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我選擇的是3代不帶e-sim的運動款,灰色錶帶。之所以不選擇帶e-sim卡的是因為我不是個喜歡獵奇的人,同時聯通對這個功能的有限地域支持以及相關技術並不成熟。運動款和基本款式的主要區別在於錶帶和外殼材質。運動款是玻璃屏和鋁合金外殼,容易劃傷和磕壞。基本款則是不鏽鋼外殼和藍寶石屏幕。至於土豪款我沒關注過。這個手錶本身的電子產品以及時尚屬性讓我覺得它的使用壽命在2年左右。因此總得來說我覺得買運動款對於我來說是最划算,適合我的。
既然買了apple watch,那麼就要儘可能的做到物盡其用。經過一番探索和折騰,我弄清楚了apple watch的優缺點以及其適用性。所以在這裡寫一篇文章分享一下個人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對這款表增加一些認知與理解。
apple watch主要是兩個功能:通知與運動監測,其他功能要麼受局限,要麼不實用。(我會在使用思路與具體配置那一部分中進行進一步介紹)
先說不足,apple watch是小設備,它的屏幕很小,依賴手機實現自身除計時、運動監測以外的的大部分功能。僅有在藍牙耳機的配合下才能播放音樂。運行程序過多的時候,可能會慢。屏幕易於劃花(我是六天就弄花了它的偏光膜)它存在這些缺點。但是這些缺點在我看來掩蓋不住它的優點,那就是便利。至於它如何便利,下文我會結合我的個人使用心得進行講解。至於電池,別人的我不清楚。我的是隔天充電(每天開30分鐘左右的動態心率監測),每次充電1.5小時左右。其實就是每天睡前或者晨起充一會,就夠一整天使用了。
我基於apple watch的錶盤和我的個人生活狀態,將apple watch設定為5個錶盤(大致使用比率),分別應對五個情景:1)運動情景(18%);2)工作情景(75%);3)社交情景(5%);4)出行(1%);5)siri情景(1%)。
運動情景(以達成運動目標為中心)
在運動情景之中,我直接採用了原始的運動錶盤。拋開固定在每個錶盤都要顯示的時間不談,裡面是圍繞每日運動目標的四個功能。
主要功能是健身記錄,紅圈代表你每日設定的卡路裡消耗目標,我設定的是500kCal;綠圈代表著你每日是否有30分鐘的運動時間;藍圈代表著在1天的12個小時裡你是否做到每個小時起身活動至少1分鐘。因為這裡的健康目標明確且清晰可見,且每天的實際運動情況會被該圓環所直觀呈現且不能修改/作弊,它有效提高了我完成每日目標的動力。
這個主題左上角的是溫度(不選擇天氣的原因是我大部分時間是室內運動),右上角是體能訓練,屏幕下方是心率監測功能。
這裡需要說一下右上角的這個體能訓練這個app。它為各種運動提供了適配的監測與分類,除非有特殊的運動需求,手錶上的運動APP有它一個就夠了。包含了十多種具體的運動項目,其中其他開放式運動項目中具體包含了數十種子類。體能訓練功能開啟後,心率監測會以每秒為單位進行心率監測,這種監測會使得我們對自身的運動情況進行更為精確的計量。
關於心率監測功能這裡需要提及的是在不開啟體能訓練APP的時候,心率是以每10分鐘為一個單位進行個體心率監測的。也可以設定靜息心率異常提醒,用來幫助我們時刻監察自己的健康情況。它倆之間的另一個區別是手機耗電量上的不同。
工作情景(將提醒功能儘可能的發揮出來)
在工作情景中,我選擇了可呈現信息最多的這塊錶盤。
這塊錶盤的應用情景是工作,其核心功能是提醒。因此我對這個錶盤進行了自定:這塊錶盤左上角是日期,中間是日曆,左下角是鬧鐘,下面中間是OF,右下角是計時器。
日曆顯示的是每天的具體日程安排。OF中放的是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在該主題屏幕上OF上顯示的數字可以設置為今天到期、即將到期或者其他自定義透視,點進去後可以查閱很多事件。左下角的鬧鐘和右下角的計時器分情景選用,一般情況下,我採用計時器作為番茄鍾,來控制自己的專注節奏。(就個人而言,我喜歡結構簡單,耐用,基礎功能好的東西。)鬧鐘我一般僅用在當日臨時需要提醒的其他事情上。
