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郊外,人類垃圾已經汙染了當地水源和森林。(自《衛報》)
《科學與人類評論》近日發表最新研究稱,過去1萬年,由於溫室氣體排放、農業化學品大量使用、土地退化和淡水系統汙染等原因,地球上支撐生命的九大自然循環系統中,四個已經超出「安全」水平,人類正在越來越多的「蠶食自己的生命支持系統」。
研究人員歷時五年之久,通過對長期平均狀態的分析,得出了支撐地球適合人類生活的關鍵要素。他們發現,過去1萬多年,世界氣候相對穩定,人類文明顯著進步,而僅在最近60年裡,地球二氧化碳濃度創歷史新高,生物圈完整性嚴重破壞,城市人口增加了7倍,主要能源使用量激增5倍,化肥的使用量增加8倍,每年排放入海的氮含量增長4倍。所有這些都讓地球變得越來越不適宜人類生存。
研究第一作者、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斯德哥爾摩修復中心教授威爾·史蒂芬(Will Steffen)說:「自1950年以來,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資源大量利用,汙染急劇增加,速度不斷上升,且沒有放緩跡象。人類的活動還破壞了土地以及新鮮水源的供給,土質逐漸退化,成千上萬的野生動物和頂端食肉動物走向滅亡,海洋生態系統平衡因過度捕撈而破壞。」
不僅如此,人類活動對土地產生的影響已超過了氣候變化。土地狀況在世界各地有所不同,土地開墾現在集中在熱帶地區,如印度尼西亞和亞馬遜地區,在歐洲部分地區恰好相反。但總體情況是在快速惡化。而如果地球氣溫將來升高5到6攝氏度,兩極冰蓋消失,那麼對人類和大型哺乳動物而言,地球則不會像現在這樣宜居。
斯特芬的研究還「打擊」了部分人對新技術的盲目樂觀。他說:「新技術適應只是一個樂觀的想像,而不是事實。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像人類這樣有37℃恆定體溫的大型哺乳動物,能迅速進化。昆蟲可以,但人不能。」
斯特芬還表示,經濟系統模型忽略了至關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統。他警告稱:「經濟系統正逐漸驅使我們走向不可持續的未來,下一代人會逐漸發現地球越來越難以生存。歷史已經證明,文明多因為固守核心價值觀念而走向滅亡。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處的狀態。」(王琳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