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萬公裡外的親密「牽手」 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2020-12-26 大眾網菏澤

  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嫦娥五號完成在軌樣品轉移

  38萬公裡之外的親密「牽手」(科技自立自強·逐夢深空)

  本報記者 餘建斌 馮 華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7日 第 12 版)

  核心閱讀

  12月6日凌晨,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

  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也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軌道進行無人交會對接。按計劃,嫦娥五號將於12月中下旬返回地球。

  肩負從月球取樣返回使命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再次順利邁過重要關口。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於6時12分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也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軌道進行無人交會對接。

  月軌交會對接有多難

  像浩瀚太空中的「穿針引線」

  據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介紹,嫦娥五號上升器從月球表面成功起飛後,進入交會對接初始軌道,隨之在地面測控系統遠程導引下,到達軌返組合體的前方、上方預定位置。隨後,軌返組合體自主實施近程導引,靠攏上升器,用抱爪方式與上升器完成月球軌道交會對接,並最終完成在軌樣品轉移。

  兩個太空飛行器在空間的交會對接,好比是浩瀚太空中的「穿針引線」。我國太空飛行器的近地軌道交會對接由「神舟」和「天宮」進行過多次,但在月球軌道上還是第一次。

  專家指出,此次交會對接在距離地球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軌道,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若時間太長,則星上能源、熱控將無法支撐。加上月球軌道每圈有1/3的時間位於月球背面,沒有測控信號,以及月球上空沒有衛星導航星座為飛行器導航,要精確預測兩個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軌道上飛行的位置和速度,達到交會對接所需的精度,對地面測控系統和導航控制技術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如果一次不成功,重新進行交會對接需要2到3天來組織,有很大風險錯過月地轉移的返程窗口。

  進入交會對接過程的近程自主控制階段,地面人員只能「觀棋不語」。由於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精度要求是釐米級,地月之間的距離過於遙遠,因此這一階段的交會和對接過程將由太空飛行器上的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智能自主完成,技術難度很大。

  在近程自主控制段,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實時調整軌道和姿態,在微波雷達、雷射雷達和交會對接相機的接力保障下,軌返組合體一步步追上上升器,直到可以「牽手」的距離,之後雙方保持相同速度飛行。

  「與近地軌道相比,月軌環境更複雜,所以自動交會對接對微波雷達提出的要求極為苛刻。」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總工程師孫武介紹,我國太空飛行器在近地軌道進行過多次交會對接,都成功應用了微波雷達。這次為了引導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又專門研製了嫦娥五號交會對接微波雷達。

  當軌返組合體、上升器相距約100公裡時,微波雷達已開始工作,不斷為導航控制分系統提供兩太空飛行器之間的相對運動參數,並進行雙向通信,兩太空飛行器根據雷達提供信號調整飛行姿態,直至軌道器上的對接機構捕獲並鎖定上升器。

  怎樣確保「牽手」成功

  首創抱爪機構的設計理念

  在月球軌道上,軌返組合體重達2.3噸左右,怎樣順利和重量400公斤左右的上升器在交會後緊緊「牽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專家介紹,和我國已掌握的地球軌道交會對接採用的小星追大星、弱撞擊的方式實現對接不同,嫦娥五號軌返組合體追上升器屬於大星追小星,用撞擊的方式對接可能會把上升器撞飛。所以,嫦娥五號採用的停控加抓取的方式,就是在軌返組合體追上上升器並以相同速度飛行過程中,從後面「伸手」牽過上升器之後拉緊,實現對接。這個過程中,軌返組合體稍有不慎就會將身姿輕盈的上升器撞飛。這需要軌返組合體對於速度、位置和微重力環境、熱環境都有極為細緻的把握,用極高的控制精度來保證任務完成。

  為了緊密「牽手」,軌返組合體身上安裝了3個對接機構主動件,也就是「抱爪」,在運動過程中完全貼近上升器,並將上升器拉入懷中,完成「抱緊式」交會對接。

  「抱爪機構具有重量輕、捕獲可靠、結構簡單、對接精度高等優點。我們在嫦娥五號上採用了抱爪式對接機構,通過增加連杆棘爪式轉移機構,實現了對接與自動轉移功能的一體化,這些設計理念都算是首創。」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說。

  「所謂的抱爪,就像我們手握棍子的動作,兩個方向一用力,就可以把棍子牢牢地握在手中。」嫦娥五號軌道器技術副總負責人胡震宇說,探測器採用的對接機構就是由3套抱爪構成,當上升器靠近時,只要對準連接面上的3根連杆,將抱爪收緊,就可以實現兩器的緊密連接。

