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七國之亂中,叛軍雖然勝算不大,但是否有機會創造奇蹟?

2020-12-17 騰訊網

七國之亂是漢景帝時期,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位較強諸侯,在削藩壓力下聯合對抗中央的作亂行為。七國之亂初期,聯軍的聲勢浩大,匯合了大約二十萬作戰部隊,一度令景帝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上圖——漢景帝像

不過仔細分析我們便會發現,其實七國聯軍的勝算並不大。漢朝在經過黃老之術數十年的滋養後,不僅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和軍械軍資,而且百姓也基本對這一政權產生了歸屬感,整體實力和叛軍對比只強不弱,更重要的是漢軍不僅有許多經歷過戰爭洗禮的名將,比如周亞夫、竇嬰等人,還具有正義之師的法理基礎,這些優勢足以令漢軍對叛軍形成碾壓之勢。

正所謂開弓沒有回頭箭,對於劉濞來說,既然決定反漢,那麼要麼戰死,要麼勝利,絕對沒有和解一說,雖然七國聯軍在開戰前的實力對比上先輸一籌,但是仍然有兩個險中求勝的出路。

一、七國之亂前雙方戰略目的對比

在理解這兩大出路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雙方的戰略目的。

首先來看漢朝。漢朝的核心區域位於長安,這次面對叛軍來襲,算得上是在本土進行的防守戰,長安位於關中,本身有函谷天險的庇護,只要漢軍將遠道而來的叛軍堵在函谷關外,就算取得了最低程度的勝利。

上圖——函谷關

不過這種程度的勝利也有隱患,那就是據關相持會切斷漢朝和梁地乃至整個中原地區的聯繫,繼而瓦解之前辛苦建立的統治基礎。

所以對於漢朝來說,最好的方案是主動進行決戰,全殲叛軍的有生力量才是上策。

再看叛軍,只要他們出了東部地區,進入梁地作戰並佔領部分區域,就等於擴大了自己的封地面積,向前打得越遠並建立有效控制,那麼敵我雙方的實力便會此消彼長,若是能直接進關消滅劉啟,則稱得上是一場偉大的勝利了。

上圖——漢朝疆域

當然了,上文曾經提到過,叛軍的實力要明顯弱於漢軍,因此他們的推進計劃有可能不會順利,如果他們在西進的過程中遭到打擊,還可以退回自己的原始地盤,從南到北,依託境內的核心城池進行防守,聯動抵抗漢軍的徵討部隊,也可以達到退可守的戰略目的。

所以對於叛軍來說,最好的方案是儘可能地西進,攻佔更多的土地,吸收更多的人口和資源才是上策:

吳楚反書聞,兵未發。

接下來讓我們對比雙方的戰略目的,不難看出,對於任何一方來說,猶豫不決、逡巡不前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只會在局勢不可逆轉的前提下消耗本方的作戰物資和部隊士氣。這點對於叛軍來說更為致命。

上圖——今日的吳國豫章

如果叛軍不勝,那麼漢朝最多是遭受一次戰爭傷害,這種危害的程度相對有限,農耕文明強大的生產力可以使其快速恢復(七國之亂打得轟轟烈烈,之前劉濞寄予厚望的匈奴南越一個也沒有參與)然對對於叛軍來說,等待他們的後果或者是聯盟瓦解陷入內鬥,或者是王師前來清算逆賊,無論哪個後果,都是他們承受不起的。

因此,對於叛軍來說,他們必須要奮力作戰,爭取在漢朝完成有效布置前搶得先機。

二、田祿伯提出雙線作戰方案

吳地是西楚舊地,當年也是謀臣如雲,將星如雨,雖然這幾十年沒有經過戰爭洗禮,但是劉濞手下還是有明白人的。

大將田祿伯曾經建議自領五萬人,沿江淮而上,收淮南長沙然後打武關,兩路出兵,雙管齊下。

上圖——劉濞影視形象

這個思路很有意思,當年高祖正是趁反秦義軍主力和章邯在巨鹿鏖戰時,沿著這條線進擊武關。由於秦朝的全部兵力都在防守函谷關沿線,導致這條路線防守極其空虛,最終高祖反而先於兵強馬壯的項羽入關。

秦末之後,由於函谷關沿線還有天下糧倉樞紐敖倉和滎陽城,所以每當中原出現混亂,關中政權都會在此處重點布防,比如七國之亂時大將軍竇嬰(軍界第一人)便駐守此地。相比之下,西線的武關防守確實顯得薄弱。

可惜的是,這條建議被吳國太子否定了,他認為起兵作亂風險太大,必須將兵權抓住,不能交由外人掌控,因此沒有接受田祿伯的方案:

王以反為名,此兵難以藉人,藉人亦且反王,柰何?

