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蘇聯時尚第一人:他的本土設計被西方稱為「紅色迪奧」

2021-01-10 杜紹斐

說起蘇聯名人,你的第一反應是史達林?赫魯雪夫?還是戈巴契夫?

除了這些大佬,其實還有一個不被我們所知但全俄羅斯都認識的重量級人物。

他極其不安分,即使冷戰時期也照樣飛到國外去交友;為了工作更自由,說退黨就退黨;遊走於多位領袖夫人身邊,她們都對他青睞有加。

今天的這篇文章,就帶各位老爺去了解一下這位神秘分子的傳奇經歷。

本文由「空白雜誌」授權轉載ID:kong_is

說到俄羅斯時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當紅設計師 Gosha Rubchinskiy,還有以 Irina Shayk,Natalia Vodianova,Sasha Pivovarova 為代表的俄羅斯超模軍團。

而在俄羅斯人的心中,「Slava Zaitsev - 斯拉瓦扎伊採夫」才是他們默認的時尚第一人。

扎伊採夫自 1960 年代初開始時裝設計生涯,他的作品很快就被西方世界知道,還被法國媒體評價為「Red Dior - 紅色迪奧」。當時甚至有觀點指出他會是皮爾卡丹、伊夫聖羅蘭等設計師的潛在對手。

但是那時期的他在蘇聯工廠上班,沒有創立品牌的機會。不過,到了冷戰最焦灼的1980年代末期,他終於受邀在巴黎辦秀,還將衣服賣到了美國。

從蘇聯到俄羅斯,扎伊採夫為多位政治領袖的夫人設計過衣服,很多第一次也在身上發生:第一個被蘇聯政府允許在自己衣服貼標籤的設計師,第一個在巴黎時裝周發布作品的俄羅斯設計師,第一個在美國舉辦時裝秀的俄羅斯設計師…

最難得的是,扎伊採夫一直拒絕西化,始終堅持通過作品體現俄羅斯文化的原生根脈。

扎伊採夫(中)與模特合影

(c) Slava Zaitsev

1938年3月2日,斯拉瓦扎伊採夫出生於俄國西部城市「Ivanovo - 伊萬諾沃」,他的父親是 1930 年代肅反運動(大清洗)的受害者,被國家認定為人民公敵,被監禁在史達林集中營,母親是一名普通的清潔工和洗衣工。

扎伊採夫念完初中之後,因為父親的關係,他無法去工業學院、戲劇學校和飛行員培訓學校學習,被剝奪了像大部分同齡人那樣成為工程師、藝術家、飛行員的機會。

但他並沒有終止學業,而是選擇去伊凡諾沃化學與技術學院學習。那段求學經歷,讓他對紡織產生了極大興趣,畢業之後,他決定前往莫斯科追逐自己的紡織夢想。

1956年,18歲的扎伊採夫進入莫斯科紡織學院學習。大學期間,他還完成了人生的一項重要任務——結婚生子。同校的妻子,後來成為了俄羅斯知名藝術家。兒子在他的影響下成為了時裝設計師,並且是他時裝事業的得力幫手。

年輕時的扎伊採夫(下)與模特合影

(c) Slava Zaitsev

1962年,扎伊採夫大學畢業,獲得繪畫和設計學士學位。那年3月,他開始擔任蘇聯「實驗技術服裝廠」的藝術總監,負責監督莫斯科及周邊地區零售店的女裝生產。

雖然在統一標準下工作,他卻不安現狀,一些別致的設計作品引起了周圍人的注意,比如莫斯科小鎮披肩裙,為集體農莊工作人員設計的多色氈靴。

那些設計後來成為了他的標誌性作品,但在當時那個講究穿著整齊劃一的年代裡,他的作品卻不能被批准生產,即便當局對作品表示了極大讚賞。

不過也有好消息,法國知名雜誌「Paris Match - 巴黎競報」不知從哪裡知道了他,於1963年2月對他進行了報導,並給予了高度評價,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首次知道了社會主義陣營裡還有如此時裝牛人。