  軌返組合體和上升器對接完成後,還要進行一個重要動作,就是將上升器上裝有月壤的樣品容器轉移到返回器,並穩穩固定在樣品艙。

  在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中,當神舟飛船和天宮實驗室對接後,有足夠的通道空間供航天員穿艙而過。月球樣品雖小,但轉移的通道和進入的容器也十分狹小。如此小的一個動作,在過去人類航天歷史上並沒有出現過。

  捕獲、收攏、轉移,看似簡單的過程,但在38萬公裡之外高速運行的太空飛行器上實現並不簡單。對接機構與樣品轉移分系統技術負責人劉仲說,光是故障預案就做了35項。

  交會對接後幹什麼

  採取半彈道跳躍式辦法返回

  12月6日12時35分,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與上升器成功分離,進入環月等待階段,準備擇機返回地球。按計劃,嫦娥五號將於12月中下旬返回地球。

  在我國曆次探月任務中,有過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軌道上長期飛行,或是最後完全脫離月球引力場去更遠的星際空間。從月球軌道上回到地球則是第一次。

  專家指出,精確設計返回軌道是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著陸點的關鍵保障。而對擔負搜尋回收嫦娥五號返回器任務的地面測控與回收系統來說,為了始終能「看見」太空飛行器和月球,也要通過深空測控站、中繼衛星和大洋上的航天測量船,實現全天候對嫦娥五號的關注。

  當嫦娥五號軌道器攜返回器由月球向地球呼嘯而來,在接近地球大約5000公裡高度時會將返回器釋放出來。隨後返回器將獨自以每秒約11公裡的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比從近地軌道返回地面的神舟載人飛船返回艙要快得多。

