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清平樂》,在服飾和道具上的還原度非常高,一看就是良心製作。劇組的用心不僅僅體現在服化道上,在美食細節上也非常用心。
畢竟宋朝可是舌尖上的朝代,這點在《清明上河圖》中,就有跡可循,在畫中就有不少飲食文化,有人賣外賣,有人賣蜜餞,有人醉酒而臥,街上熙熙攘攘,特別熱鬧。
在《清平樂》的第五集中,韓琦(楊玏飾)和朋友去酒樓吃飯,他手裡拿的是竹簡做得菜單,點了荔枝白腰子、菜羹意葫蘆、庫魚、燒餅等。雖然我們現在去飯店,拿個菜單點菜特別的常見,但這在古代並不常見。
所以往常我們看到的很多古代電視劇裡,基本都是店小二口頭說菜名,或者直接點菜。幾乎都沒用到過菜單。而《清平樂》裡面給菜單一個大大的特寫,還給了挺長時間亮相,存在感很高。
這是有原因的,在宋朝之前是沒有菜單的,直到宋朝(西元960-1279年),美食事業興旺發達,菜單才應運而生。
中國的菜單可比國外的早了幾百年,歐洲的菜單,是由16世紀,法國皇家廚師為了記住義大利美食而發明,並非為向客人提供菜餚內容而製作的,而是廚師為了備忘而寫的單子,英文為menu。
宋朝的中產階級已經開始不怎麼在家吃飯了,因為外面吃飯的選擇太多了,廟宇、客棧、茶館、熟食檔、飯店、酒家等等都有飯吃。
現代餐飲業的發祥正是在宋代。耐高溫的植物油在當時開始興盛,於是「炒菜法」慢慢普及。
宋朝還頭一次出現了「夜宵」,北宋根式直接取消了「宵禁」,於是大伙兒們晚上都過上豐富多彩的夜生活,很多店面三更時才休息。到了五更,官員們又要開始上朝。於是早餐行業的服務者們又趕緊出來營業了,所以北宋時的汴梁幾乎是座不夜城。
宋朝中國各個城市之間人口流動也比較大,不同地方的烹調方式又有差異,南北飲食交流密切。經歷了靖康之變和宋室南渡,一批宮廷御廚流落民間,於是宮廷菜的烹飪方法傳入市井,成為市肆食店的名菜,與此同時,有些市民菜餚也登上了御筵菜單。《夢粱錄》卷16列有南宋都城各大飯店的各色菜餚三百餘款。
客戶需求大,而且口味各不相同,於是這做餐飲生意的商家就想出了這個菜單的辦法。菜品那麼多,如果店小二要背那麼多的話,太沒效率了。
當時能用的上菜單也是限於大城市,大飯館,來吃飯的都是有錢有閒有文化的人。韓琦他們去的肯定不是小飯館,那這菜單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他們點了很多肉菜。
當時在老百姓家裡吃的更多的是素菜了,葫蘆、黃瓜、茼蒿、韭菜、芹菜、姜、蘿蔔、菠菜、茄子、茭白、紫蘇、白豆、烏葵……這些現在我們也能吃到的菜品。
不過這民間的菜單,並不算驚豔,宋代最驚豔的菜單,當屬慶賀郡王張俊的御宴菜單,這份菜單被周密收入了他的《武林舊事》。
高宗很講究口腹之慾,直到晚年還經常指名索嘗市肆上的吃食,如李婆婆的雜菜羹、賀四的酪面髒三豬胰胡餅和戈家的甜食等。有一次,御廚把餛飩下得略生了些,就被他打入了大理寺。
所以熱衷斂財、阿諛奉承的張俊迎合高宗的口味,製作的這個御宴菜單自然是非常高級別的。
《都城紀勝》說,南宋「官府貴家置四司六局」,即帳設司、廚司、茶酒司、臺盤司、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燭局、香藥局、排辦局,「,故筵席排當,凡事整齊」,其中「廚司專掌打料、批切、烹炮、下食、調和節次」,「菜蔬局專掌甌飣、菜蔬、糟藏之屬」。
堂堂清河郡王府理肯定設有四司六局,張羅御筵自不成問題,財力、物力、人力一應俱全。
高宗剛到張府,設御榻坐定,前菜就紛紛送上來。
第一波是看果: 「繡花高飣八果壘」,分別堆壘著香圓(香櫞)、真柑、石榴、橙子、鵝梨、乳梨、榠楂、花木瓜。這八品水果並不食用,只用於觀賞。
這種以飣命名的所謂「看果」、「看菜」,唐代御宴已有這種擺設,時稱「看食見」。
在宋代公私宴會上似更為流行,《武林舊事》記有一張皇后歸省食單,也有「繡高飣」、「看菜十碟」、「上細看食十件」等名堂。
第二波是乾果:「樂仙乾果子叉袋兒」,12種,分別是荔枝、龍眼、香蓮、榧子、榛子、松子、銀杏、梨肉、棗圈、蓮子肉、林檎旋、大蒸棗,已難確證這些是否也屬於看果。