理論上,當時正值冷戰時期,扎伊採夫能被西方知道已經非常僥倖,可不曾想,兩年之後,更大的幸運光環再次光臨。

1965年3月,扎伊採夫成為「All-Union Fashion House - 全蘇時裝屋」的藝術總監。那年4月,「Pierre Cardin - 皮爾卡丹」,「Guy Laroche - 姬龍雪」,時任 Dior 設計師「Marc Bohan - 馬克博昂」等時裝設計師訪問莫斯科,幾位西方同行對他的作品給予了高度讚譽,法國媒體甚至稱他是「Red Dior - 紅色迪奧」。

1960 年代的扎伊採夫

(c) Slava Zaitsev

扎伊採夫在全蘇時裝屋工作到1978年,那之後他創立了個人工作室。脫離了政府體系,他的個人時裝事業迎來了黃金期。

1980年夏季奧運會在莫斯科舉辦,他為蘇聯代表團設計了一系列服裝。1982 年,契訶夫創作的戲劇「櫻桃園」在東德和匈牙利演出,他擔任服裝設計師。

1982年至1992年,他為多位獲得世界冠軍的蘇聯花樣滑冰運動員設計服裝。

1982 年,扎伊採夫將個人工作室更名為Slava Zaitsev莫斯科時裝屋,他成為被蘇聯政府允許為自己衣服貼標籤的第一位設計師。

根據美國「Pittsburgh Post-Gazette - 匹茲堡郵報」在1984年的報導,扎伊採夫的時裝屋在當時的顧客人數過萬,生產銷售的服裝價格從170美元到 260 美元不等,而高級禮服的價格高達 1000 美元。

到1980年代中期,扎伊採夫擁有600名僱員,每年生產的服裝價值約200萬盧布。

當時,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的妻子賴莎成為扎伊採夫的客戶,他因此獲得了空前關注,成為蘇聯家喻戶曉的名人。

1985年日本東京,1986年加拿大溫哥華的兩屆世博會,他的作品代表蘇聯參與展出。

隨著聲名遠揚,扎伊採夫被一些西方媒體評價為「世界最火的時裝設計師之一」,於是他在1987年與一家美國加州的私營企業籤署了為期三年的協議,後者在美國製造和銷售他設計的衣服,那是美蘇兩國之間籤署的首份消費投資協議。

雙方合作的原因,源於美方認為他的作品是當時美國職業女性喜歡的優雅風格。然而,當他的作品首次出現在紐約華道夫酒店的精品店裡時,卻被美國人視為非常過時,簡直就是幾季前的巴黎時裝。但是美國人絕對沒想到,他們的偏見僅僅保持了幾個月。

在法國時尚設計師、Carven品牌創辦人Marie-Louise Carven的盛情邀請之下,扎伊採夫於1988年1月攜作品第一次亮相巴黎時裝周,驚豔了整個西方世界。當那一季作品出現在紐約時,美國人民立馬變臉,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扎伊採夫、Marie-Louise Carven、皮爾卡丹

1998 年 Slava Zaitsev 巴黎時裝秀後合影

(c) Slava Zaitsev

1989年是扎伊採夫作為設計師最為風光的一年。3月,他被法國Maison de Couture評選為「時尚界年度人物」。

9月,作品第一次在西德展出。12月,他與Donna Karan,Claude Montana,Hanae Mori和Byblos 一起,在日本東京獲得「世界五大時裝設計師」稱號。

從1960年代到1980年代,雖然美蘇正在經歷冷戰,但是扎伊採夫卻交了不少西方的設計師朋友。

除了前面說到的幾位,還有法國時裝設計師「Thierry Mugle - 蒂埃裡穆格勒」,兩人於1985年在莫斯科會面,穆格勒為扎伊採夫拍的照片隨後被「巴黎競報」刊登發表。

