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的山神、土地、城隍都是怎麼來的?

2021-01-14 觀點與視角

我們常說的山神、土地、城隍都是怎麼來的?

對神祇的信仰是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宗教都有的。中國的先民們認為,日月星辰、山川大地,乃至草木土石都有主宰和精靈附屬,所以本土的宗教信仰道教和民間信仰,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神靈崇拜的宗教。

特別是道教,從教內來說,有著三清五帝等至高的無上的神仙,更有著山神土地龍王等基層的神仙,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維持天地萬物運轉的管理體系。道教的神仙體系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和人間的管理體系極度吻合。例如人間有皇帝,天界就有玉皇大帝,地府就有十殿閻羅;人間的城市有郡守,地府的城市就有城隍;人間的家庭有族長、家長,天界就在每個人家庭委派了家神,也就是灶君。

而且,天界比人間的官吏體系更加細緻、設計得也更加完善。例如,河流裡有水神也就是龍王負責管理江河湖海的生靈和財富,哪怕是一口水井都有龍王的崗位設置;每一座山,就一定有山神來管理飛禽走獸和礦藏林木;每一方土地,就有土地神負責保護土地上的物產和居民;每一座城池,就有城隍,城隍手下有判官,掌管生死簿,負責管轄區域人類的生死禍福,記載他們在陽世的善惡言行。可謂考慮周到,全面細緻,無微不至。

雖說山神、土地都是最基層、官階最卑微的神祇,但是在傳統的信仰者心目中,他們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和庇佑者,都是要恭敬祭拜,絲毫不敢馬虎的。而且,在形象設計上,山神、土地都比較和善親民,也因此而得到更多子民的信賴和親近。至今在很多偏遠農村,農民們都有供奉山神土地的傳統,要麼獨立建造一座小廟,要麼選擇一處乾淨的地方,挖一處神龕或者神窟,安置上山神土地的神位,四時上香,祈求平安順遂。

中國的國土面積博大,山川、河流、城池眾多,從這個角度說,要實現真正意義的無縫隙管理、全方位覆蓋,就一定需要很多的神祇來擔任山神、土地。這個數量不用計算是非常龐大的。那麼,這些眾多的基層神祇是從哪裡來的呢?

第一種,就是人自己選擇的神。中國文化自古就有「聰明正直之為神」的選神準則。被選為神祇的人,生前都是那些忠臣、烈士,他們或者為保家衛國、或者是為民請命、或者是為了氣節忠義,或者是為民犧牲,一定是在行為或者品德上對百姓有很大貢獻和付出的人。人們敬仰他們的品德,就期盼這些人去世以後不要遠離,依然能夠在另一個世界、以另外一種狀態,繼續獲得他的庇佑。例如,當年義烈而死的史可法,就被揚州人奉為揚州城隍。文天祥是杭州的城隍,「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是蘇州城隍。

當然也不是選擇這些神祇一定要生前是官員或者名人,一些凡人也有可能入選地方神祇。有的人生前為人極為孝順,是人人稱頌的孝子,就有可能被人奉為城隍,因為中國人始終相信「忠臣出自孝子門」,為人孝順的人,一定能夠恪盡職守,造福民眾;有的人生前為人公道正派、辦事可靠,就有可能被人尊奉為山神或者土地。這種選神的方式,其實也是傳統社會人們道德選擇的一種表現,弘揚什麼、貶斥什麼,在敬拜什麼樣的神仙裡就完全顯露出來了。

第二種方式就是封神,這是一種純官方的行為。歷代的帝王都有過多次封神的記載,例如對孔子的追封,對關羽的追封等。而規模最大的封神當然屬《封神演義》裡姜子牙助周伐紂成功之後的那次封神。這一次封神,也可以認為是對於傳統神仙體系的一次規範化整理,添補了很多神仙體系的空白,調整了以前的供奉名單中的重疊和混亂,構成了一個完整、嚴密的神祇名單。《封神演義》裡那份「封神榜」,迄今為止依然是道教界和民間信仰裡認為最為權威的神仙名單。

