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一揮間,我參加工作三十年過去了!有位小朋友跟我談起國企問題。我只能從我的角度談一下切身感受。
我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進入一家小型國企的。當時的單位有500多人,與本系統內部的千人企業比起來小一點兒,跟西郊的幾千人大廠比起來就顯得更小了。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基本的設置和模式還是非常完備的,所以也算是一個縮小版的國企樣板吧!
在當時的國企裡邊,工人的壓力相對而言小得多。工資是固定的,獎金是按勞分配的,不會因為分配不公兒產生矛盾,雖然基層的車間主任和班長們也免不了跟工人發生衝突,但是基本上都是些雞毛蒜皮,也都消滅在基層了。雖然一線上的工作累一點兒,但是人們幹勁兒十足,也經常加班加點兒,車間、班組賣點下腳料還能夠有點盈餘大家吃上一頓,所以其樂融融。
工人的基本上衣食無憂,單位的工作服、手套、工作鞋等勞保用品是按照季度或是月份發的,勤快的會下班後換上自己的衣服再走,有些圖省事的就直接穿了工裝回家。而且除了工作服還有廠服,我一上班就發了一件當時很流行的兩面穿的夾克和一條牛仔褲,入冬的時候還每人發了一雙雪地鞋,男女有別,男的是藍面兒的,女的是紅面兒的,穿了廠服出去,一點也沒有落伍的感覺。當然比我們效益好的單位,有的都發毛料西裝或是呢子中山裝了。
單位的食堂也是好幾位廚師在忙,每天的菜單都不一樣,價位比外邊的小飯館兒低多了,甚至還供應啤酒。也有自己帶飯的,食堂還專門設置了烤箱為這些人加熱、
單位的宿舍有點緊張,單身們都集中在廠區,成家的或是在市區,或是在宿舍區,實在沒房的在附近的郊區租了房子,因為房租很便宜,所以也感受不到什麼壓力。
廠裡有自己的醫務室,好幾個人隨著三班兒倒,頭疼腦熱的不用出廠就解決了。有了大病則是單位開信去醫院報銷。單位鍋爐房定期開放,職工和家屬們都能在廠區解決洗澡問題。廠內有小轎車、皮卡和貨車,個人家裡有了事什麼迎親、搬家等等,跟廠辦室打個招呼也就不用花錢出去僱車了。
單位有自己的幼兒園、託兒所,讓那些雙職工上班不受到影響,那些阿姨們有的也要加班帶孩子,看似輕鬆,實際上很累。免去了接送和找人入託之累。
也正是因為少了生活上的壓力,所以絕大多是國企職工心無旁騖,能夠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認真地做好自己的分內事,積極要求進步,所以當時年底、五一、五四的一張獎狀能夠激發起人們的鬥志,同時再有點鍋碗瓢盆或是水杯的物質刺激,就能夠掀起一個個你追我趕力爭上遊的小高潮!
在各種提升和獎勵機制正常推進下,國企的運營也是平穩的,尤其是計劃經濟體制的模式下,連廠長的壓力都不是很大,只要抓好生產、安全生產就夠了。所以企業內部的關係相對和諧。因為當時有勞教制度,那些犯了錯誤被改造的人也能夠回廠子上班,也不至於推向社會,造成其第二次犯錯誤或是升級為犯罪。
基於自己當時的觀察,國企三十多年所形成的體制優勢還在,市場衝擊還沒到來,劣勢還沒有顯露出來,所以國企承載了相當比重的社會功能,成為社會的穩定器,從這一點上講,大大小小的國企都是一個圈子,一個小社會,在相對和諧的氛圍中運轉著。讓我至今還留戀或是懷念那種機制下的健康發展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