扎伊採夫和超模 Christy Turlington 合影

(c) Slava Zaitsev

實際上,作為一名蘇聯共產黨員,扎伊採夫曾經相當長時間堅信蘇聯信仰和共產主義未來,但是為了捍衛自己的自由權利,他於1980年代末期作出了退黨決定。

即便如此,蘇聯內務部還是在 1991 年委託他設計了蘇維埃民兵制服。

蘇聯於1991年解體,蘇維埃民兵搖身一變成為俄羅斯警察,扎伊採夫的時尚事業繼續。

1992年是扎伊採夫職業生涯中的重要年份,那年他首次在紐約和比佛利山莊展出了他最新的時裝系列,成為第一個在美國舉辦時裝秀的俄羅斯設計師,同時他的畫作也首次在西方展出。

扎伊採夫的繪畫作品,完全不在社會主義的教條規範之內,畫作表現出的詩意、色情、怪誕,給人一種深刻而魔性的觀感

時裝秀和展覽在美國東西兩岸反響熱烈,被視為美國與新俄羅斯在視覺藝術領域開展文化交流的良好開局。

正是那次美國之行,扎伊採夫結交了不少新朋友,比如美國知名影星「Jane Fonda - 簡方達」與時任丈夫「Ted Turner - 特德特納」,時尚攝影師「Herb Ritts - 赫伯利茨」等等。

簡方達與扎伊採夫

(c) Slava Zaitsev

1996年,新上任的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總統授予扎伊採夫「俄羅斯聯邦國家文學藝術獎」。

2003年,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攜時任妻子普京娜訪問英國,扎伊採夫摒棄俄羅斯女性很少戴帽子的習慣,說服普京娜戴了一頂大氈帽搭配白色禮服,那頂帽子比英女王的大好多,引發了全球媒體的各種解讀。

近些年,關於扎伊採夫的新聞並不多,不過時至今日,他依舊是少數被視為蘇聯偶像的人物之一,同時他又是現代俄羅斯的偶像。

根據美國「時代周刊」2007年的報導,有93%的俄羅斯人熟悉他的名字。

Slava Zaitsev 2018 春夏男裝

(c) Slava Zaitsev

稱扎伊採夫為俄羅斯時尚的鼻祖,不會有人反對。不僅是因為他資歷老,還因為他為俄羅斯時尚發展做了很多實事。

1990年代至今,扎伊採夫一直贊助或舉辦職業設計師大賽,為發掘和培養新興人才貢獻了巨大力量。

而他最被人津津樂道的地方,是堅持俄羅斯時尚的原生性,不僅自己的作品深受俄羅斯傳統穿著、沙俄宮廷服飾和斯拉夫風格的影響,他還鼓勵其他設計師不要受西方影響。

話說1996年,他在俄羅斯舉辦了一場以「再見芭比,歡迎 Maroussia」為口號的比賽,尋找「女性青春期最純粹的本質」,目的是減少芭比娃娃在俄羅斯的影響。

他認為,「芭比僵硬、冷酷、憤世嫉俗,而我們的女孩,不僅美麗,而且甜美、迷人、神秘,每一張臉都有一個秘密,所以她們是新的俄羅斯娃娃。」

2008年4月,扎伊採夫告訴美國「WWD - 女裝日報」:

「我認為作為一名俄羅斯藝術家,我的作品應該在俄羅斯展出,在20世紀90 年代初,我就有機會在巴黎辦秀,但我意識到,那不是屬於我的地方。」

1960年代到1980年代,扎伊採夫曾被視為「Pierre Cardin - 皮爾卡丹」,「Yves Saint Laurent - 伊夫聖羅蘭」,「Christian Lacroix - 克裡斯汀拉克魯瓦」等西方設計師的潛在競爭對手。

但在當時的政策之下,他無法像西方設計師那樣成立品牌。

「如果他有機會向國外展示他的作品,他將成為世界知名品牌。」2004年,出生在俄羅斯的巴黎時裝歷史學家及設計師「Alexandre Vassiliev - 亞歷山大瓦西裡耶夫」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