日曆和OF使用的主要區別在於,高時效、與他人的約定的事情採用日曆提醒,高度依賴個人主動性,不具時效的通過OF備忘。
計時器和鬧鐘的主要區別在於,計時器用以控制個人工作休息節奏,鬧鐘用以當日的臨時事件提醒,比如「懶個床」。
社交情景,顧名思義,為了社交做準備。一般情況下,我拿出手機只有兩種可能:1)打發時間;2)信息交互。為了讓社交功能充分的被利用與發揮,這塊錶盤我依然選擇了可呈現信息最多的這塊錶盤。我儘可能的將與他人互動的信息集中在這張錶盤上,用以進行信息瀏覽。
依據各項信息出現的頻率,左上角放的是電話,屏幕中間的大塊放的是微信,底部我依次放入了QQ、信息、郵件三個模塊。
蘋果手錶雖然有自帶的信息通知,但是使用這個要比直接看屏幕多出一個動作。這個信息通知在某些情景是比較不方便的,例如當我們與他人進行輕交互但不想拿出自己的手機的時候。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手錶的語音錄入與直接發送語音信息功能。經過個人測試,慢點說,不說那些複雜的用語,語音轉文字幾乎是沒有錯誤的。實在不行我們也可以選擇用語音進行信息錄入。這個頁面的信息通知、翻看與輕交互的便捷性至少降低了我50%的手機拿出次數。同時亦因為手機拿出的少了,就少了很多被其他信息吸引的概率(例如回復等待的時候順帶刷刷朋友圈)。
附帶萌圖一張,展示手錶接受信息時候的樣子。(微信信息,微信通知信息)
當要出門時,考慮的是電量、溫度、天氣與霧霾情況。這裡的功能不存在什麼特殊性,就不多做介紹了。(其中的日出和月相併不具有什麼實用性)
apple watch有個siri錶盤。我之所以添加它是因為 說 嗨 siri的時候,常常是 手錶、手機一起響。但我又不想關閉其中一個的 嗨siri功能。因此我保留了這個錶盤。只要熟悉,嗨siri的功能還是蠻好用的。比如設定個鬧鈴、安排個日程、播放個歌曲、搜索個信息等。(這是我覺得好玩放置的一款錶盤)
蘋果手錶對我生活的影響(Apple watch的實際使用價值)
每個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都不大一樣。所以我說它有什麼用、什麼價值,亦不一定適合別人。這裡就簡單的談談它對我生活的影響,並試圖以此來以點及面的儘可能呈現apple watch的具體價值:
手錶通知與輕社交真的很方便,它使得我拿出手機的頻率降低至少50%,進而大大減少了我對手機的依賴;
它使我的身體變得更加健康了(基於每日運動情況的量化數據監測);
它監測我的心率,使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心臟健康問題;
它對於提醒的「設定」簡單,「查閱」方便,提醒的「方式」不擾民,是我體驗最好的提醒工具與番茄鍾;
因為每天都會看表,所以只要設定日曆與待辦事項、OF幾乎不會忘記任何事情(考慮手錶沒電,^_^);
運動愛好者;
工具控;
「十分」注重時間效率的人;
關心自己健康的人,尤其是心臟健康以及經常受常見辦公室疾病困擾的人。
經過實際的使用體驗,我覺得就衝它節省時間以及監測健康這兩個功能,我認為它就值得買了。至於這個玩意帶給我的其他驚喜則讓我覺得擁有它是物超所值的。
最後的囉嗦
當然這裡還是要說一句,手錶也好,軟體也好,只是工具。工具在有效使用的前提下會降低我們做特定事情時候的成本。產品或工具是否能發揮出其特有的優勢和價值,不取決於它是什麼,有什麼特性和功能,而是取決於使用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