上圖——今日武關

除了擔心田祿伯不忠外,太子還有另外一個擔心,那就是聯軍的數量相對較少。

要知道劉濞為了備戰,徵調了境內下至十四上至六十二的所有男丁,才勉強拼湊出二十萬人,而像齊地的幾位諸侯王,由於父親劉肥的封國被拆得七零八落,他們的勢力更加有限,拿出萬把人的隊伍都不容易,至於趙王劉遂,更是因為緊鄰關中而無法建立自己的本部勢力。

所以這些諸侯王的政治影響力要遠大於他們的實際戰鬥力,這也導致劉濞連老人小孩都要應徵入伍,還要寄希望於匈奴和南越的支持,才敢和漢朝開戰。

眼下,田祿伯又提出要分兵,這一分起碼帶走了五分之一的戰鬥力甚至更多,而且還極大地拉長了補給線(男丁都上戰場了,後勤壓力巨大),這自然令吳國承受不起。再者,田祿伯選擇的這條線上,雖然比起函谷一線防守壓力較小,但是仍然也有淮南和長沙兩大防守重鎮,兩者雖然比不上滎陽的城防能力,但是在有效布防後防守個區區五萬人還是問題不大的。

三、桓將軍提出搶奪敖倉糧倉和洛陽武庫的方案

田祿伯的方案被否定後,又一位姓桓的少年將軍獻策,他建議聯軍過城不入,千裡奔襲,迅速佔領洛陽的武庫和敖倉的糧倉,然後在函谷關外禦敵。

這個桓將軍的思路非常清晰,他已然承認本方勢弱,如果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那麼便會拖到漢朝的大軍來支援時,本方還在梁地東南部作戰。

上圖——雙方鏖戰區域

萬一本方部隊有如神助,自己推平了梁地,深入三晉地區和對方決戰,可是吳國以步兵為主的部隊完全不是漢朝以騎兵為主的部隊的對手(騎兵本來就克步兵,在山地更是得到加成)。

既然勝算不大,那麼聯軍不如一鼓作氣,趁著本方聲勢浩大自己,賭一把沿途郡縣在沒有得到中央軍的支援時,不敢組織有效的反抗,迅速奔襲,在洛陽武庫和敖倉糧倉和當地有限的常駐部隊展開決戰,雖然勝算不大,但是萬一勝利,就能達到不入關中卻可以盡佔山東的效果。

不過比起田祿伯的方案,桓將軍的方案風險更大,後者的風險程度簡直和前者不在同一維度上,這下別說是太子了,聯軍中的將領有一個算一個,悉數否定了桓將軍的提議。

上圖——聯軍後勤路線

聯軍諸將不約而同地否定桓將軍的提議,並非是他們有什麼協議或者是約定,而是因為其中有巨大的漏洞。

如果真的採取這個方案,姑且不論沿途百餘個郡縣的態度,就當他們都作了縮頭烏龜,聯軍也不可能順利奔襲,因為人和馬可以短時間內拼命跑,可是沿泗水、睢水逆流而上的後勤部隊卻跟不上。

後勤跟不上,那麼聯軍士兵的辛苦奔襲就失去了意義。無數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打仗其實拼得就是後勤,精神力量再加成,沒飯吃的壯小夥子也拿不起刀槍。

當然了,桓將軍的方案並非憑空想像,聯軍可以通過沿途劫掠短時間取代後勤,當年戰國善於奔襲的白起就精通此道。只不過這種構想充滿了不確定性,吳國的這些尋常將領的能力也不敢和武安君相提並論,這使得他們沒有膽量施行如此激進的作戰方案。

上圖——漢軍平定七國的路線

四、結語

在兩大奇計相繼宣告破產後,聯軍最終選擇了亦步亦趨的作戰方案,率領大部隊進入梁地作戰,結果被梁王劉武以一己之力拖在了梁地,令聯軍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聯軍多次發起對劉武的總攻擊,卻屢屢被厚重的城牆攔住。

反觀周亞夫帶領的中央軍,已經在梁地北邊的昌邑悄悄完成了布置,局面對聯軍十分不利。隨後,周亞夫斷絕了聯軍的糧道,逼迫其和中央軍進行決戰,最終成功平叛。

回顧整個七國之亂的過程,從始至終,聯軍都沒有展現出任何有勝算的可能,在這種局面下,傳統的作戰思路只會延遲聯軍的敗局,而無法逆轉局勢,只有用巧用奇,或許能在漢朝想不到的地方破開一個缺口,給與對手出其不意的打擊,從而起到奇效。

從這點上看,田祿伯和桓將軍顯然明白了此中的利害關係,努力尋找新的突破點,包括他們最終提出的方案,也並非空穴來風,從中可以看出其對前人的模仿、對全局的掌控和對戰法的創新,是難能可貴的取勝之鑰,雖然風險巨大,但是值得一試。聯軍以弱戰強,本應不拘泥於形式,才有可能突破,可以軍中的宿老們守舊思想嚴重,徹底斷送了勝利之道。

參考文獻:

【1】《八月六日書事·其一》

【2】《史記·七十列傳·吳王濞列傳》

註:文字內容來自「鈞儒說史」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歡迎小夥伴們關注、轉發、點讚及評論!