  為了解決減速難題,科技人員設計了半彈道跳躍式返回的辦法。當返回器進入地球大氣層後,經過減速,將再次跳出大氣層,隨後再進行第二次進入大氣層。通過這種方式,進入地球大氣層的返回器速度就將從十幾公裡每秒降低到七點幾公裡每秒,從而達到安全降落地面的目的。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實現中國航天又一個「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這個「太空之吻」的成功意味著,繼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地外天體的起飛之後,嫦娥五號實現了中國航天的又一個「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精心準備的「太空之吻」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當嫦娥五號的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在月球表面進行世界矚目的「挖土」作業時,月球軌道上的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這個重達2.3噸的「小胖子」悄無聲息地先後完成4次軌道調整,進入距離月面約200公裡的環月圓軌道,等待中國航天史上首次月球軌道「太空之吻」。
  • 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2020年12月07日 星期一04 要聞...
    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記者 胡喆)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於6時12分將月球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 畫裡有話|38萬公裡外 完美的擁抱
    12月6日,航天科技人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監測嫦娥五號上升器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情況。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12月6日12時35分,嫦娥五號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與上升器成功分離,進入環月等待階段,準備擇機返回地球。
  • 看,那38萬公裡外的中國紅
    這是繼嫦娥三號、四號任務後,五星紅旗又一次展現在月球表面,同時也是五星紅旗第一次月表動態展示。這是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全景相機拍攝的五星紅旗在月面成功展開的畫面。(國家航天局供圖 國家天文臺提供技術支持)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報導 38萬公裡外,一抹「中國紅」振奮人心。
  • 嫦娥五號月表國旗展示照片公布 38萬公裡外的中國紅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嫦娥五號月表國旗展示照片公布 38萬公裡外的中國紅 12月4日,國家航天局公布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國旗展示的照片。這是繼嫦娥三號、四號任務後,五星紅旗又一次展現在月球表面,同時也是五星紅旗第一次月表動態展示。
  • 嫦娥設計師談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今天(6日)早上,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上升器進入環月飛行軌道開始,通過遠程導引和近程自主控制,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逐步靠近上升器,以抱爪的方式捕獲上升器,5時42分,完成交會對接。
  • 首次月軌無人交會對接完美實現 樣品容器安全轉移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今天凌晨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在月球軌道進行交會對接,並於6時12分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總臺央視記者 李廈:嫦娥五號上升器從月面起飛之後,經過了2天多的飛行,目前已經距離軌返組合體越來越近。
  • 月球上空,中國黑科技厲害了
    這一「太空之吻」的成功意味著,繼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地外天體的起飛之後,嫦娥五號實現了中國航天的又一個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從嫦娥五號交會對接核心設備——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研製單位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了解到,該微波雷達作為中遠距離測量的唯一手段,成功引導中國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該對接技術是嫦娥五號任務中「四大關鍵技術」之一,更是中國首次、乃至人類首次的技術創新。
  • 38萬公裡外太空「穿針引線」西安科研人員研製的「豪配...
    在距離地球38萬公裡的月球軌道,兩個飛行器進行交會對接,是嫦娥五號探測器探月任務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該系統工程複雜程度高、技術難度非常大。航天五院西安分院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研製團隊是嫦娥五號探測器這項系統工程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擔了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關鍵技術——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的預研攻關任務。
  • 嫦娥五號探測器圓滿完成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_新聞中心_中國網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國家航天局將擇機舉行交接儀式,正式向地面應用系統移交月球樣品,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相關工作也將隨之啟動。嫦娥五號探測器於11月24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進入地月轉移軌道。探測器實施2次軌道修正、2次近月制動,順利進入環月圓軌道。此後,探測器經歷組合體分離、環月降軌及動力下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於12月1日在月球正面預選區域著陸並開展採樣工作。
  • 嫦娥五號探測器圓滿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國家航天局將擇機舉行交接儀式,正式向地面應用系統移交月球樣品,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相關工作也將隨之啟動。嫦娥五號探測器於11月24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進入地月轉移軌道。探測器實施2次軌道修正、2次近月制動,順利進入環月圓軌道。
  • 嫦五帶著月球「土特產」啟程回家了
    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與地面起飛不同,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起飛不具備成熟的發射塔架系統,著陸器相當於上升器的「臨時塔架」,上升器起飛存在起飛初始基準與起飛平臺姿態不確定、發動機羽流導流空間受限、地月環境差異等問題;另外由於月球上沒有導航星座,上升器起飛後,需在地面測控輔助下,藉助自身攜帶的特殊敏感器實現自主定位、定姿
  • 「嫦五」採用世界首創抱爪式對接機構
    嫦娥五號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任務的收官之戰,將實現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承擔了長徵五號助推器和嫦娥五號軌道器的研製任務。  在本次任務的諸多看點之中,人類首次月球軌道無人自動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是最大的亮點之一,實現這個過程的核心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簡稱「八院」)研製的對接與樣品轉移機構。記者就此採訪了八院相關人士。   世界首創的抱爪式對接機構   嫦娥五號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軌道無人自動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
  • NASA月球探測器拍攝到嫦娥五號 照片可見輪廓
    NASA拍攝到的嫦娥五號探測器 圖自LRO網站12月1日著陸月球後,嫦娥五號完成採樣封裝等科學任務,並首次在月球獨立展示國旗。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
  • 五星紅旗閃耀月球
    與「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是在殼體上使用噴繪式的國旗不同,旗杆式的國旗在我國探月工程中是首次使用,是一面真正的旗幟。這些年,我國已經先後進行了10次交會對接。但是,以往幾次交會對接都是在距離地球幾百公裡軌道上實現的,而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將在距離地球幾十萬公裡外的環繞月球軌道上進行交會對接任務。除此以外,嫦娥五號在交會對接後還增加了樣品轉移動作,這也是在此前的探測任務中,從沒做過的。 此次嫦娥五號探測器的交會對接首先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引力環境。
  • 嫦娥五號攜帶月壤起飛 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
    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模擬圖 國家航天局供圖光明日報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陳海波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成功將攜帶月壤樣品的上升器送入預定環月軌道
  • 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收官,嫦娥六號、七號、八號要幹...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組成,共有15個分系統,承擔著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的重大任務,採集2千克左右的月球樣本,奔走38萬公裡返回地球。
  • 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已進入發射場準備階段
    嫦娥五號進入發射場準備階段 有望實現四個「首次」按照計劃,嫦娥五號將實現中國開展航天活動以來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 嫦娥五號創中國5項首次!中國探月絕非是「面子工程」
    圖為中國探月工程闊別了十多天,嫦娥五號經歷千辛萬苦終於返回了地球,38萬公裡漫漫長途,她的一舉一動都深深牽掛著每一個國人的心。隨著此次探月工程進入了尾聲,也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成功完成,中國探月前景遼闊,那你知道嫦娥五號創造了哪些奇蹟呢?
  • 去月球「挖土」咯!「嫦娥五號」今日發射成功,中國航天歷史性一幕!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嫦娥五號將在月面選定區域著陸,使出渾身解數採集月壤,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與封裝。 五院設計師們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精心設計了兩種「挖土」模式:鑽取和表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