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位列丞相職務,最終卻被漢景帝殺死!

2020-12-17 桑小茵茵

周亞夫是歷史當中一位有名的將領,就在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劉啟的皇位受到威脅,他的堂伯父聯合了諸侯王,發起了叛亂。就是在這場戰亂之中,周亞夫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將幾十萬的大軍擊潰,保住了漢景帝的皇位,但是讓人覺得疑惑的是,沒想到在11年之後,漢景帝將周亞夫給害死了。

周亞夫畫像

私買甲盾,觸犯法律

當時周亞夫的兒子偷偷的購買了甲盾,想要在父親死後作為陪葬品,但是他沒有付給人工錢,工匠在沒有拿到錢之後就向官府舉報了這件事情在當地買賣甲盾是違法的事情,隨即周亞夫就被捕入獄。在入獄之後,周亞夫也有解釋這些東西將是未來自己死後的陪葬品,但是官員卻不這麼認可。

《漢書》中有:「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漢景帝畫像

就是因為這件事情周亞夫在獄中絕食五日最終死亡,那是在公元前143年。其實仔細想來,這根本沒有什麼大不了,而且以他對於朝廷的功績來講,這並不算什麼,為什麼漢景帝非要置人於死地?其實作為皇帝,他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政治服務。雖然他曾經歷道過大功,而且也得到過漢景帝的賞識,但是矛盾還是出現了。

影視化周亞夫

廢太子變生疏,封王不同意

第1件事情便是當時周亞夫任丞相,而皇帝想要把太子給廢除,但是作為丞相的周亞夫不同意,所以漢景帝兩人之間便出現了矛盾。第2件事情就是當時竇太后向漢景帝提議,讓他的兄長王信為侯,當時皇帝認為自己這樣做有些不妥,但是竇太后又非常堅持己見,沒有辦法變成像周亞夫商量,沒想到周亞夫直接說出了漢高祖當時立下的約定就是非劉氏不得封王。這也搞得漢景帝有些無奈,兩個人的關係並沒有得到緩和。

周亞夫畫像

第3件事情便是匈奴投降,皇帝很高興,將這5個人都封了侯,可是周亞夫又一次來反對,意思就是這幾個人既然能夠背叛自己的主人,將來肯定也不會是個負責任的人。但是皇帝並沒有考慮周亞夫的意見至此之後他便稱病霸去了丞相的職務。

總結:

其實在這些事情之後,漢景帝知道周亞夫是功臣,而且有一定的能力,是一個人才,他便試探了他一番試探的結果,便是他這個人心懷不滿是不能夠侍奉少主的人,所以從歷史資料當中記載,能夠看出並非是因為他倒賣假盾而死,這是他的個人悲劇,也是古代封建社會帝王思想控制下的一種悲劇。

參考文獻:

《漢書》

《後漢書》

《資治通鑑》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本文由桑小茵茵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三一: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
    於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節給周亞夫下詔說,皇帝要進去慰勞軍隊,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營門的守衛對皇帝的車馬隨從說,將軍有規定,軍營裡不準驅馬奔馳,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進了軍營之後,將軍周亞夫手持兵器拱手行禮說:「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之動容,改容式車。派人向周亞夫致意說,皇帝特來慰勞將軍。完成勞軍的儀式後離去時,群臣都對周亞夫的行為感到驚怪。
  • 歷史揭秘:被漢景帝器重,已經封侯拜相的周亞夫,為何含冤而死?
    周亞夫是西漢時期,漢景帝在位時的丞相,他曾在七國叛亂發生的時候,受漢景帝之託,以太尉的身份帶領一眾將士,將這場戰亂平息了下來。在這次平息戰亂的過程中,周亞夫充分地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也讓漢景帝對他刮目相看,從此走上了事業的高峰期。
  • 同樣都是削藩,為什麼七國之亂就被平定了,靖難之役朱棣就贏了?
    當時在這趟破船上的有劉濞,劉戊,劉遂,劉卬,劉雄渠,劉賢,劉闢光一共七國,而他們起兵造反得找個理由,找個藉口,不能啥也不說就是幹,所以當時他們打著:「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口號,正式開啟了起兵造反,反漢之路,也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七國之亂」。為什麼說他們這個是個「破船」呢?因為他們造反失敗了,失敗那是必然的。這裡我們簡單說一下七王當時對敵的漢景帝。
  • 晁錯:觸發七國之亂開關的人,也為漢景帝削藩留下行之有效的措施
    為了安撫諸侯王們,漢景帝將晁錯腰斬於市,不僅如此,他的父母妻兒都受到了牽連。晁錯本是景帝之師,恩幸受寵,優渥備至,曾經深受尊重,號為"智囊"。如今也成了皇權棋盤上的一枚棋子,在七國之亂伊始上演了極其慘烈的一幕悲劇。
  • 漢景帝請吃飯,周亞夫回去讓兒子買陪葬品,漢景帝:他要謀反
    漢文帝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軍營,周亞夫才是真正的領軍人才,灞上和棘門兩處過於鬆散,很容易被匈奴人偷襲。也正是這次漢文帝的細柳營之行,讓漢文帝認識到了周亞夫的領軍之才。當匈奴退兵之後,周亞夫被漢文帝升為中尉,統領京城軍隊。
  • 這算命的也太準了吧——一代名將周亞夫,命運的確是在跟他開玩笑
    周亞夫是西漢時期的名將,他最出名的功績就是平定「七國之亂",拯救了漢朝的統治,但他的命運卻一波三折,似乎在跟他開玩笑,但這一切早就註定。因為在周亞夫年輕時遇見過一個算命的,那人早已道破了天機。三、平定叛亂匈奴危機過後,漢文帝提拔周亞夫為中尉,而且在漢文帝駕崩的時候,告訴太子,說要是真的遇見什麼緊急情況,周亞夫可以擔當統兵重任。不得不說漢文帝真的挺有眼光的,這為後來的大漢留下了一顆定海神針。漢文帝駕崩後,漢景帝即位,提拔周亞夫為車騎將軍。
  • 歷史上真實的漢景帝,到底有多無情?
    漢景帝在位期間諸侯王勢力過大,晁錯提議進行「削藩」,吳王劉濞家仇國恨一起發作,最終釀成了「七國之亂」。漢景帝沒有經歷過戰爭,一遇到聲勢浩大的叛軍慌了手腳,叛軍打出「殺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起兵。漢景帝認為殺掉晁錯就能安撫叛軍,於是果斷把自己的老師晁錯殺掉,甚至還殺掉了晁錯全家,可見漢景帝之無情,戰亂平息之後沒有為晁錯平反,實在是不應該!
  • 釋讀中國歷史140:漢初「七國之亂」:因一盤棋引發的血案?
    漢初「七國之亂」:因一盤棋引發的血案?隨著社會安定,經濟發展,這些封國的勢力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逐漸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到漢景帝時期已經不太聽從中央的招呼了,終於釀成了「七國之亂」的大禍。七國之亂領頭的是實力最強的吳王劉濞(bì)。
  • 【名人歷史百科】盛世之主暴戾殘忍的另一面——漢景帝劉啟
    事後,劉啟聽說「鄧通常為帝唶吮之,心慚,由此怨通矣」。漢文帝死後,漢景帝掌權後不久,便「盡沒入鄧通家」,甚至一根簪子也沒留給鄧通。可憐鄧通從一個大富翁變成窮光蛋,「不得名一錢」,最後竟然餓死在了別人家裡。漢景帝在位期間,最大的政治事件莫過於「七國之亂」了。這次叛亂的導火索,就是晁錯的《削藩策》。
  • 西漢戰爭:漢景帝削藩引爆七國之亂,陰差陽錯,大亂成就大治
    公元前157年,漢景帝劉啟即位。景帝雖然和他老爹共享文景之治的大名,但在治國上卻和文帝有著天壤之別,尤其是在處理諸侯國的問題上表現得太過急功近利,最終引發了七國之亂。景帝任竇嬰為大將軍坐鎮滎陽,令太尉周亞夫(開國名將周勃之子)率三十六軍將兵抵禦吳楚,令曲周侯酈寄攻打趙國,欒布攻打齊地,擺出架勢和七國開戰。
