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梁慬:迫降南匈奴的甘肅人

2020-12-23 騰訊網

東漢梁慬:迫降南匈奴的甘肅人

具有遊牧民族風格的漢代青銅器

漢代騎士俑

東漢西域都護府所轄範圍

秦漢之際到東漢中晚期,經過長達兩三百年的對抗,曾經稱雄於蒙古高原的匈奴人,最終四分五裂,走向衰落。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南下歸附漢朝。

為南匈奴最終畫上句號的人,則是東漢中期的甘肅名將梁慬。

父親遭竇憲冤枉,在武威遇害

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內部為爭王位發生動亂,匈奴貴族相互殘殺,再次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不斷入寇邊地,公元前110年,被一位甘肅名將所迫降。這位甘肅名將就是梁慬。梁慬是北地弋居人(今甘肅寧縣)。他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親梁諷,當州刺史一級的官員。

永元元年(公元89年),車騎將軍竇憲率大軍出塞三千餘裡,遠徵北匈奴。梁諷擔任大軍的軍司馬。在這次遠徵中,竇憲讓梁諷先行出發,瓦解北匈奴單于,梁諷率人出使北單于,宣國威德,其歸附者萬餘人。後來,梁諷受牽連,失去了竇憲的信任,處以刑罰,到武威服刑役。

誰知,當時的武威太守卻揣摩上面的意思,將梁諷殺了。竇氏一族滅亡後,皇帝知道梁諷是為竇憲所誣陷,於是,給梁諷平反昭雪,梁慬也被任命為郎中。出生官宦之家的梁慬,自然也從小接受了比較完整的家族教育,不僅有勇氣,更有智慧,

再說此時,梁氏一族因竇憲之故,遭受打壓。雖然平反,梁慬僅僅是個郎中,振興家業自然也是必須。

梁慬的勇武和慷慨及建功的願望,被好多人知道。後來,他被車騎將軍鄧鴻徵辟為司馬。延平元年,梁慬被朝廷拜為西域副校尉。兩漢時期,甘肅人的出仕之路大體有兩種,或者在長安為官,或者在西域建功。相對而言,前往西域,更容易建功立業。

初顯身手,西域大破龜茲國

梁慬領受西域副校尉後,晝夜兼程,趕往西域。他到河西走廊時,接到了一個壞消息:「西域各國叛亂,圍攻駐守疏勒的西域都護任尚。任尚發出求救信,請朝廷救援。」

救兵如救火,梁慬在河西走廊,按照朝廷指令,徵調五千名羌胡騎兵,火速趕往西域。梁慬率領援軍還沒有抵達西域,任尚之圍已解。不過,出了這麼大的事情,朝廷自然不能讓任尚繼續任西域都護了。

任尚回京後,朝廷以騎都尉段禧為都護,西域長史趙博為騎都尉,梁慬依舊是西域副校尉。此時,西域局勢非常混亂,北匈奴雖已遠遁,但西域各國又開始蠢蠢欲動。東漢王朝對西域的經營也不是很理想。

西域都護府駐紮在它乾城。據《漢書·西域傳下》記載,公元16年前後,西域都護府遷它乾城。從西漢後期到東漢時期,一直為西域都護府所在地。《後漢書·梁慬傳》中說:梁慬覺得「它乾城小,慬以為不可固,乃譎說龜茲王白霸,欲入共保其城,白霸許之」。

這次遷移梁慬是先行,他勸說白霸同意後,卻遭龜茲國官員的反對,但白霸不聽。梁慬入龜茲城後,派人將都護段禧、趙博迎到龜茲,這樣加起來就有八九千人。然而,不甘心的龜茲本土勢力,鼓動一部分龜茲人,聯合溫宿、姑墨等國數萬兵發動叛亂。他們圍攻龜茲城,梁慬等率軍出戰,大破叛軍,乘勝追擊,斬首萬餘級,獲活口數千人,駱駝畜產數萬頭,龜茲從此安定。

此戰後,梁慬名氣大漲,逐步邁入名將的行列。

此時,西域的道路被斷一年多,朝廷不知道西域的狀況。不少人建議,由於西域路途遙遠,管理不及,再加上當地人屢次背叛,雖然有吏士在西域屯田,但所消耗的費用,還是居高不下。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東漢王朝撤銷了西域都護,遣騎都尉王弘發關中兵迎梁慬、段禧、趙博及伊吾盧、柳中屯田吏士。

第二年春,從西域撤回的大隊人馬抵達敦煌。這時,河西走廊遭遇西北羌人的圍攻,朝廷出兵平叛,下詔讓梁慬為諸軍後援。梁慬率軍東進,抵達張掖後,一萬多羌人四處搞破壞,攻殺長城沿線亭侯(長城沿線警戒性建築),不少地方官吏遇害。

