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見!
最近在看西班牙女作家瑪利亞·杜埃尼亞斯的小說《時間的針腳》(El tiempo entre costuras),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的摩洛哥。瑪利亞寫這本書的靈感來自於自己的家族歷史。1905年到1956年期間,法西瓜分摩洛哥勢力,成千上萬的西班牙人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了摩洛哥,瑪利亞的外祖父也攜帶著女朋友來到了這片陌生的土地,生兒育女,而作者的母親便是其中之一。追溯家族的足跡,緬懷在摩洛哥的浪漫過往,以及當時硝煙四起的西班牙歷史,瑪利亞寫下了這本小說,堪稱一個女人的史詩。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
但今天,我們只談風雲,不談風月,一起來看看小說裡的發生地摩洛哥曾經經歷的兩次危機(Moroccan Crisis)。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First Moroccan Crisis
要了解歐洲瓜分摩洛哥的野心從何而來,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摩洛哥的地理位置和過往的歷史。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摩洛哥地處歐非交界處,是歐洲進入非洲的重要通道,其中一個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就是丹吉爾(Tangier),同時摩洛哥還是地中海貿易以及兩大洋的重要據點。雖然小說的背景是20世紀初,但歐洲對摩洛哥的入侵早在15世紀時就已經開始了。1415年,在亨利王子(Henry, Prince of Navigation)的帶領下,葡萄牙派兵攻佔北非摩爾人的商業重地休達(Ceuta),開啟了歐洲人掠奪非洲資源的野心,而葡萄牙也開始了海上擴張。1688年,葡萄牙與西班牙籤訂《裡斯本條約》,將休達割讓給西班牙,休達至今仍是西班牙在北非的一塊屬地,但摩洛哥一直認為休達是摩洛哥的領土,侵佔休達是對摩洛哥政府的一種侵犯,不過這種說法至今沒有統一。唯一可以確認的是,歐洲對休達的佔領使得摩洛哥的狀況十分危急,而歐洲各國也開始覬覦摩洛哥這塊肥肉。16世紀初,歐洲列強控制了幾乎整個摩洛哥大西洋沿岸地區(包括丹吉爾、阿爾西拉、梅利利亞,後兩個目前仍屬於西班牙在北非的屬地),並向內地侵襲,不過這一舉措很快就被摩洛哥起義阻止了。(參見下方地圖)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
與此同時,伊比利亞半島開始收復失地運動(Reconquista),結束了穆斯林在伊比利亞的統治,大量穆斯林與猶太人被驅逐出境,湧入摩洛哥境內。所以在閱讀《時間的針腳》時,時常會碰到對猶太人的描寫。
後來,摩洛哥雖然強盛了一段時間,但是封建領主的內訌又讓這個國家陷入一片混亂。此時,歐洲國家開始進入工業化,對非洲的資源是虎視眈眈,於是便趁此機會開始瓜分摩洛哥的領土和勢力。其中法國的興趣最為濃烈,因為對於法國來說,摩洛哥不僅是其鞏固在阿爾及利亞(Algeria)的勢力的重要據點,還是兩大洋中的佔據重要戰略地位的國家。1904年,法國與西班牙就摩洛哥的勢力劃分達成協議,但這受到了來自德意志帝國的強烈反對,導致了1905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906年,在西班牙的提議下召開阿爾赫西拉斯會議(Algeciras Conference)上,各參會國(包括英、法、西、德、俄等)就摩洛哥問題達成協議,一致承認摩洛哥的獨立,但保留法國和西班牙對摩洛哥的保護權。此次會議後,法國越發加緊對摩洛哥勢力的侵蝕。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Second Moroccan Crisis
1911年4月,摩洛哥首都非斯(Fez)爆發反對君主制和外國侵略的起義,蘇丹 Abdelhafid被禁,法國以保護歐洲人的性命財產為由,派遣大批軍隊前往非斯鎮壓起義。德國雖不反對法國的擴張,但以保護自身貿易權利為由,要求法國割地賠償,並派海軍進駐阿加迪爾港口( port of Agadir),揚言法國若是不從,就要對法國宣戰。英國雖然反對法國出兵無效,但卻對德國的激進態度感到有所威脅,於是又站在法國這邊一起反對德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認為德國海軍出動是對英國海上力量的一種挑釁。面對英國的反對與國內適時爆發的經濟危機,德國皇帝做出了退讓,承認法國對摩洛哥的合法控制權,法國則給予德國部分法屬剛果作為補償。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就此解除。1912年3月,法國與摩洛哥籤訂《非斯條約》(Treaty of Fez),摩洛哥正式淪為法國的受保護國(protectorate)。
隨著殖民者的大量湧入,丹吉爾的人口迅猛增加,其中包括4萬多穆斯林,3萬多歐洲人以及1萬5千多猶太人。
摩洛哥被列強瓜分後,摩洛哥人民的起義活動便絡繹不絕,二戰前後尤為頻繁。1956年,在幾十年獨立運動後,法國終於同意廢除《非斯條約》,宣布摩洛哥獨立。同年四月,西班牙也放棄了部分在摩洛哥的屬地,但一些具有爭議的地區,如之前所說的休達、梅利利亞等地到現在依然受西班牙的控制。1958年11月1日,摩洛哥與中國建交,如今已是國人出國旅遊的熱門選擇之一了(題外話,^_^)。
閱讀更多:
時間如同針腳,布滿人生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