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羅蘭評價米開朗基羅的《哀悼基督》時說到:作品中的基督,像永生了一樣,那麼年輕,漸漸冷去的軀體靜靜地躺在聖母的膝上,好像睡著了一樣。人物的線條有著希臘風格的嚴肅,卻瀰漫著無法言喻的哀傷。這座雕像的人物是那麼的美麗,看上去卻又那麼的悽涼。
羅曼羅蘭詩一般的語言描述的,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雕塑《哀悼基督》。它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由大理石雕刻而成,創作完成於1498 年,現收藏在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這件作品是米開朗基羅23歲時開始創作的,卻令他一舉成名,在世界雕塑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在咱們想來一個23歲的小夥,大學剛剛畢業的年紀,還懵懂著呢,為什麼米開朗基羅卻有這麼大的能力與才華呢?這還要從他的童年說起,米開朗基羅六歲喪母,被他爸寄養在一個石匠家裡,養母就是石匠的妻子。因此,小米就在雕塑堆裡長大,每天聽著雕刻石頭的噠噠聲入睡。沒準就是因為這樣的薰陶,小米從小熱愛畫畫和雕塑,他13歲開始正式進入畫室學畫,沒幾年他就奇蹟般地快速掌握了繪畫技巧,轉而開始學習雕塑。在這期間,小米的才華得到了綻放,創作了《酒神巴庫斯》這樣的傑作,可也逃不脫被人嫉妒的命運,跟同學打架被打扁了鼻子。雖然頂著被打歪的鼻子,小米的才華還是無法被忽視,紅衣主教格羅斯拉堅定地將製作《哀悼基督》雕像,這樣一個重要的任務,交到了一個才23歲的毛頭小夥兒的手上。
《哀悼基督》雕像表現的是:基督被猶太總督抓住,釘死在十字架上,聖母瑪麗亞抱著基督哀痛不已的情景。據說,在創作這件雕塑之前,米開朗基羅非常喜歡的一位品格高尚的主教薩伏那洛拉,被教皇聯合貴族陷害,處以了火刑。米開朗基羅在創作《哀悼基督》時,把對主教的深切悼念傾注到這個作品裡。這個作品不僅表現了《聖經》故事的情節,還傾注了小米對生活中高尚的殉道者的深深哀悼。所以,作品更加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同題材的作品在整個藝術史上真是多如牛毛,浩如煙海。但天才就是天才,小米愣是把這樣一個滿大街都是的題目做出了自己的「品牌」。一般來說,刻畫這個題材的聖母,表情都是傷心欲絕的,甚至有些比較LOW的思路的話,不僅面目痛苦扭曲,還要在聖母眼角做上幾滴淚才算過癮。可是,小米偏不這樣。他認為聖母在此時的情感應該是複合的,一方面為了失去兒子而感到悲傷,另一方面又為自己有這樣一個兒子,他做了這樣偉大的事感到自豪。這兩種情感的交織,使得聖母的表情應該是壓抑著的痛苦,平靜中的哀傷。在米開朗基羅的手中,聖母的愛已經大大超出了宗教信仰所涵蓋的內容,洋溢著人類最偉大最崇高的共同情感。正所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體現了米開朗基羅的確是一位大師,不僅具有大師的才華,也具有大師該有的深刻思想。
咱們在觀察聖母的表情的同時,也會被聖母的青春美麗所折服,同時馬上會產生疑問,為什麼聖母會如此年輕比她的兒子還要年輕呢?