梁慬大破羌人,從張掖日勒,追擊到了昭武,羌人四散能逃脫者不過十之二三。此戰,震懾了河西走廊的羌人。梁慬到姑臧(今武威),羌人大豪三百餘人投降,這些人被梁慬遣送回舊地,河西四郡再次安定了下來。

梁慬率部繼續東行,進駐金城郡。此時,他們接到消息,羌人逼近關中的皇家園陵。他率兵進逼武功縣美陽關,大破眾羌,救回羌人所掠生口,獲馬畜財物甚眾,羌遂奔散。

幾次大戰,梁慬聲名鵲起,朝廷也對他極為讚賞,讓他專門負責西方事,號令諸軍節度,名將之星冉冉升起。

一戰迫降南匈奴,徵戰路上去世

東漢後期,各種戰亂不斷,有匈奴引發的,有羌人的大起義,有黃巾軍起義,最終導致東漢王朝晚期一蹶不振,最後魏蜀吳三分天下。

永初三年,匈奴南單于與烏桓大人俱反。東漢王朝全力應對,大司農何熙行車騎將軍事,中郎將寵雄為副,將羽林五校營士,及發緣邊十郡兵二萬餘人出戰。同時,沿邊各地太守給予配合。

梁慬以暫代度遼將軍的身份,隨軍參戰。按照大司農何熙的統一安排,作為偏師出擊南匈奴。此時,南匈奴單于率軍將漢中郎將耿種圍在美稷(美稷,古縣名,西漢置,治所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南匈奴人數眾多,將漢軍團團圍住。漢軍據城而守,雙方激戰數月,匈奴人攻勢非常猛烈,耿種發出求援檄文。

第二年正月,梁慬率領八千餘人前往救援,在屬國故城,同匈奴左將軍、烏桓大人激戰,破斬其渠帥,殺三千餘人,虜其妻子,獲財物甚眾。隨後,南匈奴單于率七八千騎前來阻擊,梁慬穿甲冑,率部衝鋒,擊敗匈奴烏桓聯軍,梁慬率軍推進到虎澤一線。

虎澤之戰隨即爆發。三月,何熙軍到五原曼柏,身患重病,不能前進,遣龐雄與梁慬及耿種步騎一萬六千人進攻虎澤。此時,南匈奴單于已經被嚇破了膽,哪裡敢前來迎戰,只能投降。他先派遣左奧鞬日逐王前來向梁慬乞降,等梁慬率領大隊人馬到了後,南單于脫帽徒跣,面縛稽顙,納質。東漢王朝準許南單于投降,待遇如初。南單于歸還所掠奪及羌人掠而轉賣於匈奴的漢人萬餘。

大戰勝利了,在這時,他們接到了消息,何熙在軍中病逝了。朝廷即拜梁慬為度遼將軍。龐雄還朝後為大鴻臚,他是巴郡人,有勇略,也是名將。

梁慬的度遼將軍並沒有幹多久,過了兩年,就因專擅的罪名,下獄了。當時,安定、北地、上郡皆羌人所逼迫,不得不內徙。朝廷派梁慬派軍迎接,把這些人遷徙到扶風一帶安置。梁慬派遣南單于兄弟的兒子優孤塗奴率領人馬迎接。因為,梁慬是北地人,這些人中有梁慬的家人,梁慬為感謝優孤塗奴,給他授予羌侯印綬。但這是沒有經過朝廷批准而私自授受官職,梁慬因此被下獄。

第二年,校書郎馬融上書訟為梁慬辯護。這時,關中發生動亂,才起復梁慬,拜他為謁者,率兵平定戰亂。誰知,走到湖縣(今河南靈寶西),就生病去世了。

《後漢書》中,班超梁慬合傳,後世稱為班梁列傳。這兩人都是有大功於西域者。班超、梁慬在西域奮鬥,能成功立名,享受爵位,薦功祖廟,勒勳於後,他們都是一個時代的志士。 撰文/王文元

