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很多威脅生命存在演化的因素,比如:全球性流感,新冠肺炎,以及溫室效應等,溫室效應這種情況已經發生在金星上,那裡是一片沒有生命的荒蕪景象。
比溫室效應更可怕的是,一顆巨大的小行星的撞擊地球,超新星爆發或伽馬射線暴,以及太陽在隨後的十億年中會越來越明亮,這會煮沸地球上所有的海洋。
這些災難使人想起,必須以聖經中關於諾亞方舟的故事的精神來保護陸地生命的寶貴多樣性,在未來,諾亞方舟可能看起來比較容易實現,屆時,將會帶領人類尋找新家園。
一個有趣的思考是,「太空競賽對人類有益嗎?」
一些辯論者大多關注中美太空競賽的軍事風險,但有關科學家認為軍事威脅僅限於我們生活的二維表面,而對空間的探索則主要是在遠離地球表面的第三維空間上進行,不會對地球造成軍事威脅。
反而會促進人類科技的發展,在火星上定居或開始去其他行星的旅行。
在最近的宜居系外行星上,半人馬座比鄰星b直到2021年2月初才知道2016年總統選舉的結果,因為無線電信號需要4244年才能以光速到達那裡。
當前的太空競賽是由民族自豪感和商業利益驅動的,其本質與15和16世紀探索海洋的本質相同。比如,如果僅僅因為海軍可能構成的軍事威脅而禁止船隻出於貿易目的離開歐洲,美洲就永遠不會被殖民。葡萄牙和西班牙之間的競賽之後是17和18世紀的荷蘭共和國、英國、法國和俄羅斯。
發現「新世界」的唯一方法是通過對新世界的探索,但這會帶來相關的風險。而對空間的探索超越了國家的疆界。它是由全球經濟推動的,旨在改善經濟狀況。通訊和通航,監視氣候模式與氣候變化,在月球或火星,再到到空間旅行,再到定居小行星等等都促進人類的發展。商業機構之間的自由競爭,如SpaceX或藍色起源只會讓人類長期受益。
劍橋大學的一位同事傑裡米·巴特菲爾德帶有含蓄的諷刺意味表示:「從長遠來看,我們都必須離開地球,因為地球是不適合居住的。」
毫無疑問,空間旅行是我們最終的命運,因為地球上的條件將不可避免地惡化。在這種情況下,從長遠來看,天文學家的想法可能聽起來比一個腳踏實地的倡導者更務實。還有什麼比諾亞方舟拯救生命免於滅絕的方案更有吸引力?
目前,我們所有的「雞蛋」都在一個籃子裡:地球。未來化身諾亞方舟的宇宙飛船會從地球表面升空並駛向太空。聖經故事中方舟的側面尺寸為150×25×15米,與太陽系中探測到的第一個星際天體的推斷尺度相似,但沒有任何意義。
諾亞的宇宙飛船不需要攜帶所有形式的陸地生命的樣本。沒有理由建造一艘運載人類、大象、鯨魚、鳥類等大型飛船。多虧了現代科技,這艘飛船可能會很小,包含人工智慧的先進計算機系統,存儲地球上所有物種的完整dna信息,並輔之一臺3D印表機,可在需要時製造生命的種子。這個方舟可以停在一個安全的位置,接收足夠的太陽能熱量,使其保持舒適溫暖,並含有生命進化的原材料。當太陽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膨脹時,這個諾亞方舟可以移動到適當的可居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