1980 年代的扎伊採夫

(c) Slava Zaitsev

同時也必須看到,蘇聯時期的扎伊採夫,在巨大的政治光環下工作,作品表現出來的蘇維埃各民族多樣性的生活方式,有意或無意地促成了他後來所堅持的作品風格。

軍服風格的夾棉大衣、莫斯科小鎮披肩裙、斯拉夫風格或沙俄宮廷服飾的現代改良…扎伊採夫標誌性的設計作品,用如今的時尚審美看,似乎已經不那麼合時宜。

但在俄羅斯時裝協會執行總裁、俄羅斯時裝周創始人「Alexandre Vassiliev - 亞歷山大瓦西裡耶夫」看來,扎伊採夫始終是俄羅斯年輕設計師應該學習的第一人,他從第一個系列開始,就在表達俄羅斯的根源、文化、工藝,每一個方面都值得年輕一代學習。

2010 年,莫斯科舉辦過一場扎伊採夫作品回顧展,如今回看展覽期間拍攝的大片,他的作品相當經典。

攝影 Dmitry Zhuravlev

從蘇聯到俄羅斯,突變的時代大背景下,經歷過暴力政治和文化變革,少年時期就堅定了紡織夢想的扎伊採夫,一直沒有停下自己的時尚腳步,每一季始終親力親為,今年已經 80 歲高齡的他,依舊活躍在第一線,可見時裝藝術是他的一生熱愛。

