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創作中有時需要紀實,可以給人一種如臨其境的感受;有時也必須虛寫,畢竟詩歌的語言講求精煉含蓄,不像散文可以長篇大論。
所以,為了達到較好的藝術效果,經常需要虛實結合。就像一幅意境深遠的圖畫,既要工筆與寫意的結合,也需濃豔與淡雅的映襯,才能達到非常好的審美效果。下面介紹魯迅的一首無題詩,虛實結合,巧用典故,讀完令人讚不絕口。
無題
作者:魯迅
禹域多飛將,蝸廬剩逸民。
夜邀潭底影,玄酒頌皇仁。
1933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根據地進行瘋狂的鎮壓。魯迅先生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第四次圍剿和第五次圍剿的中間。
當時國民黨使用了大量的飛機,對根據地無辜的人民進行狂轟濫炸,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加上地面部隊的燒殺搶劫,對人民犯下了彌天大罪。
魯迅先生非常痛恨這些行為,但也不能在詩文中寫得太直白,於是就用了幾個典故,表達自己的憤慨。禹域,相傳大禹治水之後,將疆土分為九州,所以中國也叫禹城,與神州、四海等是同義詞。
另外魯迅使用「禹域」這個詞,其實有兩個原因,首先它有地域廣闊之意,等於廣大的國土;另外,它合乎平仄格式的要求。
飛將,西漢時匈奴稱李廣為飛將軍,作者借用其指國民黨的空軍。廬,是形容住房的簡陋和狹小,就像一個蝸牛殼。
這是化用了三國時焦先的典故:他曾自建一座像蝸牛殼一樣的牛廬,然後打掃乾淨,再安放一張床,將草蓐鋪在上面。天寒地凍時,他就點燃火把,既能取暖,又能燒烤。
焦先雖然才華卓越,卻不願出山輔助那些諸侯,甘願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魯迅先生對這樣的人很同情,並用焦先代表那些生活貧困的勞動人民。
前兩句都是寫實,展現出國民黨反動派的飛機狂轟濫炸,屠殺無辜,神州大地到處都是戰火紛飛,百姓們民不聊生的悲慘場景。
他們的倒行逆施越是變本加厲,百姓們受到的傷害就越是加劇。作者用強烈對比,抒發了心中的憤怒 更表達了對受迫害者的無比同情。
第三句轉而描寫荒涼的景象,為最後的結尾進行蓄勢。潭底影,化用賈島的詩句,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這一句詩意思是說,經過國民黨的飛機轟炸之後,百姓們死的死、逃的逃,破爛的房屋裡只剩下一個逸民。
他白天不敢出來,只能在夜間從蝸廬裡爬出來。但所見只是一片荒涼,更找不到一個同伴,只好邀請潭水裡的影子作伴。
最後一句非常幽默,玄酒就是水。先生詼諧地說,這個逸民盛情地邀請自己的影子,共同用「美酒」來頌揚國民黨的「仁政」。
但是他窮困潦倒,哪裡還有酒呢?好在潭裡還有水,就以水當酒吧,這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其實所謂的蝸廬和逸民,以及潭影、玄酒,都是作者虛擬的,但又好像真實存在,似乎人們的身邊就有這樣的物體和人物,所以讀起來也感到很親切。
縱覽魯迅先生的這首詩,雖然篇幅短小,卻描寫細膩,更是寓意深刻,作者採用虛實結合的方法,無情地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殘害人民的罪行。
這首詩語言精煉、形象逼真,措辭含蓄、意在言外。先生巧妙地運用典故,並採用風趣的語言,讀完令人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