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鑑賞:米開朗基羅的哀悼基督

2021-02-22 仲如談雕塑

 羅曼·羅蘭評價米開朗基羅的《哀悼基督》時說到:作品中的基督,像永生了一樣,那麼年輕,漸漸冷去的軀體靜靜地躺在聖母的膝上,好像睡著了一樣。人物的線條有著希臘風格的嚴肅,卻瀰漫著無法言喻的哀傷。這座雕像的人物是那麼的美麗,看上去卻又那麼的悽涼。

羅曼羅蘭詩一般的語言描述的,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雕塑《哀悼基督》。它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由大理石雕刻而成,創作完成於1498 年,現收藏在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這件作品是米開朗基羅23歲時開始創作的,卻令他一舉成名,在世界雕塑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在咱們想來一個23歲的小夥,大學剛剛畢業的年紀,還懵懂著呢,為什麼米開朗基羅卻有這麼大的能力與才華呢?這還要從他的童年說起,米開朗基羅六歲喪母,被他爸寄養在一個石匠家裡,養母就是石匠的妻子。因此,小米就在雕塑堆裡長大,每天聽著雕刻石頭的噠噠聲入睡。沒準就是因為這樣的薰陶,小米從小熱愛畫畫和雕塑,他13歲開始正式進入畫室學畫,沒幾年他就奇蹟般地快速掌握了繪畫技巧,轉而開始學習雕塑。在這期間,小米的才華得到了綻放,創作了《酒神巴庫斯》這樣的傑作,可也逃不脫被人嫉妒的命運,跟同學打架被打扁了鼻子。雖然頂著被打歪的鼻子,小米的才華還是無法被忽視,紅衣主教格羅斯拉堅定地將製作《哀悼基督》雕像,這樣一個重要的任務,交到了一個才23歲的毛頭小夥兒的手上。

《哀悼基督》雕像表現的是:基督被猶太總督抓住,釘死在十字架上,聖母瑪麗亞抱著基督哀痛不已的情景。據說,在創作這件雕塑之前,米開朗基羅非常喜歡的一位品格高尚的主教薩伏那洛拉,被教皇聯合貴族陷害,處以了火刑。米開朗基羅在創作《哀悼基督》時,把對主教的深切悼念傾注到這個作品裡。這個作品不僅表現了《聖經》故事的情節,還傾注了小米對生活中高尚的殉道者的深深哀悼。所以,作品更加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同題材的作品在整個藝術史上真是多如牛毛,浩如煙海。但天才就是天才,小米愣是把這樣一個滿大街都是的題目做出了自己的「品牌」。一般來說,刻畫這個題材的聖母,表情都是傷心欲絕的,甚至有些比較LOW的思路的話,不僅面目痛苦扭曲,還要在聖母眼角做上幾滴淚才算過癮。可是,小米偏不這樣。他認為聖母在此時的情感應該是複合的,一方面為了失去兒子而感到悲傷,另一方面又為自己有這樣一個兒子,他做了這樣偉大的事感到自豪。這兩種情感的交織,使得聖母的表情應該是壓抑著的痛苦,平靜中的哀傷。在米開朗基羅的手中,聖母的愛已經大大超出了宗教信仰所涵蓋的內容,洋溢著人類最偉大最崇高的共同情感。正所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體現了米開朗基羅的確是一位大師,不僅具有大師的才華,也具有大師該有的深刻思想。

咱們在觀察聖母的表情的同時,也會被聖母的青春美麗所折服,同時馬上會產生疑問,為什麼聖母會如此年輕比她的兒子還要年輕呢?