當然,這份名單涉及到的只是對高級神仙崗位的確立,例如對於地府、各大海洋、五嶽等,都有明確的人選。但是對於次一級乃至更次一級的神仙名單,也遠非這一份名單所能寫盡。也正因為如此,才給後世人選擇道德高尚、人品過硬人成為神祇留下了餘地。

姜子牙在封神的過程中,還遇到一個難題,就是生前有職有位,有名望、修行、道行的人,都基本在「封神榜」裡榜上有名,得到了妥善的安排。但是武王伐紂是一場漫長的戰爭,期間持續了十年左右。十年的戰亂,無數底層士兵乃至百姓都因為這場戰爭而犧牲。據說姜子牙正式封神的時候,這無數亡靈就圍在封神臺周圍,看到同樣死亡的人都得到了合理安排和冊封,這些榜上無名的靈魂就憤憤不平,一致怨氣衝天,縱使姜子牙動用打神鞭也無法驅趕他們。

更何況他們生前也都是忠烈之士,也算是為國捐軀,姜子牙也不願動用更加強悍的手段整治。於是,姜子牙靈機一定,命名立即將歷次戰鬥中犧牲的士兵和平民的名單整理呈報上來,送上了封神臺。然後姜子牙祈禱天地,跪拜行禮之後,將所有的名單撕成了碎片,然後施法驅動起大風,把這些寫著亡靈名單的碎片吹得漫天遍地。姜子牙隨即命令,這些碎片吹落到什麼地方,名字所寫的亡靈即為該地的神祇,落在山上就是山神,落在大地就是土地,落在河流湖泊就是水神。於是,皆大歡喜,亡靈欣慰,也讓各處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有了保護神。

