的收費站妄想綁架了道路。恐懼支撐起精緻的選擇和策略,最聰明的人選擇最優的策略,精心設計職業生涯,察言觀色,命中貴人和弱關係都不放過——結交經營,選擇一種風格猶如選擇一支股票,這種看似理性的自我設計,依然是基於恐懼。

恐懼也讓一代青年畫老氣橫秋的畫,畫老人們讓他們畫的畫。恐懼讓人作秀,恐懼讓人們不再談論藝術本來應該怎樣,不再對現狀產生憤怒,不再相信改變。恐懼甚至讓理論變成修辭,讓考研變成逃避社會。

《為什麼表演》,紙上水墨,邱志傑,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於兒童藝術教育,他也表示要遠離成功學。

異化的藝術同樣有機會淪為一種資本主義生產,同樣有機會變成一種思想鉗制。這時候,人們只不過成了油畫貧農、版畫苦力、國畫奴隸、雕塑勞工而已,在這個意義上,畫畫不能改變命運。

今天的孩子們最大的危機是二次元文化,要警惕網紅思維,警惕這些文化垃圾對我們的孩子們的毒害。那種「萌」並不是天真,那是一種傳染病,每個被感染者的症狀都一樣呆傻,並不輸出真正的差異。而真正的藝術,讓我們警惕等級觀念、警惕階層固化、警惕種族主義和偏見,讓我們的思想活躍起來,在這個意義上,畫畫可以改變命運。

因此兒童藝術教育要遠離成功學,要警惕學藝術成為富裕階層的特權。藝術應該是一種基本人權。

我們有幸在今年出版了邱志傑的新書《無知者》《失敗者》《實驗主義者》,關於實驗藝術本身及其所處的藝術體制的相關種種問題,都在《無知者》《失敗者》《實驗主義者》中做了語言清晰易懂、提綱挈領而又條分縷析的回答。這三本書對於行業內人士,包括藝術家、研究者、教育者、學習者的參考價值,自不待言,對於作為非行業人士的藝術愛好者而言,也是充實藝術史知識和提升藝術鑑賞力的絕佳導讀。

《無知者》

著者:邱志傑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無知者》,是邱志傑2003-2015年在中國美院跨媒體藝術學院任教期間一系列的教學札記,附有100多幅鏡像版畫。作者稟持「無知者」的立場,力克偏見,葆有謙卑,倡導「總體藝術理論」,發展出一套以社會調查和理論批判為根基的創作、教學和策展計劃,就當代美術學院的體制、藝術教育的本質、藝術創作能量與規劃、課程設計與寫作等提出前瞻性的洞見,拓展出全新的藝術格局與文化能量。

《失敗者》

著者:邱志傑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失敗者》,包含邱志傑2003—2016年在中國美院所做的富有穿透力的劇場腳本,參觀和考察韓國、印度與中國臺灣、西藏、曲陽等地所撰寫的極具思想力的藝術筆記,還有書法、素描和藝術市場等深度文論。

全書配有約300幅彩插,文字質樸,卻精悍有力。作者以「失敗者」的願力與無盡的勇氣投身於當代藝術的創作與思考,具有寬廣的世界格局與濃重的中國情懷,展現了當代藝術家彪悍無畏的創作底色。

《實驗主義者》

著者:邱志傑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實驗主義者》,為邱志傑關於實驗藝術與實驗藝術教育的思考總匯,附300幅彩圖。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和藝術教育的靈魂人物,作者對作為一種精神取向、工作方法和學科的實驗藝術做了全面的理性思考和行動踐履。當中關於科技藝術、社會藝術、策展、教學等問題的闡述,跨躍文學、哲學、人類學、教育學、社會學之邊界,遠超傳統藝術之畫地為牢小情小調;同時批評與解構了長期奉行不悖的藝術唯天才論、唯靈感論。本書立論高遠,格局闊大,讀來元氣淋漓又振聾發聵 ,對喧囂而自戀的「藝術圈」「文藝範」是一次質疑鎮靜和大破大立 。