王文元責任編輯:王輝文

相關焦點

  • 飢餐渴飲匈奴血,西漢和東漢都擊敗匈奴問題,為何不佔領匈奴故地
    兩漢時期,西漢和東漢都曾解決了匈奴人外患西漢建立後,匈奴嚇跑了劉邦的哥哥代王劉仲,劉邦親自率軍討伐匈奴,結果在白登山被匈奴人打敗,最後依靠著討好冒頓單于的老婆,才最終脫險,此後西漢開始改變策略,向匈奴送錢送女人,開始和親政策。
  • 同樣是劉氏王朝,西漢與東漢對匈奴、西域的戰略有什麼不同?
    昭宣時代,西漢繼續對匈奴用兵,匈奴內部出現分裂,「五單于並立」,內憂外患之際,呼韓邪單于率部歸降,匈奴分為「北匈奴」與「南匈奴」兩部分。西漢王朝並未給北匈奴機會,在西域設置都護府,派軍隊屯田駐守,保持強大的軍事存在,直到王朝滅亡。
  • 羌人:困擾東漢王朝百餘年的邊患,最終和東漢兩敗俱傷
    前言:說起漢朝的邊塞戰爭,很多人往往會想起西漢朝廷和匈奴的戰爭。而對於東漢,很多人也會想當然認為,東漢的主要對手依舊是匈奴人。但其實並非如此。雖然東漢時期,東漢確實和北匈奴爆發過戰爭,但是,東漢和北匈奴之間的戰爭,並不是東漢朝廷的主要問題。
  • 古 之匈奴為何會消失,其後裔分布於什麼地方,現在是那些民族?
    後來在漢朝的軍事打擊下,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融入中原漸漸被漢化;北匈奴西遷,號稱上帝之鞭橫掃歐洲。 早期的匈奴人沒有文字與書籍,平時用語言來約束族人的行為。逐草而居,不事耕種。兒童能騎羊射鳥和鼠,稍稍長大就能射擊狐兔,成年男子都能披甲騎馬、拉硬弓。匈奴人推崇弱肉強食,不尊老愛幼,父死子以後母為媳,兄亡弟以嫂為婦。
  • 古代匈奴為何會消失?其後裔分布於什麼地方,是現在哪些民族?
    小孩可以騎射的鳥和鼠,稍微長大可以射狐兔,成年的人可以披甲騎馬、拉硬弓。匈奴推崇弱肉強食,不尊老幼,死了之後母為妻,兄亡弟為妻。匈奴的勢力比冒頓單于強大得多,其疆域達到頂峰時,北鄰伏爾加河;西至中亞國家;南至漢朝的河朔地區;東至遼東、朝鮮和俄羅斯西伯利亞一帶。
  • 五胡亂華後,他們的後代去哪裡了|羯族|中原|五胡亂華|匈奴|鮮卑族
    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五大胡族攪動中原,自立為王。這一時期是大動蕩的標誌,又是大融合的象徵。「五胡」來時中原陸沉,烽煙四起,去時更要釐清事實,尋蹤覓跡。匈奴匈奴是遊牧文明的代表,與農耕文明的中原政權屢有爭鋒。在西漢,漢軍迫使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東漢時,北匈奴遠遁西亞,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東漢末年,數十萬匈奴遷居山西汾河流域以及秦嶺以北。
  • 作為華夏民族的後裔,匈奴一族究竟是如何遷徙和變化的
    考古學家經過與春秋時期活躍於甘肅、青海一帶戎人的墓葬對比,發現相似點甚多,相當於為《左傳》的記載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證。春秋時期北方盤踞的少數民族很多,比如戎、狄、鬼夷等,基本都屬於古匈奴族的近支。到了戰國時期,由於中原政權內亂,這些匈奴族及其分支開始南下,與秦國、趙國和燕國等北方諸侯國接壤。
  • 困擾兩漢的匈奴是個怎樣的民族?今天匈奴人在哪?還有這個民族嗎
    匈奴人建立的政權,存在了四百多年,其疆域最鼎盛的時候,北到伏爾加河,西至中亞各國,南到漢朝的河朔地區,東邊包括遼東和俄羅斯西伯利亞一帶,面積遠大於現在的中國版圖。 關於匈奴的起源已經不可考,按司馬遷的說法,他們是「夏后氏之苗裔」,由商朝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東胡、樓煩等部落融合而成。
  • 古時候的匈奴是現在的什麼地方人呢?
    匈奴人開始了自己的劫匪生涯,也同樣開始了挨收拾的日子。趙孝成王時期,李牧鎮守北方邊境,經過幾年準備,率領一千三百戰車、一萬三千騎兵、五萬步兵、十萬弓弩兵,與匈奴單于率領的二十萬精騎大戰,李牧以誘敵深入的戰法,大破匈奴主力,斬殺十餘萬匈奴騎兵,匈奴人從此不敢再南下了。
  • 匈奴人到底去了哪裡,蒙古是匈奴的後裔嗎?
    第二次是東漢時代阿提拉建立的橫跨歐亞的帝國,南北朝以後,匈奴已經在中國消失,唐朝時期,有一支匈奴的分支突厥,後來被唐朝所滅。好了,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匈奴的興衰歷史。匈奴的起源這個要一竿子指到黃帝、炎帝時期了。
  • 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古代民族今何在?
