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是漢景帝時期,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位較強諸侯,在削藩壓力下聯合對抗中央的作亂行為。七國之亂初期,聯軍的聲勢浩大,匯合了大約二十萬作戰部隊,一度令景帝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上圖——漢景帝像
不過仔細分析我們便會發現,其實七國聯軍的勝算並不大。漢朝在經過黃老之術數十年的滋養後,不僅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和軍械軍資,而且百姓也基本對這一政權產生了歸屬感,整體實力和叛軍對比只強不弱,更重要的是漢軍不僅有許多經歷過戰爭洗禮的名將,比如周亞夫、竇嬰等人,還具有正義之師的法理基礎,這些優勢足以令漢軍對叛軍形成碾壓之勢。
正所謂開弓沒有回頭箭,對於劉濞來說,既然決定反漢,那麼要麼戰死,要麼勝利,絕對沒有和解一說,雖然七國聯軍在開戰前的實力對比上先輸一籌,但是仍然有兩個險中求勝的出路。
一、七國之亂前雙方戰略目的對比
在理解這兩大出路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雙方的戰略目的。
首先來看漢朝。漢朝的核心區域位於長安,這次面對叛軍來襲,算得上是在本土進行的防守戰,長安位於關中,本身有函谷天險的庇護,只要漢軍將遠道而來的叛軍堵在函谷關外,就算取得了最低程度的勝利。
上圖——函谷關
不過這種程度的勝利也有隱患,那就是據關相持會切斷漢朝和梁地乃至整個中原地區的聯繫,繼而瓦解之前辛苦建立的統治基礎。
所以對於漢朝來說,最好的方案是主動進行決戰,全殲叛軍的有生力量才是上策。
再看叛軍,只要他們出了東部地區,進入梁地作戰並佔領部分區域,就等於擴大了自己的封地面積,向前打得越遠並建立有效控制,那麼敵我雙方的實力便會此消彼長,若是能直接進關消滅劉啟,則稱得上是一場偉大的勝利了。
上圖——漢朝疆域
當然了,上文曾經提到過,叛軍的實力要明顯弱於漢軍,因此他們的推進計劃有可能不會順利,如果他們在西進的過程中遭到打擊,還可以退回自己的原始地盤,從南到北,依託境內的核心城池進行防守,聯動抵抗漢軍的徵討部隊,也可以達到退可守的戰略目的。
所以對於叛軍來說,最好的方案是儘可能地西進,攻佔更多的土地,吸收更多的人口和資源才是上策:
吳楚反書聞,兵未發。
接下來讓我們對比雙方的戰略目的,不難看出,對於任何一方來說,猶豫不決、逡巡不前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只會在局勢不可逆轉的前提下消耗本方的作戰物資和部隊士氣。這點對於叛軍來說更為致命。
上圖——今日的吳國豫章
如果叛軍不勝,那麼漢朝最多是遭受一次戰爭傷害,這種危害的程度相對有限,農耕文明強大的生產力可以使其快速恢復(七國之亂打得轟轟烈烈,之前劉濞寄予厚望的匈奴南越一個也沒有參與)然對對於叛軍來說,等待他們的後果或者是聯盟瓦解陷入內鬥,或者是王師前來清算逆賊,無論哪個後果,都是他們承受不起的。
因此,對於叛軍來說,他們必須要奮力作戰,爭取在漢朝完成有效布置前搶得先機。
二、田祿伯提出雙線作戰方案
吳地是西楚舊地,當年也是謀臣如雲,將星如雨,雖然這幾十年沒有經過戰爭洗禮,但是劉濞手下還是有明白人的。
大將田祿伯曾經建議自領五萬人,沿江淮而上,收淮南長沙然後打武關,兩路出兵,雙管齊下。
上圖——劉濞影視形象
這個思路很有意思,當年高祖正是趁反秦義軍主力和章邯在巨鹿鏖戰時,沿著這條線進擊武關。由於秦朝的全部兵力都在防守函谷關沿線,導致這條路線防守極其空虛,最終高祖反而先於兵強馬壯的項羽入關。
秦末之後,由於函谷關沿線還有天下糧倉樞紐敖倉和滎陽城,所以每當中原出現混亂,關中政權都會在此處重點布防,比如七國之亂時大將軍竇嬰(軍界第一人)便駐守此地。相比之下,西線的武關防守確實顯得薄弱。
可惜的是,這條建議被吳國太子否定了,他認為起兵作亂風險太大,必須將兵權抓住,不能交由外人掌控,因此沒有接受田祿伯的方案:
王以反為名,此兵難以藉人,藉人亦且反王,柰何?