-END-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1624次推送

相關焦點

  • 邱志傑:其實藝術家和科學家一樣嚴謹
    在活動結束後,我們針對活動中的問題對邱志傑進行了一次專訪。 訪談主要圍繞著做藝術和教藝術的話題展開。在邱志傑看來,一個藝術家不可能不同時是一個教師。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邱志傑始終沒有放棄他的學生,厚厚三大本《無知者》《失敗者》《實驗主義者》便是他十幾年來的教學札記。他熱愛教學,並罕見而成功地實現了藝術教學和創作之間的「互濟」。
  • 藝術有讀044 | 談郭鳳怡的創作:氣功繪畫?靈性創作?自學藝術?
    展覽分為兩個部分,主展廳將展出藝術家的14件紙上作品和一組早期繪畫及筆記,在報告廳將呈現來自長徵計劃的關於郭鳳怡的檔案記錄、寫作者賈勤的實驗文本以及藝術家徐坦在2007年採訪郭鳳怡的記錄。此次展覽旨在將郭鳳怡的創作實踐重新引入到大眾的視野,循著她的畫筆感知她獨特的繪畫行為和圖像的奧秘。
  • 邱志傑:竹編師傅去哪兒了?都修摩託車去了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按: 藝術家邱志傑曾專注於竹,「竹子這種充滿質感的材料,代表了一種幾乎要被拋棄了的生活方式,」他說。在闡述自己近年來以竹子為材料創作的作品時,邱志傑在編織中重新思考什麼是造型的同時,也見證了中國民間竹藝的流變:安吉縣2009年的幾十家手工竹編廠,到2011年已經找不到了,因為所有的手工編織竹蓆的傳統技藝已經完全被電腦編織取代,竹編師傅們都去改行修摩託車了。在英國達汀特恩藝術學院的經歷,讓邱志傑整理出了一條從歐洲到日本、美國、中國的線索,串聯起從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到中國的鄉村建設。
  • 美國纖維藝術家的編織,當代繩編藝術的先鋒,手工編結手藝人
    當代Macramé編織藝術的先鋒 - Sally EnglandSally England(薩莉·英格蘭),美國的一名纖維藝術家,目前定居工作在加州奧海,成長於美國中西部的她,在密西根州的大峽谷州立大學取得傳媒藝術專業學士學位,隨後攻讀位於波特蘭的太平洋西北藝術學院的應用工藝與設計專業的藝術碩士學位
  • 不僅有藝術史,還有顏色史——從埃及藍到實驗式藍
    當他用螢光燈觀看一個有2500年歷史的古希臘大理石水盆時,他意外地發現容器的藍色顏料開始發光—說明埃及藍放射紅外線。雖然文物上遺留的埃及藍已經被衝刷乾淨或者不能被肉眼識別,這個發現讓科學家在古代遺物中找到了它的痕跡。現在,科學家們還用埃及藍這種顏料來做生物醫學分析和雷射的研究。
  • 2020中央美院畢業季丨微展廳·本科生/實驗藝術學院
    序 言這一屆畢業創作的製作都在各自的家庭中進行,創作的環境和材料因此改變,特殊的時代壓力造就出了作品前所未有的生活性和現實性,家中隨手可得的日常物品和網際網路資源成了創作的重要材料,藝術被重新置於日常生活語境中面對靈魂拷問:它要在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承擔什麼職責?
  • 羅博之選 | 2019 BEST OF THE BEST榜單之人物:年度藝術家
    藝術家三十多年創作歷程中,早期的碑帖殘片拼貼嘗試,以及藝術家一直在發展重塑的「與大師對話系列」、「歷史與現實系列」、「城市與青春系列」、「傳統山水系列」、「泡沫系列」等 50 組 200 餘件代表作品恢宏亮相。從上世紀 80 年代早期探索作品至最新力作,每一件作品都由薛松獨立完成,這是他三十多年來一貫的創作方式。
  • 創作於避世:探索古今藝術家與世隔絕之下的藝術創作
    對於我們這樣的普通人,與日常周遭的一切消遣娛樂分離開來,無疑會給我們的腦力創作蒙上一層無形的壓力。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能於避世狀態之下創作,是一種特權。不是每個人有都有這種能力。於藝術家而言,每段避世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在避世中揮灑著自己的創造力。
  • 關於手機短視頻,中國當代藝術家們做了一場大型實驗
    在山中天藝術中心「當速度成為形式——在屏幕裡生活」展覽現場,由疫情影響帶來的「在線情況」在藝術實驗中得到反饋。延續上一場展覽(開館首展「從屏幕到觀念——50年的歷史」)對在線屏幕藝術史的溯源,策展人肖戈與喬納斯·斯坦普這一次邀請了48位/組中國當代藝術家,對「屏幕藝術」或「在線藝術」的發展脈絡進行了來自當代中國的回應。
  • 邱振中|書法家、現代藝術家與前衛藝術家
    ,一般用來指稱當代藝術家創作的與傳統藝術風格不同的作品。一般來說,當代藝術指最近30—40年的藝術,現代藝術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的藝術,但有時也包括當代藝術所指的範圍。當代藝術中對觀念和形式的探索走在前列的作品被稱為「前衛藝術」、「先鋒藝術」,作者被稱為「前衛藝術家」、「先鋒藝術家」。
  • 橫跨三代 九位藝術家 英國玻璃藝術聯合展亮相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
