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想想,肉餡如果不加水,做熟直接吃,口感會怎樣?是不是會比較幹,肉味重,沒嚼勁。再想想,1斤的肉餡直接加入5兩的水,用筷子和一和又會怎樣?是不是水水的,成了「水肉湯」。
這就是原因!結果很明確地告訴我們,肉餡需要加水,而且需要分多次加水,那到底是為什麼呢?
肉餡分多次加水的原因解析
用一句話來概括肉餡加水的步驟就是「多次加水,攪拌上勁」。為什麼?
肉末經過攪拌之後,我們會發現它會越攪越粘手,其實這是它在開始起膠,也可以說是凝膠,大概原理就是肉末的蛋白質經過攪拌後形成新的網狀結構,而網狀結構形成越多,膠質越多,口感就越有彈勁。
知道這裡原理再來說加水,水會稀釋肉末形成的網狀結構,少量水的時候沒事,反正一直攪拌一直在起膠,但水一多,把網狀結構衝散,膠沒了,也就是常說的澥了。
再說說,為什麼加水?加什麼水?
肉乾嘛,注水肉除外,加水後水中混了肉末的汁味,肉末中又多了湯汁,吃起來汁水橫流,香味布滿口腔,感覺跟幹嚼肯定是不一樣的。
另外,如果湯汁中再混入姜蔥味、花椒味、五香、十三香,那味兒就更好了。
肉餡加水的量需要分情況
知道肉餡要加水了,那水的量怎麼控制呢?分情況,看實際需求。
如果是包餃子的話,水的量我一般是加入肉量的1/5左右,當然也得看材料,如果肉末中還要加入蔬菜的話,像白菜這樣汁水多的,清水的量就會適當的減少一些。
還有包包子的,像灌湯包,那水的量就要多上不少,能到肉量的一半。不過如果是灌湯包,水就會換成豬皮凍湯了,就不是簡單的清水了。
肉餡對原材料也有要求
當然了,做肉餡對原材料也是可以分割三六九等的。
做肉餡比較好的材料,正常來講應該是前腿肉,也叫前槽肉,這裡的肉因為運動頻繁,肉質較嫩,而且脂肪分散分布,絞出來的肉末,肥瘦相宜,口感嫩而適口,屬於比較上等的肉末。
接著應該是後腿肉,也就是後槽肉,這裡的肉略遜前腿肉,但對於其他地方,還算合適,肥瘦有明顯間隔,選擇的時候需要確定肥瘦的量,7瘦3肥是最合適的,而且量大。
最後就是其他地方的肉啦,像裡脊、五花等等,需要自己搭配好肥瘦的比例,口感可能會較柴或者較膩,不過只要是新鮮的,做出來都是非常不錯的。
結語
對於肉餡,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做法呢?有沒有不喜歡加水直接包的朋友呢?應該有不少吧,對比加了水的口感,不加水的肉餡肉味也會更足,不過口感相對加水的肉餡,應該要略遜一丟丟。最後補充一個,剁出來的肉餡對比絞出來的肉餡,要更好吃,大家覺得呢?我是@海哥小廚,喜歡吃美食,喜歡做美食,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所幫助,幫忙點個讚關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