甲方紅衣主教來驗收的時候,看到小米雕刻的聖母,果然也是同樣想法,心說,哇塞,多麼美又多麼年輕的聖母啊!雖然,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主教還是很怕向上面交不了差,畢竟還有教皇那一關呢,於是擔憂地問:「小米呀,聖母怎能這麼年輕,怎麼比她的兒子基督還年輕呢?這樣靠譜嗎?」小米其實早就準備好了說辭,馬上回答道:「主教大人,在我看來,既然聖母是純潔崇高的化身,是神聖的象徵,就一定能避免歲月的折磨和世事的毀損。」主教聽了小米這樣詩意的回答,一顆心放在了肚子裡,這個理由好,終於可以保住小米的傑作,美麗的聖母可以存世了。

剛才我們欣賞了聖母面部塑造精到之處,現在咱們可以退遠一點,欣賞一下雕塑的整體構圖。因為基督是男性、壯年,在體量上要比聖母大很多,試想懷抱兒子的聖母如果完全寫實,就是這樣式兒的(如圖),看起來比例不好看,構圖也不穩定。米開朗基羅採取了金字塔式構圖,給聖母穿上了比實際情況更為厚重的衣袍,合理地加重、加大了聖母衣裙的體量。在不影響聖母的形體美好的情況下,解決了構圖美與實際人體比例的矛盾問題。我們一般觀眾在觀看時,根本不會感覺不真實,反而看起來更舒適合理。這就是藝術的真實而非生活的真實。

我自己也雕刻過石雕,不得不感嘆這座雕像質感表現,非常高超到位。我們知道石頭本身是冰冷堅硬的,可在雕塑家的手裡,聖母的皮膚,仿佛是有溫度、有彈性、柔軟的,而聖母的袍子感覺是被漿洗過的厚衣料,厚重並且褶皺挺闊。我們聚焦在雕塑正面聖母與耶穌的手部,聖母的手給我們的感覺就是溫暖有彈性的,可是耶穌的手感覺冰冷和僵硬,失去了活力。這些細節的處理,都要憑藉雕塑家的高超的洞察力和表現力,體會這些細微的不同,通過形體起伏轉折的特徵來表現基礎的質感,然後用表面打磨的輕重粗細的微弱差別表現表面的質感。只有通過這兩方面的塑造才能使作品的質感豐富和到位。

剛才我們在觀察袍子質感時,發現聖母胸前的衣帶上刻了一行字。上面寫了什麼呢?經翻譯,原來寫的是「佛羅倫斯人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雕刻」,關於這個細節還有一段趣事,小米這件作品在最終完成面世時,由於做的太好了,整個羅馬都轟動了,很快傳出謠言,說這麼年輕的米開朗基羅根本無法做出如此傑出的作品,這件雕塑其實是小米的師父做的。這一下激怒了年輕的米開朗基羅,於是,誰勸都不管用,小米經過各種堅持,最終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雕像中,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他將自己的名字刻入作品,從此米開朗基羅這個名字與他的《哀悼基督》雕像一起成為了藝術史冊中光輝的一頁。

自此,米開朗基羅也像開了掛,一路創作了《大衛》、《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晝與夜》、《晨與暮》等等作品。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米開朗基羅在晚年又創作了一件《哀悼基督》。兩件同題材的作品,雕塑家的感悟是不同的,第一件,作者傾注的是對殉道者基督以及主教的哀悼,對聖母純潔美麗的歌頌,第二件,由於創作於作者的晚年,又加入了雕塑家對人生的感悟、對生命的理解。可惜第二件《哀悼基督》未完成,米開朗基羅就離開了世界,這件作品給我們留下了遺憾和更多的想像。

米開朗基羅的才華和思想使他創作出如此悲壯宏偉、載入史冊的傑作。而他的名字也成為世界藝術史上爍爍生輝的星辰。後來,人們為了記住他,把宇宙中的一顆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於是,米開朗基羅永遠地閃爍在我們仰望的星空。

註:

羅曼·羅蘭:法國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

小米:文中為了節省篇幅對米開朗基羅的簡稱,希望沒有影響對米開朗基羅的無限敬意。

薩伏納羅拉:修道士,是著名的宗教「叛逆者」,主張宗教改革的僧侶,薩伏納羅拉在自己狂熱的演說中,對當時權貴的橫徵暴斂、魚肉人民的行徑進行了無情的揭露,並且提出了改革時弊的要求。據說當時聽講的人把聖馬可修道院擠得水洩不通,後來不得不改遷另一所教堂去講演。1493年,薩伏納羅拉被教皇逮捕並處以火刑。

