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喪文化百度是這樣解釋的:指青年群體當中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者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
生活中很多破壞心情的事隨手可拎,譬如辛苦買來的咖啡還沒來得及喝,就被打翻在地;一個人吃飯時上了個洗手間,發現自己沒吃完的餐盤被收走;好不容易熬夜趕出來的設計稿,還沒保存完電腦突然藍屏……
這些很多突如其來的小事都會讓人「喪」,讓人難過灰心,讓人懷疑自己,說實話,喪真的太容易了。
我在最早接觸喪意思的時候還是在《一起同過窗2》這部電視劇中,男主角路橋川經歷了當著全班同學面前革職班長、考試成績倒數第二、選修課沒被選上、承諾的實習機會泡湯以及失戀。在這麼多的重重打擊之下他喪失原有的自信,變得不爭不搶、平庸、和善、不起衝突、認錯。不過他之後在舍友的幫助下重拾信心,又變回了那個原先那個陽光開朗的少年。我挺喜歡他恢復之後說的一句話:消極情緒像感冒一樣會定期拜訪,每次病因都不相同,因為掛科、因為失戀、因為被否認或者因為被忽視,處理消極情緒有很多方式,也許是喝心靈雞湯、也許是以消極對消極、也許是開始一段漫無目的的旅程。但最終都會接受他,一切都會過去。哪怕積極過後又會迎來消極,消極過後再重新變回積極。
以上說的都是一些正常的喪,而且我發現最近網上流行的「喪」有點偏離的我的認知,他們將抑鬱、鬱悶、怨恨、仇恨、墮落、棄療的這些藉口當作「喪」,最多的就是將抑鬱當作是「喪」。抑鬱的人,在待人接物時,往往會避開銳利。他們或許不懂真正的溫柔,但是他們卻遭受到了許多不溫柔,變相地學會了更多的溫柔。大部分抑鬱的人,你會發現他們人特別好,處處為別人著想,他們很容易對別人理想化。他們的攻擊性,在一次次痛苦中早已被壓抑了。他們知道自己的情緒,到底會多麼折磨人,也會讓被人厭煩。他們希望用自己的一點點能力去溫柔地對待這個世界,只不過,很多時候,世界沒有溫柔地對待他們。
人都有痛苦的權力,但是痛苦是不能用來相互比較的。十二點的「網抑雲」,是近期流行的一個梗。形容那些跟風「喪文化」,將抑鬱當作潮流的人。沒錯,這些人的確很討厭。他們讓人們對抑鬱群體的印象厭惡化,真正需要幫助的那群人,反而因此陷入了更深的漩渦。但是,我們不能將所有人都一概而論,有一些人可能只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和打擊導致他們情緒低落,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一個宣洩的渠道,只好在網絡上尋找一下安慰。所以,適度玩梗,無論是將抑鬱當作潮流,還是嘲諷別人」網抑雲「,這種現象,應該讓它儘早成為過去式!
以上所有看法皆是我個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