(原創作品,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相關焦點

  • 城隍姥爺是怎麼來的?城隍的本意是什麼?你們知道嗎?
    在這些神仙鬼怪中,由一路小神仙——城隍老爺逐漸發展起來,成為各地城市的保護神。城隍老爺常和土地公公一起,也成為古代神話故事中經常出現的「配角」。 那麼,這個城隍老爺是怎麼來的呢?
  • 講講城隍這個民間神
    大家大吃一驚,趕緊問到底是怎麼個情況啊,怎麼好端端的,就要去地府啊?這是犯了什麼王法啊?結果趙三就說,前世啊,朱鑑和把寡嫂給玷汙後拋棄,造成了寡嫂自殺。現在寡嫂把他給告了,現在要讓他去陰間對質。官太太還挺鎮靜,果斷抓到了一個漏洞,說:那個女人說的事情,都是三十年前了,為啥她三十年前不告啊?
  • 城隍老爺的下屬都有誰?
    道教城隍信仰由來已久,可追溯到漢代,上海最早的城隍廟為宋時興建,到明代,道教發展迅速,城隍信仰更是得到了統治者的大力推廣,朱元璋便曾經下詔令要求全國各地每處每城均興建城隍廟,供奉城隍尊神,城隍信仰自此大興。
  • 眾多山神土地的由來
    中國人講究萬物皆有靈,從田螺姑娘到白蛇傳,不論什麼在我們國家都可以幻化成人,山川河流我們更是賦予其神的稱呼,自古以來有關於山神的傳說便源遠流長,早在《山海經》中便有山神的記載,到了今天還有不少地方保留著祭祀山神的習俗。山神是什麼?
  • 一度盛行的南京「城隍文化」之演變
    在建康民間,認為神、鬼、精靈遍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事無神,無微不至。一片土地、一個屋場、一壘灶臺、一臺木床,均有神靈保護;懷胎生產、求醫問藥,亦有專神司職。家庭生活中的安危、冷暖、饑飽、生老病死,均由眾家神掌握。
  • 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城隍」是什麼來歷?為何到處都有城隍廟?
    城隍可以這麼說,人間封建社會有什麼主要的執政官員,相對應的神話體系之中就有類似的仙官與之對應。那遍及中國各地城市之中的「城隍廟」主神「城隍」也是如此?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們將前朝很多有正直之心的人都尊奉為神,比如關羽和諸葛亮。當然除了真實出現的人之外,此時期的道教還喜歡將物擬人化,豎牌位尊為神。比如五嶽之山神、涇渭之河神等。而原先作為護城河的「城隍」在這個時期也被尊奉為神位,山神主管一山及周邊山脈之萬事,河神保佑河流及周邊漁民之收成,「城隍」則因為它原來護城河的作用被賦予了保護城池的職責。
  • 遠離鬧市的「天下都城隍」,神州大地獨此一處
    「天下都城隍」景區位於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東南25公裡處的天子嶺。(原長治縣西火鎮南大掌村西北)景區總佔地16000平方米,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西漢末年,王莽篡位,追殺劉秀,劉秀單騎逃往上黨,到天子嶺村,體乏飢困,忽見嶺上一山神舊廟,廟門被蛛網遮罩,眼見莽兵將至,劉秀慌不擇路,直闖而入,跪於神堂前祈禱:「山神爺顯靈,若救我性命,它日得帝,定封汝為天下都城隍。」言畢,回頭見神廟前門蛛網神奇般地彌合如初。
  • 山神真的是任人欺負的小神嗎,這幾位山神的實力保準你嚇一跳
    看過《西遊記》的同學都有這麼一個印象,孫猴子到達一個地方如果不知此地為何處,或者有什麼出名的妖怪就會一棍子下去喊土地,叫山神問路,而且棒子敲下去總會出現一個白頭髮白鬍子的小老頭口稱大聖爺爺的納頭便拜,是呼之則來喝之則去啊。可見在《西遊記》中這些小土地,小山神是真心受氣的主。
  • 很多地方都有城隍廟,那麼你知道城隍廟和城隍究竟是什麼嗎?
    在我國的很多城市中都有城隍廟,相信很多人也去過城隍廟,但是城隍廟究竟是怎麼回事,城隍究竟是個怎麼樣的神明你知道嗎?早在周朝就已經有了城隍這個詞,隍的本意是護城河,所以在古代城隍的意思就是護城之河了。由於人們對這個守護家園的城隍充滿了敬愛,因此就將祭祀城隍作為了一項重要的祀典活動來舉行。到了南北朝時期,城隍正式的被人們認為是一個神,隨著唐朝的興盛,城隍崇拜也被推上了高峰,政府給城隍神封了王爵。到了宋朝,基本上各地就都有了城隍廟,政府把祭祀城隍作為一項國家級別的祀典。元朝繼承了宋朝祭祀城隍的祀典,依舊對城隍非常重視,元大都的城隍神還被封為了佑聖王。
  • 四川城隍壽日:城隍廟會
    舊時川內各府、州、縣城,必有城隍廟,有些地方不止一個,如成都即有成都府城隍廟、成都縣城隍廟、華陽縣城隍廟及「都城隍廟」四座。城隍為傳說中守護城的神,其祭祀最旱見《禮記》載:「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七。水則隍,庸則城。」明確記載的為《北齊書·慕容們傳》:河南省信陽縣「中先有神祠一所,俗稱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唐時名郡縣皆祭城隍。
