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三一: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

2020-12-21 如匪浣衣RfHy

漢文帝後元六年,匈奴大舉入塞。漢文帝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以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以備匈奴。漢文帝親自去勞軍,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都直馳而入,將士們下馬迎送。而到達周亞夫的細柳軍營時,軍中官兵都身著盔甲,銳兵刃,彀弓弩,滿引弓弦。

皇帝的前導到了軍營,被拒絕進入。前導說,天子就要到了!軍門都尉說,我們將軍命令說:「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過了不久,漢文帝到了,也不讓進入。於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節給周亞夫下詔說,皇帝要進去慰勞軍隊,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營門的守衛對皇帝的車馬隨從說,將軍有規定,軍營裡不準驅馬奔馳,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

進了軍營之後,將軍周亞夫手持兵器拱手行禮說:「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之動容,改容式車。派人向周亞夫致意說,皇帝特來慰勞將軍。完成勞軍的儀式後離去時,群臣都對周亞夫的行為感到驚怪。而漢文帝說,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呀!前面霸上和棘門軍營的將士簡直就是兒戲,他們的軍隊完全可能受到突然襲擊。至於周亞夫的軍營,怎麼可能侵犯呢!稱善者久之。

月餘,三軍皆罷,漢文帝拜周亞夫為中尉。到漢文帝要去世的時候,他告誡太子說,如果發生危急情況,周亞夫是真正可以擔當領兵重任的將軍。漢文帝去世後,漢景帝繼位,授予周亞夫車騎將軍的官職。

漢景帝三年,發生了吳、楚等七國的叛亂。周亞夫以中尉為太尉,領兵攻打吳、楚叛軍。周亞夫向皇帝進言說,楚兵勇猛輕捷,很難與他們交戰取勝。我建議讓梁國與叛軍相持,讓叛軍攻打梁國,我帶兵去斷絕叛軍的糧道,這樣才能把他們制服 。漢景帝表示同意。

太尉周亞夫會合諸路軍隊於滎陽之後,吳國叛軍全力進攻梁國,梁國形勢危急,向朝廷軍隊請求援救。而周亞夫卻率兵向東北至昌邑,深溝高壘不出。梁國天天派使者向周亞夫求救,而周亞夫認為堅守有利,不肯發兵救援。梁孝王是漢景帝親弟,於是上書景帝,景帝隨即派使者詔令太尉救梁,而周亞夫不遵從皇帝的詔令,仍堅守營壘不出兵。

周亞夫派遣輕騎由弓高侯等人率領去斷絕吳、楚叛軍後方的糧道,吳國軍隊缺乏糧食,士兵飢餓,屢次挑戰,而漢軍不出。一天夜裡,漢軍營中夜驚,軍士相擊擾亂,甚至鬧到了太尉的營帳之前,周亞夫卻始終靜臥不起,不久軍營就恢復了安定。

叛軍奔漢軍營東南而來,周亞夫卻讓軍士注意防備西北,吳國精兵果然進攻漢營西北,因為漢軍早有準備所以不能攻入。吳兵飢困,最終撤兵而走。周亞夫出精兵追擊,大敗吳軍。吳王劉濞棄其大軍,與精兵數千人逃跑,逃到江南丹徒自保。

漢兵乘勝追擊,盡俘叛軍,並使他們投降,然後又懸賞千金以求吳王。過了一個多月,有越人斬吳王之首以告。這次戰亂,叛軍和朝廷軍隊攻守一共只持續了三個月,吳、楚叛亂就被平定了。於是將領們才認識到周亞夫的計謀是正確的,可是由於這次平叛中周亞夫不救梁國,所以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對周亞夫產生仇怨,以後他多次在皇帝面前進讒言,陷害周亞夫。

