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有看頭|「幕後英雄」——麻醉醫生

2020-12-13 世紀大採風

站在歷史的峰巒仰望星空,是勞動創造了人類進步的文明;凝眸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途,是勞動鋪就通向夢想的路徑。正因有著千千萬萬平凡崗位上的堅守,這座城市才能夠勃勃生機。鐵路公路、建築工地崗位上的工人,勤勞耕作的農民,手術臺上的白衣天使,實驗室裡的科技人員,還有執勤的公安民警以及保家衛國的戰士…… 是他們以執著的敬業精神、卓越的勞動創造、忘我的犧牲精神,為全社會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今日梅城》專欄「行行有看頭」,全方位展現各行各業勞動者風貌及崗位特色,歡迎廣大讀者踴躍投稿,可配發照片(原圖),郵箱:996660435@qq.com。

07

「幕後英雄」

麻醉醫生

他們並非打一針就走,而是全程陪伴。

全麻患者沒有呼吸,是他們用儀器和藥物時刻維持著患者的生命體徵支撐手術。

他們是搶救高手,治療新冠肺炎最危險的插管工作由他們進行。

他們的工作鮮為人知、少有報導,讓我們走進手術室,揭秘:「幕後英雄」——麻醉醫生。

11月4日,筆者走進市中心醫院手術室,身臨其境揭秘麻醉醫生的工作過程和內容。

術前,麻醉醫生評估手術風險

麻醉醫生的工作是在手術前一天就開始的。術前,麻醉醫生評估患者手術中的風險,評估手術是否能夠安全進行。他們要對患者進行訪問和探視,詢問病史,查看所有的化驗檢查結果,制定麻醉計劃,並向患者與家屬告知其風險並籤字。只有通過了麻醉醫生的評估,手術才可以實施。沒通過的,麻醉醫生要給出建議進行相關的補充檢查或延期手術。

麻醉醫生會在早上7點半前到位,每天所有參與手術的麻醉醫生都要參加晨會,大家將特殊患者的病情再次向高級麻醉醫生做簡要陳述,無異議後,麻醉醫生奔赴各自的手術室,進行術前準備。他們需要檢查各種儀器功能是否正常、準備各種藥物如鎮靜藥、鎮痛藥、靜脈全麻藥、肌肉鬆弛藥、抑制神經反射藥、降壓藥升壓藥、止吐藥......都要提前抽到針管裡並貼上標籤備用,準備過程一般二十分鐘左右。

圖一//術前,麻醉醫生需要準備各種藥物,如鎮靜藥、鎮痛藥、靜脈全麻藥、肌肉鬆弛藥、抑制神經反射藥、降壓藥升壓藥、止吐藥......都要提前抽到針管裡並貼上標籤備用。

術中,麻醉醫生是患者的守護神

早上8點左右,患者到位,手術醫生、護士、麻醉醫生三方再次核對信息。患者躺下後,麻醉醫生為患者頭部貼上電極片,用來判斷麻醉深度,危重患者需要對心臟附近的深靜脈進行穿刺。深靜脈穿刺是搶救的核心技術,也是麻醉醫生的絕活,所以,搶救手術中麻醉醫生經常被稱為稀缺人才。之後,麻醉醫生會根據患者的體重、年齡等精準選擇相關藥物注入體內,帶上麻醉面罩,指導患者「深呼吸」。只需十幾秒,患者就失去意識,一分到一分半鐘,患者的肌肉就會完全鬆弛下來,呼吸停止。麻醉醫生立刻為患者氣管插管,啟動呼吸機,暫時代替患者的「肺」。全麻後的患者,大腦對身體發出的指令大部分會消失,呼吸、血壓、心跳都不能維持正常,麻醉醫生需要用各種設備和藥物調控才能支撐手術。當患者生命體徵平穩時,手術開始。麻醉醫生會一直坐在患者頭上方的位置,時刻盯著眼前的各種儀器數據,隨時注入或給予各類麻醉藥和補助藥,來調控呼吸、心跳、血壓、氣道壓 、血量、體溫等一切生命體徵。期間,醫生專心手術,護士配合醫生,而保護患者生命體徵的工作,全部由麻醉醫生承擔,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手術中,患者的生命掌握在麻醉醫生的手裡。所以,醫學界有句口頭禪「外科治病,麻醉保命」。

圖二//全麻後,麻醉醫生立刻為患者氣管插管,啟動呼吸機,暫時代替患者的「肺」。

圖三//手術室裡,麻醉醫生會一直坐在患者頭上方的位置,時刻盯著眼前的各種儀器數據,隨時注入補助藥維持生命體徵,失血過多輸血,增降血壓,提高或降低心率,麻醉衰減補藥,心臟驟停電擊除顫搶救,這些都是由麻醉醫生來完成的。