  • 中國神話之城隍:這地兒我說了算
    全民似乎都在練地攤。原來面目嚴肅見攤就掀的城管,現在據說每個人都必須發展三個攤位。在現實世界中,一城之長通過城管來輔助管理城市的日常秩序,那麼在冥界,又是怎樣的呢?貧道今天專門講講這一節。在中國的神話體系中,城隍只能算是地方長官,官職不大,但卻管著一座城的冥界,所以實權還是比較大。
  • 城隍究竟算哪路神仙?
    「城隍」二字,始見於《周易》,即:「城復於隍,勿用師。」帶有很強的哲學意味,推測文意,這裡的「隍」大概是城基。但到漢代時,人們多將隍理解為護城河,以後相延不改,但這顯然不是《周易》中的意思。祭祀城隍,古已有之,應是上古社祭的延續。受佛教西來的影響,到三國時,城隍漸漸人格化,《搜神記》中便記載了南京城隍蔣子文的故事。
  • 城隍到底是什麼神?國內現存府級城隍廟第一,長治潞安府城隍廟
    城隍,在我國有些地方也被稱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只之一,也是儒教《周官》八神之一。在中國民間和道教中是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各地城隍一般多由歷史上的忠良賢達來擔任,如福建都城隍廟奉祀的是劉邦的御史大夫周苛因忠貞不屈,痛斥項羽,而被處烹刑。
  • 灌縣民間故事:翹腳土地
    文/浪情客(四川都江堰)到處土地廟內的土地爺,都是土地公公、土地婆婆,成雙成對,唯獨都江堰青龍場萬家牌坊的土地是光棍一條;到處土地廟內的土地爺都是正兒八經,規規矩矩地坐起,唯獨青龍場萬家牌坊的土地是手理鬍鬚,歪著身子
  • 南哲思享|孫亦平:江蘇的城隍廟及城隍文化初探
    不僅取消前代所封城隍神的名號,只稱某府州縣城隍之神,而且要求各地依官方所定廟制來蓋造城隍廟,此城隍祭祀制度在明代一直得到延續。常熟縣城隍廟在蓋造廟宇時,也依要求屏去閒雜及泥塑神像,以木主替代,題曰「常熟縣城隍之神」。對明王朝建立後最初幾年間出現的有關城隍制度的改革,日本學者濱島敦俊曾以「二年新制」與「三年改制」來加以概括和說明。
  • 新竹城隍廟之各地城隍的領袖一一城隍爺
    城隍爺是道教神仙,他的前身就是古代的水庸神。所謂「城」原指土築高牆;「隍」則指沒有水的「護城河」,它們都是古人用來保衛轄區居民的一種手段。城隍爺就是一城之主,小到懲兇除惡,大到護國安邦。鑑於這尊神責任重大,所以老百姓沒少給他老人家修廟。
  • 去過城隍廟,但你知道什麼是城隍信仰嗎?
    《說文解字》中,「城隍」二字各有其意。可見城隍最早應該是分別指修築在居民點四周的兩種防衛設施,即城牆與溝壕。以城為界,居民生活在內,城外有無水溝壕,作防衛,保護人民。後來「城隍」二字連用,城隍之內的區域,就是最早的城市雛形了。而至於城隍神的原型為何,人們對此說法不一。許多學者認為城隍神起源於上古城池之神「水庸」。
  • 濟南府有三座城隍廟,處處城隍有故事
    1870年新任濟南知府龔易圖上任的第二年,有一天濟南知府和歷城知縣同時夢到陳寬,陳寬向他們說,他已經奉敕命成為濟南府城隍,苦於沒有專門的廟宇,懇請擇地修建。更何況這時候省、縣兩級城隍廟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唯有濟南府城隍寄居在城外。於是龔知府在城西將軍廟東面,把行將傾圮的風雨雷神祠遷走,並在祠附近置買土地,建了一座新的府城隍廟,佔地約2500平方米,五進四院,氣勢不凡。
  • 安陽城隍,藏在安陽老城裡的守護神!
    到底什麼是城隍呢?以前沒接觸過就專門了解了一下。首先城隍爺應該是屬於道家的信仰。道教的神仙體系有一個特點,就是和人間的管理體系極度吻合。例如人間有皇帝,天界就有玉皇大帝,地府就有十殿閻羅;人間的城市有郡守,地府的城市就有城隍;人間的家庭有族長、家長,天界就在每個人家庭委派了家神,也就是灶君。
  • 為什麼每個城市都有城隍廟啊?
    攝影 | SKYU9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種疑惑,怎麼感覺每個城市都有一個叫城隍廟的地方?寺廟的名字不是相對有獨特立意的麼? 城隍作為中國民間信仰的古老崇拜,都是伴隨著城市產生的。沒有城市就沒有城隍。「城」本義就是土築的高牆,高牆之外,再挖深溝,有水者為「池」,無水的溝壕就是「隍」。城與隍,構成了最安全的保護屏障。《周易》記載:「城復於隍,其命亂也」,因此,遠在孔夫子時代,每逢除夕,人們都要「臘祭八神」,八神中的第七神水庸,即城隍。因為水即隍,庸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