第三波是香藥:「縷金香藥」,10盒,腦子花兒、甘草花兒、硃砂圓子、木香丁香、水龍腦、史君子、縮砂花兒、官桂花兒、白朮人參、橄欖花兒。其作用自與食用無關,推想只是讓空氣清新芳香而已。
第四波是蜜餞:「雕花蜜煎」,12品,有雕花梅球兒、紅消兒、雕花筍、蜜冬瓜魚兒、雕花紅團花、木瓜大段兒、雕花金桔、青梅荷葉兒、雕花姜、蜜筍花兒、雕花橙子、木瓜方花兒,從命名不難想見其玲瓏剔透的雕花造型。《都城紀勝》說,「蜜煎局專掌糖蜜花果、鹹酸勸酒之屬」,大類時下的蜜餞。
第五波是鹹菜:「砌香鹹酸」,12道,也屬此類食品。其名依次為香藥木瓜、椒梅、香藥藤花、砌香櫻桃、紫蘇柰香、砌香萱花拂兒、砌香葡萄、甘草花兒、薑絲梅、梅肉餅兒、水紅姜、雜絲梅餅兒。吃完甜膩的蜜餞,再來點酸鹹的。
第六波是腊味:十味,有線肉條子、皂角鋌子、雲夢豝兒、蝦臘、肉臘、奶房、旋鮓、金山鹹豉、酒醋肉、肉瓜齏。
第七波是拼盤:「垂手八盤子」,有揀蜂兒、番葡萄、香蓮事件念珠、巴欖子、大金桔、新椰子象牙板、小橄欖、榆柑子。這八盤雖也是時鮮水果,但以小果實為主,與首先端上來的以大果實為主的「繡花高飣八果壘」有所區別。
至此,對高宗的第一回合招待告一段落。
第二回合款待開始。
第一波是八盤「切時果」,分別是春藕、鵝梨餅子、甘蔗、乳梨月兒、紅柿子、切橙子、切綠桔、生藕鋌子。
第二波是十二品時新果子,有金桔、葴楊梅、新羅葛、切蜜蕈、切脆橙、榆柑子、新椰子、切宜母子、藕鋌兒、甘蔗柰香、新柑子、梨五花兒。
第三波是十二品雕花蜜煎,就是之前上過的。
第四波是十二道砌香鹹酸,也是之前上過的。
第五波是十二味「瓏纏果子」,名目有荔枝甘露餅、荔枝蓼花、荔枝好郎君、瓏纏桃條、酥胡桃、纏棗圈、纏梨肉、香蓮事件、香藥葡萄、纏松子、糖霜玉蜂兒、白纏桃條。
第六波是花色同前的十味脯臘。
這第二回合吃食結束,後面就可以正式開始御筵,正規的宮廷宴會上似都遵循這一流程。
《水滸傳》裡也有相關的描寫。
正式御筵的菜單列有「下酒十五盞」,每盞兩道菜,應是成雙作對送上來的,共計30種菜。
每五盞為一段落,各有歇坐、再坐的間歇,酒宴進行間,有樂舞伴奏,還有小唱、唱賺、鼓板、雜劇等演出。
十五盞依次由侍女穿梭不息地端上來。
第一盞是花炊鵪子、荔枝白腰子。
第二盞是奶房籤、三脆羹。
第三盞是羊舌籤、萌芽肚胘。
第四盞是肫掌籤、鵪子羹。
第五盞是肚胘膾、鴛鴦炸肚。
第六盞是沙魚膾、炒沙魚襯湯。
第七盞是鱔魚炒鱟、鵝肫掌湯齏。
第八盞是螃蟹釀橙、奶房玉蕊羹。
第九盞是鮮蝦蹄子膾、南炒鱔。
第十盞是洗手蟹、鯚魚(即鱖魚)假蛤蜊。
第十一盞是五珍膾、螃蟹清羹。
第十二盞是鵪子水晶膾、豬肚假江珧。
第十三盞是蝦橙膾、蝦魚湯齏。
第十四盞是水母膾、二色繭兒羹。
第十五盞是蛤蜊生、血粉羹。
期間還會穿插一些小食
八品,分別是炒白腰子、灸肚胘、灸鵪子脯、潤雞、潤兔、灸炊餅、不灸炊餅、臠骨;
勸酒果子十道,有砌香果子、雕花蜜煎、時新果子、獨裝巴欖子、鹹酸蜜煎、裝大金桔小橄欖、獨裝新椰子、四時果四色、對裝揀松番葡萄、對裝春藕陳公梨。
另有所謂廚勸酒十味,即江珧炸肚、江珧生、蝤蛑(即梭子蟹)籤、姜醋生螺、香螺炸肚、姜醋假公權、煨牡蠣、牡蠣炸肚、假公權炸肚、蟑蚷炸肚。
勸酒與插食一樣都不計入正式下酒的十五盞。
另外還有一些餐後小食。細壘四卓,蜜煎、鹹酸、時新、脯臘等。
這些就是供奉高宗御筵的食單明細帳。
這次御筵張府究竟耗資多少,沒有記載,也難估算。不過一輩子也難得請皇帝一次,多少都得豁出去。
傳世的另外一張菜單,則是宋代皇帝每日賜給太子的菜單,《玉食批》,其中還記錄了,御膳在吃上的極度浪費,「如羊頭籤止取兩翼,土步魚止取兩鰓,以蝤蛑為籤、為餛飩、為橙甕,止取兩螯。餘悉棄之地,謂非貴人食。有取之,則曰:若輩真狗子也!」
從皇家到市井,宋朝的美食吸引了不少粉絲,當代有粉絲(宋粉+吃貨)專門為此寫了一本書《宋宴》,他們搜集整理宋代飲食的典籍,精選其中可操作的菜式,儘量去還原了這些美食佳餚。從宮廷饗宴、文人茶會,到平民餐飯——七十佳餚,回味兩宋風流。
難怪有人看《清平樂》,總是看餓呢,動不動就來個美食出鏡,可不就是讓人眼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