高強度的「高危職業」

目前市中心醫院26間手術室開放了11間,每間手術室白班只有一名麻醉醫生,第一臺手術結束後,醫生可以離開,第二臺手術醫生再進來,但麻醉醫生從第一臺到最後一臺手術,要完成當天所有手術的麻醉監測才算工作結束。

兩臺手術中間大約有二十分鐘手術室潔靜消毒時間。在這二十分鐘裡,麻醉醫生要將剛做完手術的患者送到甦醒區,與甦醒區麻醉醫生就患者的生命體徵情況進行交接,需要十分鐘左右,餘下十分鐘上廁所、喝水或者吃幾口飯,再接著配合第二臺手術,第三臺手術……一整天四五臺手術下來,麻醉醫生的工作經常從早上八點持續到晚上八九點。

由於麻醉醫生需要掌握的專業知識廣泛且龐雜、工作量大、責任重、「存在感」低,所以我國的麻醉醫生嚴重不足,缺少50%。過度疲勞、精神高度緊繃導致麻醉醫生猝死率很高,24小時值班是常態,加班加點是常態,麻醉醫生用自己的生命保護著患者的生命,然而,患者看不到他們,媒體也鮮少報導。經常有人問他們:「你們工作應該很輕鬆吧,手術之前打一針,把病人麻倒就完事了。」麻醉醫生總是哭笑不得,但也不會解釋過多,畢竟手術室裡的「指點江山」鮮為人見,大家不了解也是正常,選擇這個崗位時就已經做好了當「幕後英雄」的準備。

圖四//麻醉醫生交流、匯報疑難麻醉方案的早會為站立式交班,充分顯示了醫學的嚴肅性、重視患者、尊重夜班醫務人員的工作;同時站著交班可以集中注意力,主任、護士長聽取值班醫生、護士的匯報,了解值班期間手術及患者情況,擇期手術麻醉醫生對當天手術患者進行病情情況匯報,有特殊患者重點匯報,討論後根據患者病情決定是否需暫停手術(或經內科治療病情穩定後再行擇期手術),如可正常手術由主任最終決定麻醉方案,並做好應急預案。

圖五//每天早上麻醉醫生都在嚴格管理的專櫃藥房取藥。麻醉藥品由專人管理,固定位置,分類存放,雙層雙鎖 ,鑰匙雙人保管。保險柜、空安瓿及醫師開具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專用處方」有專人負責登記和管理,取藥時登記藥物及數量並籤字;退回時登記退回數量,空安瓿需和藥方對應,杜絕毒麻藥品丟失。每班進行藥品鑰匙交接查對,並在登記本上簽名。

圖六//麻醉醫生提前準備各類搶救藥和保障藥。

麻醉功臣從幕後走到臺前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學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在就醫過程中怎麼能夠沒有痛苦和恐懼,而解決慢性疼痛、提升生活質量也成為廣大患者的迫切需求。作為專門處理疼痛的麻醉學科,成為舒適化醫療的主導。麻醉醫生通過各種無痛和鎮靜技術,緩解患者在就醫過程中產生的緊張、疼痛及診療中的不適,像術後鎮痛、無痛分娩、無痛胃腸鏡、無痛人流、無痛口腔診療、無痛支氣管鏡檢查等等,讓麻醉醫生漸漸走向臺前,走入大眾視野。更多的人通過疼痛科麻醉醫生的治療擺脫了痛苦,迎來了更加舒適的新生活。麻醉醫生新的職業發展方向和發展空間,讓他們全面、精湛的技術得以服務更多的患者,同時也讓他們從幕後走向了臺前。讓我們為麻醉醫生的機遇喝彩,更為他們的默默付出點讚!