  • 漢景帝在位時發生的七國之亂,是哪七個國家?最後結局如何?
    漢景帝在位時間是公元前157年到公元前141年,一共16年,算是比較短的在位時間,但是卻發生了中國歷史最大的皇族內亂之一,史稱「七國之亂」。如果對歷史不熟悉的人,可能會把七國之亂代入到戰國七雄,以為七國之亂指的是戰國末年的韓趙魏楚燕齊秦七個國家,事實上這是漢景帝在位期間,七個藩王製造的一場內亂。
  • 同樣是削藩,為何漢景帝平定了七國之亂,朱允卻奈何不了朱棣?
    同樣是削藩,為何漢景帝平定了七國之亂,朱允卻奈何不了朱棣?漢朝和明朝在建國之初,都分封了大量的諸侯王,而分封的本意是要讓這些諸侯王幫助中央鎮守四方,可是隨著開國君主的逝世,後來繼位的皇帝沒有開國君主的威望,根本無法震懾住這些諸侯。
  • 從漢景帝削藩引發的七國之亂,淺析晁錯之死背後的原因
    意思是你的一片公心,到頭來換得的卻是自己家族的傾覆之危。也正因為如此,以吳楚聯軍組成的「問罪」之師,直接打出「清君側誅晁錯」的口號。對諸侯而言,晁錯實在是罪惡之首,理當被問罪。在漢景帝眼裡的晁錯《漢書·袁盎晁錯傳》:上善之,於是拜錯為太子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
  • 漢景帝的3個錯誤貫穿七國之亂,一個賽一個荒謬,竟然收到反效果
    漢景帝是個承上啟下的君王。他與其父漢文帝合力開創了「文景之治」,是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而他交給後代漢武帝的,是一個富足、蓬勃發展的大漢朝,為漢武大帝施展自己的文治武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漢景帝承上啟下漢景帝期間最大的事件莫過於七國之亂了。
  • 西漢七國之亂中,叛軍雖然勝算不大,但是否有機會創造奇蹟?
    七國之亂是漢景帝時期,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位較強諸侯,在削藩壓力下聯合對抗中央的作亂行為。七國之亂初期,聯軍的聲勢浩大,匯合了大約二十萬作戰部隊,一度令景帝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 漢景帝一句醉酒之言,讓兄弟信以為真,各方勢力波詭雲湧又為何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時年35歲的漢景帝劉啟尚未立儲,劉武從封地來朝覲見,景帝十分熱情地設宴款待了這位幼弟,而正當酒酣之時,含著濃濃醉意的景帝卻說出了一句驚天之語:「待朕千秋之後,當傳位於你」雖是酒後之言,但我們這位梁王卻當了真,興高採烈地回了封地,加之其後平定七國之亂有功,更是在封地廣建樓宇,出行陣仗皆以帝王之制為標準,儼然一副已為儲君之姿。
  • 釋讀中國歷史139:漢文帝和漢景帝父子倆開創了「文景之治」
    周勃是平定諸呂作亂的首席功臣,陳平謙讓,讓他當了右丞相,就是首席丞相,周勃一直很得意,言談舉止之間對漢文帝不是很恭敬。漢文帝不動聲色,有一天早朝時問周勃:咱們一年能判決多少案件?周勃尷尬的說不知道。漢文帝又問:那咱們朝廷一年收支是多少啊?周勃又不知道,惶恐慚愧的一身是汗。
  • 為漢景帝鞠躬盡瘁的晁錯,為何會被腰斬?
    很多人認為,晁錯的死,是漢景帝十分恥辱的時刻,他竟為了討好叛亂的諸王,而將對自己鞠躬盡瘁的晁錯誅殺,殺就殺了,還非要用腰斬這樣的酷刑,這不免令人心寒。確實,從結果來看,晁錯的死很沒有價值,因為他被殺之後「七國之亂」沒有停息,漢景帝最終還是以武力手段鎮壓了叛亂,這樣一來,晁錯豈非枉死?還真不是,對於晁錯本人來說,他是挺冤枉的,但對於漢景帝來說,晁錯卻是非死不可,因為他說了一句話,犯了大忌諱。
  • 皇權覬覦者——七國之亂
    作亂七國:吳:吳王劉濞,高帝次兄合陽侯(代頃王)劉仲(喜)之子,年二十隨高帝從徵淮南王英布,有戰功。滅英布後,高帝因己子皆幼,而吳地人輕佻強悍,若無壯王鎮服,日後恐再作亂,於是立劉濞為吳王,授印冊封。之後高帝接見劉濞,見其相貌有造反的氣色,十分後悔,但是冊禮已成,無法更改,於是撫其背說:「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豈若邪?勿使反!」劉濞汗流浹背,叩首說:「不敢!」四十二年後,吳王劉濞與漢朝廷積怨已深,終於在漢景帝前三年(前154年),舉兵作亂,詔令全吳:「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將,少子年十四,亦為士卒先,諸年與寡人比,下與少子等者,皆發!」
  •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七王之亂影響深遠
    七國之亂平定以後,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為緩和,中央集權走向鞏固,國家統一顯著加強了。七王之亂是西漢中央與割據勢力矛盾激化的典型,發生於漢景帝時期;在當時,隨著諸侯王勢力的不斷壯大,景帝深感自己的皇位面臨嚴重威脅,便開始進行削藩加強皇權,諸侯王不滿自己的權利被不斷削弱,故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大諸侯國以「清君側」名義發動叛亂,由於發起者是七位諸侯王,又稱為七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