相關焦點

  • 《哀悼基督》:米開朗基羅23歲的成名作!
    雕刻《哀悼基督》的時候,米開朗基羅才剛剛23歲,耗時三年才完成這件藝術品。米開朗基羅一生雕刻了三件名為《哀悼基督》的雕塑,但是最有名的《哀悼基督》是今天我們提到的這件雕塑。後兩件雕塑是米開朗基羅在晚年完成的,其中有一件雕塑米開朗基羅臨終前還在打造,因此有許多傳言說那一件雕塑米開朗基羅最後沒有完成。《哀悼基督》講述了耶穌在經過了十字架上的折磨,最終離開了人世,耶穌的母親瑪利亞溫柔的把耶穌抱在了懷裡,帶著沉痛悲傷的心情,接受了耶穌死亡的事實。
  • 聖周默想:米開朗基羅《哀悼基督》03疏密對比
    宣召:詩篇142:1-7;獻詩:讚美詩383首《耶穌我來歌》上次我們通過《哀悼基督》2的整體結構進行了分享,今天,我們繼續通過米開朗基羅
  • 靜穆的偉大和深邃的靈魂——米開朗基羅與古希臘雕塑藝術
    文藝復興的巨匠米開朗基羅,在承襲了古希臘雕塑藝術精髓的基礎上,通過他過人的藝術天賦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彌補和改進了古希臘雕塑藝術中的不足與缺憾。米開朗基羅雕塑《哀悼基督》米開朗基羅非常注重人體的解剖與人物情感的處理,尤其對人體解剖具有極為科學的準確性和深度
  • 【名畫入門】喬託 《哀悼基督》
    喬託 《哀悼基督》我們講西方古典繪畫必須從中世紀晚期義大利畫家喬託開始,因為他被視為西方繪畫之父。這幅《哀悼基督》堪稱喬託的代表作。畫中,一群基督教故事中的神聖人物圍著死去的基督,哀坳不已。我們知道,西方向來是建築和雕塑比較發達,繪畫並不發達。然而,由於義大利處於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上,因此受東方拜佔庭文化影響很深,這其中就包括繪畫藝術。可以這樣說,繪畫藝術的引人,使得西方藝術掀開了新的一幕,這就是喬託及其同輩繪畫的意義所在。而喬託的畫作與拜佔庭以及同期其他義大利繪畫相比,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發展和貢獻。
  • 【名畫欣賞】02《哀悼基督》
    喬託採用自然而又強烈的效果讓聖母的臉靠近基督。藉由灰色巖石上的斜線以及眾人同方向的視線、肢體表情,引導觀者視線落在死亡基督及日夜哀傷的母親頭部。全作的故事與情感核心,大膽描繪伏在基督身上抱頭凝視已逝基督的瑪利亞,流露出濃烈、深摯的情感。畫作除人物具有濃厚的人情味外,構圖也突破了中世紀平面而抽象化的程式,以左下角的基督與聖母為焦點核心,展開了一個表現心靈與情感的動人場景。
  • 米開朗基羅:天資遭人嫉妒,受寵還惹來了麻煩!
    有一回吉蘭達約被一幅「基督讓約翰洗禮」的題材畫所困擾,通宵未眠,他吼著:「我讓這題材嚇倒了嗎?」米開朗基羅便自己來試畫基督的形象,一周後他拿著自己的畫稿給吉蘭達約看時,老師大吃一驚,但卻說:「佛羅倫斯是不會接受工人式的基督的。」孩子自信地微笑著:「基督本來就是一個木匠」然而,幾天之後吉蘭達約將基督的構圖展示給大家時,米開朗基羅目瞪口呆地站在那裡:「這是我畫的基督呀。」他委屈,他感到受了欺騙。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雕塑藝術的歷史
    所以我們應該認真了解一點雕塑的發展史,以便我們更好地掌握雕塑的語言。在人類藝術的發展史上,離塑藝術起源於什麼時代恐怕現在很難說清楚。但是,就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比較完整的雕塑作品而言,已距今大約有二、三萬年了。例如被藝術界稱為「母神」的奧地利出土的「維林多夫的維納斯」,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人類最早的雕塑作品之一。
  • 來自世界各地的5個著名雕塑背後隱藏的故事