相關焦點

  • 影視推薦《麻醉風暴》
    關於醫療的劇一直不少,國外有《實習醫生格蕾》、《急診室的故事》、《仁心仁術》、《太陽的後裔》等,國內有《心術》、《外科風雲》、《急診科醫生》,大多是關於外科醫生的
  • 患者死亡 麻醉醫生成背鍋俠
    大家都清楚,醫療劇一貫喜歡聚焦於急診科和外科這兩個地方,因為既有爭分奪秒的搶救,又有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生死抉擇,自然很有看頭。而《麻醉風暴》卻大膽地將鏡頭對準了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群體——麻醉醫生。真實地還原了麻醉醫生的工作現狀,又帶出了這背後的臺灣醫療制度問題。用實力證明了,冷門也能有看頭。在很多人眼中,麻醉就像打針抽血一樣稀鬆平常,可事實上恰恰相反。影片一開始就向觀眾科普了是什麼是麻醉醫生——麻醉科醫生肩負的,是病人一睡不知道能不能再醒過來的壓力。
  • 索命麻醉:你不知道的關於一線醫生的真相
    有數據表明,在影響麻醉安全的各種因素中,最主要的就是麻醉醫生的疲勞麻醉。在臺灣,麻醉醫生總人數只有區區900多人(有消息稱目前已有200人改行),過量的工作,使得留下來堅守的麻醉醫生個體疲於奔命,麻醉致死率居高不下。
  • 揭秘手術室裡的麻醉醫生,可不止是打一針那麼簡單
    在醫院裡,不是所有醫生都穿白大褂。有一種醫生,他們身穿綠色手術服、頭戴藍色手術帽,腳上穿著特製的拖鞋,整天穿梭在手術室裡,他們就是「麻醉科醫生」。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麻醉醫生的工作就是在手術前給病人打一針,讓病人在手術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但是他們的工作僅僅是打一針那麼簡單嗎?
  • 高層腐敗,患者死亡,麻醉醫生成了背鍋俠
    大家都清楚,醫療劇一貫喜歡聚焦於急診科和外科這兩個地方,因為既有爭分奪秒的搶救,又有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生死抉擇,自然很有看頭。而《麻醉風暴》卻大膽地將鏡頭對準了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群體——麻醉醫生。真實地還原了麻醉醫生的工作現狀,又帶出了這背後的臺灣醫療制度問題。用實力證明了,冷門也能有看頭。
  • 知識寶典丨頭面部神經阻滯麻醉
    浸潤麻醉作為一種最常見的麻醉方法,常規應用於美容整形手術中,為廣大美容整形外科醫生所掌握,但是由於頜面部解剖較為複雜,沒有專業的頜面外科解剖的學習,難以完全掌握頜面部神經阻滯麻醉的方法。通過圖示標示神經阻滯麻醉的注射標誌、方法及麻醉區域,使美容整形外科醫生學習並掌握神經阻滯麻醉。
  • 致敬幕後英雄!那些動漫背後的人——漫畫師篇
    現在我們正處在一個特殊的時期,在這個全民抗疫的時代,湧現出了無數的幕後的英雄,他們可能是一名醫生,是一個志願者,是一名口罩生產線上的普通工人,但是這樣共同抗疫之中,他們的故事令人淚目。在追番的過程中,大多數的看官或許會在意動漫的劇情設定,人物設定甚至配音的聲優,但是一部漫畫、動漫的連載,播出、取得成功,同樣需要那些幕後的英雄,需要很多很多的人付出非常多的努力。hello,大家好,這裡是音響君的動漫科普。作為新冠時代考古隊,在新冠期間,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湧現出了無數的幕後的英雄,他們的事跡真的是讓人無比感動。
  • 下肢神經阻滯麻醉——讓骨科醫生和患者都受益的麻醉技術
    然而擺在醫生面前的不僅如此,他們大多伴隨各種基礎疾病,比如冠心病三支病變,心臟瓣膜狹窄或者關閉不全,呼吸系統疾病導致嚴重通氣換氣功能障礙,各種栓塞性疾病急性期再發梗塞風險極高抗凝治療又導致凝血異常,老年神經功能障礙不能配合,營養狀態極差……這些患者往往都需要在48小時內手術治療,這對術中麻醉和術後康復帶來諸多挑戰。
  • 海大醫院醫技科室醫生 服務臨床的「幕後英雄」
    提起醫生這個職業,您腦中浮現出怎樣的情形?是在診室裡問診,還是在無影燈下手術,抑或是在急診室裡搶救病患?……其實,除了臨床科室醫生,還有醫技科室的醫生,雖然他們是聚光燈照不到的崗位,但是他們運用專門的診療技術和設備,為臨床科室診斷和治療疾病提供了堅強後盾,他們是默默奉獻的幕後英雄。
