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造「沉澱」三百多年、手藝歷經七代傳承農家小院藏著遼南老酒味道

2020-12-15 閃電新聞

▲楊家院裡釀酒漸成規模。

文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祝福

圖為受訪者提供

在白酒、紅酒、啤酒充斥主流消費市場的今天,也許很多年輕大連人都不知道,獨具濃鬱的東北風味的老黃酒才是老輩兒大連人探親訪友、招待客人的必備佳釀。據《奉天通志》載:「奉省地寒故飲者多也。黃米亦可釀酒,曰黃酒,又曰元酒,味稍薄,農家亦自為之。」

大連老黃酒酒度10°至15°,酒液光亮透明,醇香濃鬱,味感柔和醇厚,餘味清香。在寒冬臘月裡,「一碟花生米、一杯老黃酒,望著冬日雪花飛舞的窗外,酌上一口」是老一輩大連人的心頭甜蜜回憶以及永遠忘不掉的味道。

如今時移世易,老黃酒的輝煌漸漸淡去,但大連仍有一些用「一冬一釀」古法手工釀造老黃酒的匠人在堅守著那個讓幾代人沉醉的老味道,家住瓦房店許屯鎮東馬屯村的釀酒師傅楊俊餘就是其中之一。

農家小院傳承

300多年的釀酒技藝

每年秋冬季節,當楊俊餘家院子飄出濃濃的黃米香時,東馬屯村的村民們就知道,老楊家又要做黃酒了。附近十裡八村有喜好喝酒的村民在這時會計算著,再過多長時間能喝到新釀的黃酒。

春節時邀朋喚友喝上幾杯楊家的黃酒,已經是當地村民過春節的「標配」。老楊家釀造黃酒出名,不是從楊俊餘這一代開始的。楊家黃酒的釀造史據說有300多年,早在康熙三十四年,時任蓋州學廩的楊殿維善於釀酒,據《蓋州志略》記載,楊殿維「善釀酒、常豪飲於坊間名仕」。此後,楊殿維生仨子,其三子楊慧中於清乾隆年間在安市城(今營口)開建酒坊,遵承祖上黃酒釀造工藝,釀造的黃酒質純、色清而深受當地百姓喜愛,被人們稱為「虎峪楊家黃酒」。當時,民間有「一兩紋銀半盞酒,虎峪楊家解千愁」的俗語。後來楊慧中將其造酒的工藝教授給後人,至清光緒年間,虎峪楊家酒坊已有13家之多,遍布於遼南地區。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東北地區戰亂迭起,虎峪楊家酒第五代傳人楊景和為避戰亂和盜匪追殺不得已隱居鄉下,虎峪楊家酒坊從此也在遼南地區消失。

新中國成立後,楊家黃酒第六代傳人楊國義(楊俊餘的父親)雖然仍會製酒,但沒有以賣酒為生計。今年55歲的楊俊餘回憶說,由於父親做的酒好喝,每年秋收之後,糧食有多餘的人家就會找父親幫忙釀黃酒。父親當時也不收酬勞,釀酒的人家通常會請他吃頓飯或者送他幾壺黃酒。小時候的楊俊餘就是這樣在跟著父親走街串巷幫人釀酒中逐漸掌握了祖傳的釀酒秘方和技藝。

借來酒缸重振祖業

古法釀酒細節展現匠心

1992年,經過十多年的釀酒經歷,楊俊餘可以單獨熟練地釀造黃酒後,他萌生了重振祖業、開建酒坊的念頭。提起創業初始的艱難,楊俊餘眼眶泛了紅,「那時候想自己釀酒太難了!」楊俊餘說,釀酒場所可以在自家院裡,但花光了家裡的積蓄買完釀酒原料已經沒錢買釀酒的大缸了,他只能到處跟人借缸。

東拼西湊了幾口大缸後,楊俊餘和妻子開始沒日沒夜地釀酒,他還為自己釀的黃酒起了個名字——「二餘黃酒」。釀好了黃酒,卻沒有銷路,楊俊餘就到各個村的小賣部推銷,「一開始人家不想賣黃酒,我就說『先放你這裡賣,掙錢你拿著,賠錢算我的!』」一來二去,二餘黃酒憑藉高品質在十裡八村打響了口碑,二餘黃酒的經營規模逐漸從每年生產幾缸到如今每年生產近百缸。

在楊俊餘釀酒的院子裡,沒有任何一臺現代機械,酒缸、鐵錘和木製、竹製工具隨處可見,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製酒作坊。