相關焦點

  • 同樣都是削藩,為什麼七國之亂就被平定了,靖難之役朱棣就贏了?
    當時在這趟破船上的有劉濞,劉戊,劉遂,劉卬,劉雄渠,劉賢,劉闢光一共七國,而他們起兵造反得找個理由,找個藉口,不能啥也不說就是幹,所以當時他們打著:「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口號,正式開啟了起兵造反,反漢之路,也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七國之亂」。為什麼說他們這個是個「破船」呢?因為他們造反失敗了,失敗那是必然的。這裡我們簡單說一下七王當時對敵的漢景帝。
  •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位列丞相職務,最終卻被漢景帝殺死!
    周亞夫是歷史當中一位有名的將領,就在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劉啟的皇位受到威脅,他的堂伯父聯合了諸侯王,發起了叛亂。就是在這場戰亂之中,周亞夫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將幾十萬的大軍擊潰,保住了漢景帝的皇位,但是讓人覺得疑惑的是,沒想到在11年之後,漢景帝將周亞夫給害死了。
  • 釋讀中國歷史140:漢初「七國之亂」:因一盤棋引發的血案?
    漢初「七國之亂」:因一盤棋引發的血案?隨著社會安定,經濟發展,這些封國的勢力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逐漸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到漢景帝時期已經不太聽從中央的招呼了,終於釀成了「七國之亂」的大禍。七國之亂領頭的是實力最強的吳王劉濞(bì)。
  • 七國之亂時,周亞夫和梁王共同抗敵,為何二者後來卻結上了仇?
    周亞夫的禦敵方案是用梁王拖住叛軍 公元前154年,因為景帝削藩,吳王劉濞聯合其他六位諸侯,引發了七國之亂。當消息傳到長安後,景帝十分緊張,繼而想起了父親臨終前的遺言: 孝文且崩時,誡太子曰:"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
  • 西漢七國之亂中,叛軍雖然勝算不大,但是否有機會創造奇蹟?
    七國之亂初期,聯軍的聲勢浩大,匯合了大約二十萬作戰部隊,一度令景帝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漢朝在經過黃老之術數十年的滋養後,不僅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和軍械軍資,而且百姓也基本對這一政權產生了歸屬感,整體實力和叛軍對比只強不弱,更重要的是漢軍不僅有許多經歷過戰爭洗禮的名將,比如周亞夫、竇嬰等人,還具有正義之師的法理基礎,這些優勢足以令漢軍對叛軍形成碾壓之勢。
  • 這算命的也太準了吧——一代名將周亞夫,命運的確是在跟他開玩笑
    周亞夫是西漢時期的名將,他最出名的功績就是平定「七國之亂",拯救了漢朝的統治,但他的命運卻一波三折,似乎在跟他開玩笑,但這一切早就註定。因為在周亞夫年輕時遇見過一個算命的,那人早已道破了天機。一、將門虎子周亞夫是西漢開國名將周勃的兒子,而周勃是西漢初期叱吒一時的風雲人物。太尉周勃在呂后死後,奪取兵權,和大臣們合夥誅滅呂氏,迎立代王劉恆為帝,也就是漢文帝,一時間權傾朝野。
  • 歷史揭秘:被漢景帝器重,已經封侯拜相的周亞夫,為何含冤而死?
    周亞夫是西漢時期,漢景帝在位時的丞相,他曾在七國叛亂發生的時候,受漢景帝之託,以太尉的身份帶領一眾將士,將這場戰亂平息了下來。在這次平息戰亂的過程中,周亞夫充分地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也讓漢景帝對他刮目相看,從此走上了事業的高峰期。
  • 【名人歷史百科】盛世之主暴戾殘忍的另一面——漢景帝劉啟
    吳王劉濞反對這一建議,說削減領地就猶如舐糠及米一樣,鼓動其他六國起來反抗,歷史上稱之為「七國之亂」。也比喻由表及裡,逐步進逼。清嚴復《救亡決論》:「無人才,則之數事者,雖舉故也。舐糠及米,終至危亡而已。」
  • 晁錯:觸發七國之亂開關的人,也為漢景帝削藩留下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七國之亂的背景1.七國是怎麼來的?漢初分封九個同姓王,本是為了規避秦王朝覆滅的道路,卻也為集權埋下了極大的隱患。晁錯此人,深受法學家的思想影響,太過剛硬,他的思想是沒錯的,當時西漢王朝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匈奴動不動地侵擾,二就是同姓諸侯王尾大不掉,實在難以做到中央集權。他確實是做出了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選擇,但是斬釘截鐵地說:"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一八:漢初第一功臣酇(怎麼讀)侯蕭何
    項羽和諸侯軍隊屠燒鹹陽而去,漢王劉邦卻能詳盡地了解天下的關隘險要,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等,都是因為蕭何完好地保存了秦朝的文獻檔案。蕭何又向劉邦推薦韓信,於是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最後韓信死在蕭何手中,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同樣是削藩,為何漢景帝平定了七國之亂,朱允卻奈何不了朱棣?
    同樣是削藩,為何漢景帝平定了七國之亂,朱允卻奈何不了朱棣?漢朝和明朝在建國之初,都分封了大量的諸侯王,而分封的本意是要讓這些諸侯王幫助中央鎮守四方,可是隨著開國君主的逝世,後來繼位的皇帝沒有開國君主的威望,根本無法震懾住這些諸侯。
  • 初中八年級語文文言文之《周亞夫軍細柳》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八年級語文文言文之《周亞夫軍細柳》,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周亞夫軍細柳》   1.文學常識   司馬遷,西漢歷史學家、文學家。《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敘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大約三千多年的歷史。魯迅贊《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大秦賦》之昌平君:平定嫪毐之亂,卻最終背叛秦始皇!
    李斯審訊嫪毐,嫪毐說出呂不韋送其入宮一事。嬴政下令處罰嫪毐及其黨羽,車裂嫪毐。在平定嫪毐之亂後,秦王嬴政自然需要犒勞立下功勞的文臣武將。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昌平君羋啟(熊啟),就代替了呂不韋,出任丞相一職。與此相對應的是,渭陽君嬴傒等秦國宗室,則對這一安排十分不滿。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上,昌平君羋啟(熊啟)不僅是平定嫪毐之亂的功臣,還最終背叛了秦始皇嬴政,這是為何呢?
  • 聽名著:《史記》26 周亞夫軍細柳
    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〇九: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漢高祖時,在碭縣置三十戶為陳涉守冢,至今(到司馬遷寫《史記》時)血食。《史記·陳涉世家》後附有賈誼的過秦論上篇。《過秦論》共上中下三篇,上篇先講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如具有地理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世秦王的苦心經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