上圖——今日武關
除了擔心田祿伯不忠外,太子還有另外一個擔心,那就是聯軍的數量相對較少。
要知道劉濞為了備戰,徵調了境內下至十四上至六十二的所有男丁,才勉強拼湊出二十萬人,而像齊地的幾位諸侯王,由於父親劉肥的封國被拆得七零八落,他們的勢力更加有限,拿出萬把人的隊伍都不容易,至於趙王劉遂,更是因為緊鄰關中而無法建立自己的本部勢力。
所以這些諸侯王的政治影響力要遠大於他們的實際戰鬥力,這也導致劉濞連老人小孩都要應徵入伍,還要寄希望於匈奴和南越的支持,才敢和漢朝開戰。
眼下,田祿伯又提出要分兵,這一分起碼帶走了五分之一的戰鬥力甚至更多,而且還極大地拉長了補給線(男丁都上戰場了,後勤壓力巨大),這自然令吳國承受不起。再者,田祿伯選擇的這條線上,雖然比起函谷一線防守壓力較小,但是仍然也有淮南和長沙兩大防守重鎮,兩者雖然比不上滎陽的城防能力,但是在有效布防後防守個區區五萬人還是問題不大的。
三、桓將軍提出搶奪敖倉糧倉和洛陽武庫的方案
田祿伯的方案被否定後,又一位姓桓的少年將軍獻策,他建議聯軍過城不入,千裡奔襲,迅速佔領洛陽的武庫和敖倉的糧倉,然後在函谷關外禦敵。
這個桓將軍的思路非常清晰,他已然承認本方勢弱,如果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那麼便會拖到漢朝的大軍來支援時,本方還在梁地東南部作戰。
上圖——雙方鏖戰區域
萬一本方部隊有如神助,自己推平了梁地,深入三晉地區和對方決戰,可是吳國以步兵為主的部隊完全不是漢朝以騎兵為主的部隊的對手(騎兵本來就克步兵,在山地更是得到加成)。
既然勝算不大,那麼聯軍不如一鼓作氣,趁著本方聲勢浩大自己,賭一把沿途郡縣在沒有得到中央軍的支援時,不敢組織有效的反抗,迅速奔襲,在洛陽武庫和敖倉糧倉和當地有限的常駐部隊展開決戰,雖然勝算不大,但是萬一勝利,就能達到不入關中卻可以盡佔山東的效果。
不過比起田祿伯的方案,桓將軍的方案風險更大,後者的風險程度簡直和前者不在同一維度上,這下別說是太子了,聯軍中的將領有一個算一個,悉數否定了桓將軍的提議。
上圖——聯軍後勤路線
聯軍諸將不約而同地否定桓將軍的提議,並非是他們有什麼協議或者是約定,而是因為其中有巨大的漏洞。
如果真的採取這個方案,姑且不論沿途百餘個郡縣的態度,就當他們都作了縮頭烏龜,聯軍也不可能順利奔襲,因為人和馬可以短時間內拼命跑,可是沿泗水、睢水逆流而上的後勤部隊卻跟不上。
後勤跟不上,那麼聯軍士兵的辛苦奔襲就失去了意義。無數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打仗其實拼得就是後勤,精神力量再加成,沒飯吃的壯小夥子也拿不起刀槍。
當然了,桓將軍的方案並非憑空想像,聯軍可以通過沿途劫掠短時間取代後勤,當年戰國善於奔襲的白起就精通此道。只不過這種構想充滿了不確定性,吳國的這些尋常將領的能力也不敢和武安君相提並論,這使得他們沒有膽量施行如此激進的作戰方案。
上圖——漢軍平定七國的路線
四、結語
在兩大奇計相繼宣告破產後,聯軍最終選擇了亦步亦趨的作戰方案,率領大部隊進入梁地作戰,結果被梁王劉武以一己之力拖在了梁地,令聯軍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聯軍多次發起對劉武的總攻擊,卻屢屢被厚重的城牆攔住。
反觀周亞夫帶領的中央軍,已經在梁地北邊的昌邑悄悄完成了布置,局面對聯軍十分不利。隨後,周亞夫斷絕了聯軍的糧道,逼迫其和中央軍進行決戰,最終成功平叛。
回顧整個七國之亂的過程,從始至終,聯軍都沒有展現出任何有勝算的可能,在這種局面下,傳統的作戰思路只會延遲聯軍的敗局,而無法逆轉局勢,只有用巧用奇,或許能在漢朝想不到的地方破開一個缺口,給與對手出其不意的打擊,從而起到奇效。
從這點上看,田祿伯和桓將軍顯然明白了此中的利害關係,努力尋找新的突破點,包括他們最終提出的方案,也並非空穴來風,從中可以看出其對前人的模仿、對全局的掌控和對戰法的創新,是難能可貴的取勝之鑰,雖然風險巨大,但是值得一試。聯軍以弱戰強,本應不拘泥於形式,才有可能突破,可以軍中的宿老們守舊思想嚴重,徹底斷送了勝利之道。
參考文獻:
【1】《八月六日書事·其一》
【2】《史記·七十列傳·吳王濞列傳》
註:文字內容來自「鈞儒說史」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歡迎小夥伴們關注、轉發、點讚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