    你好臺灣網9月4日消息(記者 維楊)由當代玻璃藝術先鋒科林.裡德領銜,九位藝術家聯袂合作的《玻璃時代的一縷光——橫跨三代.英倫窯鑄玻璃藝術聯合展》亮相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本次展覽匯聚英國窯鑄玻璃藝術之父基思.卡明斯、科林.裡德和以科林.裡德為導師的七位藝術家共三十六件作品,其中有基思.卡明斯為了此次展覽特別於今年創作的最新作品,更有中國現代琉璃藝術開拓者與奠基人楊惠姍與科林.裡德特別聯手創作的中西合璧作品驚喜亮相,這也是楊惠姍首次與外國藝術家的共同創作。
  • 將自己的臉作為創作對象進行各種千奇百怪的藝術實驗,怪誕先鋒的時尚造型靈感
    時·尚極端的面部妝容進行各種千奇百怪的藝術實驗Danni Harris 的動物風格系列將我們帶回了我們的進化根源,它誘使我們以一種新的方式來思考人類和動物的進化,乍一看似乎很血腥但又使人抑制不住好奇心,一探究竟或許對於藝術家和觀眾而言,都是一場甘願"受虐"的痛快之旅。
  • 漫談藝術家深入生活與藝術創作的關係
    或許是喜歡書畫的緣故吧,只要看到各種線條、豐富的色彩就想用它們畫點什麼,特別是心靈之弦受到撥動時,瞬息間用線條、色彩表白出自己內心的感受時,自己是最激動的,也是最快樂的。這個撥動藝術家心靈之弦的東西是什麼呢?
  • RR·ART|以藝術告別2020,期待2021
    藝術北京與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五工作室,共同推出「圖像的認知與轉變」實驗展。科學的進步從不是藝術發展的絆腳石,利用好當下的工具,掌握當下的語言,結合傳統藝術的精髓,完成高水平的創作是現代藝術教育的宗旨和目標,筆墨當隨時代。專題展由中央美術學院國際學院院長劉剛老師作為學術顧問,油畫系第五工作室閆燁作為指導教師,提名10位年輕藝術家,線上線下的展覽方式呈現更為多元的展覽面貌。
  • 馬丁·戈雅生意,群貓的理想藝術居所-貓奴系藝術家的靈感補給站
    跳躍、獨特、先鋒、神秘。這是許多人第一次看到程然作品時的形容。脫開傳統藝術標準,游離於主流邊緣,程然的作品從不拘泥於表達形式。多年來他的創作以影像為主,但深入這些作品,你又會發現另一個世界。那裡包含了聲音、戲劇、小說、詩歌、傳統的、現代的、中國風的等等,任何看似對立又衝突的元素都能夠在他的作品中碰撞融合,產生讓人耳目一新的藝術效果。程然的身份很多,很難用固定的幾個標籤形容。他是藝術家、探索者、主理人、實驗家,但對於我們來說,最感興趣的還有他資深貓奴的一面。從程然個人發布的網絡動態中不難發現,貓咪包圍了他生活的各個角落。
  • 全球跨時區接力創作,前所未有的AI藝術展
    AI與藝術的先鋒實驗,震撼上線!「AI做了一個人類的夢,夢裡看見了你」百度AI沉浸式互動藝術體驗展"喚醒萬物"的最特別之處之一,是在疫情下的」跨時區接力賽」。包含Moment Factory在內來自中國、加拿大、法國等數十位頂尖藝術家與人工智慧學家們,跨越6小時甚至12小時的時差接過創作的接力棒,共同探索「AI+藝術」的無限可能。合力完成這場在疫情的特殊時代背景下完成的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實踐。
  • 大地藝術:用自然創作藝術
    奔跑的柵欄以上兩幅作品是典型的大地藝術,看了之後是否有一絲震撼或者不適。用石頭堆成的一個神秘的巨型符號;用布組成的「長城」。這也是藝術嗎?是藝術,並且是在特殊的環境下應運而生的藝術。20世紀60年代,經濟發展迅猛,物質生活提升,大家開始追求精神生活,開始重視文化產業。很多藝術家為了掙錢,一直迎合市場,大眾喜歡什麼,那就創作什麼,他們根本不想創作出好的藝術,只想創作出能賣個好價錢的藝術。並且當時工業發展迅速,自然環境受到嚴重汙染,破壞了生態平衡。
  • 工科出身的藝術家,會如何創作公共藝術?
    也許是兩人都具有工科與藝術雙重背景的關係,他們對光學元件、熱敏材料、機械設計等原理知識的涉獵為其創作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角,他們也經常將材料科學及工程學融入於創作中。郝經芳&王令傑更習慣於在科學和技術的架構下探討藝術。
  • 人工智慧時代,藝術教育該如何進行?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開設一門「換位教學與自主學習」課程,學生可以自主報名,提出想要給老師上課的內容。內容確定後再用一個星期備課,最終老師會根據學生授課的好壞來打分。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常說,如今的師生關係更是「師兄論」。
  • 未來藝術新趨勢?別錯過這些頂級3D藝術家!
    眼下,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正利用3D軟體將兩者融合,不斷模糊著虛擬和現實的邊界。今天,時尚芭莎藝術為你探秘10位頂級3D藝術家,勾勒未來藝術新趨勢。,把對於藝術、空間、宇宙的思考與3D科技結合進行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