  • 新冠肺炎期間,麻醉醫生如何為患者保駕護航?
    因此,麻醉醫生在面對患者時,必須採用隔離飛沫和接觸的防護措施。 具體來說,除了使用可視喉鏡(或聯合其他可視化設備)、一次性喉鏡片和一次性全麻包外,在進行常規手術氣管插管、氣管拔管及其他涉及氣道的操作時,還應穿戴乳膠手套、外科口罩及護目鏡。
  • 麻醉小常識之「半身麻醉」 ——「椎管內麻醉」
    1、何謂半身麻醉?  脊髓神經因分布的位置不同而管理身體不同部位的感覺和運動,利用這個原理,我們從背後打入麻醉藥來暫時阻斷某些脊髓神經的作用,以達到可對該脊髓神經所管理的區域手術而病人不會感到疼痛的目的。這種麻醉方式,病人不會失去意識,只有下半身不能動,所以稱為半身麻醉。  2、半身麻醉有哪些 ?
  • 古檢拍案|「止咳水」從藥品變毒品,幕後「毒販」竟是鄉村醫生
    古檢拍案|「止咳水」從藥品變毒品,幕後「毒販」竟是鄉村醫生 2020-12-10 11: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心不能麻醉——《麻醉風暴》
    題材內容很大膽,把目光投向了最容易被大眾忽略的麻醉醫生。男主蕭政勳是一名麻醉醫生。而本劇一開始,就事無巨細地表現一個麻醉醫生的工作常態。一臉疲態,卻腳步匆匆。院方對麻醉醫生也沒多重視,人手配備也不齊全,日班麻醉醫生只有他一個,一天得負責好幾臺手術,一個月兩三百臺手術。
  • 不麻醉就做胃腸鏡,是什麼感覺?醫生用個人經歷告訴你
    很多人做胃腸鏡檢查都在糾結,是選擇無痛麻醉的還是不麻醉的,不麻醉痛苦,麻醉又比較貴。今天我來說一下不麻醉做胃腸鏡的感受吧。作為一名醫生,因為工作的原因導致經常性的飲食不規律,總是沒時間吃飯,而且之前夜班長期的喝咖啡,導致最近胃痛的情況也越發厲害了,怕出現胃潰瘍的情況,所以去做了胃鏡檢查。而且考慮到自己家族史的問題,想著順便也做個腸鏡檢查,所以胃腸鏡都預約了。
  • 隆鼻麻醉:「打局麻的時候,隨便給點藥就行了」是如何實現的?
    頭面部手術,比如耳軟骨隆鼻,經常有外科醫生講,麻醉醫生先別急著給藥啊,我打局麻的時候,你隨便給點兒藥就行啦!好吧,既然你都提要求了,就真的什麼藥也不給了!等外科醫生消毒鋪巾完畢,準備打局麻了,隨便給點藥。
  • 手術麻醉後,為啥醫生要不停地叫醒患者?醫生告訴你,來漲漲知識
    在手術的過程中麻醉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是幫助患者減輕在手術過程中的疼痛。在實施手術的過程中,麻醉之後的患者更加便於進行手術。但是手術麻醉之後,為什麼醫生要不停地叫醒患者?下面醫生跟大家說一下。在麻醉之後,為什麼要不停的叫醒患者?
  • 兩場麻醉學術年會成功舉辦——手術疼痛、術後康復、舒適化診療,你...
    「從幕後到前臺、從配合手術到參與治療,麻醉科業務範圍已涉及院前急救、肺腦復甦、鎮痛治療等多學科多領域,特別是在延伸診療禁區、拓展治療盲區、解決診療痛苦方面,麻醉學的空前發展,已經成為臨床事業發展不可替代的主力軍。」應邀出席會議的河南省醫院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陳軍軍說。
  • 椎管內麻醉的手術的注意事項
    在手術後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 一、體位要求:腰 - 硬聯合麻醉病人術後要求儘量平臥 6-8小時這樣可以減輕脊髓腔壓力,進而減少腦脊液外漏,
  • 資訊丨「史上最嚴」麻精藥品監管到來,麻醉醫生要注意了!
    2020版的這些內容值得麻醉醫生注意:特別是針對重點部門,要嚴格執行全程雙人操作制度,改變由麻醉醫師單人操作麻精藥品的現狀,麻精藥品的處方開具、使用和管理不得由同一人實施,麻醉醫師原則上不參與麻精藥品管理工作。
  • 硬膜外麻醉
    3、穿刺體位有側臥位及坐位兩種,臨床上主要採用側臥位。穿刺點應根據手術部位選定,一般取支配手術範圍中央的相應棘突間隙。通常上肢穿刺點在胸3~4棘突間隙,上腹部手術在胸8~10棘突間隙,中腹部手術在胸9~11棘突間隙,下腹部手術在胸12至腰2棘突間隙,下肢手術在腰3~4棘突間隙,會陰部手術在腰4~5間隙,也可用骶管麻醉。確定棘突間隙,一般參考體表解剖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