甲方紅衣主教來驗收的時候,看到小米雕刻的聖母,果然也是同樣想法,心說,哇塞,多麼美又多麼年輕的聖母啊!雖然,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主教還是很怕向上面交不了差,畢竟還有教皇那一關呢,於是擔憂地問:「小米呀,聖母怎能這麼年輕,怎麼比她的兒子基督還年輕呢?這樣靠譜嗎?」小米其實早就準備好了說辭,馬上回答道:「主教大人,在我看來,既然聖母是純潔崇高的化身,是神聖的象徵,就一定能避免歲月的折磨和世事的毀損。」主教聽了小米這樣詩意的回答,一顆心放在了肚子裡,這個理由好,終於可以保住小米的傑作,美麗的聖母可以存世了。
剛才我們欣賞了聖母面部塑造精到之處,現在咱們可以退遠一點,欣賞一下雕塑的整體構圖。因為基督是男性、壯年,在體量上要比聖母大很多,試想懷抱兒子的聖母如果完全寫實,就是這樣式兒的(如圖),看起來比例不好看,構圖也不穩定。米開朗基羅採取了金字塔式構圖,給聖母穿上了比實際情況更為厚重的衣袍,合理地加重、加大了聖母衣裙的體量。在不影響聖母的形體美好的情況下,解決了構圖美與實際人體比例的矛盾問題。我們一般觀眾在觀看時,根本不會感覺不真實,反而看起來更舒適合理。這就是藝術的真實而非生活的真實。
我自己也雕刻過石雕,不得不感嘆這座雕像質感表現,非常高超到位。我們知道石頭本身是冰冷堅硬的,可在雕塑家的手裡,聖母的皮膚,仿佛是有溫度、有彈性、柔軟的,而聖母的袍子感覺是被漿洗過的厚衣料,厚重並且褶皺挺闊。我們聚焦在雕塑正面聖母與耶穌的手部,聖母的手給我們的感覺就是溫暖有彈性的,可是耶穌的手感覺冰冷和僵硬,失去了活力。這些細節的處理,都要憑藉雕塑家的高超的洞察力和表現力,體會這些細微的不同,通過形體起伏轉折的特徵來表現基礎的質感,然後用表面打磨的輕重粗細的微弱差別表現表面的質感。只有通過這兩方面的塑造才能使作品的質感豐富和到位。
剛才我們在觀察袍子質感時,發現聖母胸前的衣帶上刻了一行字。上面寫了什麼呢?經翻譯,原來寫的是「佛羅倫斯人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雕刻」,關於這個細節還有一段趣事,小米這件作品在最終完成面世時,由於做的太好了,整個羅馬都轟動了,很快傳出謠言,說這麼年輕的米開朗基羅根本無法做出如此傑出的作品,這件雕塑其實是小米的師父做的。這一下激怒了年輕的米開朗基羅,於是,誰勸都不管用,小米經過各種堅持,最終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雕像中,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他將自己的名字刻入作品,從此米開朗基羅這個名字與他的《哀悼基督》雕像一起成為了藝術史冊中光輝的一頁。
自此,米開朗基羅也像開了掛,一路創作了《大衛》、《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晝與夜》、《晨與暮》等等作品。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米開朗基羅在晚年又創作了一件《哀悼基督》。兩件同題材的作品,雕塑家的感悟是不同的,第一件,作者傾注的是對殉道者基督以及主教的哀悼,對聖母純潔美麗的歌頌,第二件,由於創作於作者的晚年,又加入了雕塑家對人生的感悟、對生命的理解。可惜第二件《哀悼基督》未完成,米開朗基羅就離開了世界,這件作品給我們留下了遺憾和更多的想像。
米開朗基羅的才華和思想使他創作出如此悲壯宏偉、載入史冊的傑作。而他的名字也成為世界藝術史上爍爍生輝的星辰。後來,人們為了記住他,把宇宙中的一顆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於是,米開朗基羅永遠地閃爍在我們仰望的星空。
註:
羅曼·羅蘭:法國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
小米:文中為了節省篇幅對米開朗基羅的簡稱,希望沒有影響對米開朗基羅的無限敬意。
薩伏納羅拉:修道士,是著名的宗教「叛逆者」,主張宗教改革的僧侶,薩伏納羅拉在自己狂熱的演說中,對當時權貴的橫徵暴斂、魚肉人民的行徑進行了無情的揭露,並且提出了改革時弊的要求。據說當時聽講的人把聖馬可修道院擠得水洩不通,後來不得不改遷另一所教堂去講演。1493年,薩伏納羅拉被教皇逮捕並處以火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