相關焦點

  • 釋讀中國歷史140:漢初「七國之亂」:因一盤棋引發的血案?
    從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戰國,分封制存續了差不多二千年,這種裂土封王的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之前秦王朝曾堅定地實行了完全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但歷史就像飛馳的列車,封邦建國的歷史慣性是非常大的,項羽在秦王朝覆滅後就走了分封諸侯的老路,到了西漢時期,劉邦和呂后努力消除了異姓諸侯王對中央政府的威脅,取消了他們的封國。
  • 七國之亂時,周亞夫和梁王共同抗敵,為何二者後來卻結上了仇?
    隨後,周亞夫受到了文帝極高的重視,被調入中央掌管禁軍,七國之亂時,正是周亞夫指揮得當,力挽狂瀾,才能夠成功平叛,鞏固了西漢的統治基礎。 然而周亞夫雖然在軍事上有極高的天賦和造詣,但是他性格直脾氣倔,在政治上也很不成熟,這也為他日後鬱鬱而終埋下了伏筆。當初和他一起抵抗叛軍的梁王劉武,就在周亞夫不知情的前提下和他結仇。
  • 同樣都是削藩,為什麼七國之亂就被平定了,靖難之役朱棣就贏了?
    當時在這趟破船上的有劉濞,劉戊,劉遂,劉卬,劉雄渠,劉賢,劉闢光一共七國,而他們起兵造反得找個理由,找個藉口,不能啥也不說就是幹,所以當時他們打著:「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口號,正式開啟了起兵造反,反漢之路,也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七國之亂」。為什麼說他們這個是個「破船」呢?因為他們造反失敗了,失敗那是必然的。這裡我們簡單說一下七王當時對敵的漢景帝。
  • 西漢七國之亂原因、過程和結果:這就是一場互相比蠢的內部叛變
    劉邦建立的這個西漢王朝到底要實現什麼目標?目標來自傳承、王朝需要對標。西漢,只有兩個可以對標的王朝,一個是周朝、一個是秦朝。而漢承秦制,於是始皇帝的大秦帝國就是西漢王朝的努力目標。大秦帝國有什麼特點?這個問題的實質是:與周朝相比,秦朝有什麼變化?周朝是典型的封建制,簡單說就是間接統治。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三一: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
    軍門都尉說,我們將軍命令說:「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過了不久,漢文帝到了,也不讓進入。於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節給周亞夫下詔說,皇帝要進去慰勞軍隊,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營門的守衛對皇帝的車馬隨從說,將軍有規定,軍營裡不準驅馬奔馳,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進了軍營之後,將軍周亞夫手持兵器拱手行禮說:「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 中國男籃基本沒勝算?杜鋒談奧運落選賽:會全力創造奇蹟
    杜鋒表示,明年的奧運落選賽不管有多麼的困難,他和隊員們都會一起奮戰到最後一秒,打出中國男籃風採的同時,也希望中國男籃能夠全力發揮,創造出一個奇蹟。對於這番言論,不少人也是認為,杜鋒這是在暗示中國男籃在明年為奧運資格比拼時,基本沒有勝算,因為他都用奇蹟來表態了,說明他本人也對男籃出席奧運會不抱有很大的把握。
  • 推恩令解決了西漢王朝面臨的什麼嚴重問題?
    推恩令等律法徹底解決了西漢諸侯國嚴重威脅皇權的隱患,加強了中央集權,終東漢之世,諸侯王再未對中央集權構成威脅。西漢初期的諸侯王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多嚴重呢,舉其中一例子,漢武帝武力擴邊之前,西漢除京畿幾郡之外,全國共有60個郡,其中長江黃河廣大地區的45個郡分給了諸侯王,中央所轄的土地不過是關中、漢中、河東等15個郡。
  • 西漢戰爭:漢景帝削藩引爆七國之亂,陰差陽錯,大亂成就大治