2018年3月2日是扎伊採夫的80歲生日,特此寫下他的故事。

陳凱歌|東野圭吾|青島姑娘|百子灣

五道口|高鐵|姨媽護理|清華校花|UFC

傻老外|髮型|假鞋|新垣結衣|旗袍

圖片均轉自網絡

歡迎關注「杜紹斐」ID:shaofeidu

相關焦點

  • 冷戰時尚 60年代的西方時裝
    時裝大師Pierre Cardin於60年代設計的時裝作品,圖片由John French拍攝,原圖未著色冷戰帶來的技術烏託邦主義設計師也把恐懼轉化為可能,發掘軍事產品中的實用之處儘管人們對這些新產品有極大的興趣,但20世紀50、60年代仍然是以技術烏託邦主義為特點的時代。技術烏託邦主義深信科學能把未來世界變得更美好,例如用於軍事上雷達裝置的強化玻璃塑料和玻璃纖維已經成為現代家具製造中廣泛運用的材料。用於和平目的的創新,如塑料、電腦和微波爐,已經成為戰後西方社會舒適富裕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60年代蘇聯老大哥那邊的美女們都愛什麼樣的髮型?
    當時蘇聯的髮型主要是模仿西方,人們喜歡把頭髮別在耳朵後面,在當時被認為是溫柔和體面的象徵。儘管蘇聯人將伊莉莎白泰勒的髮型諷刺的稱為「洋薊」,但實際上她的髮型卻在中青年女性中廣受歡迎。不過總的來說整個60年代蘇聯對於髮型的控制還是比較嚴格的,官方並不太接受這種蓬鬆的髮型,認為脫離了工人階級的本色
  • 時尚大師「皮爾卡登Pierre Cardin」精彩時尚人生回顧!
    在2020 年12 月29 日時尚大師皮爾卡登與世長辭,許多人第一次聽到的品牌有可能是Chanel 或是Louis Vuitton ,但也有不少人初次接觸的牌子便是Pierre Cardin ,不管是在服飾、家具到文具都會出現的Pierre Cardin 字樣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但在60 年代
  • 獨家分析——20世紀50年代、西方優雅年代與中國女性服裝記憶
    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服裝不再像戰前「男軍裝,女工裝」的單一裝扮。在社會變化和一批設計師的努力下,創造了50年代西方高級時裝的輝煌,成為永遠的經典,載入了時裝的史冊,也使高級時裝業的發展達到了劃時代的高峰。
  • 上世紀40年代的時尚束縛:迪奧「New Look」
    時尚有時很像雙面刃,使人精神得到愉悅滿足,身體卻宛如千刀萬割,在絢麗時尚的外表下竟好似折磨人的酷刑利器──克裡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在 1947 年發布的春裝系列「新風貌 New Look」,為二戰過後的女性說出了優雅的宣言,卻也再次囚禁了女性的身軀。
  • 大陸頂級服飾「NE.TIGER」創始人 張志峰 中西融合 傳統變身時尚
    他在每個法師身上,看到歡喜自在的付出,一代傳承一代,在每個人身上,都看到佛光山三好、四給的精神,人人和善、處處用心,是一片人間樂土。 為了還債 人生的轉折點這位被譽為「中國奢侈品第一人」的品牌創始人,十八歲開始創業,一九八○年代初,因為家裡蓋房子向別人借了幾千塊錢,為了儘快將借款還上,讓他萌生創業想法。
  • 【嘉德香港‧秋拍】「狂飆年代——巴黎的世界藝術家」巨獻:潘玉良臻絕西方裸女油畫
    | Painted approximately in 1940s出版2013年,《安徽文博》,安徽博物院編,合肥,第8頁展覽1992年3月28日至4月12日,「潘玉良個展」,琢璞藝術中心,高雄1993年5月5日至5月27日,「潘玉良珍藏展」,琢璞藝術中心,高雄
  • 失速的創新引擎:蘇聯科技是如何被忽悠瘸的?
    現在來看蘇聯科技發展史我們發現,幾乎所有高光時刻,都誕生於科技創新最活躍的美蘇爭霸年代。 1961年4月12日,27歲的蘇聯空軍上尉加加林駕駛著飛船,繞地球飛了一圈。從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天到把第一名活人送上天,蘇聯人僅僅用了三年半時間,這樣的速度,更加深了美國人的不安。
  • 作為第一位入侵西方主流時尚界的日本人,David Bowie沒他不行
    寬齋的設計有著強烈的東瀛美學色彩,LV主動與其聯名合作,他的作品是日本「Basara - 婆娑羅」美學風格在服裝上的最佳演繹,他也被稱為「日本時尚的締造者」。  他就是日本傳奇服裝藝術家——「Kansai Yamamot - 山本寬齋」。也許是為了加以區別,山本寬齋更希望人們稱呼他為「寬齋」。
  • 嬉皮文化下的60年代,產生的那些影響至今的時尚元素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但是到了60年代,嬰兒潮一代慢慢長大,成長為時尚的主力軍,顛覆了50年代潮流,開啟了屬於他們的新時代。「 二戰以後,美國迎來了一波生育高峰,這個期間出生的孩子被稱為「嬰兒潮一代」。
