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溼為萬病之源」,體內溼氣重會引起一系列的問題,溼氣進入人體後,很難祛除,中醫也有「千寒易祛,一溼難除」的說法。
因此,祛溼一定要抓住「黃金期」,為什麼夏末秋初是祛溼的「黃金期」呢?夏天時,人體毛孔處於擴張狀態,進入秋天后,毛孔還沒有閉合,而此時雖然暑熱消退,但寒流遠未到來,因此,此時除溼事半功倍。
判斷身體是否有痰溼之毒
您有下述表現嗎?
體態較豐滿頭腦發懵、不清爽、睏倦思睡大便粘滯不暢面色淡黃或發暗舌淡紅而胖大 舌苔厚膩皮膚上愛長水泡、溼疹如符合上述任何一條,可能身體裡已經有一些痰溼之毒了,需要注意了。
形象地說,溼是咱們身體的垃圾,是粘滯的髒東西!體內有垃圾,必然影響咱們身體整體的健康狀況。
所以,中醫認為:溼氣不除,後患無窮!
溼氣重的原因有內外之分,相應的溼氣也有內溼與外溼。
外溼多由氣候潮溼,坐臥溼地而致病。
對於外溼,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避免,比如:雨天關好門窗、少出門;棉被、衣帽晾乾再用;不去樹林或水邊等溼氣濃重的地方遊玩;對於室內溼度較大的南方,可及時開啟除溼機或空調除溼。
內溼的產生可能是因為脾胃運化能力下降,也可能是從口吃進去的太多。
其實,想要減輕內溼,通過戒口的方式,儘量少攝取或者避開攝取一些容易生溼生痰的食物就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體內溼氣重,要抓住排溼「黃金期」,不做3事
1、宅著不動
動動能夠出汗,同時帶走體內的溼氣。但現在很多人喜歡宅著不動,缺少運動。缺少鍛鍊的人,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症狀,其實,這是體內溼氣重的表現。宅得越多,溼氣淤積就會越嚴重,同時,還會引起其他疾病。
2、貪涼
雖然入秋,但天氣溫度還是較高,如果貪涼整夜吹空調,容易損傷陽氣,讓溼氣趁虛而入,加重體內的溼氣。因此,秋天切莫貪涼,空調要定時,遊泳的時間不要太長,洗澡時水溫別太低。要少吃冷飲。
3、洗澡後不要立即睡覺
有很多人喜歡洗完澡後就直接上床睡覺,長期這樣做,會加重體內溼氣。因此,洗澡後要隔半個小時以上才睡覺,要確保頭髮、體表皮膚乾燥。此外,最好不要在晚上10點之後洗頭,洗頭時頭皮的毛孔張開,如果水分沒有幹透,溼氣容易入體,引起頭痛。
體內溼氣過重該怎麼辦呢?
專家表示,溼氣重的人更應該注重脾胃功能的調理,首先要從飲食入手,日常要注意飲食規律、不暴飲暴食,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是健康脾胃的第一要素。第二要注意少進食肥膩、生冷辛辣的食物,這類食物很容易會損傷脾胃。
夏季飲食調理應以清熱利溼,助脾運化為基本原則,下面兩種食材非常適合溼熱的朋友:
紅豆中含有石鹼酸、纖維素和皂鹼,可增加胃腸蠕動,減少便秘,促進排尿,因此可消除心臟性和腎臟性水腫,肝硬化腹水,腳氣病,浮腫等症狀。
薏仁薏仁可促進體內血液循環、水分代謝,發揮利尿消腫的效果,有助於改善水腫型肥胖。薏仁水是不錯的排毒方法,直接將薏仁用開水煮爛後,適個人口味添加少許的糖,是肌膚美白的天然保養品。除此處,虛寒體質的人溼氣重吃薏米紅豆茶或食物就沒事了如生薑,紅棗等。
中醫講究藥食同源,能食療則不藥補。祛溼必然先調脾胃,以健胃養胃、利水滲溼為主。中醫祛溼早就有了嚴密的邏輯和方法,《黃帝內經》認為:脾主運化,根除溼氣,關鍵在脾臟。
脾胃好了,人體自身的排溼能力自然就變強了。我們知道紅豆薏米可祛溼,但熬煮麻煩,體質不合或用錯原料只會加重溼氣。
所以除了紅豆薏米,還需合理、周全的添加其它食材,講究君臣佐使。消除溼氣的主要病因,並輔助改善其它症狀,提高整個機體的功能,合力抵抗溼氣,才能達到平衡、快速祛溼的狀態。
紅豆薏仁芡實茶,採用了中醫裡藥食同補的原理,更好地調理脾胃去溼氣。
紅豆薏仁芡實茶出自名醫組方,採用了中醫裡藥食同補的原理,在紅豆、薏米的基礎之上,選用芡實、魚腥草、荷葉、茯苓、梔子、橘皮、大棗、蜂蜜9種道地食材,科學配伍,使其性質更為溫和、平性。
長期食用具有健脾、益氣、溫中、理氣、祛溼之效,可全面調和五臟六腑,根除溼氣的同時修復受損。經常失眠多夢的人,每天喝一杯,益氣養血、緩解疲勞、吸附身體濁氣,睡眠質量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