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三寸金蓮,直白的說就是人為骨折,現在的年青人大多不知其為何物?昔日的」時髦」早已成為今日」古董」,青少年沒有幾個人看到過腳穿」三寸金蓮」的老太太,他們不知道」金蓮」為何物是不足為奇的。」三寸金蓮」是指古時女子從幼時(約七、八歲左右)以布纏裹腳指,將大腳指以外的四腳指全部壓迫到腳掌之下。因此至使腳指畸形,變成長不過三、四寸,近似於三角狀的小腳。這種小腳及其鞋子的美稱即為「三寸金蓮」。這種纏足風俗在中國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時候形成的?至今難定確切年代,據考古資料分析,南唐絕代才子,薄命君王李後主是女子纏足的始作俑者。李後主喜歡美色及音樂,為尋歡作樂,他令宮女舞娘用絲帛纏足之後在黃金製成的蓮花臺上翩翩起舞,」金蓮」由此而得名。後來纏足之風越出宮牆吹向民間,一些趕時髦的女子開始模仿,宋代時已出現歌詠小足金蓮的詩詞,說明當時統治階層對」三寸金蓮」的審美情趣已悄然形成。但是在元代,規定只有有錢人家的女子才可以纏足;而明代更有禁令,賤民階層的女子是不許纏足的,到了清代,纏足風氣大盛,男子娶妻,非小腳不可,竟以大腳為醜為恥。隨著對小腳的欣賞崇拜,對女性的身心摧殘也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三寸金蓮這些昔日的時髦鞋,如今已成明日黃花,但它背後所包涵的婦女們的辛酸血淚。並未因歷史的封塵而失去它的史料價值。
三寸金蓮小腳裹足,從孩子抓起
過去,無數中國女孩在童年時都要經歷一個痛苦的儀式:從5歲左右開始,雙腳就被緊緊裹住,以便在成年後有一雙漂亮的三寸金蓮。這種做法延續了數個世紀。眼下,三寸金蓮正逐漸成為歷史。
在雲南六一村,仍然健在的纏足婦女有20到30人,78歲的王桂鳳(音)就是其中一位,很容易就可以將她纏過的雙腳與鄰居的區別開。
圖為王桂鳳的鄰居手捧一雙「金蓮」鞋,因裹起的雙腳看似蓮花而得名。不過,旁邊的小女孩看起來有點擔心(別擔心!你的雙腳不會被纏!)
幾乎所有的纏足婦女都自己作鞋,王桂鳳也不例外,她們對自己的針線活兒和繡花手藝十分自豪。圖為王桂鳳本人。
圖為王桂鳳纏著裹腳布的腳。
圖為王桂鳳拆下裹腳布。 越高(音)是另一名纏足婦女的丈夫,在75年後他仍然能夠回憶起結婚5天後妻子第一次在他面前拆下裹腳布時的情景。
圖為王桂鳳裸露的一隻腳。 越高說他第一眼就覺得妻子的雙腳很美,然而今天已無法說清當時這種感受的緣由。
同住六一村的皮桂瓊(音)十幾歲時受到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丈夫鼓勵,放開當時纏了一半的雙腳。
六一村的小腳女人曾經組成一個舞蹈隊與其他婦女賽舞,皮桂英老人就是這個舞蹈隊的成員,儘管已經71歲了,她的精力仍然十分充沛,還記得當年的舞步。
10年前,六一村的小腳女人有300名之多,但這個數字在逐年減少。圖中90歲高齡的吳柳鶯(音)老人就是這個逐漸衰減的群體中的一員。
在六一村南邊有一個叫做團山鎮的小鎮,離六一村有幾小時車程,這裡住著4位裹了小腳的老人。圖中的熊秀峰(音,左)和朱曉瓊(音)便是其中的兩位。
羅婆婆正在縫製金蓮鞋,她將這種鞋子賣給外地遊客。
羅桂英老人腳上穿著簡 的鞋子,但她準備賣給遊客的金蓮鞋卻十分精美。
圖中是吳婆婆最好的金蓮鞋,放在她家的樓梯臺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