楊俊餘告訴記者,採用陶缸存料發酵,手工投料,木器手工拌料……這一系列古法釀酒工藝都需要手工完成,堅持無勾兌無添加,如果有一步改用機器完成,酒就變了味道。

每年秋後入冬時節,楊俊餘選擇陰涼乾淨的地方用上等大黃米放入水中浸泡五六個小時後,撈出放入鐵鍋蒸熟後放置一夜讓燥氣自然散去,然後將黃米飯與酒麴拌勻後放入盛好井水的陶缸中發酵一個星期。酒釀發酵即刻密封,封缸時間最少要一個月。然後開缸後見酒糟已沉澱,即可用網狀竹製容器放入酒罈將酒與酒糟分離即可取酒飲用,此時的黃酒呈橙黃至深褐色,酒氣濃鬱、芳香可口、略有黏稠感。

整個釀酒的過程處處展現著楊俊餘的匠心:製作小麥酒麴要選用麻葉包裹,經過發酵、晾乾、放露(酒麴和露水結合)等十幾道程序;製作黃酒要選用秋收後的新鮮優質大黃米,因為陳米出不了好酒;「水為酒之血」,楊俊餘選用的水源,是深山中的一眼老井,這眼井水久旱不枯,久雨不溢,水質清澈甘甜,硬度適中,採用此井水製作的黃酒酒體協調,清亮透明,濃鬱醇香。雖說純手工耗時耗力,用料的苛刻提高了製酒成本,但楊俊餘覺得,這樣才能對得起老輩兒傳下來的手藝。

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老手藝煥發新生命力

經過一冬的醞釀,黃酒不僅蘊藏著歲月的滋味,更以其豐富的營養價值、藥用價值,為消費者所喜愛。楊俊餘秉承祖先幾百年來的古法製酒工藝,經過三十多年不斷的探索和創新,在保證黃酒營養價值和口感的基礎上先後研製出營養型、保健型、功能型等多種新型酒種,同時推出了「年份酒」的概念,使黃酒的品牌形象有了進一步改觀。如今,他釀製的黃酒通過網絡渠道在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地暢銷,並開始同部分中藥廠合作開發黃酒的藥用價值。

但讓楊俊餘感到擔憂的是,由於傳統工藝製作黃酒周期長,成本高、工藝複雜,在價格和效益上沒有優勢,所以從事該行業的人員越來越少。同時,傳統的黃酒製作工藝,大多都是靠口口相傳、家族傳承,傳承方式非常脆弱,如果傳承人不在了,那麼其工藝、方法製作技藝也就消失了。另外,黃酒製作,依舊屬於民間手藝,目前投身於這個行業的年輕人鳳毛麟角,古法釀造黃酒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困境。

近幾年,為了讓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楊俊餘開始刻意帶著兒子楊振鐸一起釀酒。經過幾年的磨練,30歲的楊振鐸已經從一開始的抗拒到如今基本掌握了黃酒釀製技藝,甚至開始幫父親策劃黃酒的包裝、銷售等,這讓楊俊餘倍感欣慰。去年,東馬屯村第一書記羅建偉在充分調研後發現,楊家釀酒從釀造工藝到歷史傳承,都是遼南地區黃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於是開始全力幫助楊家黃酒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目前,二餘黃酒正在申請註冊、恢復「虎峪楊家酒」國家商標,申遺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這門經過數百年的積澱、七代人的傳承守護的老手藝即將煥發新的生命力,為弘揚遼南黃酒品牌、打造遼南黃酒文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焦點