    景帝雖然和他老爹共享文景之治的大名,但在治國上卻和文帝有著天壤之別,尤其是在處理諸侯國的問題上表現得太過急功近利,最終引發了七國之亂。晁錯獻計,景帝削藩晁錯是文帝時期精通法家儒家學說的學士派大佬,深得文帝器重,後被任命為太子家令,也就是太子劉啟的老師。
  • 星羅和天鬥帝國聯手對抗武魂殿幾分勝算?勝算不大,恐損失慘重
    而上三宗中,昊天宗不支持任何一個國家,七寶琉璃宗和藍電霸王龍宗支持天鬥帝國,剩下其餘的下四宗都支持武魂殿,那麼兩個國家聯手能否對抗武魂殿呢?可以肯定的是勝算不大,並且一旦開戰損失慘重。在最新的劇情中大師和天鬥帝國達成協議想要聯合星羅帝國對抗武魂,並且大師已經在著手準備訓練天鬥帝國的士兵,而且想通過戴沐白和朱竹清的關係說服星羅帝國,可是唐三卻認為想要對抗武魂殿靠這些是遠遠不夠的。
  • 【名人歷史百科】盛世之主暴戾殘忍的另一面——漢景帝劉啟
    賞析:西漢時,御史大夫晁錯上書漢景帝建議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把權力收歸中央。吳王劉濞反對這一建議,說削減領地就猶如舐糠及米一樣,鼓動其他六國起來反抗,歷史上稱之為「七國之亂」。也比喻由表及裡,逐步進逼。清嚴復《救亡決論》:「無人才,則之數事者,雖舉故也。舐糠及米,終至危亡而已。」
  • 歷史上真實的漢景帝,到底有多無情?
    漢景帝在位期間諸侯王勢力過大,晁錯提議進行「削藩」,吳王劉濞家仇國恨一起發作,最終釀成了「七國之亂」。漢景帝沒有經歷過戰爭,一遇到聲勢浩大的叛軍慌了手腳,叛軍打出「殺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起兵。漢景帝認為殺掉晁錯就能安撫叛軍,於是果斷把自己的老師晁錯殺掉,甚至還殺掉了晁錯全家,可見漢景帝之無情,戰亂平息之後沒有為晁錯平反,實在是不應該!
  • 平定安史之亂,晚年招降叛軍慷慨就義,顏真卿不僅是個書法家
    然而顏真卿不僅僅是個書法家,他還是唐代的高官政治家與軍事家,曾在「安史之亂」中,親率20萬大軍與叛軍英勇作戰,為大唐帝國立下了赫赫功勳,另外在「安史之亂」被平定之後,唐朝戰亂再起,顏真卿為了國家,甚至壯烈赴死,最終為國捐軀。
  •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七王之亂影響深遠
    《中國史綱要》中記載:七國之亂,是地方割據與中央集權之間矛盾的爆發。七國之亂平定以後,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為緩和,中央集權走向鞏固,國家統一顯著加強了。七王之亂是西漢中央與割據勢力矛盾激化的典型,發生於漢景帝時期;在當時,隨著諸侯王勢力的不斷壯大,景帝深感自己的皇位面臨嚴重威脅,便開始進行削藩加強皇權,諸侯王不滿自己的權利被不斷削弱,故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大諸侯國以「清君側」名義發動叛亂,由於發起者是七位諸侯王,又稱為七王之亂。
  • 如何用思想平定明朝的宸濠之亂?
    王陽明創造的「心學」,不僅僅是一種學說,也包含了一種戰無不勝的法則。王陽明曾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明朝宸濠之亂,並創下不世之功…… 1519年8月20日,明代大儒王陽明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宸濠之亂"。
  • 分析黃巢之亂與中央權威的崩解,為何導致唐朝帝國衰亡
    然而,宋威的戰略是拖延時間,避免與叛軍直接決戰,以致進一步促使情勢惡化。軍事將領與朝廷在安史之亂後出現的長期緊張關係,是促使宋威採取此種做法的原因,近因則是當時日益嚴重的朝廷黨派之爭。高級文官不僅在朝廷裡組織自己的派系,更與宦官及各地的節度使結盟,以擴展其影響力。
  • 七國時代諾森布裡亞王國
    經過一百五十多年的混戰,撒克遜七國時代開始了。 在這長達一百五十多年的混戰中,只有威爾斯和康沃爾還保持得較為完整,不列顛群島東部和南部已經面目全非,語言、習俗、政治都被大肆破壞。在羅馬統治時期,人們遵循法律,文明有禮,物質豐富,在一個行省的地盤裡,就有 二十八座城池,鄉鎮、村落更是數不勝數。可當國家被別的部落攻破,殘存的居民要麼被屠戮、各自逃命,要麼淪為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