    在世界上的不同城市中,我們可以找到大量且不同的雕塑。雕塑已經成為了人類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有一些雕塑僅僅是為了美觀,但有不少雕塑,它們可能定義了整個城市,成為了時代的象徵,甚至還隱藏了某些故事。有時,一個著名的雕塑甚至可能是我們對一個城市真正了解的全部。這一次,小編整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5個著名雕塑背後隱藏的故事。
  • 34、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的創作
    後來米開朗基羅又在1535年至1541年之間為教堂畫了【最後的裁決The Last Judgment】。1505年教皇朱利葉斯二世委託米開朗基羅為他雕刻墳墓雕像。位於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又稱聖伯多祿大教堂、梵蒂岡大殿。他們的合作並不算愉快,米開朗基羅同時輾轉在幾項工作中,常與教皇激烈爭吵。到1513年2月朱利葉斯二世去世時,墳墓工作幾乎沒有進展,本來有40個人物要雕刻,然而到1545年最終米開朗基羅只完成了三個。
  • 教資考試有關「文化素養——藝術鑑賞素養」高分秘笈,西方美術鑑賞
    「學得小課堂」教資考試有關「文化素養——藝術鑑賞素養」高分秘笈,西方美術鑑賞 1.古埃及美術:金字塔、獅身人面像。 2.古希臘美術: 雕塑:斷臂的維納斯、雅典娜、拉奧孔群像、擲鐵餅者; 建築:帕特農神廟、勝利女神廟。
  • 《名言啟示錄》米開朗基羅的情感糾葛
    在文藝復興這個講究容貌漂亮和儀容的時代,米開朗基羅恐怕就要算是個最不受歡迎的人了
  •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和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
    學院美術館因偉大的米開朗基羅的偉大作品《大衛》而出名,這個走廊也無數次出現在電視畫面中。大衛雕像,米開朗基羅26歲時用了將近3年時間(1501-1504)完成的大作,石材是一位佛羅倫斯著名雕刻家四十多年前認為報廢的大理石。
  • 雕塑與素描
    《女性頭像雕塑》——霍雷肖·格雷/1805-1852年《男性雕塑》——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美國雕塑》——海勒姆·鮑爾斯/1850-1854年《軀幹雕塑》——佚名/公元69-96年《哀悼基督》——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1498年-END-感謝閱讀長按下方圖片
  • 基督下葬 一個凡人的葬禮
    再次進入禮拜堂,我來到了我心儀的另一幅畫面前:《哀悼基督》。《哀悼基督》,喬託。          在「基督受難」的系列圖像中,參與人數最多的是「哀悼基督」。各福音書對此的描述有差異。但基本參與者包括聖母瑪利亞、其他三位瑪利亞(抹大拉的瑪利亞、革羅罷的妻子瑪利亞、使徒雅各的母親瑪利亞),以及為耶穌收屍的兩個男人:亞利馬太的約瑟和法利賽人尼哥德慕。
  • 「紀錄片·雙語」米開朗基羅(上下全集)
    本期主題:米開朗基羅(上下全集)BBC記錄片透過史實數據和重新演繹創作技法揭開米開朗基羅不凡一生和藝術瑰寶,揭開藝術奇才的神秘面紗。五百年前,米開朗基羅創造出世上三大藝術極品:戴維像,梵蒂岡西斯汀教堂的天花板壁畫,與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圓頂。節目中將追隨他的成長過程,看他如何從憤怒少年轉化成羅馬的光榮。
  • 當米開朗基羅遇到達·文西 文藝復興為後人留下哪些啟迪
    在米開朗基羅之前,就已經有許多的雕塑家雕刻過大衛的雕像,而大多數藝術家都是表現大衛在戰爭勝利後的那种放松和喜悅之情,就比如多納泰羅那尊也很著名的青銅雕塑作品《大衛像》。而米開朗基羅從古希臘哲學著作中學到:高貴的精神是通過健美的身體展現出來的。所以他的作品中無論男性形象還是女性形象,都有著非常健美的線條和肌肉。米開朗基羅要塑造一位英雄,他需要展示給人們的就不僅僅是那種戰後的喜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