  • 蔡嶺坊:1個家族,31代人,770多年經營只為釀一壇古法好酒
    圍牆上的小酒瓶「祖上就是做紅麯酒的,到我這一代已經是第30代了。」蔡和書祖上的釀酒技術從南宋中後期傳承至今,已有770多年,明清時代最負盛名。如今蔡和書的兒子蔡文明也延續了父輩的手藝,成為了第31代傳承人。一年無日不飲酒「一冬一釀,冬釀春成。」我們這次來的不趕巧,聽蔡和書說,若是在11月份來這裡,滿村子都是酒香瀰漫,甚至在大門口就能聞到酒香,當真是「足未臨村口,已聞佳釀香。」儘管當下我們是體會不到了,但是當我們看到酒窖裡排列整齊的酒缸時,似乎也能想像那時的壯觀景象。
  • 盛事老酒 | 堅守時光,釀造好酒
    為了釀出正宗茅臺鎮醬香美酒,他時常連續工作10小時以上,有時為釀造一款滿意的美酒,他都要反覆勾調上千次,並且自己親自品嘗,以過硬的釀酒技藝和熱忱的愛酒之心誠意釀造每一滴美酒。出於這份對酒的熱愛和對產品品質的追求,盛事老酒集團上下精益求精,酒質始終品質如一,在名酒品牌眾多的茅臺鎮本地乃至周邊省市牢固立足,擁有無數忠實擁躉。
  • 紮實堅守老酒品質 保護傳承非遺文化
    該酒企文化積澱深厚,在地產、文化產業打拼多年的伍倩雯卻清晰地看到,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扎紮實實走路、堅守老酒品質的基礎上,同步實施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結合文化元素活化及傳播策略,才能讓非遺白酒走得更久更遠。
  • 迎相逢——沉澱歷史、典藏記憶
    迎相逢靠著傳統手藝和優質的糧食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經過歷史的沉澱釀造出最醇香的酒。用「風來隔壁千家醉,雨過瓶開十裡香「來形容這美負盛名的迎相逢美酒最合適不過了。宿遷蘇公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傳承發揚了中國美酒的精神文化,延續著勞動人民最淳樸的民族精神,依然用最優質的原材料釀造最醇香的酒,精選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麥為原料,泥池老窖九十天發酵周期,五年以上原酒存儲時間,再結合現代化技術
  • 63歲農民躲進深山12年,古法釀造千噸老酒,百米外都能聞到香味
    2005年開始,我在尤溪縣洋中鎮洋中村溪裡籌建福建尤溪山裡陳酒坊,從事紅曲黃酒(尤溪老酒)釀造,2011年,取得食品生產許可,並推出山裡陳·紅曲黃酒(尤溪老酒)系列產品,籌建至今,已有藏酒千噸,最長年份達15年。過往司機鼻子尖的都聞到老酒飄香。鄉親們都說我是當地的能人,做一行,愛一行,專一行。1979年8月,我參加工作。
  • 【將進酒Bar】探尋漫漫歲月中那一壺老酒
    從樹頭酒、蒟醬酒、咂酒、重碧春酒、雜糧酒到現今的五糧液,幾千年間酒水不停地演變與傳承,幾千年間泥土與泉水的交聯,香氣四溢。 與遠古的時代用一種或兩三種原料釀製的酒不同,宋代宜賓紳士姚君玉用五種糧食混合釀造出「姚子雪曲」;明朝初年,宜賓陳氏承前啟後地總結出「蕎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兩成,川南紅糧湊足數,糟糠拌料天鍋蒸」的陳氏秘方,釀造出酒味層次更為豐富、營養成分更為多樣的「雜糧酒」。 宜賓白酒尋找到了五穀間妙不可言的平衡點。
  • 農家丨湖南正宗柴火煙燻臘排骨、臘肉
    不能錯過的傳統手藝時間釀造美食,真材實料,用心吃得出家鄉的美味,農家自製更堅守傳統用心做臘排骨!湖南地道湘味五花臘肉,自家放養土豬肉取之精華部分以古法燻制,色澤誘人,香味獨特,傳承配方,味道醇香,肥而不膩。
  • 新疆恰合吉邊境派出所:農家小院傳來幸福歡笑聲
    在塔城市恰夏鎮提起馬靜老闆,大家紛紛豎起大拇指,稱讚她經營的農家小院生意火。  很難讓人相信,在店裡忙著拉麵的的馬靜,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馬靜從50公裡外的村子嫁到本地,婚後家中惟一的經濟收入來自30畝口糧地,生活最艱難的時候,吃了上頓沒有了下頓。老公又沒手藝,結婚這幾年來,嘗試過養殖、承包種殖地都失敗了,也欠了不少外債,生活也只能靠找零工養家餬口。
  • 傳承客家人的「好味道」
    娘酒釀造工序多,如何才能保證品質?「從選米到最後的儲藏,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要做得細緻、謹慎。比如加酒麴時糯米飯的溫度,糖化時間、發酵時間等細節都要準確把握。」 韓垂財回答,若其中一個環節稍有差池,酒的味道就可能發生變化,所以對於每一次做酒,都不得大意,也印證了「釀酒做豆腐,無人敢稱老師傅」這句客家地區流傳久遠的諺語。 「古法就是八珍娘的競爭力和生命力。」