  • 「Hi往事」韓湘寧:我們60年代的年輕人
    為什麼臺灣會有60年代的美術革命?因為中國從宋代山水、花鳥的高峰之後,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西方工業革命之後,他們的社會、政治、生活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常常說20世紀是最多元的一個世紀,這100年的變化比以前任何一個世紀的變化都多。到了60年代,各個方面都已趨成熟,這是最輝煌的時期,我們的幸運就在於在對的地方得以進行自由創作。
  • 把服飾設計當做畫布的他,將潮流服飾玩出「悶與狂」
    在個性時尚與商業價值之間尋求平衡對於「國潮」品牌來說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在考慮到個性設計的同時銷量亦是品牌賴以生存的首要條件。在採訪中,吳威隨手拿起一件T恤,告訴我們:「這是我們最喜歡的一個印花元素,我們把前蘇聯的宣傳畫和標語加上我們以前喜歡用的 FMACM 全稱重新排列組合,做出的設計。
  • 寶格麗「蛇頭包」最新聯名太狂了,攜手迪奧男設計師Ambush合作
    不只靠工藝了得的頂級珠寶及腕錶而揚名萬世,說起跨領域的產品線設計,更是讓人豎起大拇指比贊。就好比品牌自從將標誌性的經典「Serpenti」琺瑯蛇頭設計挪移變成包款上的開扣—「Serpenti Forever」包包系列,可說是從明星、名媛、街拍部落客都一致認為這是此生必入手的名牌包之一,聲勢甚至一度壓過品牌主業,可見蛇頭包的熱度。
  • 電影《登月第一人》,你應知道的5件事,美國是否登月至今存疑?
    《登月第一人》改編自「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特朗的傳記故事,由金獎導演達米恩·查澤雷與金獎編劇喬希·辛格兩人聯手,重現阿姆斯特朗當年執行登月計劃的過程,以及與家人、同事的互動關係。不過阿姆斯特朗的兩個兒子卻肯定導演達米恩·查澤雷的執導,他們認為《登月第一人》並非反美的電影,而是通過父親的視角來描述經歷。瑞恩·高斯林也有相似的見解,他認為電影並非是英雄式的歌頌美國人,而是在強調「人類的成就」,阿姆斯特朗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英雄,他只是工程師、飛行員和孩子的父親。
  • 如何區分「原創」、「抄襲」、「重製」、「復刻」及「致敬」| 專訪 4 個中國設計單位
    服裝產業被稱為除石油外「世界第二個浪費源」,不管是從環保的初衷出發,還是欣賞 「重製」 帶來的設計美感,設計師們獨出心裁的創造時刻驚豔著大眾。
  • 275件迪奧高訂禮服亮相魔都!迪奧大展全球第3站,全攻略.
    >克裡斯汀•迪奧,一九零九至一九五七年,我們還可以通過歷史文獻、珍貴照片及迪奧先生的設計稿,一起傾聽迪奧先生的童年、做帽商、經營畫廊的經歷和故事。這一區的C位時裝——「蒙面的侯爵夫人」,由設計師約翰•加利亞諾在1998年設計,「向卡薩第侯爵夫人詩意地致敬」系列中的一件。
  • 譜時圖片直播「克裡斯汀·迪奧 夢之設計師」藝術與時尚的影像盛宴
    「克裡斯汀·迪奧 夢之設計師」繼成功在巴黎裝置藝術博物館、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舉辦後。於近日空降登陸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此次展覽於7月28日至10月4日向公眾開放。譜時圖片直播作為攝影服務商帶來了展覽現場的精美照片。
  • LOOK | DIOR迪奧「全球旗艦店」· 深圳
    「全球旗艦店」來了全國第二家 · 深圳萬象天地DIOR GARDEN也來了/DIOR「玫瑰秘境」· 深圳站2020.09.26 已正式揭幕隨處可見的迪奧999紅色,是對經典的致敬。」系列「經典,永不過時」////PART.2「 旗艦店獨有 · 珠寶時尚飾品區 」
  • 世上最幸福國家的設計奧秘!「北緯 60 度的芬蘭設計」開展
    今年,臺灣設計館聚焦「芬蘭」,舉辦「北緯 60 度的芬蘭設計」展覽,策展人以芬蘭現代主義建築之父、更有北歐設計之父之稱的 Alvar Aalto 貫穿全場,並從工藝、視覺、插畫、字體、服飾等多面向深度解析芬蘭設計,挖掘芬覽的幸福秘密。
  • 「跟著喜娃去看展」| 迪奧先生原來是超級寵妹狂魔...
    我覺得「跟喜娃看展」可以做成一個常規的欄目了。如果你一個不落地仔細看過,能省下不少請專業導覽的費用。上周我又去看了一個展,叫「迪奧小姐:愛與玫瑰」展覽。展覽的名字看起來似乎非常平鋪直敘簡單好懂:MISS DIOR迪奧小姐是迪奧一款超級經典的香氛名字,以玫瑰作為主要的花香調,玫瑰又代表著「愛」...