    匈奴前3世紀,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將蒙恬趕出黃河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漢初,匈奴強大起來,屢次進犯,後為漢武帝所敗。公元前53年,南匈奴投降西漢。公元前36年,北匈奴被西漢誅滅。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被漢族同化,北匈奴大致是現在的匈牙利。初到歐洲時,北匈奴所向無敵,甚至打敗當時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
  •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傻傻分不清楚?今天讓你全部弄懂
    秦末漢初,匈奴強大起來,屢次進犯,對西漢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後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今貝加爾湖)"。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率眾投降西漢。
  • 專家:踏的是匈奴王冠上的鷹!
    提到甘肅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相信有太多人都會下意識的脫口而出:「馬踏飛燕」!這件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的東漢時期銅奔馬雕像,在上世紀出土之後因為其同時具有寫實主義的駿馬造型和浪漫主義的馬踏飛燕,是漢代極具代表性的青銅器。
  • 匈牙利人和匈奴人什麼關係?被漢武帝摁在地上摩擦,南北朝時散亂
    很多人認為,現在的匈牙利人,就是西漢時期,被漢武帝吊打的匈奴人。除了名字有點相似外,其實這是沒什麼根據的。之所以他們這麼認為,那是因為現在的匈牙利人,也喜歡吹嗩吶,也喜歡剪窗花,這跟我國陝北地區的習俗十分相似。
  • 東漢末年最後的三大名將,在涼州對羌作戰,世人尊稱「涼州三明」
    之後皇甫規在涼州招撫羌人,安定羌變,緩解東漢朝廷與羌人之間的矛盾。羌人非常感慕,前後相歸降者逾二十萬口。這對漢羌之間的融洽十分有利,更使邊疆地方得以安寧。延熹五年(162年),皇甫規因為拒絕宦官索取錢財,被誣罪下獄。之後經諸位公卿和太學生等三百餘人上書救援,才得以被赦免歸家。延熹六年(163年),徵召皇甫規任度遼將軍,到任數月,舉薦中郎將張奐代替自己。
  • 這8個姓氏中或有匈奴人的後代:姓劉、喬、萬、於、金、董、卜等
    後來,在民間便有了這樣兩種說法:一在陝北人中,若屁股上有胎痣和小腳趾趾甲若分成兩半,那他一定就是匈奴人後代。另外一些民間的學者和專家還在白羊肚手巾、信天遊以及四川出土的文物東漢擊鼓說唱陶俑上面做起了文章。對此,我想要說是,屁股上有胎痣和小腳趾趾甲分成兩半應該不是匈奴民族的專利,從來也沒有史書在這方面做過任何記載。
  • 兇狠強大匈奴,漢末天下大亂時未得一點便宜?只因遇見神級對手!
    匈奴自開始就已戰爭的印象出現在世人面前,當時的中國,《史記》《漢書》均有記載,其強大之時漢朝也得卑躬屈膝,至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他們為何沒有趁機大舉南下,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1.強大的匈奴自春秋戰國秦朝兩漢以來,中原民族就面臨著遊牧民族的入侵,這其中又以匈奴胡人為代表。
  • 匈奴是否還有後裔?專家:只要是這五姓之一,或許就是匈奴後代
    而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則認為匈奴其實就是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等部族,到周朝時改稱獫狁,春秋時稱戎、狄,戰國時稱胡,後世則統稱為匈奴。從商朝時期開始,每當匈奴一族強大到一定程度時,都會南下侵擾中原地區。比如與匈奴接壤的趙國,為了抵禦匈奴的侵擾,就修建了一條長達數千裡的長城,這也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
  • 匈奴的後裔今天在哪裡?陝北的匈奴人去哪了?
    姬胡是土著,地地道道的陝北人,在陝北這塊土地上已經生活了3000年。稽胡正是黃帝的後裔,商周時被稱作鬼方、獫狁、獯鬻、薰育、葷粥等,這些名稱是中原民族在不同時期對稽胡的稱呼,或是稽胡的一支。 狄,又叫北狄,分很多種,主要有白狄、赤狄、長狄,生活在陝北的是白狄。
  • 「13世紀前的亞洲高原」草原的早期歷史:斯基泰人與匈奴 二
    11.後漢(東漢)時期中國與匈奴的鬥爭; 南匈奴的分裂西匈奴的出走和東匈奴被排擠出塔裡木盆地的事務確保了中國對中亞的霸權。然而,這一形勢因以西漢覆滅為標誌的中國內戰(公元8-25年)而被破壞了。匈奴單于利用這些內戰奪取了對吐魯番國的保護權(公元10年),並襲擊中國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