  • 農家小院藏貓膩 村民擔心有汙染
    近日,有讀者向本報反映,虞城縣稍崗鎮韋店集村一處農家小院內藏有大量稀料,而且在夜間進行秘密交易。稀料是一種無色透明液體,易揮發,有花香氣味,俗稱香蕉水,有毒。
  • 大樽酒業:薪火不息青氏百年醬酒的傳承和創新
    他自小也受家族釀酒工藝薰陶,傳承父輩大曲醬酒釀造工藝和醬酒古法釀造技術,積累沉澱,把家傳醬酒古法與眾多知名品牌的釀酒技藝精髓融合貫通,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醬酒釀造工藝,1983年,青仁義便瞅準了那幾年改革開放的時機,把青氏燒坊出品的好酒更改標識,提高酒質,擴大生產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廣為宣傳,最後賣到了廣西、四川、雲南等地。於是他趁熱打鐵便把青氏燒坊正式更名為大樽酒廠。
  • 這個普通的農家小院竟藏著…
    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小院,除了早上女主人出門買菜,傍晚快遞員過來攬貨之外,院子的大門總是緊閉。 今年5月,海曙警方揭開了小院的「神秘面紗」,原來,這個普普通通的農家小院,其實是一個制假售假的窩點,一件成本價兩三塊錢的劣質純色T恤,在這裡搖身一變,就能成為在各大電商平臺熱銷的樂卡克品牌T恤。
  • 大福酒業致敬未來 福文化傳承經典醬香
    在茅臺鎮的醬香酒裡,可以品味出中國酒文化的傳承延續。近日,走進位於茅臺鎮美酒河旅遊線上的大福酒業,在獨特古式風格的建築裡,大福酒業的釀酒車間、包裝加工車間、藏酒庫等,在大福釀酒人忙碌的身影裡,感受大福酒業人的釀酒之道。
  • 他是一代名將歷經三代王朝,名滿朝野上下,威震北遼西夏
    在童貫之前,還有一位宦官憑藉自己的文韜武略,歷經三朝,威震北遼西夏,名滿朝野上下,堪稱一代名將。這就是「宦將」秦翰。 秦翰,河北獲鹿人,北宋名將。 秦翰的一生可以概括為智,勇,勤,忠四個字。 公元979年,宋朝大軍徵伐北漢,入宮15年,已經28歲的秦翰作為一名隨軍都監,這是他第一次踏入戰場。
  • 第八代五糧液 釀造工藝成就臻品美酒
    多年來,五糧液公司不斷推陳出新,至今經典五糧液經歷了八代更迭,第八代五糧液上市後備受矚目,很多人都對其讚不絕口。眾所周知,白酒的品質與其釀造工藝息息相關,每一個釀造環節協同作用、精益求精,才能促成一壺好酒的誕生。五糧液的釀造也不例外,第八代五糧液無與倫比的品質和口感正是源於其獨特的釀造工藝。首先,五糧液工藝極端複雜。五糧液是世界上工藝最複雜,發酵周期最長,生產成本最高的蒸餾酒。
  • 傳承創新,精心釀造家鄉好醬油
    烏石醬油,是流傳百年的手工醬油,雖然時間久遠,但一直以來都堅持用傳承百年的古法釀造工藝生產,維持著最初的味道,還曾上過央視。陳強從事烏石醬油這個傳統調味品的正常生產和經營已有20多年。他專注於精心釀造一缸又一缸的萬意牌烏石醬油,讓烏石醬油進入千家萬戶的餐桌,讓醬油的鮮美芳香潤色人們舌尖上的文化。
  • 走進「張弓老酒」親歷「低度源頭」 ——體驗「皇封酒」誕生地
    「青出於藍」,張弓老酒傳承不斷介紹完郭宗武老先生之後,隨行的張弓老酒工作人員隨口提了一句「張弓的歷史很久,但是其精神和技術傳承從未間斷,孫教授是郭老的女婿,張弓非遺第二代傳承人,旁邊這位是郭老的孫子,第三代傳承人……」此前,我們只知道孫西玉是河南省唯一一位中國釀酒大師,是河南第一個專科釀酒專業、本科釀酒工程專業的教授
  • 致敬匠心,傳承經典白酒釀造工藝—小糊塗仙
    原標題:致敬匠心,傳承經典白酒釀造工藝—小糊塗仙縱觀風雲變幻的白酒行業,競爭無處不在,只有秉持著敬畏、創新、匠心精神才能夠脫穎而出。(小糊塗仙·經典)歲月流沙、經典永駐——小糊塗仙伴隨著二十多年的成長曆程,讓小糊塗仙從初出茅廬的新秀,逐漸成為行業內的標杆。
  • ITI盛讚捨得老酒功夫 中國白酒實力對話世界烈酒
    我將捨得老酒一口倒進了喉嚨。這一口,徹底徵服了我」。以前徵服Eric是中國功夫,現在是捨得老酒,以至於他下定決心,要努力「讓全世界感受中國老酒最迷人的味道!"百年明清老窖池泰安作坊沿用至今,平均窖池年齡超過20年的高達萬餘座;沿襲1300多年的《太禾曲經》制曲工藝,讓古老的菌種得以增殖千年;平均工齡25年以上的千名老工藝技師讓傳統技藝精髓發揮到極致;「千年老窖萬年糟」長期持續使用且發酵良好的優質糟醅,成就高品質老酒的優良基因;從1968年開始,捨得老酒持續留存,至今形成足以繞地球兩圈的12萬噸老基酒的儲備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